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期中青年导演的电影思维架构——电影中社会杂糅内涵表述

2023-10-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3卷第2期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1.23 No.2 2013年6月 Journal of Gansu Radio&TV University Jun.2013 新时期中青年导演的电影思维架构 ——电影中社会杂糅内涵表述 纪倩茹 ’ (I.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甘肃兰州730046; 2.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兰州730046) [摘要]从2012年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走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制作”、“名导演”、“巨投 资”、“星演员”的电影阵容作品见少,且口碑平平。相对而言的这几部“小成本”、“新导演”的作品则更为出 彩。如,2012年底上档的由徐铮执导的《人再囿途之泰固》就开了头彩,成就了低成本赢得高票房的神话。紧 随其后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作品更是这一神话的续写。本文拟重点对这三 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电影时期电影中社会意识杂糅的电影表达,小成本电影在逐渐摈弃单一题材的类型 化进程中,对社会复杂现象和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归属的关注。 [关键词]青年导演;电影表述;小成本;票房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3)02—0020—04 2012年底,由徐铮执导的《人再囵途之泰囵》 手机、电话、电脑这些乱七八糟全部都没有了以 (以下称《泰囵》),继《失恋33天》之后,再次谱写 后,你能不能停下来,去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感受 了电影低成本高票房的精彩篇章。进入2013年 到有风吹过来?”这是徐铮给自己的设问,也是他 上半年,这种趋势似乎没有减弱,《北京遇上西雅 给观众的设问。可见,徐铮在构架自己影片的同 图》(以下称《西雅图》)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 时还是有自己所坚持的情怀的。情怀,这个词用 春》(以下称《致青春》)的热映也继而迎来了“一 在一部喜剧片中未免显得不够对接,但是,也正是 浪高过一浪”的可观票房。更难能可贵的是,影 因为有了这种“情怀”,才孕育出一部不同于以往 片在新媒体的推助下,受众反馈呈现多渠道展现, 的喜剧片。在《泰圃》中,受众可以看到很多妙趣 反响异常强烈。以上这几部影片几乎都透露着所 横生而又不失心灵抚慰的情节。那种在现实中极 谓“新”影片的因素,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反馈交流、 少可能出现的“逆袭”却展现在影片中,其中渗透 艺术回归生活和重新指导社会的特性。 在笑点中的温情是难能可贵的。不同心境,不同 一阶层的人观赏这部影片都能从其中找到适合自己 、喜剧艺术原始情感之再生——《人 再固途之泰囿》 的解读。这是导演对这部电影“情怀”的最好体 现。 就小成本影片而言,如果说《失恋33天》的成 2.娱乐至死的人之本性 功还蕴藏着偶然的因素,那么徐铮执导的《泰圃》 电影、电视确实承担着艺术的属性,但是从它 则是一部更为成熟的小成本影片。其成功的必然 们诞生至今,娱乐却一直是两者的天然本质属性。 性中蕴含着几个方面的理由。 康德论证了游戏与艺术共有的自由属性,认为艺 1.喜剧中的情怀 术活动就是一种游戏活动-l J。席勒则把游戏看做 “先得是一部好电影,然后再是一部好笑的电 是人的有机本性,即人的本质的完整性。“游戏中 影”,徐铮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是 的扬起了一切强制,从而不仅使人在自然方面而 说。徐铮对编剧说,要拍一个人在风景如画的环 且在道德方面都达到自由。”L2J4 ‘只有当人是 境里,极其狼狈不堪的故事。“一个现代人,手表、 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 收稿日期:2013-05-13 作者简介:纪倩茹(1988一),女,河北新乐人,助教,主要从事影视文学艺术创作与评论。 2013年6月 纪倩茹:新时期中青年导演的电影思维架构 2l 时,他才是完整的人。”【2 。娱乐是人的天性,而电 影则是从仪器技术的优越性上强化了人类这一诉 情的真实。 就受众而言,似乎很少会有人对文佳佳进行 求。徐铮的《泰囿》则贴切地展现了这一娱乐的特 过多的问责。实际上,观众更在乎的是“真实存在 点,影片折射出当下社会阶层的分化语境,营造出 了人与人之间从冲突到沟通的喜剧氛围。 3.社会意识回归 徐铮从演员转型到导演,首次执导作品就是 一部接地气的喜剧,这与他当演员期间对喜剧角 色的体悟和对生活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演员的 亲身经历让他对社会现象具有不同一般的情怀, 透过现代人失落与迷茫的心态,从中寻找到典型 的切人点。不同阶层的细分,让社会中的每个人 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受众通过新媒体进行“吐槽”, 悉心的徐铮将洞察到的某些特别的社会现象注入 自己的电影,恰好击中了众多“属丝”心头的柔软 之处,由此释放出沉积已久的郁落,让观众感受到 心灵意识的回归。 徐铮在《泰固》中,用笑、用泪、用情怀摒弃了 无厘头电影的虚无,又摆脱了正剧的沉重,让受众 在有限的银幕和规定的时间局限内得到了充分的 娱乐性发泄与心灵鸡汤式的回归,这既充分体现 了创作者的温良与含蓄的气质,又同时反映了《泰 囵》取得的口碑与票房的成功等多方面因素的杂 糅性。 二、爱情喜剧童话的现实归属——《北 京遇上西雅图》 《西雅图》(Finding Mr.Right)讲述了一个 “拜金女”经历了一系列冲突,最终找到自己爱情 的浪漫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延续了电影“造梦工 厂”的理念,但是并没有影响其口碑和票房。原因 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社会热议形象背后的受众心理释放 “小三”、“拜金”是当代社会较为敏锐的话 题,导演却独出心裁,将故事设置在一个女性身 上。巧妙的是,导演将一个社会单一人格立体化: 迷恋金钱,美貌妩媚,炫耀霸道,飞扬跋扈,这是大 家对拜金女性及所谓“小三”的概念化印象。但导 演却匠心独运地将这么一个人物设置得不是那么 让人“厌烦”。她因为喜爱电影,而选择到西雅图 生子;因为在一段不那么逢时的两厢情愿的感情 中,抽离了虚幻,活得更加真实。她爱即将出世的 孩子,尊重要降生的生命,享受纯真的母爱;她爱 那个男人,是因为他不曾允诺的离婚,这便是她感 的人”,虽然女主人公文佳佳身上有着各种小毛 病、小缺点,但是她却有着真实的内心和对爱的追 求与渴望,不做作、不虚伪。社会生活已经极尽艰 辛,所以观众终不忍心再去苛责历经磨难并向往 真爱的女人。或许是由于文佳佳的本真性情的缘 故,反而她身上的那些小瑕疵为之增色不少,使得 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化,这也为后面情节的转折埋 下了伏笔。现实的社会中,每位观众都是自己生 活剧本的创作者,那种偏离实际的十全十美型的 虚拟化社会形象,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已经渐行 渐远。观众更乐意接受与自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并具有一定共鸣的人物形象。当观众在电影中找 到了这种共鸣,有时哪怕仅仅是其一个侧面,也会 在内心的驱使下,本能地希望剧中人物去再现和 完成现实中的自己不曾完成的愿望或生活。 这种个人内心与电影虚拟之间的契合便形成 了当今的电影,这便是“圆梦工厂”的魅力所在吧。 观众在光影交映的放映场所中,享受到了一种心 之向往的生活。电影也因此成就了一番有效调动 和沟通观众情感的“伟业”。当人们把电影从宗教 道德的底线中解脱出来,真正走进电影中去宣泄 一种情绪或寻找一种内心归属的时候,或许这就 是那种所谓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观众从同 一部电影中得到了各自心灵的不同归属并完成了 真实独立的情绪的释放。 2.“Chick flick”的本土化完善 “Chick flick”是好莱坞一种较为流行的电影 类型,“以‘女性’、‘都市’、‘时尚’、‘爱情一喜 剧’等关键元素迎合都市年轻观众的审美趣 味”[31∞~。 这一电影类型与“女性电影”以及“爱情电 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不尽相同。它以简 述浪漫爱情故事为基调,同时积极塑造一位可爱 不失时尚又不断在生活中经受磨练的女主角形 象,以此来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同。这一影片塑造 与传统女性形象最大的区别是:摒弃了电影中传 统女性主义对压抑的社会内部矛盾的深层次呈 现,用相对喜剧性的轻松结局来消解深层次抗争。 而这一电影类型也正是潜移默化下商业电影潮流 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出色结合[3】63-69。 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和《非常完美》还处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23卷第2期 在尝试阶段,那么《西雅图》已经基本完成了对 Chick lfick这一类型的本土化完善。《西雅图》将 故事讲述背景选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主角的演 绎是中国人物形象。这种中西穿插组合的细节设 置磨掉了纯移植性的生硬棱角,柔化了故事内涵, 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化。 3.演员阵容的加分因素 不可否认,除去导演、编剧结合社会生活热点 对故事内容、情节及其背景的深入把握和处理,两 位主要演员对角色细致精准的拿捏,也为影片添 色不少。吴秀波和汤唯两位演员近年来影视圈中 广受好评。虽然,汤唯因《色.戒》在中国内陆地区 曾遭遇过官方的冷遇,但在新媒体广泛传播的背 景下,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和大 众对其演绎角色的喜爱;从某一个角度上讲,这种 国内一时低调的冷却效应,反而增加了更广泛受 众心理上的好奇感和认同感。 吴秀波作为一名颇为内敛又兼具魅力的演员 在电视观众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加之第一次的 电影经历为他带来了足够的卖点。在影片《西雅 图》中,他与汤唯的组配,不失为“沉稳帅性”与 “洒脱俏丽”的完美结合。受众长期浸泡在所谓 “大明星”炮制的“视觉盛宴”下,偶尔尝试一下较 为轻新的“清口甜点”也不失为一种他样的享受。 三、受众分析与个人经历的决胜立 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不可忽视的票房优势,不仅对中、小 成本电影的助力不少,而且成功地完成了对固化 “商业大片”的票房及口碑的完美超越。《致青 春》是赵薇由演员转型为导演的首部作品。首先, 《致青春》可以相当于她电影学院研究生之后的毕 业作品,仅这一元素就足够吸引之前赵薇身为影 视演员时所积攒下的人气票房;其次,《致青春》的 主题却又是那么不失时机地牢牢牵动着刚刚经历 过青春和即将步人青春的群体。这一群体在情感 冲动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电影消费能力,这为《致 青春》奠定了票房基础;再次,《致青春》与前述的 两部作品不同,它的改编选材于同名小说,因此这 部电影同样对小说读者具有走进影院进行再体验 的诱惑力。 1.对小说改编的恰当选择 近年来,小说改编成为电影拍摄的热门素材, 从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到冯小刚的《唐山大 地震》和《1942))以及王全安的《白鹿原》,这些影 片无不来自小说故事。但是,这些由知名导演,世 界级创作团队和明星化演员阵容加盟的费时耗工 的“大制作”改编作品,并没有收到观众普遍满意 的信息反馈。也许是历史太过沉重,抑或是特定 的年代感和距离感。让电影在有限时间内,很难 完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面展现?无论是从内容 编排还是剧情设置,都很难让人感受到原本完整 的文字作品所传达出厚重的重和完整。 而《致青春》从选材本身就极其讨巧,它选择 了人生中最理应肆意挥洒热情与充满梦想的年 纪。在这个年纪所发生的故事,都是因为一段生 命的特定时光而注定是一场绚烂的狂欢。而电影 的画面感本身就为这场炫彩人生阶段添加光彩。 每个人都有对青春最痴狂的向往,每个个体 都会经历青春最初的悸动,每个时代也都有青春 共同的符号和记忆。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的、不确 定的懵懂和那些确定的青纯岁月,让普遍的受众 得到了那份共同的对青春年华的心灵触动。 正是这种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共通、牵带的 情感,让电影从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小说的束缚和 控制,脱离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沉重的历史事件, 心理情感的潜意识认同对电影创作的成功起到了 积极引导作用。所以,改编是否妥当是影片是否 立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致青春》的成功 正是基于在前期着力点的选择和把握上,由此显 示出创作者独到的魄力和胆识。 2.“怀旧”的时尚元素带来的外延化受众群体 青春是年华逝去者的曾经,是朝气蓬勃的孩 童的将临未来,是每个人都要经历、正在经历或经 历过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加剧的当下,曾经被誉 为“祖国花朵”的8O、9O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已经陆 续步人不留他们的成长缓冲余地的社会,各种问 题扑面而来。而5O、60甚至7O年代出生的人也 在渐次步入“上要管老,下要顾小”的辛劳时期。 快速发展的社会无以缓解人们的心理疲惫,由此, “回顾,追忆”似乎成了最好的心灵良药。至少,它 让那些曾经为生活而流徙和奔波的人们稍许感到 安慰的是,他们曾经真切地经历过一段纯粹的青 葱岁月。 身处这种普遍焦虑的社会时期,回归本真已 经成为人们心灵的愿望和归属。在当前社会大环 境下所形成的集体“怀旧意识”成为了电影《致青 2013牟6月 纪倩茹:新时期中青年导演的电影思维架构 春》受众面不断外延的条件和前提。 就电影本身而言,《致青春》的导演只是起到 了“千针引线”的作用,观赏者依旧可以依据某个 情节对作品进行思想上的再创造。对于青年观众 而言,从中会依稀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自己向往 的情景。对于中年观众而言,影片会成为他们寄 托青春梦的场所,沉浸在这种光影重现的方式中, 去追忆已经流逝的那段青春年华,似乎又多了一 层人生的意义。对于~部作品,观众会因为观赏 找到了“大叔”与“问题萝莉”的爱情梦;《致青春》 则圆满了“集体追忆”的心灵归属。可以这么说,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对于受众而言,心理的社会 归属似乎要比历史价值的认同更为重要。 在公映后,三部电影似乎完成了所谓的回归 梦,并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成为社会某一阶段 探讨的主题,甚至电影中的某些情形被演化为一 种社会时尚。这是一种由最初的电影单项传播途 径的播放、观看,转而完成了观看者和影片本身的 角度的不同和心理认知程度的不同,对其有着不 完善过程。更为难得的是,影片通过对译码进行 同的态度和感受,这便是这部作品接受观众进行 解码,最终形成了强烈社会反馈的多向传播途径。 二次创作的魅力所在,也是《致青春》上档近一周 如梵高所言,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 后迅猛突破4亿票房的缘由所在。 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达出来的对人和世界 四、结语 的理解。正如上述这三部低成本高票房的电影一 样,它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能量,并在作品中得以 以上提到的三部电影作品充分展现了三位中 恰当的释放。 青年导演对于电影内涵的多方面把控。他们没有 将作品分化为商业或者艺术两个对立的方面来考 [参考文献] 量,而是找到了电影艺术和社会商业之间默契点 [1]康德.判断力批评[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 并使之完美契合。三部电影并没有因为追求“商 社,2002:169—170. 业化”而放弃对于电影意义的表达,也没有因为追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上海:译林出版 求“文艺风格”而进行无病呻吟的赘述。 社,2009. 三部作品的题材都是来源于社会热门话题以 [3]于亚平,杨丰.女性视角和商业电影的对抗与和 及现代人集体心理需求的渴望与狂欢。《泰囵》完 解——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女导演的商业电影创作 [J].当代电影,2013(1). 成了大众对“属丝”逆袭的心理渴求;《西雅图》寻 Thinking Structure of Young Directors’Films in the New Era JI Qian—ru [责任编辑龚勋] (上接第19页) [3]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 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136—137. 127.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 [2]汉斯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 范大学出版社,2004:120. 出版社,1982:26. 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LIU Ji0 [责任编辑张亚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