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及答案

2024-01-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及答案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

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2)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

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C.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D.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3)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①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②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

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③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④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

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⑤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下列没有体现梁启超的“大智”的一项是( )

A.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B.劝龙济光反袁护国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C.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

D.他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梦成功”的凯库勒

张金平

弗里德利希•凯库勒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

1829年,凯库勒出生在德国达姆斯塔德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尽管有些顽皮,但是十分聪明。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

凯库勒在读中学时,对建筑学就很有研究,并展露出才华。他别出心裁设计的三幢楼

房的图纸,被他故乡的建筑部门所采用。这三幢楼房建成之后,其构造之精妙,让当时一些有名的建筑师也为之叹服。16岁的凯库勒,从此之后声名大噪,被誉为“少年建筑师”。

凯库勒在建筑学上的成功,使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坚信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建筑学专家,并希望他在建筑领域有更大的作为。18岁的凯库勒也按照这个想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森大学。这是德国当时最为著名的一所大学,校园美丽、学风淳朴,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所大学还拥有一批知名度极高的教授,而且,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选择他们喜爱的教授。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因为某些偶然的际遇,使前行的航船改变方向。自从凯库勒怀着仰慕的情感听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讲座后,他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以后,凯库勒终于进入了著名的李比希实验室,当了李比希的实习生,这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通过和国际上著名化学家们广泛交往和自己的深入研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他首先确定了碳原子的四价,提出了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假说。对苯的结构,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紧凑,它可以与其他碳原子相连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他早已测定清楚:苯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结合而成,但是它们又是如何结合的呢?凯库勒百思不得其解。他一边苦心思考着,一边在纸上不断地画着,试着写出几十种苯的分子式,却又都一一被否决了。

“到底苯的分子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凯库勒脑海里始终在这样追问自己。

1865年圣诞节后的一天,他试着把苯分子式写成弯弯曲曲的蛇形,但还是不行!他反复思考,累极了。他半躺在安乐椅上,壁炉暖烘烘的,让他感到惬意舒适,慢慢地就蒙蒙眬眬地入睡了……“啊,那是什么?”凯库勒好像看到了六个碳原子连在一起,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蛇,而且那条蛇已经蠕动起来了。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条怪蛇被激怒,竟狠狠地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然后就不动了。凯库勒又仔细一看,“啊,不对呀,这不是一条蛇形成的环,这是一枚六边形的宝石戒指!”凯库勒拾起这枚戒指,想拿起来仔细看看,不小心,“当啷”一声,戒指掉在了地上。凯库勒哆嗦一下,睁开蒙眬双眼,原来是南柯一梦。梦中醒来,一切如常,但他在梦中看到的变成环形蛇的苯分子排列顺序还依稀记得。凯库勒匆匆地在纸上写下了梦中看到的环形结构,著名的苯分子式就这样被发现了。

对于凯库勒长期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一梦成功”,科学史上还有许多其他说法。有的说,他是在马车上做的梦,梦见的不是蛇,是六个人跳环形舞;有的说,他是梦见六只猴子,彼此拉住尾巴,形成一个环;还有的说,他梦见了美丽的伯爵夫人,他看到她戴着一枚用白银打造成的双龙六边形戒指,等等。总之,无论怎么说,凯库勒确实是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

(1)下列不属于凯库勒投身到化学研究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A.凯库勒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十分聪明,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

B.所考入的古森大学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限制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教授。

C.凯库勒有机会听到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讲座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后来得以进入李比希实验室,当了李比希的实习生,从此凯库勒走向了化学研究领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凯库勒在读中学时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聪明的孩子即使有些顽皮,也能够创造优秀的成绩。

B.凯库勒在读中学时,就设计出三幢楼房的图纸,并以构造之精妙,让当时一些有名的建筑师为之叹服,从而被建筑部门采用。

C.凯库勒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李比希教授,并成为其学生,吉森大学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选择他们喜爱的教授是一个重要因素。

D.凯库勒想象力丰富,并能够和国际上著名化学家们广泛交往,从而确定了碳原子的四价,提出了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重要假说。

E.对于凯库勒的“一梦成功”,科学史上虽然有许多其他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不能改变凯库勒确实是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事实。

(3)对于凯库勒的“一梦成功”,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

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 500~600 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

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6天,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年3月1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6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任教,填补诸多空白》)

②“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年12月,黄大年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年10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年6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丸带病坚持工作,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由于黄大年取得的成就始终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因此,他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爱迪生所谓的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3)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儒敏,他的青春时光,同自然灾害与各种运动正面相逢。年少的他千方百计地搜罗来《麦田里的守望者》《战争与和平》……享受着“漫羡而无所归心”的杂览——在一个果腹都困难重重的年月。

正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大学时代的温儒敏嚼透了《第三帝国的灭亡》《二十四史》等书与艰深晦涩的政治经济学。

温儒敏始终记得50年前的那堂现代汉语写作课。彼时,他还是人大语文系的新生。一个睡意阑珊的午后,众人耷拉着昏沉的脑袋,心不在焉地看老师将一篇文章抄在黑板上逐句剖析。温儒敏猛地凝神,发现那竟是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被批得体无完肤。那堂课上,他发誓要将文章写得最好,于是,突围回书丛,细细揣摩佳作。后来,果真成了班上第一个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文章的同学。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一边在山东大学授课,一边指导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既要主持语文教育研究所工作,还要负责国家语文教材的编写。他拒绝应酬,不理一切嘈杂。遴选研究生时,他总要先问:每天上网能不超过一小时吗?能,再选我。

镜春园82号,是温儒敏曾经的居所。小院离学生公寓不远,学生若想登门拜访,无须走“电话预约”之程序,直接叩响门环便是。年轻身影的频繁造访,他丝毫不觉得厌烦,倒常倾上香茗招待。师生围坐在东厢房,青砖屋顶上飘荡着热切的谈议。学生若是生着病来的,总能在这里吃到一碗热汤面。那时,温儒敏的月薪不过五六百元,除去日常开支并不宽裕。一碗面条,已是最好的招待。

张颐武、戴锦华等年轻教师,才华横溢,发表的作品甚多。但在正统严肃的老前辈看来,过高的产量会影响学术质量,每逢职称提升必受阻。温儒敏如同老父亲替孩子求情般,挨个叩响评审委员的门:“这些孩子是作家型的学者,能活跃中文系的文气,咱们是得要厚重的底蕴,可也得有活跃的思维不是?郁达夫当年还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但咱们依然能从他笔底咀嚼出人性真味呀!”

温儒敏说,做学问是绕不过笨功夫的。每读到颇具启发的观点、字句,便要求自己尽数抄在卡片上,以备后用。机械的誊写,实在太容易厌烦。但他觉得,这是磨性子的过程。心性,就是靠笔尖一点点剔去了浮躁,磨砺得沉静。当年,温老为写一篇文章而抄写的卡片,竟有五百张之巨——叠摞起来,相当于五部英汉词典的厚度。它们所浓缩的,又该是多少文献?

这份严苛,摆脱不了王瑶先生的影子。有一回师生讨论会,温儒敏谈自己关于左翼文学的思考,王先生突然岔开话题,“节外生枝”地问:《子夜》写于哪一年?温儒敏一时语塞,支支吾吾地说大约是30年代初。王先生一眼看穿了他的躲闪与犹豫,毫不留情地批评:“基本的史实是不可模糊的,这直接关系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几乎没有一个细微的疏漏,能从王先生凌厉的目光中逃脱。从硕士到博士,温儒敏被这严厉的烟丝味熏了7年。

他宁在枯燥中泅渡,也不满足于被浅易的讲解喂饱,永远警惕速成求知带来的“阅读”幻觉。在他看来,速成的潦草敷衍,足以轻易抹去求索过程的魅力。不亲自读过沈从文,只从后人的转述中草草记了几条生平事迹,将其“融写实、象征于一体,语言单纯而又厚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章风格背得滚瓜烂熟,好像也懂很多,却永远不懂翠翠眼底那份澄澈的纯情,不懂湘西边陲繁密的虫声与银白的月色,无法在泥土味十足的描述中品悟世态人心。

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后,温儒敏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召开北京市中学骨干教师会议,助力基础教育。彼时的温儒敏,一没经费,二没立项,三没任务,全凭一腔回馈社会的诚意。十余年间,他主持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担任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还承担了教育部的“国培”计划,专门培训全国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至今已有20余万人从中获益。

从课标的理论阐释,到教材编写的设计意图,从儿童文学的生态危机,到中小学教师如何备课……温儒敏博客中,几乎全部文章都为聚焦教育而作。

(摘编自2016年4月26日《北京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儒敏热爱读书。无论是在肚子都难以填饱的艰苦年代,还是在动荡的大学求学期间,他都能投入到读书中去。

B.温儒敏肯下笨功。他亲手抄写,做卡片,储存文献精华。能够这样做学问与他老师曾经严格的要求分不开。

C.温儒敏内心沉静。他剔去了浮躁,拒绝应酬,不理嘈杂。每天上网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研究生才能选他做导师。

D.温儒敏上进有为。在人大学习时受到批评不气馁,不断揣摩优秀作品,成为班上第一个在大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温儒敏先生的敬仰之情。

B.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后就开始助力基础教育。他做了很多工作,如承担国培计划,培训全国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使许多人从中获益。

C.温儒敏远离喧嚣和浮华,沉下心来读书、教书、写作,因而能够有精力身兼数职,取得丰硕成果,著作等身。

D.如何阅读,温儒敏给我们以启迪:要亲自读原著去感受品悟,别人的转述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不能满足于浅易的讲解。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家孙瀛洲

当代中国文博界,被人称之为专家甚至“著名”专家好像不太难,但称得上“大”的不多,孙瀛洲先生即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孙瀛洲1893年出生于河北冀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00年到北京“同春永”古玩铺做学徒,后又到“聚宝斋”、“铭记古玩铺”任职。他聪明好学,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咸化、弘治瓷器。1956年,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面对故宫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孙先生如鱼得水,他曾说:“活到60多岁,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内心很乐意接受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9篇,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验,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用手摸,一一准确地说出了各自的名称。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进行研究归纳,并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孙瀛洲先生还是一位真诚待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却从不摆架子,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有时生

病在家休息,还让学生到家中听讲,对年轻一代寄予莫大的期望。孙老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其中既有耿宝昌先生这样堪称古陶瓷鉴定“泰斗”级的专家,也不乏为数众多、各领风骚的中青年栋梁之材。

孙瀛洲的生活是朴素的,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也是极其简单,每星期只吃一次肉——二两猪头肉。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可是,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孙瀛洲当年一掷就是40根金条。旧北平古玩商会会长要高价收买,孙瀛洲不为所动,坚决拒绝。

孙瀛洲的子女曾说过,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到这个世界 , 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生活在文物当中,就像他只有文物。据女儿回想,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珍宝的,常常自己关门把玩甚至忘了吃饭。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家里的日子却非常简朴,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亲用袜筒改的。正是这种对陶瓷的热爱,使得孙瀛洲收藏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陶瓷精品,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1950年,为抗美援朝,孙瀛洲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1956年以后,出于爱国热忱,孙瀛洲毅然将毕生收藏的文物精品2900余件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陶瓷占2000多件,其中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森先生说,孙瀛洲先生“从学徒到经营者,从经营者到收藏家,从收藏家到文物鉴定专家,从文物鉴定专家再成为文物捐赠大家,这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过程”。

相关链接:

①明清瓷器鉴定有四个要点,即: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 (摘自《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

②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即国之重宝。如今,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孙瀛洲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由于采用类型学方法,总能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窖瓷器以及元代至明清两代的瓷器。

B.尽管对明清瓷器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但孙瀛洲采用独特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最终为明清瓷器的鉴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C.孙瀛洲还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既培养出耿宝昌这样堪称“泰斗”的古陶瓷鉴定专家,也为其他文物鉴定领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栋梁之材。

D.孙瀛洲一生收藏了大批陶瓷精品,在受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最终他用自己的藏品为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孙瀛洲是如何“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的?请结合文章加以说明。

(3)文中说孙瀛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到这个世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沙林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

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进而反叛封建社会和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向革命。

1958年,姚文元等人对巴老发起“拔白旗”运动,指责巴老的作品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王义,说“觉慧出走以后肯定是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是革命者”。围攻了半年多后,有意思的是,《文学知识》登出了批判中的来稿统计,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以后又来了1000多篇来稿,还是这种比例。这说明一直到了1958年,巴老在中国青年心目中还是受欢迎的,青年们还是不避风险地为他说话。一直到了文革”前夕的1963年,巴金的作品还是文艺类中出借率最高之一。

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

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这是他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有些人认为这部作品老谈“文革”,没有多少艺术性,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还有人认为这是右的代表…… 巴金知道这是种种来自上面和下面的非议。他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文革’的教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都跟‘文革’的恶果有关。但没人去清算。巴老为此紧抓住这个不放,顶住了压力写出《随想录》。许多文章只能被删改或是先拿到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但收入《随想录》时,巴老坚决要求恢复原样。”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反思真是很艰难:“我现在走的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在《随想录》中少有4篇以“小骗子”为名,反反复复说这件事。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全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他对陈丹晨说:“我们当时听了话,批判胡风,后来说批错了,但没人出来负责,反而让我们内心经受煎熬。不忏悔,这是我们民族的弱点。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像德国人学习。他们不认为法西斯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德国民族的耻辱,而我们却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

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他早已在内心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他反反复复苛刻地解剖,鞭挞自己“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的行为。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巴金有两个梦想。他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念馆的建成,他的另一个梦想还没实现,那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

(选自2005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减)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而巴金却在写他的忏悔录,所以活得很痛苦。

B.巴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应该“讲真话”,承认文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C.巴金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不断反思自己,解剖自己。

D.巴金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他在内心早已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巴金勇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的精神。

B.1958年,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这说明巴金的作品绝大多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但是极少数不能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被否定。

C.巴金也曾“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

人”,但正因为他不断忏悔,所以才具有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D.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E.巴金的《随想录》故意写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等,这是不可取的,因而这部作品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3)综合全篇,巴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表述。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

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也很短,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

《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所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写作时间也一直写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

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自中国新闻网《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D.霍金在自传中,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1)C

(2)①霍松林先生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②霍松林12岁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苦学,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后来进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他这一生都

解析: (1)C

(2)①霍松林先生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②霍松林12岁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苦学,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后来进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他这一生都在跟文学和书本打交道。③他被称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培养了无数人才,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是他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④霍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著述颇丰,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文艺学概论》,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等。

(3)①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霍松林先生一生研究古典文学,他的教书生涯有七十余年。②研究领域广泛。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均有涉猎,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③淡泊自然,清于名利。不仅培养了无数人才,更乐于奖掖后辈,将自己的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④有自己的一身傲骨。“文革”时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⑤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见解,有雄厚文艺理论基础,注重创新。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解析】【分析】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象,文章选材典型,传主形象鲜明,传主的精神风貌与内在品质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章结构清晰,易于分析。第1小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2小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的主要信息,第3小题考查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三道小题考查角度全面,设题梯度明显,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解读人物传记的水平。

(1)原文是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

(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的主要信息。解答本题扣住“读书、教书、写书”这三个关键词回到原文筛选概括即可,2、3两段主要叙述传主的读书经历,4、5两段主要叙述传主的教学生涯,5、6、7三段主要叙述传主的写书成就。

(3)本题考查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解答类似题目要特别关注文中作者的评价。根据第1段“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再结合下文内容可概括出“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根据第3段“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可概括出“研究领域广泛”,结合全文可概括现“淡泊自然、清于名利、有傲骨”等品格。

故答案为:(1)C

(2)①霍松林先生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②霍松林12岁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苦学,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后来进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他这一生都在跟文学和书本打交道。③他被称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培养了无数人才,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是他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④

霍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著述颇丰,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文艺学概论》,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等。

(3)①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霍松林先生一生研究古典文学,他的教书生涯有七十余年。②研究领域广泛。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均有涉猎,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③淡泊自然,清于名利。不仅培养了无数人才,更乐于奖掖后辈,将自己的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④有自己的一身傲骨。“文革”时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⑤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见解,有雄厚文艺理论基础,注重创新。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点评】第(3)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和人生艺术价值的基本的能力。可从“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可以读出先生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奉献的精神实质;从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可以看出先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可以看出先生的一身傲骨;从“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看出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见

解,有雄厚文艺理论基础,注重创新。

2.(1)A

(2)C,E

(3)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

解析: (1)A

(2)C,E

(3)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深入钻研。考察茶山,走访传承人,钻研史籍。

【解析】【分析】⑴A项,“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无中生有。

⑵A项,“就是因为”表述绝对;B项,“早已布点结束”错,文中“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D项,“主要”错误,并非“主要”,另外,对目的的表述不全面。

⑶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事件“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

注入暖水瓶”“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概括其“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利用机遇,明确规划”“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实地考察,深入钻研”的具体做法。

故答案为:⑴A;⑵CE;⑶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深入钻研。考察茶山,走访传承人,钻研史籍。

【点评】⑴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例如本题B项,“早已布点结束”错,文中“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

⑶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表达自己的见

解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先筛选信息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1)A

(2)C

(3)文中所引用的梁启超的话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分析】⑴B项,“但他始

解析: (1)A

(2)C

(3)文中所引用的梁启超的话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分析】⑴B项,“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说法错误,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C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而是“有人”,张冠李戴。D项,“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说法错

误,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故选A。

⑵C项,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但是不能体现其“大智”。故选C。

⑶本题题目是“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题干已经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引用,让简要分析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答题前,首先在文中圈画出引用梁启超的话,仔细阅读,结合内容分析其对表现塑造传主形象和传记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C;⑶文中所引用的梁启超的话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对内容筛选的错误,有的是对文中信息概括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⑵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基本能力。实用类文本中的引用一要看这些引文出现的位置,二要看对表现传主(访谈对象)形象的作用,最后要考虑引文对文章真实性的作

用。首先找出这些引用的句子,主要集中在什么区域,哪一节,我们不难看出,引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节,这一节主要表现了梁启超的处事原则“趣味”,显然是为了表现他的这一精神风貌的;另外,我们从他的嘴里还能看到这位伟人的另一个侧面,他的话自然也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4.(1)A

(2)C,E

(3)所谓“一梦成功”,表现的是科学的偶然性,而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也有着必然的因素。凯库勒之所以能够在梦中获得对科学的感悟,是因为他整天在思考这一问题,即“日有所思,夜有

解析: (1)A

(2)C,E

(3)所谓“一梦成功”,表现的是科学的偶然性,而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也有着必然的因素。凯库勒之所以能够在梦中获得对科学的感悟,是因为他整天在思考这一问题,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当知识的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出现质的变化,给人意外的惊喜与收获。(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A项,“受到良好教育”和“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与其投身化学研究无必然联系。“聪明”也不是直接原因。

(2)A项,以偏概全,凯库勒只是一个特例,不能将其扩大为共性。B项,“从而被建筑部门采用”表述错误,原文指出该图纸被采用建成楼房后“其构造之精妙,让当时一些有名的建筑师也为之叹服”。D项,文中指出凯库勒除了“和国际上著名化学家们广泛交往”,还进行“深入研究”,选项中没有体项这一信息。

(3)注意分析“科学的偶然性,而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然后分析必然的因素: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努力;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出现质的变化,给人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故答案为:⑴A;⑵CE;

⑶ 所谓“一梦成功”,表现的是科学的偶然性,而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也有着必然的因素。凯库勒之所以能够在梦中获得对科学的感悟,是因为他整天在思考这一问题,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当知识的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出现质的变化,给人意外的惊喜与收获。(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找出文本的信息范围。阅读选项,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信息,把选项和信息比较推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注意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通过阅读,疏通文本的基本内容,然后比较选项和信息的不同,选择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探究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中心作答。根据题目,在文本画出答案的信息范围,阅读并筛选重点词句,结合主旨作答。

5.(1)B

(2)A

(3)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

解析: (1)B

(2)A

(3)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 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善于交流,视野开阔。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④思路开放,触类旁通。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文中的“第一次”是修饰“中药普查的任务”,而且第六段说“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错误,选项分析因果不当,文章第五段的原句是“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和“他本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找到萝芙木”。D项,“……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错误,从文中来看,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识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

⑶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属于原因概括题。解答本题,我们可以参照肖培根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概括,如新中国成立时,“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肖培根接受了第一个任务“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为了完成任务,他“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罗芙干”“这项任务给了……最初的灵感”,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在困境中不惧困难的精神有关;如1958年肖培根接受了全国第

一次中药普查,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边干边学……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他又编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这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可见肖培根的成功与他善于运筹潜心研究有关;如1963年,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资源以外……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由此可知,肖培根的成功与他善于交流视野开阔有关;如“‘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由这可以知道,肖培根的成功与他的思路的开放有关。考生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况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A;

⑶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 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善于交流,视野开阔。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④思路开放,触类旁通。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作品内容。然后对照所给句子逐个排除。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结合相关语段进行分析,对所给各项进行逐一判断,找出细微差别即可。

⑶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6.(1)B

(2)B

(3)①黄大年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归宿在中国,愿意为祖国的需要全力以赴。②父母的谆谆教诲:父亲临终前给他打电话说“你是有祖国的人”,母亲也这么说

解析: (1)B

(2)B

(3)①黄大年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归宿在中国,愿意为祖国的需要全力以赴。②父母的谆谆教诲:父亲临终前给他打电话说“你是有祖国的人”,母亲也这么说。③祖国的需要、母校的召唤:国家在地球探测方面存在诸多空白,需要黄大年这样的人才;刘财院长的邀请也是促成黄大年回国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B项,“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故本题选B项。

⑵A项,“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概括不当;黄大年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应是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C项,“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曲解文意,黄大年父亲所说的“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应是让儿子牢记祖国,要忠于祖国。

D项,“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中“正式邀请”一说偷换概念,文章第九段说的是“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文中说的是“试探性”地发给黄大年“千人计划”材料。故本题选B项。

⑶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文章第7节“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第8节,“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第9节说“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

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相关链接:“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综上,黄大年回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爱国、父母的教诲、祖国的需要、母校的召唤等。

故答案为:⑴B;⑵B;⑶①黄大年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归宿在中国,愿意为祖国的需要全力以赴。②父母的谆谆教诲:父亲临终前给他打电话说“你是有祖国的人”,母亲也这么说。③祖国的需要、母校的召唤:国家在地球探测方面存在诸多空白,需要黄大年这样的人才;刘财院长的邀请也是促成黄大年回国的原因。

【点评】⑴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属于高考常见题型,设题思路与2018年高考设题思路一致,客观题均是单选题,难度适中。答题时注意此题会出现曲解原文、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学生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比较、分析、推断并仔细对照读选项和原文。题中B项,属于无中生有。

⑵题考查学生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答题时注意,本题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在原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仔细对照读选项和原文,出题者喜欢以曲解原文、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思路出题,还有句中改换限制性的副词及关联词也值得关注。

⑶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及分析理解的能力,属于高考常见题型,难度适中。做题时注意,首先审清题目要求,“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其次人物传记在讲述传主生平经历、事迹贡献及其贡献成就等内容时,典型事件、传主自己的话、别人的评价都是反映他一生的主要功过,

也恰恰是出题者考查的重点所在,根据题意进行准确理解和信息筛选。

7.(1)D

(2)A,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

解析: (1)D

(2)A,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班上第一个在大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后来,果真成了班上第一个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文章的同学”。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看清题目要求,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A项,“以时间为序”说法错误,本文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C项,因果关

系不对,温儒敏能够有精力身兼数职并不只是因为其远离喧嚣和浮华,沉下心来读书、教书、写作;还有,从原文中看不出“著作等身”,“著作等身”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C。

故答案为:⑴D;⑵AC。

【点评】⑴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传主精神品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理解全文内容基础上,分析文章所叙述的传主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提取出表现传主精神品质的关键词语,再检查与选项的说法是否对应。

⑵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手法、结构思路等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8.(1)B

(2)①孙瀛洲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进行研究归纳,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②将这些“鉴证”写成《明嘉靖

解析: (1)B

(2)①孙瀛洲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进行研究归纳,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②将这些“鉴证”写成《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

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瓷器研究鉴定论文,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③提出明清瓷器鉴定的四个要点,指出把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同时并用进行鉴定的方法。

(3)①藏文物不为利动,花40根金条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却不愿高价售出。②藏文物不为物质享受,家里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日子却非常简朴。③爱文物异于常人,向不让家里人看自己的收藏,自己把玩,乐在其中。④对文物的熟悉、鉴别异于常人,闭上眼也能鉴别瓷器。

【解析】【分析】(1)A项“由于采用类型学方法,总能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窖瓷器以及元代至明清两代的瓷器。”错误,结合原文“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可知,采用类型学方法鉴别的是明清瓷器;B项,正确;C项“也为其他文物鉴定领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栋梁之材”错误,结合文本“孙老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其中既有耿宝昌先生这样堪称古陶瓷鉴定‘泰斗’级的专家,也不乏为数众多、各领风骚的中青年栋梁之材。”可知,并没有“为其他文物鉴定领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栋梁之材”;D项,并不只是在“受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才激发孙瀛洲的爱国主义激情,原文还有“出于爱国热忱,孙瀛洲毅然将毕生收藏的文物精品2900余件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表述;故选B。

(2)原文第三段“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9篇,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验,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文第四段“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进行研究归纳,并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

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在相关链接中对他的方法“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的表述。以上都是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的原因。

(3)结合文本第六段“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孙瀛洲当年一掷就是40根金条。旧北平古玩商会会长要高价收买,孙瀛洲不为所动,坚决拒绝。”说明他爱文物,总结出“藏文物不为利动,花40根金条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却不愿高价售出。”;文本第七段“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珍宝的,常常自己关门把玩甚至忘了吃饭。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家里的日子却非常简朴”说明他视文物为珍宝,总结出“藏文物不为物质享受,家里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日子却非常简朴。”和“爱文物异于常人,向不让家里人看自己的收藏,自己把玩,乐在其中”;文本第三段“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他闭上眼,转过身,用手摸,一一准确地说出了各自的名称”说明他对文物非常熟悉,总结出“对文物的熟悉、鉴别异于常人,闭上眼也能鉴别瓷器”等。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孙瀛洲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进行研究归纳,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②将这些“鉴证”写成《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瓷器研究鉴定论文,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③提出明清瓷器鉴定的四个要点,指出把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同时并用进行鉴定的方法。

⑶①藏文物不为利动,花40根金条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却不愿高价售出。②藏文物不为物质享受,家里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日子却非常简朴。③爱文物异于常人,向不让家里人看自己的收藏,自己把玩,乐在其中。④对文物的熟悉、鉴别异于常人,闭上眼也能鉴别瓷器。

【点评】⑴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孙瀛洲“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的做法是: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将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提出四种鉴定方法同时并用进行鉴定的方法。结合文本实例加以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9.(1)A

(2)C,D

(3)①巴金启发青年懂得了爱和自由,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②巴金晚年顶住压力,

写出了《随想录》,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幕的高峰。③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

解析: (1)A

(2)C,D

(3)①巴金启发青年懂得了爱和自由,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②巴金晚年顶住压力,写出了《随想录》,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幕的高峰。③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④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A项,“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而巴金却在写他的忏悔录,所以活得很痛苦”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可知,巴金的痛苦是因为“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故选A项。

(2)A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分析有误,“但是极少数不能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被否定”错,不是巴金的作品不好,而是因为文革的错误批判和歪曲。E项,“故意写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错,巴金不是故意要写,而是说真话,“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也不对,只是“引起争论最多”而已。故选C、D两项。

(3)第二段说“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引领他们走向革命”,据此可概括出巴金启发青年懂得了爱和自由,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第四段说“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

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而且这部《随想录》是巴金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由此可总结出巴金晚年顶住压力,写出了《随想录》,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幕的高峰;第五段写了“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而且巴全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据此可概括出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第六段写了“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据此还可概括出巴老强调言行一致。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A;⑵CD;

⑶①巴金启发青年懂得了爱和自由,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②巴金晚年顶住压力,写出了《随想录》,留给

【点评】(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0.(1)D

(2)B

(3)①乐观,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超凡的毅力。霍金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但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身体状况极差,仍读书、写作。

②有梦想与抱负,不懈地追求宇宙真

解析: (1)D

(2)B

(3)①乐观,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超凡的毅力。霍金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但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身体状况极差,仍读书、写作。

②有梦想与抱负,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③有非凡幽默的性格。他在自传中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

【解析】【分析】(1)选项D,“霍金在自传中,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是在杨建邺出版的新作《霍金传奇》里提到的。故答案选D。

(2)选项B,强加因果。在生日前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但是霍金并没有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而是“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故答案选B。

(3)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原文内容中概括霍金的人格魅力: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可概括出“有非凡幽默的性格”。《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可概括出“有梦想与抱负,不懈地追求宇宙的真理”。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等,可概括出“乐观,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超凡的毅力”。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乐观,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超凡的毅力。霍金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但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身体状况极差,仍读书、写作。 ②有梦想与抱负,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③有非凡幽默的性格。他在自传中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