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看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1-11-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看珠三角一

体化发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多中心结构逐渐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区域要在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较高端的地位,必须合理的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专业化分工以及紧密联系的区域空间体系,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整体实力。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重点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指出应着力解决珠三角地区存在的产业无序发展问题,并以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对9个城市的职能进行定位,进而形成紧密联系、分工明确的网络状区域空间体系,提高珠三角地区在我国乃至全球竞争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字:全球化;一体化;珠三角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multi-center structure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become a reality requires an inevitable trend. Region to occupy the higher end of the system of global competition, it must b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to format the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regional spatial system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development through region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integration; Pearl River Delta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区域都主动融入全球体系,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进行分工[1]。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区域,已充分地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并发展成为“全球区域”,在此次危机中所受的冲击尤为强烈,经济增速的降幅相对于我国其他省区更为明显。此次危机反映出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较为单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08年12月31日正式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旨在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并指引珠三角地区解决自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增强辐射力、带动力。

2 对《纲要》的解读

《纲要》提出了9个方面的实施重点,包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等5个方面重点关注珠三角地区过去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公共服务不均等、环境污染、资源瓶颈等问题,并从这5个方面入手,完善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软硬环境,有助于珠三角地区自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等3个方面则将视野放宽到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港、澳等珠三角的临近区域,促进珠三角与大珠三角、环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下文将着重从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区域一体化两个方面探讨《纲要》的实施,探索对珠三角地区目前无序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调整和优化,并促进网络状区域空间体系的构建。

3 区域产业发展重组

珠三角地区备受诟病的就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化,特别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构问题。比如大型港口建设以及汽车、造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2]。产业同构造成产业发展空间无序,导致产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低下。因此,珠三角地区急需对目前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9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波特(Michiael Porter)指出,创新是“钻石体系”的核心,可以弥补国家或企业在其他要素的不足[3]。自主创新是珠三角地区由“世界工厂”升级为“创新中心”的必由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中提出了“微笑曲线”,即在产业链上,上游和下游的经济附加值最高,而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组装环节所获得的经济附加值很低。因此,珠三角地区应改变目前各城市的产业大多集中在加工组装的无序和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加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并在各城市间形成专业化分工,对区域内产业发展空间进行优化,从而使各城市占据“微笑曲线”中的各环节。

《纲要》指出广州和深圳是珠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则两市应以区域服务中心和门户城市的职能为导向,发挥对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发布、物资集散、产品展贸和价格形成等服务功能。其他城市则应围绕两大中心城市,实现产业专业化,形成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纲要》指出,珠三角地区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可将其解读为珠三角地区应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向外围地区转移,同时吸纳高素质劳动力、高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内集聚。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促进产业发展空间重组,使产业与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市场等生产要素形成更优化的配置。2009年8月,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确定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作为其1500万吨炼油项目的厂址,取消原广州南沙的选址。同月,中国首家高世代全球龙头液晶面板项目落户广州开发区,填补了广东省在TFT-LCD(即平板显示产业)技术方面的空白。炼油厂转移出珠三角地区与液晶厂落户广州的对比,正说明珠三角地区应当遵循

《纲要》的指引,走产业轻型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高素质劳动力、高技术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提升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产业等基础性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等环珠三角地区转移,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4区域空间体系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区域为单元加入全球竞争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区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城市合作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流动日益频繁。珠三角地区不仅在经济层面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在政治层面也在试图形成自上而下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广东省政府曾多次主持编制区域规划,促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1989年的《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1994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以及《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等,均对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以及区域空间体系的构建描绘了路线。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尝试扩大区域合作的范围,于2004年建立了广东、福建等内地9个省区与港澳两地的泛珠三角“9+2”合作机制[4]。由于区域规划不具法律地位,对各城市的政府行为没有约束力,广东省编制的多个区域规划大多流于空文,并没有起到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作用[5]。其结果是,城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高度联系的网络状区域空间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