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6069-审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2022-04-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章 审计概论

1.中国--上计制度,起源16世纪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18世纪英国股份制

2.第一位审计人:查尔斯,1721南海公司

3.第一个执业团体:1853苏格兰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4.审计的产生:所以权与经营权分离

5.审计关系:三方关系

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 (注册会计师)

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被审计人)财产经营者

第三关系人:审计授权人/委托人,财产所有者

6审计特点:

1审计监督经济管理,但不直接参与具体经济业务管理

2审计是经济监督,区别于行政或法律监督

3审计是具有独立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经济监督

7.审计分类

主体: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审计、民间审计)

关系:内部审计、外部审计 目的: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范围: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题审计 施行时间: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执行地点:就地审计、报送审计 方式:委托审计、联合审计

8.政府审计与注会审计区别:-

1独立性,政府单向独立,无偿审计;注会双向独立,有偿

2对象,各级政府及部门财政收支、公共资金收支运用;注会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

3监督,政 依结果发表意见,如不采纳,依法强制执行

注 依结果发表独立客观公正意见,合理保证 报告使用人确定 对已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4方式,政 强制审计;注 受托审计

5准则,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

9.审计模式三阶段:

账项基础审计 查错防弊 详查法

制度基础审计 审查内控薄弱

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及产生控风的各环节

经营失败: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无法持续经营

审计失败:注会未按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

10.审计过程:

审计计划-起点,业务约定书

审计实施-中心环节,取证评价,形成结论

审计完成-结束,报告

11.内控的产生及发展:使审计从 详细审计->(以测试内控为基础)抽样审计

12.注会:美-注册公共会计,英-特许会计师,日韩-公认会计士

13.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独资、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合伙制

14.注会政府监督:财政部门、工商税务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15.注会职业道德: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标准,职业谨慎态度;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

16.资负: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筹资与投资、货币资金

利润表:销售与收款、生产、筹资与投资

第二章 审计准则总论

1.审计准则是审计行为指南,是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及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2.审计准则与审计目标的关系:

目标决定准则,制定与实施准则是为了实现目标

实施准则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准则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

3.审计准则与审计程序的关系:

1准则比程序层次高,准则是确定程序的依据,程序是准则质量的具体体现

2准则适用性广稳定性强,适用于每项业务,程序是收集证据的方法,具有特殊性变动性

3执业时,可确定用或不用某程序,不能自由决定是否遵守准则

4.独立审计准则(执业准则)是注会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注会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5.独立审计准则3个层次:

1(强制)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2(强制)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对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非审计,验资、内控等)

3(非强制)执业规范指南

6.重要性水平高,风险低;反比 8.鉴证业务保证程度:合理、有限

7.制定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因素: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2职业道德规范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人力资源5业务执行6业务工作底稿7监控

8.业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业务报告日后60天内,至少保存10年,所有权归事务所

10.职业后续教育3年不少于180学时,脱产教育3年不少于120学时

11.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独立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

第三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

1.审计对象是审计的客体,一般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内容: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

2.审计总目标:合法性 公允性

合法性: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公允性: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公允条件:1会计政策选用和重大会计估计符合国家快准快制规定,并符企实际情况

2影响快报使用人判断决策的事项已表达与披露

3快报中反映的信息已合理分类及汇总

4按重要性原则,财务报表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3.管理当局认定与审计目标

管认 审计目标

1存在或发生 1真实性

2完整性 漏记 2完整性

3权力与义务 抵押 3所有权

4估价与分摊 算错 4估价 5截止 6机械准确性

5表达与披露 7披露 8分类

4.注会要求管理当局提出书面声明,以明确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及与注会的关系

5.比率趋势分析表中的财务比率反应被审单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比率指标

6.重要性是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人的影响程度

7.重要性确定考虑:金额大小、可容忍程度、审计成本

8.审计风险是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而注会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财报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存在重大错报,注会未发现的可能性

9.对审计风控制的预防性措施:确定可接受的期望风险、分析固有风险、初步评估控

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及相应的审计证据、分析风险与证据的关系

10.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

11.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1经济合同性质,双方签订后即为法律认可的契约

2增进双方了解,如双方的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合作

3业务完成及履行情况的依据

4出现诉讼明确双方责任的证据

第四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实质,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2.审计证据的作用:

1审计意见的基础 2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3审计成本的主要因素

3.审计证据分类

是否真实:真实、不真实(不实、篡改、伪证)

形态:实物、书面、计算、言词、询证(函证)、观察、环境

实物包括:盘存(内部盘存、审查盘存)、实存、鉴定 实物不能证明所有权

来源:亲历、内部、外部 关系:基本、确证

4审计证据证明力形成形态:潜在、现实、充分

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判断因素

1被审事项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2内控有效性3重点项目4代表性项目5证据成本

5.工作底稿

综合类 (头尾)计划、报告阶段,约定书、总结、报告、声明书、建议书

业务类 (中间)程序,符合或实质性测试记录

备查类 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章程、公司及管理人员结构图、内控制度

6.底稿勾稽关系

1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间,取证于原始凭证

2相关财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间

3各财务报表项目审工底稿与试算平衡表间

4各财务报表项目审工底稿与被审单位未审财报间

7.三级复核: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或总审核人、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

8.档案保管 至少10年,最低期满后,可销毁

永久性:备查类、综合类

当期:业务类

9.获取证据方面:

1资产、负债某一特定日是否存在2资产、负债某一特定日是否归属被审单位3经济业务发生是否与被审单位有关4是否有未入账的交易事项5资产、负债计价是否得当6收入费用是否归属得当7会计记录是否正确8会计报表项目分类反映是否恰当一致

第五章 审计方法

1.顺查法/正查法,按照会计处理程序顺次审查

证证、证账、账账、账表、表表 适用于业务简单企业

2.逆查法/倒查法,按会计处理程序相反方向审查

3.详查法/精查法,证账表全部详查

4.抽查法:3种

任意抽查法

判断抽查法/重点抽样法 依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有效程度、审计目的任务 主观判断

统计抽样法/随机抽样法:简单随机、机械随机、分层(组)随机、整群随机

5.符合性测试 用抽样审计方测试内控是否有效

6.研究和评价内控重要性表现在

1健全有效的内控使制度基础审计成为可能

2可均衡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质量

3若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可提交管理建议书

7.符合性测试执行程序:检查凭证,询问或实地观察内控运行,重执行相关内控程序

8.不进行符合性测试情况:1内控不存在2虽存在但未有效运行

3执行工作量大于实质性测试会减少的工作量

9.控制风险高水平:控制政策与程序与管理当局认定不相关;

控制政策与程序无效;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欲程序不经济

低水平:认定相关;通过符合性测试证明内控有效

10.运用分析性程序步骤:

1计算某账户预期金额2核对统计数据,印证账户余额合理性

3找出例外情况 4分析难以理解的事项

11.可有效实施分析性程序的有:

1将预算、预测、前期数据和注会的预测金额与实际金额比较

2对账户余额间关系分析3将企业数据与所处行业数据比较

4重要实际比率与预期比率比较5用非财务或其他数据对账户余额做出预测

12.符合与实质测试区别:

1目的 内控如何、可否依赖;取得审计证据

2对象 内控;账户余额或发生额

3评价依据 内控规定;会计制度税法等

4方法 检查、询问;盘点、函证、计算、分析

5时间 年中预审;资产负债表日之后

联系:1结果互补2执行时间存在交叉3一个整体的不同阶段

13.审查法:核对法、复查法、审阅法、查询法

14.核实法:盘点法、调节法、鉴定法、观察法、询证法

15.分析法: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

16.盘点法:盘存法、清点法,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

17.询证法:调查询证法,分为面询和函询

函询:积极函证/肯定式/正面

消极函证/否定式/反面

第六章 内部控制与审计鉴证

1.内控结构: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2.内部会计控制: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企业内控核心

3.符合性测试的种类:

同步符合测试 注会取得内控制度了解时,同时执行测试。不是必须执行

追加符合测试 外勤

计划符合测试 外勤 必须执行

4.控制活动形式: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5.现代审计重要特征:内部会计控制

6.符合性测试的实质: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

7.内部牵制: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

8.内控按控制主体分为:出资者控制、经营者控制、财务部门控制

9.内控按控制手段分为:定额控制、定率控制

10.内控按控制依据分:预算控制、制度控制

11.内控发展阶段:

20世纪初40年代前--内部牵制论 20世纪初40年代末-70年代--内部控制论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框架论

20世纪末--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论

12.控制自我评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在专题讨论中,共同对公司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估的方法

基本特征:关注业务过程和控制成效 2管理部门和职员共进行3结构化方法开展自我评估

控制自我评估带来的内控评价变革:有效进行软控制的评价,提升控制环境

13.确定内控、符合性测试、审计三方关系时,注意事项:

1执行快报审计时,无论被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对内控充分了解

2根据了解,确定是否执行符合性测试及执行的性质、时间核范围

3内控了解和符合性测试通过,只能减少实质性测试,不能取消

14.内控审核: 由注会专门接受委托,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的与会计报

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

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1.销售收款业务舞弊手法:

1虚构收入(白条出库,对开发票,虚开发票) 2提前确认收入 3推迟确认收入

4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 5应收账的入账金额不实(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

2.确认坏账损失符合条件:

债务人破产或死亡,清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

债务人逾期未偿债超过3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

3.销售截止日期测试3个重要日期:发货日期、记账日期、开票或者收款日期

4.注会要亲自发函,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收回

5.函证对象:1大额或账龄长2与债务人发生纠纷3关联方及主要客户4余额零5非正常

6.发函最佳日应与资产负债表日接近

7.主营业务收入截止测试的3条路线及目的

账簿起点 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证实已入账的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开具发票并发货。目的检查有无多计收入

销售发票起点 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发票存根查至发运凭证与账簿记录,确定已开具发票的货物是否已发货并与同一会计期间确认收入。目的检查有无少计收入

发运凭证起点 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发运凭证查至发票开具情况及账簿记录,确定营业收入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目的是检查有无少计收入

8.肯定函证无论是否相符都要复,否定式相符不复,不符合才复

9.函证数量的大小和范围应综合考虑因素

1应收款在全部资产中重要性2被审单位内控强弱3以前期间函证结果4函证方式选择

10.因登记入账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应收帐回函差异情况

1函证发出时,债务人已付款,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货款

2函证发出时,被审单位货已发出并作销售记录,但货在途,债务人未收到

3债务人退货,而被审单位尚未收到

4债务人对收到的货数量、质量及价格有异议而全部或部分拒绝付款

第八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1.购货与付款涉及凭证: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卖方发票、付款凭单

2.固定资产可不计提的情况: 已提足仍在用,土地

3.固定资产应全额提折旧:

1长期闲置不用,未来不再用,且无转让价值 2因技术进步,已不可能再用

3可用但是用后会产生大量不合格品 4已损毁,不再具有使用及转让价值

5其他实质上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4.购货与付款业务中失控行为:

1盲目采购缺乏严格计划审批 2采购人收受贿赂3采购、存储、使用人又担当记账4付款审批人与执行人同时寻求供应商与索价5采购与付款业务凭证流转不通畅,随意性大,无人管理6结算账户记录不全,对应关系不明,债权债务混淆7大量结欠应付款,长期挂账

5.购货与付款业务中不实行为:

1漏记固资进项税,错算资本化利息,将应计入外购材料成本的有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存在购货折扣,对折扣处理不正确或前后期不一致,影响商品购进成本的真实性可比性

3利用应付款骗取回扣,将折扣私分或留存小金库

4对存货购进过程发生的溢缺、损毁会计处理不正确、不合理

5把属于供货方多发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溢余私分或账外出售作为小金库处理

6购进货物时直接在费用中列支

第九章 生产循环审计

1.生产循环涉及内容:

生产计划安排,原材料耗用,产品生产加工,产品成本核算,产成品完工入库,产成品出库

2.生产循环涉及的凭证与记录:生产任务通知单(生产指令)

领料发料凭证、产量与工时记录、工资汇总表、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存货明细账

3.虚增利润,除了调节收入外,大量使用的手法调节成本费用

4.符合性测试,生产指令是否授权审批、领料单是否授权审批

5.存货内控制度是企业整个内控制度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

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存货资金的安全,加速存货资金的周转,提高存货资金效益

6.存货内控两个系统:1实物流转 2价值流转

7.存货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存货截止测试,确认存货的客观存在,编制存货抽查表,审核存货跌价准备

8.存货账面全部转入当期损益情况:

1已霉烂变质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3生产中不再用且无使用及转让价值4其他

9.存货应计提跌价准备

1市价下跌且无回升希望2生产成本大于售价3更新换代不适用新产品需要,且账面成本大于市场价4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致价格下跌5其他

第十章 筹款与投资循环审计

1.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风险较大

2.筹业务:审批授权,签订合同或协议,取得资金,计算利息或股利,偿本还息或发放股利

3.投业务:审批授权,取得证券或其他投资,取得投资收益,转让证券或收回其他投资

4.所有者权益用详查法,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

5.长短期借款审计目标:

1借入偿还及计息的记录是否完整2年末余额是否正确3快报披露是否充分

6.期末长期股权投资应逐项检查

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

1.货币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2.货币资金内控目标: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降低货币资金使用成本,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监督货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3.货币资金内控重点 现金和银行存款

4.出纳专门负责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

5.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的存款,应列入其他资产

6.盘点库存现金是证实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现金是否正确的重要程序

7.现金盘点3方人员:出纳、被审计单位会计主管人员、注会

8.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证实资产负债表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程序

第十二章 特殊项目审计

1.特殊项目的特殊性表现在:可单独审查,有具体会计准则,难度大风险高

2.期初余额特征:所审会计期间期初已存在余额,反映当期交易事项及其会计处理结果

与注会首次接受委托相联系

3.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快报的影响程度应看以下方面:

1上期结转至本期的金额2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3上期期末已存在的或有事项及承诺

4.一般无须专门对期初余额发表审计意见

5.期初余额存在重大影响,无充分证据—保留或无法表示

期初余额有重大错漏报,被审单位不接受调整建议—保留或否定

6.会计政策审计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审计、会计估计变更审计、会计差错变更审计

7.债务重组审计程序:

1取得并审阅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会议记录,查看报告期间是否发生重组

2检查重组协议合同批文法院文件等,了解重组的方式与具体内容

3对重组涉及重要资产或债务函证4检重组会计记录是否正确5检重组信息披露是否恰当

8.关联方交易方式:商品购销交易或内部结算往来、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接受及提供担保

9.关联交易审计程序:

1询问管理当局,了解关联交易目的定价策略

2检查发票协议合同等有关文件

3确定交易获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管理机构人员批准

4核对关联方同一时点的账户余额

5检查抵押质押品的价值及可转让性

必要时,追加程序:

1询证交易条件金额并查证,以核对资料真实性

2向中介机构询证或与其讨论关联方交易的相关重要信息

3对重大应收款及担保,获取关联方偿债能力的信息

10.直接或有事项:未决诉讼或仲裁、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

间接或有事项:商业票据贴现、应收账款抵押、通融票据背书和其他债务担保

11.期后事项: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快报产生影响的事项

12.金额较大需调整的期后事项:

1已证实某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减值,或为此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要调回

2应将资产负债表存在的某义务确认,或已确认的负债需要调回

3资产负债表所属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4资产负债表所属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退回

13.非持续和持续经营下会计核算的区别:

1财务会计目标

持续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非持续如实反映财产变现和债务清

偿情况

2会计原则 持续权责发生制;非持续收付实现制、变现价值原则

3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 非持下快报种类内容格式发生很大变化

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1.审计报告是注会根据中国注会审计准则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审计报告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保留、否定、无法表示)

3.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包括标准措辞的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

4.审计报告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5.无保留:我们认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

保留:除……的影响外

否定:由于上述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由于受到前段所诉事项的重大影响

无法表示:由于审计范围受限可能产生影响重大和广泛、我们无法对上述财报发表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