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内容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故垒(lěi) 还酹(lèi) 樯橹(qiánɡ) 纶巾(guān)
公瑾(jǐn) 料峭(qiào) 一蓑(suō) 2.多音字
二、字形
壁 赤壁瑾璧 白璧无瑕 周公瑾谨 谨慎酹 酹江月酎 酎咎避 躲避 觐 觐见
酌 斟酌
三、词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萧瑟(sè)
峭 料峭诮 讥诮
俏 俊俏
2.近义词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如:“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用在陈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如:“一时多少豪杰”。时时:常常。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四、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五、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
出场了。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这是顺势发挥。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梦”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剖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二、重点语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剖析:从“遥想”到“樯橹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这种装束是三国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水战火攻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结构图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如下:
壮美景色杰!上阕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英雄传说怀感古古人伟绩伤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下阕自身嗟叹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雄伟苍凉的古战场,由凭吊古人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酣畅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全部的词作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
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回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风趣幽默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笔调风趣幽默,主要表现在语带双关。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为例:芒鞋,即草鞋。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就是要拿“竹杖芒鞋”和“马”对比,就是要拿穿着芒鞋、拄着竹杖的闲人隐者与骑着马的官人、忙人对比,得出一个“轻胜马”的结论,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笔调的风趣幽默,和本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志是和谐的,因而这首词使我们在谈笑风生中受到启发,在机智诙谐中得到美感。
【问题探究】
问题: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些语句,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的观点。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想一想,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哪一种更有道理?
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词人在词中寄寓的思想和情感。在探究中,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只要能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甚至有些问题,探究一番的最后结果还是不得要领,但是,只要我们探究了,我们就有收获。其实,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探究:
(1)广泛借阅有苏轼诗词的书籍,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版本对这些内容的解说,比较其优劣,把握其阐释的依据。
(2)认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前后语句,仔细推测词语的含义和词人通过这些词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分析比较所给的意见和说法,辨别其优劣。
(3)可以和其他同学一同探究,在讨论和比较中注意体会别人的说法,再向别人说明自己的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