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集合”。微媒体的兴起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们具有“吐槽”社会热点、表达主张的诉求,并且想说就说,即时行动。而微媒体资讯发布的时效具有即时性,其审议流程也以事后纠错为主,这就导致其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在发布时刻是高度自由和自主的,基于这种大学生群体用户黏性和微媒体平台的弱限制现状,当前高校舆情事件爆发频繁。同时,高校人员基数大,网络舆情引发因素多,相关部门疲于应付、难以管控,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二、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管理的现状(一)微媒体平台建设滞后,舆情发现慢高校官方微媒体平台建设在办传统媒介的惯性下,内容往往缺乏吸引力且更新速度慢,仅是传统媒介内容的复印机、移动版,与作为舆情对象主体的学生兴趣关注点脱节,造成学生关注少,舆情评价交流互动平台功能缺失,从而导致舆情发现慢、应对慢。(二)微媒体平台运用重宣传,轻沟通高校现有微媒体平台往往只是校报等传统媒介的手机复制版,没有充分挖掘出微媒体的新优势,介入学校舆情事件限于官方信息发布、澄清,而未能成为主导舆情过程的平台和介入处理舆情事件的有力工具。(三)舆情应对重在“灭火”,疏于“防火”在处理舆情过程中,高校舆情管理者的工具栏中往往只有官方微媒体,其作用也仅限于事件爆发后作为官方讯息发布的“灭火器”,未重视平时对舆情的监测、防范和管控功能。此外,当前也鲜有高校相关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微媒体预警体系,对本校广大学生微媒体用户端开展有效关联及关注,不能及时发现舆情事件的“第一团火苗”并及时介入和做好防范。(四)应对不力导致次生舆情频发囿于官方微媒体反应速度偏慢,以及兼职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导致处理的不及时、不客观,往往因对待事件反应迟缓等态度问题,或水平问题,不仅没有“灭火”,反而因处理不当导致“火上浇油”,引发次生舆情、系统舆情。三、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管理路径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管理需要通过对各类微媒体平台上发生的相关舆情讯息进行收集、分析、预警、跟踪、干预、反馈,并根据舆情重要程度和发展态势来做出舆情处置作模式,其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又给社会带来挑战。大学生群体作为新生力量,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面对网络上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难辨真伪是非,极易受到影响和误导;加之微媒体快速高效的放射性、链式传播等特点,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态度,稍有不慎即酿成高校负面舆情,给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一、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的特征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媒体,其信息媒介特征既继承了传统媒体及普通网络媒体的特点,又衍生出其自身特质。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中同质性极强、社交需求极高、渴望表达意见意愿极大的复杂群体,他们对微媒体的运用与关注极为主动、频繁。当前微媒体已成为该群体的一个最主要的舆论平台,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特征也随之极具该群体鲜明特点,高校亦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一个热源点和聚焦点[2]。(一)信息形成快、传播速度快微媒体即时推送的特点,造成高校舆情即时形成,并碎片化、裂变式飞速传播。比如,某学生通过微信即时“爆料”一条信息,该信息首先通过微信转发功能在熟人社会(同学)中发散式传播,每个转发者又进行二次传播,然后经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端迅速跟进,将信息裂变式传播至更广泛受众,碎片化舆情极短时间内在各个自媒体平台甚至传统媒介深度发酵,引发社会大众大面积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该高校舆情事件,甚至引发社会深度舆情、系统舆情。(二)受众群体大、影响大当前在校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用户几近于全覆盖,微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与校园公共事务、热点事件高度敏感,对舆情事件往往理想化地关注并情绪化地表达看法,不自觉地成为舆情产生、演变、推进的主体。(三)多发性,难管控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作者简介:冯艺(198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与舆情。注:本文系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思政类重点课题“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媒体舆情监控研究”(编号:2017SZ02)。
2018年10月决策,化解危机。(一)构建舆情应对长效机制,成立统筹管理机构,实现对舆情的“专门、专人、专业”管控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学校层面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做好舆情信息统筹、决策、分工、监督工作,确保舆情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并正确处理。其次,配备专职舆情管理人员,从岗位、人员、时间上保障舆情管理机构实效运转;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确保其思想政治水平、媒介素养、舆情分析等业务能力满足学校舆情工作需要。最后,提升机构运作效率,整合力量,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运作,专兼职人员联动,合理分工,确保应对迅速、正确、有力。(二)借助大数据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技术建立基于学校特点的舆情预警机制响程度1.划,将分舆舆情事件等级情事件划分为。预根警据级微舆媒体情事上件负(如面校舆园情内动小态范影围传播和轻程度影响,但有进一步引发不良后果倾向和潜在危机的校园热点问题)和警告级舆情事件(如涉及校园安全稳定,甚至引发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舆情事件)两级警报状态,科学分级,精准研判,适时响应,合理介入和应对舆情事件。博等官2.推行方舆三级论主监力管军建,建立设,三道防巩固和线。保一障是其信息加强学校发布官的微准确、官性和权威性,解疑释惑、引发共鸣,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加强学校各类非官方微媒体平台的有效监管和沟通联动,及时发现和消弭负面舆情;三是加强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网络舆情宣传员队伍建设,发挥其朋辈身份优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和上报舆情苗头。做好网3.加强上疏正面导,建立引导以教师、,多方疏导学,生及时干部有机化解舆结论合焦点。的校园一网是络引导员队伍,正面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讨论问题和表达意见诉求;二是做好线下疏导,通过学校阳光服务平台、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心理健康站等方式进行疏导,并适时通过微媒介予以展示,形成宣传效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师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舆论表达自控力”[3]。(三)搭建基于高校舆情动态的沟通微平台,实现宣传与沟通并重首先,通过充实内容、及时更新、保持互动活力三步并举,建设好、维护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微平台,主动开展舆论宣传,传递好正能量,掌握住舆论导向和主导权,守卫住舆情主阵地。其次,真诚沟通,及时跟帖,及时回复,及时跟进处理,让学生有表达不同意见和反映合理诉求的平台,通过真诚、平等的沟通,将舆情限制、消弭在萌芽状态。最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端正舆情应对态度,不能本能地否定师生舆情诉求,不可一味采取删帖、拉黑等粗暴管理方式应对微媒体舆情;回复舆情对象和反馈公众前需要充分调查研究,措施得当,有理有据使人信服,避免因回复不当引发次生舆情。(四)重视校园“意见领袖”的管理与培养,加强微媒体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微媒体不断深入影响高校学生生活与思想行为,一部分学生通过其微媒体账号和创建的微媒体平台与其他学生互动互粉,其学生身份及意见表达活跃程度使其在学生中树立起“意见领袖”的地位,成为校园舆论中一大信息源和影响源。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意见领袖”的管理与培养。要尊重学生“意见领袖”的发言权,鼓励他们就身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发声”,传递大学生群体意见、态度;然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高度确保学生“意见领袖”的明辨是非能力,正确“发声”、积极“发言”[4]
。(五)充分发掘微媒体新功能,变“危”为“机”,既管控好坏事”也传播好“好事”第一,坚持问题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的应对方针,认真对待舆情问题本身而非应付的方式和结果,摒弃“捂、堵、躲、推、瞒”的传统处理方式,正视舆情,解决问题。借助微媒体功能优势来摸清舆情诉求及问题所在,并积极出台解决路径措施,变“危”为“机”。第二,充分利用微媒体特征优势,培养专业技术团队,融入学校教学管理,比如,招生、就业宣传、各类便民查询服务、消息发布、学习交流,让正面舆情借助于微媒体而广泛传播,使负面舆情消弭在沟通中、消融在服务里。第三,明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任务,不仅是要应对和处理“负面舆情”这个“坏事”,还要站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牢牢把握住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充分利用微媒体特征优势,做好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和舆情引导这个“好事”,服务好建设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个“大事”。四、结语微媒体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的特质给高校舆情管理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整的舆情管控体系,有效提高舆情管理工作水平,维护高校良好秩序,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教书育人和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微媒体的存在和发展既深度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沟通交流方式,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及社会价值观,高校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予以重视,进一步研究并建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微媒体舆情管理体系。参考文献[1]2008(4):34-36.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治教育研究唐秋平,耿,2017(2):99-104.
卓.微文化背景下高校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
教育研究[3]吴玲,刘,2017,33(6):152-157.
影.微信平台舆论引导的基本理念与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
共[4]天金津毅市,许委鸿党艳校学.大报数,2018,20(1):78-83.
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J].中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