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悬念的技巧是:
1. 抑制.2.延宕
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还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艺术手法,有的剧作理论也称之为“延宕”或“缓解”。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解,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观众的期待心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矛盾发展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松有紧、有进有退,也必然有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要懂得如何在剧本里安排悬念,首先要熟悉生活中事物发展规律。电影悬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正如他自己所说:“悬念这一领域是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在与特吕弗谈话时,希区柯克对于悬念曾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
“我们在火车上聊天,桌子下面可能有枚炸弹。我们的谈话很平常,没发生什么特别
的事。突然,‘嘣’!爆炸了。观众们见之大为震惊,但在爆炸之前,观众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及其平常、毫无兴趣的场面。现在来看悬念。桌子下面确实有枚炸弹,而且观众也知道,这可能是因为观众在前面已看到有个无政府主义者把炸弹放在桌下的。观众知道炸弹在一点正将要爆炸,而现在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了——布景内有一个时钟。原先是无关紧要的谈话突然一下子饶有趣味,因为观众参与了这场戏。观众急着想要告诉银幕上的谈话者:‘别尽顾聊天了,桌下有炸弹,很快就要爆炸。’上述第一种情况,观众只有在爆炸的15秒钟内体验到惊粟。而第二种情况,我们给观众足足15分钟的悬念。”(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51—52页)这就是延宕。
抑制和延宕对于悬念的放大作用。延宕往往是在事件发展的紧要关头故意减缓速度或设置障碍,让这种紧张持续放大到最高点。没有悬念要制造悬念,有了悬念要保持和放大悬念。这是希区柯克的信条。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在《火车怪客》中,盖伊答应布鲁诺去干掉他的父亲,可盖伊根本不考虑那么做。于是在当晚,他潜入布鲁诺的家里。他准备上楼到布鲁诺的父亲的房间。这时候悬念已经产生,盖伊会为了自已的利益杀害掉布鲁诺的父亲吗?或是没有杀害反而被发现,从而由一个无罪之人越来越陷入有理难辩的深渊?我们正急着让盖伊上楼,好看到结果,这时候,希区柯克却让一只大狗挡在楼梯的中央,我们越是着急,导演越是放慢速度,而且我们同时又陷入另一个悬念,这条狗会不会让盖伊过去,而不去咬他?这样一种设计,就放大了原来的悬念。
同样在这部片子里,也就是我们前面举的平行蒙太奇的例子中,同样存在着延宕和减缓的手法。我们看到布鲁诺正在做火车去栽赃盖伊,盖伊要抓紧时间比赛,尽快赢得比赛才有时间去阻止他,盖伊开始还算顺利,可是到就要结束的最后一盘,却遇到了强劲的敌手,双方进入了“拉锯赛”观众真是急死了。导演此时又使用另一个延宕的手段,就是让
布鲁诺把打火机掉到下水道,这样这段平行蒙太奇的时间又要延长一会,这样观众的神经始终崩的紧紧的,“盖伊能不能阻止布鲁诺的行为,还自己清白呢?”
同时,还想补充的一点就是音乐也有放大悬念的作用,音乐能烘托气氛,制造紧张的情绪,这在希区柯克的片子里面随时能够感觉到,有人说,如果关掉他的片子中的音乐,所有的悬念恐怖等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这是不无道理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精神病患者》的片头音乐,很难说它是一种很好听的音乐,这种音乐带来的不是美感和享受,而是怪异,不安和焦虑,“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就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发生吧。
五、悬念大师希区柯克
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悬念。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魅力之所在就是大悬念套小悬念,层层机关、步步迷阵,令人目不暇接。所以被称之为“悬念大师”。
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
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1899——1980)出生于伦敦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水果蔬菜批发商。6岁时因小小过失被父亲送进警察局拘留所。(20世纪初英国相当一部分天主教家庭受到天主教教义的严格禁锢)希区柯克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压抑、沉闷的环境里。他性格内向,特别敏感,经常产生莫名的恐惧和焦虑。他又酷爱刚刚发明的电影并喜
欢地理和旅行,当时伦敦发生的各种离奇案件也是他童年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对他后来成长以及他的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区柯克1925年初涉影坛,先后做过编剧、美术、摄影、剪辑等多种工作,为他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的《39级台阶》标志着希区柯克艺术风格的日趋成熟。这部描写追捕的影片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悬念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成为他早期在英国拍摄的经典作品。
接下来的《间谍末日》和《破坏》由于悬念得不到观众的认同,影响了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的合理性而遭致失败。
1939年的《失踪的女人》在惊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机智和幽默,使这部娱乐片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授予的最佳导演奖,也为他到好莱坞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25——1939,他在英国工作了十四年,拍摄了20多部影片,使他成为30年代英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
1939年受大卫·塞尔茲维克(《乱世佳人》的制片人)邀请,希区柯克一家人来到美国,开始了他在好莱坞的电影生涯。
他在好莱坞一晃又是40年。一共拍摄了5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其中不乏至今放映不衰的经典作品。为此,他1971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授予的的“骑士勋章”,1979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80年元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世还给他晋封了“爵士”称号。
1980年4月28日,希区柯克病逝于洛杉矶,享年80岁。
《蝴蝶梦》(1940):阴森恐怖的曼德利庄园、刁钻古怪的女仆丹弗丝、心理变态的丈夫德文特、死了又无处不在的丽贝卡……所有这些,都给年轻的德文特太太造成了莫名的疑惧,预示着这里总有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女主人急切期待,观众也急切期待的悬念——究竟这里暗藏着什么秘密?女主人将会遭到何种厄运?剧情的结果又会怎样?影片始终把握着女主人公的疑惧心理,让人们关注着女主人公的命运,带着同情和恐惧的心理看下去。
《后窗》(1954):希区柯克把人分为两类:一为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一为喜欢暴露自己的人。《后窗》的故事写一个残疾的摄影师杰夫坐在轮椅上很无聊。四周全是四、五层高的楼房。由于天气炎热,家家都打开着窗户。杰夫终于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用望远镜看见了穿着暴露的芭蕾舞演员、聚精会神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一对整天吵闹的中年夫妻一个整天与狗为伴的老人和一个妻子瘫痪的推销员……杰夫自得其乐。但照顾他的护士告诉他:偷窥别人的隐私可能被判处六个月监禁;他的女友丽莎是一个服装设计师,家庭和容貌都无可挑剔……一个风雨之夜他被对面楼上女人的尖叫声惊醒了。他看见推销员手提一个笨重的箱子出去了,一会儿又匆匆返回。就这样折腾了几次。杰夫迷惑不解。早晨,他看见对面卧室的窗帘紧闭,顿时起了疑心。他用照相机的长焦镜头仔细观察,发现推销员正在把一把刀子和一根锯条放进箱子。于是,他把这些可疑的现象告诉了女友和护士。他的朋友多伊尔是一名侦探,也被叫来巡视了一番,结果只查问出推销员的妻子昨天起程到外地疗养去了……
他们很失望。
就在当天晚上,养狗老人的狗又被人杀了——原来,这条狗白天一直在花园里不停地臭。并不时用爪子在地上刨着什么。
女友丽莎又从望远镜里看到推销员在摆弄一个提包,里面是一些女人的首饰和杂物。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杰夫给推销员打了一个电话,约他出来洽谈业务,丽莎趁此在花园里侦察并冒险从窗台爬到推销员的房间,寻找有无杀人证据。
杰夫和护士密切注视着对面的情况。护士看到另一个窗口那个单身女人正在吞食大量的安眠药准备自杀。杰夫立即报警。但准备自杀女人隔壁的作曲家开始弹奏起一支优美的乐曲,动听的旋律打消了女人自杀的念头。与此同时,推销员从外面回来了,正在开启房门。丽莎听到外面的动静,已经来不及躲藏。就在丽莎与推销员发生冲突的时候,警察及时赶到现场,把丽莎带走,而丽莎则向杰夫示意她已经找到证据。她的动作没瞒过推销员。凶手也发现对面有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杰夫打电话给朋友多伊尔求助。多伊尔先到警察局把丽莎救出来,然后一起来找杰夫。但为时已晚,凶手已破门而入,穷凶极恶地扑向杰夫……关键时刻,多伊尔带着丽莎和警察赶到,当场擒获了推销员。经审,推销员承认自己杀死妻子,又将尸体肢解丢弃……
《后窗》的悬念表现在:1、尖叫的女人究竟出了什么事?2、推销员鬼鬼祟祟的举动,是否有杀妻之嫌疑?3、小狗刨土和被杀,又增加了对推销员的怀疑。4、丽莎看到提包,进一步说明推销员可能是疑犯。但如何找到证据呢?5、丽莎冒险进入推销员房间,使观众为之提心吊胆;推销员意外回来,丽莎躲避不及,杰夫和护士紧张而无助……这些都是悬念。
而大悬念套小悬念,更是希区柯克得心应手之处——比如,在凶手与丽莎对峙的危机时刻,不断插入杰夫与护士惊恐万状的反应镜头,使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后窗》的意义还不止于悬念的运用。希区柯克把杰夫的视角(摄影机)束缚在“后窗”,不能横移、跟拍,而达到了如此神妙的视角造型,也是难为而为的吧?
《后窗》窥视的那栋楼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希区柯克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不正常的,是冷酷——比如,杰夫窥视并不被认为是道德的,但他却发现了推销员妻子神秘消失并追根究底,抓获真凶,难道不是正义之举?穿插的单身女人准备自杀而偶尔飘过来的琴声又使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也是人与人之间需要联系、沟通的证明。
人们到电影院,通过黑洞洞的剧场看虚构的“隐私”,也正是“窥阴癖”的表现——不管我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恐怕“窥阴癖”并非无中生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