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财富本质思想的演变过程

2020-04-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论财富本质思想的演变过程

摘要:马克思是在对资本的批判中提出财富本质思想的,他通过对重农主义以及古典经济学派财富本质理论的分析证明了财富的本质实现与劳动的本质实现相一致,财富的本质表现出人的主体性。最终,人的劳动必然愈来愈依赖财富,反之,财富又愈来愈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

关键词: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

一、从重农主义折现出来的财富本质思想

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他们把农产品看做是一国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一切财富的源泉,所以除了农产品外,其他使用价值(主要是工商业所产的使用价值)都由农产品所派生。毋庸置疑,把财富源泉追溯到了生产领域、追溯到了劳动,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他们的观点失之于片面(把劳动的某一种特殊形式归结于财富的本质)是因为他们只注重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业劳动,认为它们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不过,财富观的“货币形态”倒向另一边的“实物形态”这一转变折射出重农主义把农业部门的生产劳动看做了财富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道:“重农主义把劳动把一定形式——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不再把对象本身看作裹在货币的外衣之中,而是看作产品一般,看作劳动的一般成果了。”[1]

尽管如此,马克思批判了重农主义只把农业产品看做是一种特定的财富,他指出:“财富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劳动,不是与某种特殊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而是一般劳动。”[2]显然,重农主义把农业劳动理解为唯一的生产劳动说明了劳动本身还不具有普遍性,还跟自然要素结合一起。虽然如此,重农主义认为“土地是财富的物质承担者”这种说法比重商主义所说的“贵金属是财富”要进步得多,因为这时财富不再是外在的作为拜物教的存在,而是一种劳动表现为土地的自然要素。这种极其简单的自然要素“已经承认——虽然只是部分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承认——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2]。不过,在重农主义看来,劳动首先不是作为财富的本质,而只是作为地产的主体本质。这样,工业劳动也就完全给他们否决掉了。总之,把劳动的某一种特殊形式归结于财富的本质表现了它的历史局限性,甚至没有达到在资本主义时代对人的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财富本质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促进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而他们所谓的国民财富的增加其实就是资本家的资产的增加;就是由商品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工人的工资未必获得提高。然后,他们对财富来源的认识已由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跳出了重商主义仅仅以流通领域为考察对象的局限性。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序论开头第一句话就写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3]由此可见,斯密认为劳动生产是人们的物质财富的源泉,不管这物质财富来自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还是从外国购买的产品,也就是,他并非从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商业劳动来理解财富的实质问题,而是认为劳动一般是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一般劳动代替劳动的特殊形式成为了在资本主义下社会财富的普遍性质。

那么,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确定工业的主体本质后,劳动也由起初只作为特定的农业劳动变成一般劳动,那么“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所以“认出财富的普遍性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2]。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国民经济学在揭示出在私有制范围内财富的主体本质所作的重大贡献。他们把劳动作为财富的唯一本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就是对劳动特殊形式的否定,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一般劳动而不是劳动的特殊形式构成社会财富的普遍实质。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财富生产出现了异化,这种财富的异化体现了创造财富的劳动主体的异化。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的总体财富增加了,可劳动者并没有因劳动而致富,反而越来越贫困;少数非劳动者却发财致富,占有社会多数财富。马克思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财富的劳动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4]

三、人成为财富本质的真正力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批判继承了重农主义、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有关财富本质的思想,并实现了对他们理论的完全超越,即把劳动者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劳动者的内在价值揭示财富的主体本质。

(一)劳动与财富主体本质的同一性

马克思是从私有财产的角度确立了劳动与财富主体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

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2]财富是相对于劳动主体而存在的,劳动为财富(私有财产)的本质也就否定了外在的、仅仅是对象性的财富。自然经济条件下,当对象化的劳动还没有从对象中分离出来,而是与劳动对象化的物质产品一起构成为财富的客体形式时,财富的主体本质只是一种外化形态——劳动与财富并没有建立起直接联系。因人们的劳动无法自己据有而丧失其主体性,那么,这种劳动所创造出的财富还属于凝结了人的劳动的自然物质产品——统治阶级的消费品,是从属于物质性的客体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生产以“资本”形态出现的,即以主体化了的客体形式存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为劳动所创造,却与劳动者分离,即财富与自己的主体本质分离,处于断裂状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作为资本积累而没有实现其主体的本质。

可见,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劳动与土地依附在一起,劳动成果也为统治阶级所占有,故财富必然地包含劳动之外的因素,劳动也就不被看做人的本质力量。因此,劳动越不发达,财富越不能充分实现它的意义,财富的本质也越不属于人;财富也很难被想象到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使财富获得“主体本质”的意义,却又使财富成为人的异己的力量。其实“……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是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因此……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2] 。很显然,财富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就应该为人所占有,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道路。所以,财富对人来说本质上不是外在的,居于主体地位的劳动者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应以财富的形式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揭示财富的主体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人全面发展”成为财富主体的本质

未来社会,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必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他在人的财富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上有过精辟的论述:“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部发展成为目的本身。”[5]人在不断反复地劳动的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供自己消费和享用,这样个人的需要也不断地得到满足,从而财富促进了人的才能的普遍性即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简言之,人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自身的发展主要地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发展,那么财富,作为人的创造作品就成为人的一种能力的展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越强,他的创造天赋就越高;一个人的创造天赋越高,他所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6]此外,马克思将人的“天赋的绝对发挥”与人的“这种全面的发展”看做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时表明他已从人的财富创造过渡到了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如此,马克思在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中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以社会财富为基础阐述了“人全面发展”的未来共产主义财富观。在他看来,古代世界是人从属于共同体的社会,剩余产品(财富)属于这个最高的统一体,“而在这些单个的共同体中,每一个单个的人在事实上失去了财产,或者说,财产对这单个的人来说是间接的财

产……”[5]现代世界(资本

主义社会)是利己主义的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是私人占有;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实现了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

因此,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必要劳动的极大缩减,自由时间的增多,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自由发展。“……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7]在未來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本质反映人的主体性本质;财富的发展体现在人的发展之中;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大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刘荣军.马克思三大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中的社会财富观\\[J\\].探索,2005,(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杜红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