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必备古诗理解与赏析

2024-01-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七上诗歌鉴赏

1、 赤壁 杜牧 (唐)

1、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这是一

首怀古咏史之作。

2、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以小见大。

3、 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大胆假设,从反面落笔,得出了和历史完全相反的结论,同时以小

见大,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和战争的结局。 4、 后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体现了 机遇成就英雄的观点。同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郁闷不平。

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1、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

的细滑润泽,准确的捕捉了它的特征。造句清新优美。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清新之感。

2、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远望似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这便是早春的草色。当怀着欣喜之情靠近时,却又看不清什么颜色。极好的写出了春草萌生的初春特点。

3、 最后两句用“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进一步反衬早春景色之美好,突出诗人对早春的

喜爱与赞美。

3、《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1)《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当人们处于遗憾、痛苦时,我们会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来劝慰。

(3)这首词反映作者的情感: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4)表现作者心情矛盾的诗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句子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1.诗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点明时令。诗中 过五溪几个字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诗人借“杨花”“子规”暗含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暗含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 4.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抒情 ,作者用想象或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关切。 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8.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的心情。

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10.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5、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6、第二句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9、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10、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

后人所称道。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D。2. .思念故乡。3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

4、 ①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

经来到江上。。

②将景物拟人化,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涵自然理趣, ③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七下诗歌鉴赏

6、《破阵子》辛弃疾(南宋)

1、“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2、“醉里挑灯看剑”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梦回”二字表明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的旧梦重温(虚写)。

3、“八百里……塞外声”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赏出征的士卒。“秋点兵”的“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马作的卢……弦惊”两句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描绘战斗场面,场景壮观而激烈。

5、“了却君王……生前身后名”两句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收复失地的宏大抱负,与“赋壮词”相呼应。

6、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苦闷。“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7、词中描绘了对昔日浴血沙场,报国杀敌岁月的回忆。如吹角连营、沙场点兵、分会下炙等场景,显得雄壮刚健。

8、从季节和地点入手,体味“沙场秋点兵”表达的效果。 “沙场”视野开阔,“秋” 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体现了点兵之时的阵势壮阔,充满豪放之气。

7、 《使至塞上》王维(唐)

1、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

居延。

2、 颔联自选角度赏析。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 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 3、 颈联赏析

烽火台上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对仗工整,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这两句写景空间开阔,意境雄浑。

4、 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浑,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 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

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8、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夫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歌的第一至四句交代了时间及环境气氛。

诗中描绘了三副画面(或场面):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割麦;贫妇拾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看似矛盾的心理,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本诗最后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朝统治者苛政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深深自责。

八上诗歌鉴赏

9、《望岳》 杜甫 (唐)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1分) 2、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3、本诗语言精炼,例如颔联中的“钟”、“割”二字。请你对此进行赏析。

10、 《春望》 杜甫 (唐)

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

3、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悲伤心情。

11、 泊秦淮 杜牧 ( 唐 )

1、 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或:渲染了迷蒙悲凉的气氛) ....2、 夜泊秦淮近酒家: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

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运用曲笔,表面上是谴责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不理国事,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 (2)以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中考链接』

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笼,即笼罩的意思。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12、 登飞来峰 王安石(北宋)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3、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1、 首联诗人回顾平生,干戈寥落包含多少辛酸和遗憾。 2、 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3、 颈联是一联神奇的绝对,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孤苦伶仃的心

情。

4、 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

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由悲到壮。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唐)

1、 第一句中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二字,显得杜少府任

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 在思想感情上,本诗与以往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3、 这首诗一改往昔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寸知

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已经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5、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

1、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4、 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雾,是对新生命的赞歌。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后人为国家未来化作“春泥”奉献自己的美好情操。

5、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又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衷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前两句用白日和天涯烘托 离愁之情 。

16、《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1、诗人构思大胆,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奇特的意境。

诗人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写了那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首联自选角度赏析

①上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下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和城外的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压”字极妙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3、颔联分别从听觉呜咽的角声,视觉紫红的秋色角度写阴森惨切的战地气氛,创造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4、 尾联借用(荆轲刺秦、燕昭王筑台,置黄金以招贤才)典故抒发了诗人忠君报国(爱国)

的思想感情。

17、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香山居士 唐)

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第_____句和第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答案:1.诗人行踪、早春、 喜悦 、 三 、四、 颈、 对偶 2、 D 、 3、 C 4.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八下诗歌鉴赏

18、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1、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乡之切。次句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

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像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依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的生活:回忆他们从前再一起的日子,独自咀嚼孤独。 2、 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刻的幸福想像。诗人心中的满腹思念,只能寄托在未来。

3、 这首诗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来日聚首时的幸福欢乐。此

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的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1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1、 本首诗的思想感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同时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的风格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 2、 首联写出了贬官之远和时间之长,“弃置身”表达了诗人对菜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

满。

3、三、四句用典,“闻笛赋”写出怀念友人,“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长,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4、颈联①描绘画面: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②作者自喻“沉舟、病树”,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作者胸襟的豁达,乐观。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 尾联,叙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共勉,对白居易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

20、天净沙 秋思 马志远 (元)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

1、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静明丽的景物,但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思乡的愁绪。

2、本诗中与“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情感相似的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

1、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孤城闭”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写: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峰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关闭的孤城。

2、抒情重在揭示将是内心的苦闷,抒发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22、《无题》 李商隐 (唐)

这首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首联写景,渲染凄楚的气氛.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在用来形容无私奉献.

九上诗歌鉴赏

23、 相见欢 李煜(南唐)

1、《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这首词抒写离愁,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全篇如泣如诉,凄婉动人。表达了作者的亡国哀思感情。 2、“丝”谐音“思”,诗人用丝缕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乱和难以解开。这两句现在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用白描的手法,没有明言离愁的滋味。却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24、 《浣溪沙》 晏 殊 (北宋)

一、阅读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时台。 夕阳西下

几时回?”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帐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如何理解“夕阳西下几时回?”

答案:(1)这首词抒写了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2)词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不尽的忧思,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 二. 阅读晏殊的《浣溪沙》一词,完成下列三题。 (1)“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天气”是指 季节。

(2)请结合词中相关语句来分析词人是如何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抒发感情的。 (3)根据词人抒发的情感,体味“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暮春(2)“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3)形象地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2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著名边塞诗人 (唐)

(1)本诗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咏雪贯穿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

(2)①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②“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表现出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 (3)“卷”写风雪之猛。“即”写惊讶之情。诗人笔下呈现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揭示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4)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谊。其中的“掣”字用的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诗句奇特而美丽。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两句诗写友人离去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之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朋友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结尾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6)“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

(7)写出一个令人生畏的冰雪世界、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渲染饯别的气氛,也写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也为转入送别作铺垫。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8)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九下诗歌鉴赏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

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此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27、 饮酒 陶渊明(东晋)

1、本诗的诗眼是“心远”。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2、作者身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因为作者归隐后心境恬静,酷爱田园生活,不与权贵交往,厌恶官场,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美景,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不可同日而语。 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巧妙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作者从鸟暮归眷山林,悟出了人也应该恢复自然本性,返璞归真。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篇的总结,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作者认为,山间景物中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

28、 行路难 李白 (唐)

考点梳理: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 、 的 心情。(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2、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停、投、拔、顾;苦闷)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 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和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 比喻 。(想像 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的作用?(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最后两句暗用宗悫的典故想要表现什么?(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的时候,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6、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 )

29、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是全诗的线索),开头两句叙事,点明地点和事件;中间

十句写景(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六句为实景,依次描写了山岛、树木、百草、洪波等景物,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四句为虚景:运用夸张(或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壮阔气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最后两句是配合乐曲时所加。全诗风格雄浑苍劲。

1、这首诗写景很有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要点提示:动静结合(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虚实相生(见上面分析)。(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本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3、诗人的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30、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全曲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三句),写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一个“聚”字写出潼关被重山包围,写出山形的气势;一个“怒”字写出大河的水势盛大。“聚”“怒”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第二层(第四至第七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点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

第三层(最后四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田园荒芜。这几句鲜明地表现出了作者同情人民的立场。

这首小令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格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磅礴,语言警策有力,描写生动,议论深刻,使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自然融为一体。第一层写景,中间四句以抒情为主,最后四句的结论在前边的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水到渠成。

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望西都,意踌躇。

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 全词通过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词的上阙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下阙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2、 上阙“狂”字统领,最能表现狂字的是:亲射虎,看孙郎。 3、 最能表现出猎队伍之浩大场面之壮观的是:“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冈” 4、 词中用到的典故:“亲射虎”、“谴冯唐”、“射天狼” 5、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

6、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运用了“射天狼”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32、《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_____

3、对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4、颔联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 5、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丰年留客鸡豚足

3、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 又浮现。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4、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 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 5、是通过 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6、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7、标题是《游山西村》,全诗没有写一个“游”字,但诗中的每一句又都和“游”字相联系,记游的过程表 现得很有层次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