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县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
开发和利用情况
根据《怒江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八次党代会重大课题调研的预通知》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该项工作,现将泸水县旅游民族文化资源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泸水县情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国土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6.24公里。全县辖6镇3乡,71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33个自然村,113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万户14.34万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9.6万亩,其中水田5.3万亩,旱地24.3万亩,77%的旱地坡度在25度以上。境内有傈僳族、白族、彝族、怒族等21个民族。泸水县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宗教、直过”最集中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之一,也是云南省国家级7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山区56个边境县之一。
二、泸水县民族文化资源
泸水县为多民族聚居区,居住有傈僳、白、汉、彝、景颇等21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61.4%,其中,最具代表的少数民族有:(1)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上江乡、鲁掌镇、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一带;(2)白族,主要分布在老窝乡、洛本卓乡(主要居住着其支系勒墨人)一带;(3)彝族,主要分布在鲁掌镇、上江镇、老窝镇的分水岭一带;(4)茶山人,主要分布在片马镇一带。
1
千百年来,泸水各族人民就在这块地土上繁衍生息,他们在生活、生产中与大自然抗争,创造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有傈僳族的琵琶、口弦、二胡和彝族的唢呐及景颇茶山人的芒锣等器乐曲;有独具特色的傈僳族三大调“摆时”、“木刮”、“优叶”;有惊心动魄的“上刀杆”、“下火海”,有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以及从古流传至今的民俗民风、民居、服饰、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等,处处散发着古朴浓郁的民族气息,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由于地处边陲,泸水历史上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延续几百年,解放前才废弃的土司制度和土司衙门;保卫领土,抗击英帝国侵略的片马事件;保家卫国,抵御日寇的木棉古渡和栗柴坝渡口事件和小横沟抗战遗址等。
三、泸水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泸水县找准切入点,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全县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发展。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能凸现资源优势,也能形成了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筹办民俗节庆等活动,不断提升泸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旅游特色村建设
泸水县共建民族特色村5个,旅游文化交通部门总投资3601万元。其中:
1、百花岭投资190万元,主要完成旅游公厕、太阳能路灯、桥梁、旅游步行道、旅游接待点大门、16户农户的房屋外墙(1800多平方米)和石板瓦改造(1800多平方米)。
2
2、大南茂投资24万元,完成旅游接待点维修、厕所、民居外观改造。
3、滴水河投资3310万元,旅游文化部门投入30万元完成停车场、厕所、水磨房群、路灯、民族文化广场等。交通部门投入资金3280万元,完成滴水河旅游公路新建和改造。
4、下片马投入资金47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改造,这些资金已被纳入下片马整村帮扶资金的盘子里,现在正在落实中,今年内完成。
5、金满村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该村外观改造,和民居保护规划。
(二)农家乐建设情况
泸水县国家资金扶持过的农家乐有32家,扶持资金122多万元,未扶持农家乐36户,这些农家乐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每年收入达416万元。
(三)民族文化展演队伍建设
泸水县共扶持民族文化展演队伍共8支,共投入资金125多万元,其中5支民族文化展演队伍较为成熟,这5支展演队伍国家每年投入8万多元,分别为百花岭四声部合唱团、大南茂四声部合唱团、大南茂民族民间艺术团、泸水县文工队、鲁祖刀杆队,2015年扶持资金5万元,为表演队伍制作民族服饰110套。这些民族文化展演队伍,对参与旅游表演积极性很高。每年演出收入达68万元,其中百花岭四声部合唱团年收入达37万元,占5支表演队总收入一半以上。
(四)民族节会活动
泸水县拥有21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壮丽的民族文化,丰
3
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其中傈僳族的阔时节、澡塘会、白族勒墨人的尚旺节、茶山人目瑙纵歌等较为有影响。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较有旅游开发与利用价值。每年政府在民族节日上投入200多万元,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族节会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展示我县民族文化精华,丰富了我县人民文化活动内涵,吸引游客的驻足。
(五)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建设
我县各民族对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祖国守土戍边作出巨大贡献,主要建设驼峰坠机纪念馆,抗英纪念馆(碑)。
(六)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我县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先后开发出弩弓、民族服饰、民族包等民族工艺品,推出乳猪肉、老窝火腿、玉米粥、竹叶菜等民族地方特色饮食,制作笛哩吐、其本等民族乐器。这些旅游商品每年创造20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
(七)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促销
一是利用节会活动进行宣传促销,通过央视、云南电视台、怒江台、泸水台,以及平面媒体的宣传,特别是泸水澡塘会,曾多次被央视与云南台的报道,扩大了泸水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其次,利用参加南博会、旅交会、云南民族村阔时节庆祝活动等大型会展活动,宣传我县民族文化资源,招揽游客来泸水旅游起到一定的效果。二是泸水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壮美多姿,给游客带来较大的感官美感,我们在管理旅行社时,认真把关,定期检查,要求旅行社服务零投诉,给游客美好的印象,增加游客回头率,和通过游客的微信、微博的宣传,达到宣传我县旅游资源的目的,通过我县对游客的调
4
查,游客对我县民族文化与自然景点,以及服务的满意度评为较好程度的达99%。
(八)民族文化方面的培训
一是对民族文化表演队伍的培训,每年投入国家资金4万多元,进行民族文化展演队伍成员的培训,近5年来培训达8000人次/天 。二是对民族文化推广传承培训,5年来国家投入资金10多万元,培训民族文化推广传承人员300多人,培训达9000人次/天。三是进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包含农家乐、旅游特色村管理人员、乡村精品客栈等人员培训,5年投入资金10多万元,培训达1100人次/天。四是对我县干部州县情和民族文化知识培训,5年投入资金10多万元,培训1350人次/天。五是进行导游民族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5年投入资金5万余元,培训达800多人次/天。
通过培训,使我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涌现一批乡村旅游人才,张国军、罗华清、李国生等10人获得国家旅游局表彰;涌现一批以李光文、余建华、传建华等为代表的,熟悉泸水民族文化的农民导游。有力的促进我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四、存在的问题
泸水县大部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且发展比较缓慢,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存在了不小的困难和问题。
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虽然已编制滴水河民居建设方案、金满勒墨人民居保护规划,下片马旅游特色村建设详规等,但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没有形成大的气
5
候。导致在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方面举步维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十分明显。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地点分散、规模小,投资渠道单一,几乎是政府投入,制约民族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大都是以农民自筹资金办的“农家乐”式的旅游,档次较低,无法满足各层次的消费需求。加之我县旅游市场弱小,影响企业、个人、团体等社会性投入。民族文化歌舞表演团体基本上是依靠民间的力量,甚至是个人的力量(如鲁祖刀杆队),进行小打小闹的投资开发,很难形成品牌产业。
3、政府支持与服务没有形成合力。我县民族文化旅游虽已成雏形,对当地农民致富作用明显,但由于涉及旅游、文化、农业、民宗、扶贫、林业、水利、工商、环保、税务、卫生、交通、建设、电力、电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和扶持项目侧重点有所不同,没有统筹性,无法形成支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如百花岭旅游特色村建设得到上级部门资金的支持,但是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总投入只有200万元,建设效果不明显。如能有效的将上述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如下片马村整合多部门资源,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建设效果较好。
4、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我县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六库至片马、至洛本卓公路等级较低,特别是金满村公路甚至是泥石路,其他旅游特色村都是村村通公路,大南茂四声部接待点连旅游中巴都不能通畅进入,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
5、配套设施不完善。泸水旅游特色村、农家乐等,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浏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卫生设施的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配套。虽然我县
6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等原因,一些“农家乐”一直停留在初始阶段的休闲和简单的娱乐状态,布局分散、规模小、品位低,配套建设乏力。各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目标不明确,内容形式、经营项目多有雷同,互补性、共生性差,产品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市场营销理念滞后。
7、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我县虽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中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源,对文化资源原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如民族特色旅游村没有泸水特色,民族服饰没有泸水民族特色。
8、缺乏大手笔的创意、策划和宣传推介:我县地处中缅边境,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潜在的游客资源不可限量,但我们在策划包装、宣传、推介方面却缺乏大手笔虽在宣传推介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但策划包装方面却还比较保守、进度比较缓慢,各部门宣传推介方面也是各行其事,使得我们在发展中失去了很多机会。
9、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开发品种少,经营模式单一。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我县旅游业的短腿。目前我县的旅游工艺产品生产者基本上规模小、品种单一,生产产品都基本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成本偏高,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
五、今后工作
(一)树立新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加快文化与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与旅游强县跨越。首先是全县上下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民族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统筹经济
7
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抓住怒江旅游大开发机遇,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第三,要把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到泸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去,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泸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引导抓好宣传,使民族文化得到重视。政府引导,注重多给政策、制定规划、确定措施,督促落实。以编制民族文化规划为契机,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和整合,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形成旅游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策划举办民族节会活动,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提高全县人民的旅游意识,形成干部群众都参与,上上下下都支持旅游、发展旅游和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本地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产品。今后增加新寨、拖脱新村、丙奉、蛮云旅游特色村建设。今年完成金满、大南茂旅游特色村个125万元的后续投入。今后10年内投入10多亿元,增加维拉坝、片马、上江、洛本卓旅游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80户农家乐与乡村精品客栈。
(四)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把具有含金量和开发潜能那部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做大做强。首先,要重视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再次,重视民族文化培训工作。第四,建设出一批符合我县民族文化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
(五)突出特色,准确定位,制定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从总体和长远发展上对我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准确定位,按照总体规划对不同民族、特色村制订详细发展规划,以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在民族文
8
化与旅游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实行分布实施,有序开发、正确定位建设。
(六)民俗文化旅游与全县脱贫攻坚结合。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其他交通、商贸、食品、购物、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我县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我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大部分人民还没有脱贫,发展好现有展演队伍,扶持40户商品生产户,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创收。
(七)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今后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筛选论证,筛选出一批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确定一批特色鲜明、能较快形成品牌效应,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旅游开发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重点打造上江与片马镇,推动其向产业化发展形成龙头带动。
泸水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