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

2021-01-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

1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短:右边是“豆”,不是“委”。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受到熏陶,培养语感。

2 燕 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教学中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1.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来到我们身边,它正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好消息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 2.出示燕子图片,你能描绘一下它的外形吗? 学生交流。

3.我们来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燕子》。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耳中听着熟悉的歌曲,眼中看着燕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燕子图片,瞧,小燕子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伶、俐、翼、漾、倦、闲、散、纤、杆、痕。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呢? (4)汇报交流,强调:

漾:右部的上边是“羊”少尾,按形声字的特点,这个字读yànɡ。 翼:把字拆分“羽(没钩)+田+共”。 散:多音字。松散(sǎn),散(sàn)步。 杆:多音字。旗杆(ɡān),杠杆(ɡǎn)。

(5)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伶俐、翼尖、荡漾、飞倦、闲散、纤细、电线杆、几痕、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纤细。

①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②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③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6)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的小燕子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识字,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归纳段意。 2.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读就要有所收获。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读懂课文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强调:

聚:下部是“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不要写成“水”。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聚”“凑”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4.学生独立观察“拂、形、掠”,先描红,再练写。 5.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要抓住难点、易错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认识吗?读一读。

伶俐、翼尖、荡漾、闲散、纤细、电线杆、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飞倦、纤细、几痕。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带着知识记忆走进新的学习,增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分析哪部分写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哪部分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人看图。

(2)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外形)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羽毛、翅膀、尾巴)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

(3)为什么用“凑成”不用“组成”?(突出身形灵巧,搭配合理。突出活泼可爱) (4)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这一段里写了哪些景物。(微风、细雨、柳枝、花、草、叶)

(2)“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赶集时是什么景象?课文说谁赶集?在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更生动)

(3)配乐读本段,并想象画面。

(4)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天,小燕子会怎么做呢?(由南方飞回来,为春光添了许多生趣) 4.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燕子在干什么?(飞行)哪段写了燕子的飞行?(3、4自然段)

(2)同桌读第3、4自然段,思考:燕子在飞行中有什么姿态?(斜飞、横掠)说明了什么?(燕子的轻快、敏捷)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及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4)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晕”是什么意思?

(在作者的眼里,不但燕子美,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像七彩的光圈那么漂亮。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和小圆晕的“美”。)

(5)指名读第3、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1)活泼的小燕子在美丽的春光里尽情地飞行,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 (2)读第5自然段,看图。 (3)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出感情。

三、美读段落,指导写字

1.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出来。

2.通过朗读,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美丽的春景,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呢,让我们快快把它们美美地写出来吧。

3.观察生字“偶、尔、沾、倦、纤、痕”,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强调:

“偶、沾、倦”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写时注意左右的比例要协调。

倦:人(亻)做了许多“卷”子,累了,疲倦了。写时注意右下部不是“巳”。 痕:病字旁里面是“艮”,不是“良”。

5.课件演示“倦、痕”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6.学生独立观察“偶、尔、沾、倦、纤、痕”,先描红,再练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把握学生每次的写字量,使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写字指导有效结合。

四、练习背诵,总结全文

1.课文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和美丽如画的春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课文词句优美,让我们结合板书来尝试背诵一下第1~3自然段。(板书:活泼可爱,生机勃勃)

2.小结:课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行时的情形,最后写燕子飞倦时的样子,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春天,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结构,再次激起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2.尝试为课文配上新的插图。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读书,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句。为课文配图是再次梳理文章内容,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景。在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凑成”这个词,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在学习第3、4自然段时,抓住“斜飞、横掠”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要读懂文章,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赶集”,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草木繁茂,万物复苏的景象,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3 荷 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色的美丽,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的。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创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重点句段的课件。

2.荷塘的挂图及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

2.搜集关于荷花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香古色赏荷花

1.导语:同学们,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配乐古筝曲《出水莲》。)大家想读吗?(齐答)你能看出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吗?(学生读、交流;教师板书:荷花。)

2.(课件出示荷花国画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3.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生汇报。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分别是什么。)

4.小结:看来,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

5.过渡: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荷花》。(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出示微课:配图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国画的选配再加上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从声音、图像、文字等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查预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适时鼓励评价:课前应该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2.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美美地读一读吧!(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小组成员轮流指读、正音。注意读准“花瓣儿、花骨朵儿”的儿化音。 (2)选择重点字识记:“蓬”在“莲蓬”一词中读轻声。“胀”是翘舌音。区别形近字:“姿”和“资”;“佛”和“拂”;“蹈”和“稻”。

(3)强调“蓬”的写法。(课件演示“蓬”的书写。)

(4)教师选择1~2个生字范写,学生练写。教师把字写得好、坐姿正确的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增强榜样的力量。

(5)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自然段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清香:清淡的香味。 饱胀:形容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4.激趣竞赛读:同学们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好,把这些字词回归到课文中,同学们是不是能读得更流畅、更生动呢?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初学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带着要求读文,边读文边思考,读透课文,从而在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能够对课文感悟、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过渡:叶圣陶爷爷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是有思路可循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观赏荷花的呢?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预设: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划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学会概括文章内容是需要引导的,这里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带着两个问题读文,实则是引导学生把握思路、理清脉络,这是学习语文方法的引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明确了下节课的目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询问家长、老师,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古代咏荷的名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引领和熏陶,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文化积淀将会更加厚重。通过古诗文对荷花的描写与本文对荷花的描写进行对比,感受课文中学生可以描述的荷花之美。

第二课时

一、激活表象,欣赏美

1.复习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 2.回顾欣赏: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挖掘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 二、品读课文,领悟美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的“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了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3)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荷花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3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给同学听。 (2)学生自读、批注,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4)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得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嫩黄的小莲蓬、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理解一池荷花美得像一幅活的画。(配合学生的答案多媒体出示不同形态的荷花的图片。)

②再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静态美。)(出示荷花生长的动态微课。)

③解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吗?(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并做出动作。)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吗? ④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b.抓住“冒”字体会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冒”字在语句中的意思。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称为“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e.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⑤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会动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你能通过读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5)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

教师引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各具姿态,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呢? ①请同学们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②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背,并加上一些动作,看看哪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

3.想象美景,学习第4、5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4、5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想到——“我”仿佛成了翩翩起舞的荷花。)

(3)表演引读:作者之所以会有这些想象,是因为荷花太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儿在第4、5自然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娇艳。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让心随着作者的心一起快乐,让情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关注了语言的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审美表达,升华美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姿态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 2.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其实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同学们一定想看!让我们再一次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再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些荷花?(课件展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3.品读诗文,回味情感。 这些荷花真是太美了!同学们刚才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并赞美了荷花,老师还能用诗文赞美荷花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你们能用知道的古代咏荷的名句来赞美荷花吗?(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多媒体出示古代咏荷名句,学生速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对课文的写法的探究思考,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法”。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有关荷花的诗文。 2.读下面的一段话: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1)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蜻蜓和小鱼会来告诉你什么?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来和你交谈?

(2)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设计意图:背诵、搜集是一种加深学生文化积淀的有效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小练笔”给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平台,使读和写有机结合,给学生想象、发挥的空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在学生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4* 昆虫备忘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昆虫备忘录》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熟悉的昆虫,勾起我们有趣的回忆。蜻蜓的复眼,让“我”一直琢磨它是怎么看东西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知道“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披着光鲜外衣的“花大姐”,硬翅上的圆点可是有定数的,“花大姐”有益虫、害虫之分。“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它的头部尖端顶着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它的力气很大。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尖头绿蚂蚱是画家的最爱。“土蚂蚱”被捉时会吐出褐色的口水,顶讨厌。在作者的笔下,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昆虫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即便不认得,看完好像也认得了。

教学时,小组合作学习,扫清生字障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部分,与同学进行分享,分享时结合具体的语句阐述理由,把读文与理解融为一体。教师以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子、特点、有趣之处,借助画像、做备忘录、展示技能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昆虫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

1.夏天到了,无处不在的昆虫活跃起来,你熟悉哪些昆虫呢?你认真观察过它们吗?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这些可爱的昆虫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4.板书课题《昆虫备忘录》。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昆虫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预设:介绍了哪些昆虫,它们的样子、习性是怎样的,记录了它们哪些有趣的故事等。 2.引读: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生字。 (3)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的疑问,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

三、汇报交流,识字学词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1)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2)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3)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 (4)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5)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6)昆虫备忘录。

2.课件中,其余字消失,就剩下带有生字的词语:款款、黑绸、膜翅、距离、益虫、瞎点、凡是、备忘录。

(1)学生大声朗读词语,读准每一个词语。

(2)指名认读词语,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多次练读。

(3)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见到过这些词语吗?请联系生活经历,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可以用上一个词语,也可以用上几个词语。

3.课件中,其余字继续消失,就剩下本课生字:款、绸、膜、距、益、瞎、凡、录。 (1)检查预习情况,认字能力强的同学当小老师,黑板前领读这些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将识记有困难的字标注成红色。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不好记的字? (4)汇报交流,学生自主识记以下重点字: 瞎:眼目害了病,变成“瞎”。 膜:用手是摸,与月有关是膜。 绸:绸缎与丝织品有关。

益:上头是两点,不是三点。 录:“绿”去偏旁变成“录”。 距:右边是“巨”,不是“臣”。 蚂:多音字,在本课中读mà。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抓住字形特点和字音难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有目的地识记,提高识字效率。

四、再读全文,体会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昆虫,画出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说一说:你喜欢这个昆虫吗?理由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解昆虫的特点。 预设一:我觉得蜻蜓的复眼很有趣。 (1)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句子二: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句子三: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2)你能向大家介绍“复眼”吗?

复眼是甲壳类、昆虫类等节肢动物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构成,例如蚂蚁一个复眼由50个小眼构成。复眼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也能分辨颜色。 (3)蜻蜓复眼的图片

预设二:我喜欢瓢虫。因为它很漂亮,也是益虫。 (1)学生朗读找到的描写瓢虫的句子:

句子一: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句子二: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 句子三: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 (2)你能为它画像吗?

(3)关于瓢虫,你还知道什么?

预设三:我喜欢独角仙,因为它是昆虫里的霸王,力气也大。 (1)学生朗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句子二: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句子三:独角仙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2)你能为它做个自我介绍吗?

预设四:我喜欢蚂蚱。因为我也捉过蚂蚱玩,很有趣。 (1)学生朗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 句子二: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

句子三: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 句子四: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非常好看。 (2)学生介绍自己捉、玩蚂蚱的趣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喜欢的昆虫做份备忘录。 5.过渡:角色扮演,向大家介绍这些昆虫: (1)做自我介绍(样子、特点、习性等)。 (2)能力展示。

(3)看到它们的技能,你有什么想法?(可从实际出现,也可展开想象) 6.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兴奋和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以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子、特点、有趣之处,逐步走进昆虫,了解它们,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补充,激发对昆虫的喜爱,对自然的探索之情。

五、情感升华,作业延伸

1.情感交流:你喜欢这些昆虫吗?你还知道哪种昆虫,与大家分享一下。

2.教师小结:每一个小小的昆虫身上,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有说不完的科普知识,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

3.布置作业: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设计意图: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拓宽视野,不局限于教材,激励学生多读书,多观察。 板书设计

昆虫备忘录

蜻蜓 花大姐 独角仙 蚂蚱

复眼 外衣 独角 尖头 灵敏 漂亮 霸王 有趣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略读课文,怎么让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呢?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结合具体的描写,发现昆虫的可爱、有趣之处。面对自己喜欢的昆虫,找到它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让大家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它,认识它。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引领学生朗读对应的语句,并引领学生为它画像,为它做份备忘录,把自己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综合地体现出来。在交流与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提升。

2.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合“看到它们的技能,你有什么想法”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联系实际说说昆虫为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可以发挥想象,针对某一项技能,假设开发出某种产品为人类服务。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大胆表达,学生因为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借鉴与他人交流的成果,必会畅所欲言。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春游去哪儿玩”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交流。选一个地方,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这个地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锻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懂得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并能正确地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选择一个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讲给大家听,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重点)

2.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能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耐心倾听别人说话,懂得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学们,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好时节,春天如此美好,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去做什么呢? 生(齐答):想去春游!

师:看来大家都想去春游了,不过,春游去哪儿玩呢?谁有好建议呢? 生1:我想去公园玩。 生2:我想去山上野炊。

生3:公园去过了,我想去远足。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讨论,选一个你想去的地方,跟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到时候我们投票决定最想去的地方,把我们的意见推荐给学校德育处,怎么样?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春游的欲望,为下面的讨论交流做好准备。

二、确定主题,指导讨论

师:好,那么我们就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进行一次讨论。自己选择一个想去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ppt出示讨论要求)

(1)讲出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地方。 (2)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声音响亮,表达清晰。

(4)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

(5)文明讨论,礼貌发言。当别人的内容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能争吵。 师:我们应该怎样说才算做到这几点呢?老师先来给大家说一说,大家仔细听,看看老师是怎样说的。 (出示表格) 春游去哪儿玩 地点 理由 方塔公园 1.公园面积不是很大,不至于迷路,很适合三年级学生游玩。 2.公园有塔,有假山,有湖,有鱼,景色优美。 3.公园离学校并不远,20分钟就到了,玩的时间比较充足。 4.公园里的塔是宋朝时建造的,可以去了解塔的历史。 可以组织的活动 1.在公园里组织找春天活动,看谁找得多。 2.公园里树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以认一认,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树多。 师:我建议大家春游去方塔公园。我的理由有四个:首先,公园面积不是很大,不至于迷路,很适合三年级学生游玩;第二,公园有塔,有假山,有湖,有鱼,景色优美;第三,公园离学校并不远,20分钟就到了,玩的时间比较充足;第四,公园里的塔是宋朝时建造的,可以去了解塔的历史。我们还可以组织这些活动:在公园里组织找春天活动,看谁找得多;公园里树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以认一认,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树多。

师:大家觉得老师表达得怎么样?你们觉得老师用哪些方法把过程说清楚了?

生1:老师表达得很清楚。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想去方塔公园,然后再说说理由,最后说说公园里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生2:老师讲了四个理由,表达得很清楚。我发现老师一个理由一个理由接着说,用到了“首先、第二、第三、第四”等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让我们一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定讨论要求,让学生懂得讨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要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为养成良好的说话和倾听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能获得最直观的经验。 三、分组讨论,互相补充

师:好,大家都从老师这里获得了如何表达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交流,听完之后,要对说的同学进行点评。如果有几个同学同时选择一个地方,可以相互补充,把理由说得更充分。最后选出一个最佳代表进行班内交流。 出示评议要求:

(1)是否讲清楚到什么地方游玩。 (2)理由是否充分。

(3)表达的语言是否清晰,条理是否清楚。

设计意图:在练习前,老师要明确提出要求,并且指导学生围绕这些要求来开展评议,在客观评议中完善自己的表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四、班内交流,选出最佳 (学生交流)

生:我选的是尚湖风景区。我是这样想的:尚湖风景区是5A级风景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在春天,尚湖的牡丹开了,我知道尚湖的牡丹园是江南最大的牡丹园。我们可以去欣赏牡丹,还可以观赏

波光粼粼的尚湖。风景区里还有一个挺大的儿童乐园,刚好适合我们去。尚湖有很大的草坪,我建议可以举行风筝比赛。

师:大家来点评,他说得怎么样?

生1:他说得不错,先讲清楚想去的地方,然后讲了理由,最后讲了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生2:我觉得如果他在讲理由的时候,像老师那样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就会更清楚。 师:大家的点评非常到位,我们就吸取他的好经验,再进行交流。

生:我选的是沙家浜风景区。有三个理由:首先,它也是5A级风景区。虽然没有山,但是有芦苇荡。春天碧波荡漾,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芦苇荡景色非常优美;其次,在沙家浜风景区,有拍电影的老街,可以去感受一下老街的风彩;第三,我还知道沙家浜是红色根据地,有革命纪念馆,我们可以去参观革命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建议可以在纪念馆广场上进行成长仪式,很有意义。 ……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评一评,评出最佳表达。

师:今天,我们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呀? 生1: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建议讲清楚。假如理由比较多,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就能很好地讲清自己的意思。

生2:我的收获是在别人发表看法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通过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根据对象和场景,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仅仅在一堂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在课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开口说,大胆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这个学生既感兴趣又贴近生活的热点话题为素材,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获得有效的指导;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的练习更有规则。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在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学生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了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立了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习作指导方案

“我的植物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制作记录卡,借助记录卡写一写这种植物,把观察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写下来。最后把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再改一改。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流,可以进行补充。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按照样子制作记录卡。从名称、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做记录。(重点) 2.在写之前,先去观察这种植物,发现新的变化。

3.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想象,模仿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这种植物写清楚,写生动。(重点) 4.写出自己的感受。(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了解常见植物,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制作记录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勃勃。前段时间,我们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进行观察。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交到了哪个植物朋友呢? 预设:

生1:我观察的是校园里的水杉。看着它慢慢发芽,长出羽毛一样的叶子。 生2:我观察的是小区里的迎春花。看着它开出了金黄的花朵。

生3:我观察的是小河边的垂柳。看到它慢慢地冒出芽,这两天已经像头发一样挂在河面上。 ……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以交朋友的方式去观察植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进行观察,为下面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写作

1.说一说,交流自己的记录卡。

2.出示范例,指名说一说,课文中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制作记录卡的。

3.交流:课文中的作者是从桃花的“名称”“样子”“颜色”“气味”“其他”这几方面来制作记录卡的。这份记录卡中的“其他”包括桃花开放的时间、开花后结的果,以及不结果的观赏桃花等内容。 4.学生交流自己制作的记录卡。 预设: 生: 名称:垂柳

枝干:很粗壮,有很多枝条垂向河面,所以人们称它为“垂柳”。

叶子:碧绿碧绿的,狭长,像弯弯的眉毛,所以有一种眉毛叫“柳叶眉”。 花:柳树也会开花,只不过很小,像毛毛虫,没有美丽的花瓣,不太讨人喜欢。

其他:最后会结籽,一到四月底,漫天飞舞的柳絮就是柳树的种子,有的人会过敏。很多诗人都喜欢柳树,写了许多和柳树相关的诗词。

……

5.师生评价。

6.借助记录卡用完整的一段或几段话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说说自己的感受。 7.小组内交流,观察相同植物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8.说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讲清楚并且能吸引别人。 (1)按一定顺序。

(2)学会想象,可以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可以是看到的,闻到的,还可以是摸到的。

(4)不能直接把记录卡抄下来,每一个部分之间还要有过渡,再写写自己的感受。 ……

9.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介绍自己观察的一种植物。 (2)借助记录卡上的资料。 (3)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4)写写自己的感受。

10.学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中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有这样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不要刻意去强调写作的技巧、手法,而是让学生自由习作,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三、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评一评:有没有写清楚这种植物?有没有用不合适的词?反复朗读,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2.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要求再互相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独立修改。 4.誊写作文。

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的交流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并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我爱桃花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花,我会毫不犹豫(yù)地说:桃花。①

春天,当你走进桃林,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桃花。有的含苞欲放,一点点的红,浅浅的、淡淡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挨挨挤挤的;还有的全展开了,五片椭圆的粉色花瓣合围着一个小柱般的紫红色花蕊(ruǐ),就像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②

我把鼻子凑近桃花,用力一吸,那一股悠悠的清香沁人心脾。也许,正是这花香把“舞蹈家”——蝴蝶引来了,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花中穿梭。也许,正是这花香把勤

劳的蜜蜂也引来了,蜜蜂给蝴蝶伴舞,这里仿佛举行了一场舞

会。③我摘下一片花瓣,摸起来像绸缎一般滑滑的,软软的,真是舒服极了。 我最喜欢桃花了。小朋友们,让我们相约春天去看桃花吧!④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门见山,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自己要写的植物是桃花。

❷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桃花开放时的三种不同形态。 ❸蝴蝶和蜜蜂的到来,突出桃花的香味,很有创意。 ❹结尾再次点题,并发出诚挚的邀约。

总评:1.小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按照植物的样子、气味来写桃花,条理清晰。2.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桃花开放时不同的样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让笔下的桃花充满了生机。3.习作开篇点题,结尾扣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根据此要求,这节课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在习作前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学习制作记录卡,激起学生的兴趣。

2.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我提供了一些描写植物的优美的词句,让学生懂得要想把自己观察到的写清楚、写生动,就要学会使用一些优美的词句。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文章增色。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品味其中的意境。

2.借助“识字加油站”,能根据分类发现它们带有同一部件的特点,并理解词义。 3.借助“词句段运用”,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4.照样子,尝试用自己的话描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通过“日积月累”,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句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本组课文都描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语句。 4.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优美的句子,并简单标注自己的体会。 5.学生交流。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读到这句话,我能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的感受真独特,把花骨朵儿的状态写活了。)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让小瓢虫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6.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品味其中的美。

7.小结:优美生动的语句,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用心描写。 二、火眼金睛——走进“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读准字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出示卡片,检测生字认读情况。 4.请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援、掷、捞:都是提手旁,都与手的动作有关。 缚、缭、络:都是绞丝旁,都与丝和编织有关。 资、贡、贷:都是贝字底,都与财物有关。 5.课件出示填空。

提手旁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绞丝旁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贝字底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并把优美的语句画一画,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句子:

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 飘荡)开去。

学生讨论: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说说理由。 2.学生交流汇报:因为是水面,所以用“荡漾”。 3.指导读好句子: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4.出示其他句子,学生讨论。

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 轻快)的歌曲。 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巧 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5.学生交流汇报。

6.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句子或是习作中遇到的不知道用哪个词更恰当的情况?与大家交流分享。 7.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独角仙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8.说说有什么发现。 9.试着填一填:

一身(雪白的)毛,一对(竖起的)耳朵,加上(红宝石般的)眼睛,凑成了可爱的小白兔。

10.自己尝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11.学生交流汇报。

二、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忆江南》。 2.释题,简介背景。

从词牌名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补充资料:白居易曾经担任苏杭刺史,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大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中的一首,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4.借助工具书,了解古诗的大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感悟情景:想象一下,浮现在你眼前的江南春景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画笔画下来。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吟诵,或抄写,或绘画,记住这首诗。

5 守株待兔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能否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启迪。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说出成语故事的名字。 (《龟兔赛跑》《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自己对图画的了解或猜测。 3.导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守株待兔》。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回忆故事,看图片猜故事内容的方式,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主人公,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预设:“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谁在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他等到兔子了吗? 2.范读:教师语速适中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语句的停顿。

3.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时,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产生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是扫除阅读的障碍,二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感知课文做准备。

三、借助游戏,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小白兔图片,瞧,小白兔为我们带来了句子,你能大声地、流畅地读一读吗? (1)守株待兔。 (2)宋人有耕者。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课件出示词语,你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守株待兔、宋人、耕者、接触、颈部、解释、其他。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开火车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认读生字“冀”。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点念一念! 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冀

(1)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小组派代表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不准确或有困难的生字。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识记:

“守”“株”“触”“释”是翘舌音。 “守”“宋”都是上下结构且偏旁相同。

“颈”是多音字。jǐnɡ(三声),脖子,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亦指物体上的形状像颈或部位相当于颈的部分:~项/头~。ɡěnɡ(三声),〔脖~子〕口语指脖子,亦称“脖颈儿”。 “触”是四声,不是三声。

“其”是二声,不是一声。中间是两横,不是三横。 “株”与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耕”的意思是用犁把土翻松。

“释”的左部是“米”多一撇,不是“爪字头”。

4.男女生分组,利用字卡展开比赛,看哪组识字最准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借助句子识词,借助词语识字,多次再现帮助学生识字,提高准确性。

四、整体读文,感知内容

1.组内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1)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范读,试着画出停顿。 (2)让学生按照画的停顿读文,读通、读熟。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时,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了田边的树桩上死掉了,于是,农夫什么也不做了,就坐在树桩旁等,他希望还能捡到兔子。可是没有等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独立练习写字。

2.组内展示所写的字,提出书写中需要指导之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耕”“触”“释”的书写过程,请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练写生字。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相信并尊重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抓住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详实的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借助亲子阅读,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过渡:这个种田人为什么等在田边而不劳作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也许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精读课文,体会交流

1.轻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前两句: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1)谁读懂了这句话?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 (2)“株”指什么?

第三句:兔走触株(树桩),折颈而死。 (1)“走”是什么意思?(跑)

(2)你还记得在哪里见过“走”也是跑的意思吗?(儿童急走追黄蝶) 小结:在这里“走”是跑的意思,看来这个字古今意思有差别。 (3)想象画面。

兔子为什么会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看到兔子折颈而死,做了什么?(捡)捡到兔子以后,他是怎么做的呢?(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1)种田人遇到什么事了,居然决定放下手中的农具而守着木桩子?(因为侥幸得到一只兔子,想再次得到。)

(2)看书中的插图,仔细观察这个种田人的眼神和动作,想象一下,当他白捡到一只兔子时会怎么想?(要是一直能捡到兔子,那该有多好!)

(3)他是怎么做的?(放下手中的农具,守着树桩子,再也不干活了。)

(4)展开想象:于是,第一天,这个异想天开的农夫坐在树桩旁,美滋滋地想…… 第二天,他又坐在树桩旁,满怀期待地想……

第三天,这个农夫仍旧坐在树桩旁,傻呵呵地想……

就这样,一周过去了,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没有等到兔子。 那么他等来的会是什么?(地里草很多,庄稼没有收成。)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心等待再有兔子出现撞死,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白日做梦,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他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空等) 交流: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笑”是什么意思?(耻笑) (2)说说这句的意思。

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3.感悟道理。

(1)从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做事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想成功就要付诸实际行动;不能把偶然的现象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板书:一无所获) (2)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 4.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假如这个农夫听到你们对他说的话,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2.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或是演一演。 (2)读一读《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实践延伸,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文言文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习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语句进行理解,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串连整个故事,形成整体的认识。想象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潜力,他们也喜欢发挥想象。因此,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兔子为什么会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农夫捡到兔子后会想什么,做什么?”“你会对他怎样说?”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对寓意也就有了清楚的认识。

6 陶(táo)罐(ɡuàn)和铁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在教学时,“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奚落”,让学生知道一切是因为铁罐看不起陶罐而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陶罐和铁罐对话的部分,通过感受文章具体生动

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角色的语气及性格特点。理解本课阐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激趣导入

1.谈话引题:(教师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同学们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摸一摸,说一说这两个罐子各自有什么特点。(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同学们都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罐子,它们是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还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从实物入手,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发现陶罐和铁罐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文本产生兴趣,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扎实字词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画一画:用“____”和“ ”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2.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价值

(2)通过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把不懂的词语弄明白,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解词) ①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②懦弱:软弱,不坚强。

③相提并论:将不同情况或性质的人或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 ④和睦相处: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3.指导书写。

“尘”上部分的“小”没有钩;

“骄、傲、谦、懦、捧、代、价”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是横钩。

4.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把好的作品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按照课件提示的要求自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识字教学,教师应注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查字典的习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感受。

3.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的?请给课文分成两部分。

(1)学生快读课文并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设计意图:铁罐、陶罐的形象十分鲜明,先从主人公入手,对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有帮助。而理清文章的层次也让本文的学习主线更清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顾课文

1.听写词语:谦虚 恼怒 傲慢 骄傲 陶罐 懦弱 争辩 和睦相处 相提并论 价值 尘土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听写词语中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回顾课文内容,为展开新课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教师提问:它们相处得好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奚落) 2.“奚落”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词语替换它吗? 3.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第2~9自然段。 1.学习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过渡: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读一读第2~9自然段,画出铁罐说的话。 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

(1)句子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傲慢)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朗读。)

(2)句子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轻蔑)(板书:轻蔑) ②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语气读一读,好吗?(学生练读)

③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

(3)句子三:“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然后回答。(恼怒)(板书:恼怒)

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过渡: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齐读句子(出示句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

(5)(课件出示完整的铁罐说的几句话)同学们,我们现在把铁罐说的这几句话放在一起,再读一读,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狂妄。 (学生练习读,然后教师指读) (学生评价)

教师指导朗读:铁罐说的话的后面的标点符号大多是感叹号,一次比一次气愤,态度越来越不好。 2.品读陶罐谦虚的回答。 过渡: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由读一读陶罐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陶罐谦虚、友善、宽容等)(板书:谦虚、友善、宽容、大度、对比)

“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1)读这些句子,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陶罐的谦虚?

学生抓住“铁罐兄弟”“不是懦弱”“和睦相处”这几个词语体会陶罐的宽容、谦虚。 (2)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

3.出示完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

(1)过渡:相信此时你们对陶罐和铁罐有了一定的了解,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完整地读出来。 (2)同桌先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画一画,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接着又问:“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

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这一环节设计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三、深入文本,研读感悟

1.教师提问:陶罐和铁罐的命运怎样?指读第10~17自然段。 (学生汇报:陶罐光洁、美观、朴素。)

2.读出人们发现陶罐时赞美、兴奋的语气。

3.成了文物的陶罐在被人们发现后又是怎么说的呢?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4.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想一想过去铁罐是怎样对待陶罐的,再来读一读陶罐的话,说说陶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印象。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第1~9自然段,通过对比阅读,突出陶罐宽容的特点。 四、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1.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板书:对比 结果 正视自己,尊重他人)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做一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对话、重朗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

2.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达到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7 鹿角和鹿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鹿对自己的腿和角的重新认识过程,告诉我们: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应该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是一种美。这则寓言故事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寓意深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文章。在教学中,采用启发谈话的方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生活对话,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认为什么是美?

2.(出示鹿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外形吗? (学生交流讨论)

3.不光我们人类爱美,鹿也爱美。它认为自己的角很美丽,但是它经历的一件事使它改变了看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鹿角和鹿腿》。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美丽的鹿角长什么样?美丽的鹿角给鹿带来了什么?鹿腿长什么样?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展开交流。读题目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3)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产生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鹿的图片,瞧,鹿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称、禁、皱、配、怨、狮、逼、撒、挣。

会写的字:鹿、塘、映、欣、赏、匀、致、配、传、哎、狮、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哎、叹”和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鹿”: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赏”:贝字在古代曾经是货币(钱),所以赏字下面是“贝”。

“狮”“塘”“映”:记住偏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 “致”和“到”:区别偏旁记忆。

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鹿角、池塘、倒映、欣赏、匀称、别致、配得上、传来、哎呀、狮子、叹气。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

(1)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

(2)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鹿的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交流识字,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渗透学字,为阅读做准备。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朗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讲了鹿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只鹿在饮水的时候,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特别赞赏自己美丽的双角,同时抱怨自己的腿太细,结果在它遇到危险时,正是腿让它获得安全,而美丽的角让它面临灾难。 3.鹿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角的?(精美别致,差点送了自己的命)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读就要有所收获。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读懂故事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重点演示“鹿”“赏”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激起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读书感悟:

鹿是怎样赞赏自己的?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画出鹿赞美自己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能知道什么?感悟到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2.汇报交流:(读句子) “咦,这是我吗?”(惊喜)

“摆摆”,故意摆出姿势,展示自己的美。 “欣赏”,看出鹿此时很骄傲。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两个“多么”看出鹿认为自己了不得,内心是骄傲的。(板书:角精美别致)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怎么样?

4.第3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见过珊瑚? 出示珊瑚图片,对比欣赏。

5.想象一下,它还会夸自己的哪些地方呢?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7.学习第4、5自然段。

(1)鹿陶醉于自己美丽的角时,一阵风吹过,池水泛起波纹。它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自己的双腿,心情一下子变得怎么样了?

(2)从哪看出不高兴的?(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这是神态描写。 (3)还从哪个词看出鹿对自己的腿不满意?(板书:腿太细) (4)这是怎样的四条腿呀?

(5)从神态和语言描写中看出鹿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生气,失落,遗憾)

读出鹿此时的心情。

过渡:这样的腿真的是它的缺点吗?一点用也没有吗?就在鹿无精打采准备离开时,发生了一件事,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是怎样的一件事? 8.学习第6、7自然段。

(1)指导学生快速读第6、7自然段。说说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撒开长腿就跑”说明鹿的动作快。

“有力的长腿”说明此时起到作用的是腿。(出示:有力) 此时鹿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的。

(3)“灰心丧气”是什么意思?狮子为什么灰心丧气?(鹿跑得太快了,狮子认为自己追不上,距离越来越远了。)

(4)此时,意外发生了,鹿的角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去。此时的鹿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挂住) (5)鹿脱险了吗?依靠的是什么? (6)脱险后的鹿说了什么?(板书:美丽)

(7)此时的鹿还会认为它的腿太细,太难看了吗?这是怎样的腿?(板书:实用) (8)读一读鹿的话,感受一下它此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句子、词,谈出自己的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要全面;漂亮不一定实用;实用也是一种美;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

2.小结: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是一种美。

3.读一读,填一填:从鹿的言行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只(爱美、骄傲、虚荣)的鹿,如果我是这只鹿的朋友,我会对它说:(“鹿啊,如果你失去了双角,你会失去美丽;但如果你失去了四条腿,你将失去自由!”)

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悟道理,与鹿对话,再次走进文本,深刻理解寓意。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像这样的小故事中都会有一些大道理,有些可以终身受用,再找一些这样的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书,热爱读书。 板书设计

7鹿角和鹿腿

角 精美别致 美丽 腿 太细 有力 实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了鹿在饮水的时候赞美自己的角,抱怨自己的腿太细,结果四条有力的腿让它获得安全,而美丽的角让它陷入危险之中。故事告诉我们: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贵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是一种美。教学时,以朗读为主线,为学生创设各种朗读的情境,引导学生

品读感悟。结合鹿的神态、语言分析,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朗读。比如说:让学生找出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用自豪的、美滋滋的、骄傲的语气,配以恰当的表情,把鹿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结尾处的道理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鹿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变化,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实用,实用也是一种美。

8* 池子与河流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在故事中,池子嫌河流太累,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那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迟早会被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

教学时,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其次,抓住“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味人物形象。最后,借助角色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河流的积极进取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清澈的池子、流淌的河流图片:同学们,大家认识他们吗?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2.出示干涸的池子,奔流的河流图片:同样是水,为什么它们的结局却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看到池子与河流的变化,引发思考,激起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滚滚滔滔、木筏、抛开、生涯、蜿蜒、贯穿、行吟、安闲、鸭绒垫、胸膛、无忧无虑、任凭、忙忙碌碌、哲理、遵循、安逸、利益、尊敬、光荣、遗忘、淤塞、青苔、芦苇、衰退、逐步、懒惰 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2.去拼音男女生赛读课文生字词。

滚滚滔滔 生涯 贵妇 忙忙碌碌 遵循 尊敬 应验 3.检查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结合学生活动卡)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小老师解答。 (2)学生交流难认的字词。 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小节,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字。 (3)自己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识记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重点感悟

1.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出大意即可)

2.过渡:老师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你对池子和河流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呢?为什么是这样的评价?

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1)感受池子的懒惰。

相机出示:你难道不会疲劳?

追问:河流做了什么,在池子眼中是很累的? 组织学生读出第2小节池子嫌弃、抱怨的语气。 出示:懒惰

小结:在池子的眼中,河流是劳累的,不停歇的。 (2)感受池子的满足。

过渡:看到河流的劳作,池子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谁能说说池子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指生读第5、6节。

追问:它的满足体现在哪里?找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想象:除了这些,池子每天还会干什么?

小结:池子对这种清闲、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满足的。 拓展:生活中有这种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人吗? 出示:满足

(3)感受河流的尽责。

追问:你能说说哪里让你感觉河流很尽责。

感悟:虽然河流每天承载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没有停歇的时候,可是它并不觉得苦与累,它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出示:尽责

(4)感受河流的进取。

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追问:河流知道大自然的规则是什么?

它认为只有给人们带来利益,才会得到尊敬,才会有光荣感。

总结: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流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无忧无虑的池子早晚会被人遗忘。 3.分角色朗读诗歌,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池子的情感。想象池子的状况,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或事。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交流,明寓意。

小结: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 2.拓展:池子的安逸带来了干涸,河流的进取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果时光能倒流,池子重返干涸前,它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追求的基础上,感悟寓意,获得正确的认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池子与河流 池子:懒惰 满足 河流:尽责 进取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发现人物本质追求上的不同。分角色朗读则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更好地展现对人物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人物品质,明白寓意。也在交流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字词方面侧重于学生活动卡,让学生在预习之时主动认识、记忆生字,课堂以小老师领读,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对生字的学习为主,提高学习效率。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个话题围绕“班干部轮流制”这一主题进行,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对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并能向他人阐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在教学过程中,以新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为切入点,通过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做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表现力,以及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针对班干部轮流制,表达自己的意见。

2.一边听一边思考,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期选举,引入新课

师:这学期,我们的班委会已经确定了,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选举的? 生:自我报名,竞职演讲,投票选举。

师:在此次选举中,我们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赞成班干部轮流制,一种认为由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以班级班干部的选举为切入点,快速唤起学生的回忆,进入话题。 二、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师: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说清自己的观点,讲明理由。 生2:表达有条理,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生3: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别人的表达是不是有道理。 生4:尊重他人的想法。分析一下别人的理由是否有依据、合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关于班干部是否实行轮流制,你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先自己想一想,一会儿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很大。首先,它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能激发同学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大家的自律能力。人人有“我必须这样做”的意识。

师:这是他的观点,也讲明白了理由。还有谁与他的观点相同?补充一下你的理由。

生2: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管理热情,增强同学们学习及工作的积极性,使大家有了不断进步的动力。

生3:班干部轮流制能提高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家进步。

生4:它能让所有同学都得到锻炼,使每个人都有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

师:大家的理由很充分。有认为不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同学吗?来讲讲你们的理由。

生1:班内所有同学都轮流做干部,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角色还没有完全适应,就面临着轮换,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影响班级的管理。

生2:班干部总是更换,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与稳定。会出现应付的现象。反正无论干得好不好,时间一到就会换人了。

生3:个别学生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影响班级的管理。

师:大家的交流真热烈。你们都说清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做到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真棒! 其实,是否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要根据班级及同学的实际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梳理自己的观点,做到有序表达;在倾听时要做到认真,边听边想。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

三、评议评价,提升能力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有许多表现值得称赞,我们来评价一下大家的表现吧! (教师出示表格)请大家结合表格内容,先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表 发音 语速 内容 语气 神情 总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表达流畅,语速适中,不快也不慢。 语句连续,表达有序。 语气抑扬顿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表情丰富,自然大方。 得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生1:我在发音方面表现得最好,字音标准,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大家都听得清。 生2:我在表情方面有欠缺,没能充满自信地与大家进行目光的交流。 生3:我这次的发言,做到了内容完整,说话有条理,没有颠三倒四。

…………

师: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你发现别人的优点了吗?同学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一下吗? 生1:××这次的发言有进步,声音响亮,语速比原来慢了,我们都听清了。

生2:××发言时,与大家有目光的交流,眼神没有闪躲,这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生3:××的发言,虽然内容少,但是有进步,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生4:×××在发言时,缺少语气的变化,像是在背课文。希望能改进一下。

…………

师:大家的评价,让老师很欣慰。你们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又能看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设计意图: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表达和表现进行评议,一方面考查学生听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促进自身的提高,能给学生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班干部的选举为切入点,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同伴交流,同时教给学生听的礼仪,使学生意识到“交流”是说与听的

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表现。学生交流后,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

习作指导方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看图画,写一写”,围绕“放风筝”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注意叙述清楚,写得有条理,还可以把图画中的内容和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写完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习作图片。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经历的类似场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出示放风筝的场景图。

2.你放过风筝吗?记得当时的情景吗?与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

4.过渡:放风筝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怡情养性,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也令我们回味无穷,你想不想把看到的场景描写下来呢? 5.板书课题:看图画,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片段欣赏,使学生置身于放风筝的欢乐场景中,让学生去感受运动的乐趣,并在积极的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自身经验与原有认知。

二、明确主题,仔细观察 1.指导看图的方法。

(1)从图上可以看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 (2)在仔细观察图画,正确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 2.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图上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事情的时间、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在做什么?

(4)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想怎么描写能做到具体、形象。 (5)想一想,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3.学生结合教师的提示,认真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序看图。思维有序,习作时才不会出现乱而无序的情况。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适当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表达的内容更丰富。 三、明确要求,内容具体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提示词语。(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心情、语言)

2.学生小组商议:看图画,结合这些词语,你能连贯地说一段话吗?和小组伙伴说一说。 3.学生自主思考:

(1)图画里有哪些人物?可以给主要人物起个名字吗?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4.指名讲述,师生集体评议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丰富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看图所得,有序地表达出来,提升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四、指导写作,落实表达

1.拟定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大家想给自己的习作拟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2.确定重点:在写放风筝的过程中,要想一想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及会想什么。 3.动笔写作:先想好自己的思路,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针对习作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的表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五、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学生自己读习作,看一看有没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 2.同桌互换,读一读,图上的内容都写了吗?写清楚了吗? 3.教师利用投影,展示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与交流,学生在互相评价、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范文引路

放风筝

春天到了,一个星期日的上午,丽丽、小伟和冬冬一起来到公园的空地上放风筝。①

丽丽拿着心爱的蝴蝶风筝,对小伟和冬冬说:“我不会放,你们会吗?”小伟说:“我们会,这就教你。”只见小伟伸出手试试风向,然后将燕子风筝交给冬冬,说:“现在开始吧!”②小伟抓住风筝线,边回头看边向前跑,冬冬则把燕子风筝高高举过头顶,做好了随时放开的准备。丽丽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他俩,希望他俩的风筝能顺利地飞上天空。当距离差不多的时候,小伟告诉冬冬放开风筝,燕子风筝真像一只轻盈的燕子,一下子飞上了天空。③之后,冬冬又帮丽丽把她的蝴蝶风筝放上了天空,大家别提多开心了。他们的欢笑声吸引了远处的一家三口,爸爸妈妈也正在教小男孩放风筝呢! 看,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有蝴蝶,有燕子,有金鱼,有蜈蚣,还有老鹰……④真是五颜六色,栩栩如生。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放风筝,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❷展开想象,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描写。

❸比喻贴切,生动地写出了风筝的形态和轻巧的特点。

❹排比句写出了风筝的种类繁多,也写出了天空热闹的景象。

总评:1.小作者采用记叙的形式描述画面内容,做到了叙述完整。2.通过想象,对图画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了细致描写,做到了描写生动。3.习作开篇点题,结尾扣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教学反思

这节看图作文指导课,按照“情境引入—指导看图—具体内容—落实表达—互评互改”五个层面来设计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通过欣赏片段再现画面,触动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情境引入。在明确题目要求后,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强调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学生的思维是有序的,写起来才不至于乱。学生回答单个问题后,再根据提示词语,把这些内容有序地表达出来,既检验了自己看图成果,又培养了倾听的能力。能清楚地说出来,就能有条理地写出来,写后开展互评互改,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乐于写作。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学习过或了解的寓言故事,明白寓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借助词句段运用,积累词语;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句子;学习通知的写法,正确写通知。

3.结合书写提示,观察汉字特点,正确书写,提高书写质量。

4.通过日积月累,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寓意。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述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同桌复述:把记住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3.寓言短小生动,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令人记忆深刻。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哪些道理?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5.结合寓言故事,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6.小结:寓言故事能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指导我们做事,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书,多思考。

二、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A组: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B组: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2.观察词语,说说分别有什么特点。 3.照样子写出几个词语。

4.有特点的词语,我们还积累过哪些? (白花花、红红火火、雪白雪白)

5.出示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起到了什么作用? 6.指导读好句子。

7.模仿例句,把句子写生动、具体。

(1)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2)“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_ 8.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9.我们经常听到学校广播里播送的通知,回想一下,通知由哪些内容构成? 10.读通知,注意格式。

结合通知内容,分析通知应具备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对象)

11.任选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1)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2)通知全班同学参观博物馆。 12.学生交流。

作业:阅读一篇寓言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模仿超越——完成“书写提示”

1.出示生字:艳、静、植、霜、舞、扁、最、集。 2.观察生字,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 4.指导书写。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观察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注意穿插避让。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展示,评议,再次修改。

二、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这些故事你了解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进行交流。讲清故事,阐明道理。互相补充。 4.不熟悉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5.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知道自己不熟悉的寓言故事? 6.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幅插图。

7.布置作业:找其他的寓言故事书,读一读。

快乐读书吧指导方案 “小故事大道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了解寓言,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阅读中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寓言故事书带到学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引发阅读的兴趣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言: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2.引发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故事?

3.教师小结:寓言就像一个魔术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一个个短小的故事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4.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寓言世界,探究寓言背后蕴藏的道理。 二、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感知阅读的乐趣

1.课件出示《曲突徙薪》,指名朗读,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在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3.拓展交流:为什么主人只请救火者,而没有请开始提建议者?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并过渡:是的,如果主人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

5.师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多来自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既可笑又发人深省。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6.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选择最喜欢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7.小结: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8.自主阅读:如果自己带了《寓言故事》,就选择喜欢的故事自由阅读。如果没有这本书,就到老师这儿领取故事片段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也可以一边读一边和同伴交流读后的想法。 9.学生汇报:可以概述自己读的故事,说一说其中蕴藏的道理。 10.师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故事呢?

预设:(1)阅读时,读懂故事的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三、了解其他寓言,开阔视野

1.教师出示《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为学生读一读序言。

2.组织读过这些书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内容和读后感受或是介绍印象深刻的故事。

《伊索寓言》搜集整理了很多古希腊的民间故事。这部书就像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我们会看到吃不到葡萄的说葡萄酸的狐狸,还会遇到咬死救命恩人的蛇……

《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国杰出寓言家克雷洛夫的作品集,讲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故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法国的《拉·封丹寓言》里面的很多故事都似曾相识,却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义。老故事,新道理,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3.请你在老师提供的阅读资料中选择喜欢的故事,自由阅读。 4.读后与同伴做交流。互相推荐。 四、推荐好书,延伸阅读的乐趣

1.读书推荐:寓言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你想为同学们推荐哪本寓言故事?为什么?

2.布置作业:回家后选择一则你喜欢的寓言故事书读给家人听,读后可以和家人交流你的感受。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读了之后,我们会从中了解古代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 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1)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如,加一加:屠,“者”字加上尸字头;形近字辨析:酒—洒。 (2)交流书写注意点。

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符:上下结构,竹字头。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的。 (3)书写生字“旧、符”。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2个。

设计意图:中年级识字依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因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是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复现生字,让学生记住字形,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字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3.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2)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打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3)出示图片:桃符。师讲解: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祸。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后来也用“桃符”借指春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5.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可以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古代过春节的习俗。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的情感。 2.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元日》。

2.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老师精心创设阅读情境,给出阅读方法的引导。因此,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扶手,使学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自学能力。

二、自主理解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读准生字“欲、魂、借、酒、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3)师简单介绍作者:杜牧。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

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 ②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欲断魂:

①欲:将要。

②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③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很多人这一天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已逝的亲人。)

师补充: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④说一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出了酒旗。)

②同桌合作,想象说话:诗人和牧童会怎么对话?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首先,抓重点词,是理解诗句意思一个很好的办法,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敏感的词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其次,通过想象画面,模拟对话,很好地再现了诗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了对古诗的直观理解。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读诗题。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 2.再读诗题。读出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4.说说对重阳节的了解及本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5.交流理解的内容,以及不理解的字词。师相机教学点拨。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独: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成为他乡的客人。 ②师介绍当时创作背景:17岁的王维离开家乡,一个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一直没有回到家乡。 ③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④倍:更加。

(每次到佳节的时候,总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⑤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⑥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登高、插茱萸) ②他们在登高、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高的经历?

出示图片,介绍茱萸: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时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③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④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两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前两句写诗人自己,结合王维的资料,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图片介绍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酉”字。

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反犬旁第三笔是“丿”,不出头。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 牧:左右结构,左边的牛字旁末笔是提。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练习。 4.学生书写展示,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示范、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过节的风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通过指导学生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元日 宋 王安石

喜悦

清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唐 杜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孤独 思念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读中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习古诗,要求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充分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0 纸的发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文章介绍了从古到今记录事件的方法的演变及造纸术的发展。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通过查找资料、网络搜寻、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获得和纸有关的知识。体会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纸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纸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纸的家族吗?来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纸)

2.出示“资料袋”——纸的家族。读一读,认一认。 3.揭示课题。

师: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公文有了数字化形式,纸用得越来越少了。你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吗?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纸的发明》,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纸。在新课开始,通过交流熟悉的纸,从而激起学生对纸的起源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认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一册 保存 大约 经验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创造 携带 制造 蔡伦 积累 朝鲜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术”读“shù”;“洲”“社”“创”是翘舌音;“册”“蔡”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累”“鲜”,用不同读音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录:上下结构,下半部分不是“水”,而是“氺”,最后一笔是捺。 洲: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意思是水中的陆地。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4)学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3.指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与同伴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任务。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从中年级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本环节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识字,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里具体讲到了纸的发明?其他段落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2自然段:讲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

第3自然段:讲了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第4自然段:讲了东汉时期蔡伦造纸,并且传承到了现在。

第5自然段:讲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词组,想一想:在每一个时间段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1,照样子抓住关键字词填一填。 4.交流:

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发明纸,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木块、竹片上,后来又写在丝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东汉时代:蔡伦造纸。 后来:传到全世界。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伟大贡献”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作用。

2.师:同学们,请你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对,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出示资料,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3.小结:是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之一”,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产生了探究造纸历程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认读词语。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有着伟大贡献。那么,这个可以让我们写字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求这个秘密。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二、合作交流,了解纸的发明历程

1.小组合作,研读第2~4自然段,思考:关于纸,你知道了些什么?画出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相机教学。

(1)古代还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2)出示图片:

欣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欣赏竹简;介绍帛,欣赏帛书。

(3)说一说:你觉得这些记录方式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①费时费力。用铸刻的方法费很多时间,还不能写多少。

②不好携带。不管是龟甲、兽骨,还是竹、木,都太笨重了,不好携带。 认识成语“学富五车”。

③太昂贵。帛太贵,只有少数人用。

3.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方法虽然能记录事情,但是不方便,不普及。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能普及的记录方式。纸,就这样诞生了。 4.学生借助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麻纸―→蔡伦造纸 西汉 东汉

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 (1)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2)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轻便又好用;②原料容易得到;③可以大量制造;④价格便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用上“因为……所以……”或“……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6.三读课文,画出蔡伦造纸的句子,圈出动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成纸) (这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2)原料容易得到: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设计意图:围绕“纸是怎么发明的”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重点句入手,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既有了直观的体验,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三、深化内涵,感受造纸术的巨大影响力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3.师补充:中国造纸术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推动了欧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

4.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和老师的资料,充分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书,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感受中国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篇科普类的课文,很容易上成自然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到有关造纸的知识,了解纸的发明历程,还指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去了解这些内容。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采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1 赵州桥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要注意归纳和领悟文本的读写方法。这篇课文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图入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能说说你见过的桥吗?(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觉得哪座桥比较古老?(指赵州桥)看,就是这座桥!你想知道它有多少年的历史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赵(zhào)、州(zhōu)”这两个翘舌音。

设计意图:“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表明,配合直观演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读要求。

(1)说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一标。

(2)默读课文,遇到的比较难记或容易读错的字词圈一圈,并多读几遍。 (3)读一读多音字“爪”的两个读音。

读zhǎo时,指的是指甲或趾甲;鸟兽的脚趾。读zhuǎ时,指的是禽兽的脚(多指有尖甲的);某些器物上像爪的东西。

2.出示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

3.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不丢字、不添字,还要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指导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有一千四百多年。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冲毁:冲垮。)

4.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的情况,采用“读读—标标—圈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读文过程中的障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再读课文,词句点拨

1.师:请大家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

生1: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2:它是一座设计独特的桥。

2.师:正如同学们体会到的那样,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让我们读读第1自然段。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为什么说这座石拱桥世界闻名? 预设:

生1:因为它的年代久,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生2:因为它在设计上的独特。

4.师:这座桥的设计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从找出重点词“世界闻名”到围绕重点词理解课文的思路设计,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提升能力。

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

1.读一读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同桌提醒书写时的注意点。 2.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县”:上部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 “匠”: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折。 “史”:撇和捺都要伸展。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作品用投影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教写第一个字时,由教师“扶”着学生分析字形,讲疏密,明位置。从字的整体结构到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回到观察整体结构,老师在细致入微的指导观察中,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

第二课时

一、引放结合,品读感悟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请自由读课文,先独立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卡设计。

3.课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评价赵州桥的?(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赵州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第2、3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特点?(赵州桥非常雄伟)(板书:雄伟坚固) (1)找一找,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把它画出来。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的?如果把“雄伟”改成“雄壮”行不行?为什么?试想一下,你站在这样一座桥上心情会怎样?带着这份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吧! (2)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板书:石头砌成,没有桥墩)

(3)“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课件出示赵州桥那个年代之前的桥的图片。) 预设:

生1:创举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生2:因为以前人们修桥都有桥墩,而这座桥却没有桥墩,所以说这是创举。

生3:因为赵州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4)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5)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教师小结: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写出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6.学习第3自然段。

(1)设疑: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不可以换成“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呢?为什么?

(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2)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

(3)找出描写这些雕刻美观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预设:

生: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4)师:你能找出桥上雕刻了几种图案吗? ①请同学们画一画具体描写龙的句子。

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图画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动作来进行理解。

④拓展想象练习:栏板上还有许多龙,姿态各异,还有什么样的呢?教师引导:“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这样会更好。

⑤作者只写了几幅最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图案精美:有的……有的……还有的……)

⑥龙真的在游动吗?

(5)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味“龙像活了一样”的感觉。 (6)配乐朗读这段话。

教师小结: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不仅是对这段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7.学习第1自然段。

师:这样既坚固又美观的赵州桥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出奇啊!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 (预设:因为它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建成的。)(板书:世界闻名)

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座桥可能经历过什么?(地震、风暴……)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它还是依然保持原貌,这说明什么?(桥十分坚固。)

8.学习第4自然段。

(1)设疑:课文第1~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2)说说你对“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的设计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这些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傲的。)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让我们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抒发自己心中的自豪之情。

设计意图:课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介绍了几种姿态不同的龙。这是一个学生习得语言形式、口语交际的契机,课上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借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那样: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回顾总结,指导学法

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板书:总结)。 大家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结构。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更应该借助文本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提高习作能力。

三、复述课文,拓展交流

1.抄写第3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3.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仅是在古代,在现代也有许多杰出的桥梁建筑。 (图片展示现代化桥梁。)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看了图片,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目的是让他们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借此来训练表达能力,既能积累好的词句,又能丰富语文底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1.以简驭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课时中,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生字难词轻松愉快地进行了学习。

2.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我根据《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因此,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突出这座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接着理解第3自然段时,又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理解较难的句子,使学生深刻领会赵州桥栏板图案之精美。

3.重视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地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学生拿出图画纸)现在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出你所能画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自己设计。(学生画画)在这张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大家最多画清楚了四五个人,那么依此类推,在一张长约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最多也就能画100多个人物。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样的纸上画了好几百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你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名扬中外”。(名:名字。扬:传布。中外:形容广泛,可指全世界。)

3.微课演示:《清明上河图》画面,让学生欣赏。

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出示此图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引起更强烈的兴趣,所以一开始让孩子们动手画画,为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会更加顺利地进入阅读阶段,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做铺垫。因此,上课时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就尤为重要。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自己在读文后知道了什么。(读文时注意纠正字音。如:官吏、惊扰。)(相机板书:简单介绍年代 作者 大小 内容) 预设:

生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2:这幅画画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一角的风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生3:这幅画中的人物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方法。

(1)提出学习方法:从刚才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那么,你想用

什么方法来朗读课文呢?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做提示: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老师告诉你们学习本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2)指导学习:自由读文,对照图画,先选一个你最喜爱的场面,再去细心品读、体会,然后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品读,教师相机出示局部画面。

(1)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著名的画,动笔画一画,并简单地做做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第2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从画面中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并补充文中省略的人物,深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句话的含义,了解张择端完成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

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本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这一词语,品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个句子,深入体会“一寸”“黄豆那么大”的具体含义,可以借助实物来理解,从而体会画面内容的丰富,张择端画技的高超。

学习第4自然段:说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体会这幅画的生动、精彩。老师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句话的意思。(板书:人多、行业多、街市热闹非凡)

学习第5自然段: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的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体会这幅著名的画。(板书:历史价值再现历史情景 高超绘画技艺 传世佳作 艺术瑰宝)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读文、质疑、谈看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提供的零散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传给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单元总结

1.体会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畅谈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2.回顾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了解了蔡伦是怎样发明造纸术的;欣赏了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赵州桥;了解了张择端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3.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以备展示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交流。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但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从《清明上河图》的保存开始,讲到画中的人,再讲到画中的闹市。我引领学生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再看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想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一写在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2.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展示活动成果。(重点)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2.准备相关范文。 学生准备:准备成果展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成果展示

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开展一次“中华传统节日”交流会,把自己的收获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预设:

生1:我了解的是中秋节。我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还学会了制作月饼。

生2:我感兴趣的是重阳节。我了解了重阳节的风俗,去年我还跟家人一起去爬山登高了。 生3:我研究的是春节的习俗。我积累了与春节相关的诗,知道了古代过春节除了放爆竹,还要喝屠苏酒、换桃符。我还跟爷爷学写了春联呢!

2.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向同伴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 要求:(1)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以及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交流自己对这个节日的了解。(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等。)

(3)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学到的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春联等艺术作品,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佳作等。)

3.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优秀的组员在班级里交流。(要求: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 4.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二、指导写作

1.师:刚才我们把自己的研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分享。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生1:我国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太神奇了! 生2:了解一个传统节日,还能读到很多著名的诗词。 …………

2.师:是的,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来历,还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我们深入了解它们,就能更好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你能选一个了解的节日,介绍一下自己家是怎么过节的,或者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预设:

生1:我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准备一大桌好菜,然后进行祭月,接着就是赏月,吃月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姐姐在赏月的时候对诗。

生2:我们家过重阳节的时候,一家人一定要爬一次山,说是有重阳登高这个习俗。 生3:我最喜欢过春节。春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放鞭炮、领红包了。 生4: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学会了包粽子。 …………

3.提出要求,指导写作。

师:下面我们就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吧!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深入研究的节日,写一写。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三、学生自由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要求:写真事,抒真情。

四、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生生互评,自主修改 五、总结修改,认真誊写 六、课后延伸,成果分享 1.教师总结习作情况。

2.学生继续就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重点)

2.指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标牌进行识字,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 3.通过对“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学习抓关键动作,按照一定流程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4.通过对“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重点)

5.通过对“日积月累”的学习,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

学生准备:搜集其他传统文化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有许多段落,都是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的。像《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作者是围绕哪一个意思来写的?是怎样写清楚的?

2.交流:围绕“赵州桥非常美观”这个意思来写。这段话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3.齐读段落。

4.思考:除了这一段,你还能说出哪篇课文中的哪个段落也是这样写的? 5.交流:

(1)《赵州桥》中的第2自然段,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桥面的功能以及发大水时是怎样依靠大小桥洞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的,表现了赵州桥设计的精巧。

(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第3自然段,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第2自然段,写了各种行业的人,写出了画上人物的众多。 二、识字加油站

1.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学习字,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字。 2.出示标牌:

税务局 档案馆 咖啡馆 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1)你见过这些标牌吗?你能读出这些标牌上的名称吗?(指名读)

(2)借助生字表读准标牌。

(3)指名读标牌。正音:“税”是翘舌音;档读dànɡ,不读dǎnɡ。 (4)去掉拼音自主读标牌。

(5)说说自己了解的标牌。不清楚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6)齐读标牌。

3.你还从标牌上认识了哪些字?

4.小结:我们身边的标牌有许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听多说多读,你就会认识很多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

1.出示蔡伦造纸的流程图,读一读,思考:怎样根据流程图说出蔡伦造纸的过程。 2.指名读。正音:读好平舌音“碎”。

3.出示描写蔡伦造纸的过程的一段话,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说说流程图中的“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指什么?(是造纸的重要步骤。) 5.小结:我们进行一次手工制作的时候,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我们从每一个步骤中都提炼出关键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就可以形成流程图。然后借助流程图,我们就会准确地说出手工活动的过程。

(二)学一学。

1.你会什么手工制作?挑选一种手工制作,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等,想一想它的制作过程,按照步骤写出关键词,完成一个制作流程图。 2.根据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1)组内交流,组内互相提供建议。 (2)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三)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书上的两段话,自由朗读,想一想: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2.交流:

第一段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片段,围绕着“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个意思,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具体写了五种不同形态的人。 第二段主要围绕“雕刻的图案精美”这个意思,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雕刻的龙的不同形态,突出了桥的“精美”。

3.小结:这两段话的共同点都是围绕一个意思,用排比句式来具体描写的。 4.学一学,写一写。

(1)再读这两段话,模仿例句,用相同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具体写清楚。 (2)教师命题,学生练习。

①公园里的花有各种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空中的云朵变化多端,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自由练习。

二、日积月累,感受传统

1.出示:

文房四宝 雅人四好 花中君子 中医四诊 2.读一读。

3.说一说:你知道几种?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

4.交流,出示:笔墨纸砚 琴棋书画 梅兰竹菊 望闻问切 (1)朗读,读准字音。

(2)交流自己熟悉的一种,教师补充。 出示图片欣赏: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房”谓“书房”。“文房四宝”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源于南北朝时期。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好,读第四声,是“爱好”的意思。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雅人四好”,也称“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花中四君子,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四种中医诊断方法,据传是由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扁鹊提出来的。 望,就是看,看面色,看走路,看形体,看营养状态等。

闻,就是嗅,嗅气味,嗅呼吸,嗅体味,嗅分泌液的气味等。 问,就是问诊,问病史,问症状,问病情发展情况等。 切,指“切脉、诊脉”,老百姓叫做“号脉”。 5.熟读成诵。

13 花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本设计以“花钟”为线索组织学生品读课文,通过“精细研读,品味花美”“自主合作,探究原因”“创设情境,感悟奇妙”等环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写法的奇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初步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注重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促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整理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称,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植物开花的时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趣质疑

1.课件展示鲜花图片,教师创设情境。

师:看,一枝枝迎春花正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美丽的向日葵绽放它们灿烂的笑脸,一朵朵菊花怒放于秋霜之中,梅花在风雪中飘来阵阵清香。透过鲜花,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的影子,那么鲜花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花钟》,一探究竟吧! 2.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3.引导学生质疑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花钟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花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疑”,鼓励学生质疑课文题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究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同学互相提醒学习生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哪些字容易写错? 强调易读错的字:“燥、苏、组”是平舌音,“适、寿、示”是翘舌音。

易写错的字:写“醒”时不要丢掉左部里面的横,写“修”时不要丢掉中间的竖,“建”不是走之旁。 3.检测词语掌握的情况。

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争奇斗艳 芬芳 苏醒 万寿菊 阳光强 展示 昆虫 修建 组成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去掉拼音,小老师领读。

4.教师抽读生字卡片,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5.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指名读文中的长句子,教师相机纠正字音,指导正确的停顿方法。

(1)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引导学生读准“湿度”“绽开”。)

(2)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强调“结”是多音字,在此处表示“长出”,应该读jiē。)

(3)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句子比较长,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设计意图: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阅读感悟的保障,中年级又承载着识字与阅读的过渡任务,所以学生识字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处设计力图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引领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加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评价,重点纠正学生读不准确的字音和句子停顿。

(引导学生注意“燥”“苏”是平舌音,“适”是翘舌音。)

2.交流阅读收获。

围绕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

(1)每个自然段都有一句话交代了本段的主要内容,画下来读给同学听。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第1自然段:一天之中,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第2自然段: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3自然段: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有趣。

(3)小结:抓中心句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以运用。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以读为基础,理清本课的条理,关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指导。本文一共三个段落,每段都有中心句,指导学生抓中心句概括,这种方法能轻松且牢牢地把握文本,是中年级段落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四、课堂动笔,指导书写

1.结合前边提示的易错字,教师带领学生书写,保证书写正确。

2.教师重点指导“醒”和“建”两个字的书写:“醒”左边是“酉”,不是“西”;“建”部首不是“辶”,书写时注意笔顺及结构特点,最后一笔是捺。

3.学生书写,小组一起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小组推荐书写好的学生进行展示。 4.学生互相提醒“芬”“修”“寿”的书写,教师板书演示,学生书写、展示。

设计意图: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字能力,所以此处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评议,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这一部分的设计,突出了书写要正确、写美观、形成习惯三个层次,使学生的书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学生继续搜集各种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比较一下谁搜集的资料更详实,为下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2.选择几个本课的生词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重点关注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2.(板书课文题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花钟”的理解。

3.过渡:是呀,花钟可真奇妙!这可是作者留心观察的结果啊!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品味优美的词句,去欣赏奇妙的“花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为朗读、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花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架起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

二、精细研读,品味花美 (一)认识花名。

1.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些花是怎样陆续开放的呢?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边读边画出花的名字。

(2)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种花?分别叫什么名字? (二)了解花时。

1.课文介绍了九种花开花的时间,读一读表示时间的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读书过程中的发现,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体会:①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把这九种花的开花时间写出来了;②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③有的时间后面加了“左右”,这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表达。)

3.小结: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啊!他发现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花开的样子也不同。 (三)感悟花开。

1.课件出示由写花开的句子编成的一首小诗,男女生合作读一读。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梦中醒来 午时花开放

万寿菊欣然怒放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八点开花 昙花含笑一现……

2.比一比:如果把刚才的小诗全换成“午时花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句式,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

3.画一画:画出课文中描写花开放的词语。 4.填一填:(课件出示)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____________ 睡莲____________ 万寿菊____________ 烟草花____________ 月光花____________ 昙花____________

5.品一品:你喜欢哪一种写花开的方法?选择一种和你的同桌交流。 6.说一说,读一读: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1)相关语句:“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①(出示牵牛花的图片)牵牛花像什么?(喇叭)

②小结:作者用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这种形式写出了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多有趣啊! ③指导一边读一边做吹小喇叭的动作。

(2)相关语句:“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①理解“绽开了笑脸”,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式来理解“绽开”的意思。 ②带着微笑的表情来读一读。

(3)相关语句:“睡莲从梦中醒来。”

①引导学生体会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②猜猜睡莲做了个什么样的梦。 ③指导朗读。

(4)相关语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①理解“舒展”。

②发挥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是一朵月光花,一边做“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的动作,一边练习朗读。 (5)相关语句:“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①引导学生体会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②“一现”说明了什么?拓展生活中的成语“昙花一现”。 7.赏一赏:播放各种花开放的图片,师生合作读。

8.练一练: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样子。(鼓励学生用上课文中学会的词语或平时积累的好词语。)

____________(什么花)____________(怎样开)。 9.背一背:背诵第1自然段。

10.猜一猜:这一自然段末尾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想不想知道还有什么花会在整点开放呢?(课件出示:花的名称、图片和开放时间)

设计意图:历经“认识花名”“了解花时”“感悟花开”这样三个步骤精读感悟第1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品一品、填一填、练一练”等方式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感悟能力。播放花开的视频,借助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创设了优美的情境,促进直观感受和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介绍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词语或句子。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左右”“有……的危险”“往往”等词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指导朗读,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这个自然段只是介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学生容易学懂,所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去体会花的开放时间与各种因素的具体关系。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和示范。 四、创设情境,感悟奇妙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花钟”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引导学生找到“刚刚”“大致”,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课件播放日内瓦花钟的视频,教师配乐解说。

3.鼓励学生说说看了这么美的花钟,有什么样的感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的感情来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钟之前,既让学生感受到“花钟”的美丽与奇妙,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五、夯实基础,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斗、内、昆、示”。学生观察,互相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板书演示,学生观察,练习书写。

3.小组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再次动笔书写。全班展示书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节课都要安排书写的时间。这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将要求会写的字分配在两课时中,既减轻了第一课时的压力,又使教师对书写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此处承接第一课时,教师不过多讲解,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书写、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花钟”。 学习制作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并且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朗读的引导效果较好。第1自然段的语言很美,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花朵开放时那神奇、优美的瞬间,孩子们惊讶不已,感叹大自然的奇妙。此时,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花朵开放的样子,孩子们读得很投入,都带着微笑、陶醉的表情,做着优美的动作,他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着语言的优美。

14 蜜 蜂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蜜蜂》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学习本文就是在了解蜜蜂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片段教学是中年级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者做实验的准备阶段、过程,以及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提出“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品味全文。采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式解词,抓住重点词语去品析句子等方式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法布尔做的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 2.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兴趣导入:(出示蜜蜂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文题目:蜜蜂),你对蜜蜂了解多少?说一说。

2.资料介绍:法国有个昆虫学家叫法布尔,他对蜜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课件出示法布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引入,学生介绍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加强了直观的感受,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关注作者,将学生对蜜蜂的兴趣引到本文中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结合“备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教师相机强调重点生字的读音。 “阻”是平舌音;“超”“查”是翘舌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等字的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写字的经验,教师相机强调重点生字的字形。

(教师重点强调“辨”是左中右结构;“检”左边是“木”,“木”捺变成点,右边中间不要丢掉“一”;“跨”的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不要多写一“丶”;“阻、陌”的部首耳刀旁是两笔。) (3)教师板书示范“辨”“跨”“检”“途”的书写,学生练习。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重视写字指导,采用学生先交流经验,教师再重点强调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配合教师的示范指导,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2.围绕这个实验,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用小标题概括。 (教师相机板书:想做实验 实验过程 得出结论) 3.师生共同梳理结构。

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想做实验的目的。 第2~7自然段:主要写实验的经过及结果。 第8自然段:主要写实验得出的结论。 4.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生读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关联词语“无论……总……”,练习用关联词语说话。

(3)深入理解:抓住“听说”“实验”谈一谈体会到了什么。先品析词语,再谈体会。

(听说:没有亲见,说明听说的不一定真实可靠。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表现作者求实的态度以及用词的严谨。)

(4)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将信将疑,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

5.小结:作者是多么严谨啊!对于听说的事情,一定要亲自检验才能下结论,想知道这个实验的结论吗?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文本学习应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以读为基础,理清脉络,尤其是用小标题概括,这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概括能力,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中年级的片段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开火车读生字词卡片。

2.回忆作者围绕这个实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说一说。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既巩固了基础,也注重了课时的前后联系,为本课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二、细读感悟,品词析句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实验的?用笔画出描写作者做实验的句子。 (2)小组讨论,练习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①指生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省去其中的一些做法行不行?为什么?

(做记号,这是为了辨认哪些是“我”放的蜜蜂;走了四公里路,这是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减少偶然性;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这是为了记录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②从中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做事细致:给蜜蜂做记号,走出四公里路。科学严谨:让小女儿记录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结合前文还能发现作者是个爱思考的人,而且不轻信,不盲从。)

③出示重点语句:“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学生自读,说说蜜蜂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大概”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困难:A.刮起了狂风,飞行遇到了阻力;B.难以辨认回家的方向;C.路途遥远,四公里路。) (“大概”是作者的猜测,没有经过验证。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2.学习第3~5自然段。

(1)在回家的路上,作者推测——(出示课件:)“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联系上面的内容说一说。

(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这些蜜蜂能不能回到家呢?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请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多读几遍,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思考的内容,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①出示重点语句:“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a.结合后文内容,通过“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你知道了什么?(蜜蜂还采了蜜。)

b.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没等我”“冲过来”“脸红红的”来体会女儿说这番话时的激动、喜悦,进而体会作者也很激动。)

c.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读出惊讶、喜悦之情。指生读,师生评价。

②出示重点语句:“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a.关联词语填空: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 )飞了四公里路,这( )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不仅……还……)

b.此时此刻,你有哪些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蜜蜂不但飞回来了,还采了花粉是多么不可思议。) c.指导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赞叹、吃惊)

d.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3.指生朗读第6~7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①这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蜜蜂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③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④作者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心情?试着读出来。指生读,师生评价,再指生读。

(教师抓住“准确无误、确确实实”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结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欣赏与赞美,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⑤发挥想象:另外几只可能去哪儿了? 4.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现在一定非常羡慕小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得出了什么结论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来理解。一处是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另一处是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

(3)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谈谈你的体会。 (引导学生从“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中感受到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从“无法解释的本能”中体会到作者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从中看出法布尔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教师小结:是呀,无论是实验前的猜测,实验过程中周密的考虑,还是结论的严谨,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布尔是一个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的人。

设计意图:加强文本阅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片段教学是中年级的重点,因此,此处重点抓住实验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尤其是准备阶段,可以看出作者考虑的周密、实验的严谨,另外,结尾抓住“我无法解释”这一严谨的表达,更突出了作者求实的工作作风,而在学习结论时联系前文,注重了文本的前后联系,这也是在教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多角度呈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样前后联系,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也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三、语言实践,积累语言

1.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按照作者做实验的顺序,讲清事情的经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2.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3.指名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 4.引导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在关注中年级学生复述能力的同时,注重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养成与人合作、分享的好习惯,语文的学习要得意、得言,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刚刚读完课文,便纷纷提出问题。有的问:“老师,这个实验是真的吗?”有的问:“除了蜜蜂,其他昆虫有没有这个本领呢?”看来,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迸发出来了,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备课,让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得到满足,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引导者。

2.指导读“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这两句话时,同学们并没有读出惊讶的感情。接着,我引导学生交流蜜蜂不但飞回来了,还采了花粉是多么不可思议。交流后,再指几名学生读时,那种令人吃惊、赞叹的情感一下子就读出来了。

15* 小 虾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浅显易懂。它向我们介绍了小虾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文章通过对小虾的样子、小虾休息时和生气时的不同表现等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的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教学本课,以课文前的导读提示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练一练、赏一赏”的方式了解作者描写小虾的方法,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写出小虾的有趣的,通过“练一练”将读文与写作结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虾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 1.猜一猜。

PPT出示谜语: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打一动物) 2.板书课文题目:小虾。

3.你对小虾有哪些了解?想深入了解它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虾》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课文做好铺垫。 二、自学课文

1.读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

①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②利用生字卡,同桌之间相互认读生字,正音。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课文介绍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4)小虾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相关句子下画横线。 2.交流。

(1)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强调文中出现的多音字的读音:“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中的“背”读bèi。

(3)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

(4)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提示:可以找关键句,借助关键句进行概括。 第1自然段: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有一口缸,可以用来养小鱼小虾。 第2自然段:“我们”捉回小虾及小虾的外形特点。 第3自然段: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第4自然段:“我们”对小虾的悉心照顾。

第5自然段:小虾产卵了,缸里的小虾多了起来。 第6自然段:小小的虾的活动情况。

(5)结合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知道了小虾的什么知识? 预设:

①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

②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③小溪里的虾是挺喜欢钻到石块下面休息的。 ④小虾能产卵。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自学,要求不要过高,要从字词开始,读准字音,了解段落大意。通过提示,学习运用关键词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学以致用。 二、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1.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段话。用双横线画出这句话,然后找出关键词。(十分有趣)

(2)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有趣的画面。

(3)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把小虾的有趣写具体、写生动的。圈出关键字词。 (4)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相机指导。 预设:

①第2句细致写了小虾的姿态。用了三个“有的”,写出了小虾的有趣。 ②第3句细致写了小虾被人惊扰后的动作,尤其写到了小虾被惊扰后腿、钳子、胡须、眼珠子的样子。 师:在这么多的动词中,哪个动词把小虾生气时的样子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师: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几幅鲜活的画面,这就叫做“栩栩如生”。

还能说出几个这样表示动作的词语吗?(一闪一闪、一扇一扇、一摇一摇、一眨一眨、一甩一甩、一鼓一鼓、一颤一颤) (板书:动作)

随机引导“蹦”“舞动”。(“蹦”说明小虾因为生气而跳得很高,速度也很快。) ③第4、5句细致地写出了小虾激烈搏斗时的表现。 (5)齐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小虾的有趣。

2.小结:作者笔下的小虾是如此有趣,由此可见,作者对小虾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是呀!正是因为喜爱,作者才会认真细致地观察,才会把小虾写得如此生动。

3.想一想这段话中的5句话是按照什么结构方式安排的?(板书:总——分)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段落、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懂内容,了解写法,为学生的欣赏与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1.出示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片段,自主学习。

2.提示:找出中心句,圈出关键词,体会把事物描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交流。

(1)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关键词:古怪。

(2)作者是通过哪些画面把这只性格古怪的猫写具体、写生动的?(作者是通过三幅生动的画面把这只性格古怪的猫写具体、写生动的。)

4.小结:不论是《小虾》,还是老舍先生写的《猫》,都因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具体生动的描写而栩栩如生。

5.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 (1)抓住特点,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描写。

(2)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 (3)可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 6.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7.分享作品,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内容,由阅读到写作,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写作能力,由学习到运用,突出了文字的语用功能。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得具体生动的语段。

2.模仿课文的方法,介绍一种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5*.小虾

有趣 细致生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第3自然段主要写小虾的有趣。教学此段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小虾活动时的动作及作者的描写顺序,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喜爱小虾的感情,使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练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写作方法的运用。

习作指导方案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做过什么小实验,再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要把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写清楚。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写完后,交换读一读,再评一评:实验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 教学目标

1.把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写清楚。(重点)

2.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重点)

3.写出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或实验中的有趣发现。 4.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课前做小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上什么最神奇?科学的力量最神奇。科学,能让太阳为人类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科学,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地谈话……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科学能够创造未来。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科学小实验——会游泳的鸡蛋。

设计意图:以做科学小实验为切入点,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实验,指导观察

1.师拿出实验器材一一展示(量杯、水、生鸡蛋、盐),指导学生观察,记住这些器材。 2.师生合作,进行实验。

(1)猜一猜。把鸡蛋放到这个盛着大半杯清水的量杯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2)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参与实验,把鸡蛋放入量杯里。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鸡蛋的状态。(鸡蛋沉到了杯子底。)

(3)加一加。师在量杯里按勺加盐,并搅拌,引导学生猜测鸡蛋的变化。

(4)看一看。仔细观察老师加了多少盐,鸡蛋分别有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最终鸡蛋浮起来了,是什么原因? (6)讲一讲。教师讲解实验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做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的体验,为下面的习作作好准备。

三、指导写作 1.填一填。

按照图表,说一说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2.说一说。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过程说一说,并说一说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 预设:

生1:老师拿了个鸡蛋,说要放进杯里,我想:鸡蛋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生2:鸡蛋一开始沉到了杯子底,我叹了口气,果然不出我之所料。鸡蛋重,肯定要沉到底。 生3:后来老师向水里加盐,我仔细看着,好奇地想:加盐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加了三大勺盐,可是鸡蛋还是稳稳地趴在杯子底。

生4:老师把近半袋盐都放进去了,我惊奇地发现:鸡蛋晃晃悠悠地浮起来了。真有趣! 生5: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向水中加盐,能让鸡蛋浮起来。 …………

3.讨论交流,习作。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个实验写下来,该怎么写呢?

(1)要按顺序写。(可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来写。)

(2)要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详细描写做实验的步骤,并把当时的心情穿插在字里行间。最后写写自己的感受。 4.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本次习作内容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把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写清楚。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写清楚实验过程。如果你知道科学原理,还可以把科学原理介绍一下。

除了课上做的这项实验,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过的、印象深刻的实验。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课上的现场实验后,教师指导了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进行习作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梳理习作要点,抓住了重点,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学生自然打开了话匣子,变得有话可写,有章可依。即使写自己做的其它实验,也能有样可学了。 四、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评一评:实验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2.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要求再互相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独立修改。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并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一次科学小实验

有一次读杂志,我在上面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瓶子“吃”鸡蛋。①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妈妈为我煮了两个鸡蛋,我吃掉了其中的一个,当把另一个鸡蛋的蛋壳剥掉时,

我的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问号:瓶子真能把鸡蛋“吃”进去吗?看来只有通过实验来证明了。②

首先,我按照杂志上的说明,准备了实验材料:一只煮熟的鸡蛋,瓶口比鸡蛋稍稍小一点的玻璃瓶,一些细沙,酒精,棉球,火柴。接着,我将适量的沙子铺在玻璃瓶底部,然后把酒精洒在棉球上,再 用火柴点燃后扔进玻璃瓶中,最后③用剥掉壳的熟鸡蛋堵住玻璃瓶口。只见棉球上的火熄灭后,奇迹出现了——鸡蛋掉进了玻璃瓶里,它真的被玻璃瓶“吃”掉了!我立刻兴奋地大喊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妈妈看到后,笑着问我:“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答案。妈妈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现象,道

理很简单。棉球上的酒精燃烧消耗了瓶中的部分氧气,导致瓶中的气压比瓶外的气压小,于是瓶外的大气就把有弹性的熟鸡蛋压到了瓶中。”④我点点头,说:“哦,原来如此!” 我不但完成了这个小实验,而且明白了一个科学道理,真是开心极了。⑤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篇交代要介绍的科学小实验是什么,让读者了解了习作的主要内容。 ❷由日常小事产生了做实验的想法,前后内容衔接自然。 ❸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实验步骤交代清楚。 ❹通过妈妈的话,巧妙地解释了实验原理。 ❺抒发实验后的感受,结尾自然。

总评:1.小作者准确地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详细地描述了做实验的过程,为读者清楚地介绍了“瓶子‘吃’鸡蛋”这个科学小实验,同时小作者也写出了自己做实验的收获。2.对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小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习作内容丰富、完整。 教学反思

1.提供写作素材,有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的学生可能因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缺少写作素材。据此,这节课首先通过组织现场实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与学生一同交流在实验的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有感想。

2.教学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整个教学之中参与的兴趣极高。由于有事先的指导,学生观察仔细全面,大部分学生能将事情记叙得完整清楚。最后的讨论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可以根据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词句段运用的练习,学习例句中描述生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的写法;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重点)

3.诵读与积累山水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人笔下的自然之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谈话:

同学们,你知道吗,在阅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一篇长文章读短,把一本厚书读“薄”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概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体会到怎样用一句话准确地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了吗?(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回答)对,我们除了用自己的话,还可以借助这段话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 2.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种方法。 出示《赵州桥》第2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概括了这个意思? (2)根据交流出示句子: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讲解:这句话是课文中的原句,它非常简明扼要,直接告诉我们第2自然段写的是赵州桥的设计如何“雄伟”。

3.翻翻本单元课文,找一找,哪篇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也是用原句直接概括那一段的意思的? 4.交流:

如:《小虾》中第3自然段,“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这一句直接写出了这一段的意思。

5.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关键句。想一想:这个关键句能直接说明这一段的大意吗?

6.小结:要进行修改,这句话和后面的句子构成一问一答,在概括的时候,就要用陈述的语气来写。这就需要修改。如,改成: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7.仔细对照这些段落,看看这些关键句的位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关键句的位置并不固定,有的在这段文字的开头第一句,如《小虾》第3自然段;有的在这段文字的第2句,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借助关键句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我们要灵活地找到关键句,仔细研究,是直接引用还是需要修改。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有发现。

引言: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1.课件出示例句,读一读,思考这两段话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句子。注意要读正确、读流利。

3.说一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读到什么?

交流:第一段话中的第一句话是作者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最后一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 师小结:观察时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是非常好的习惯。你能模仿例句也来写一写吗? 4.照样子,写一写。 5.交流。

(二)读一读,会修改。

1.课件出示书上带修改符号的句子,介绍修改符号。 2.读一读修改过的句子,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3.用修改符号改一改,并交流。 4.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诵读名诗,感受自然之景,自然之美。 1.谈话:

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奇妙的大自然,有在不同时刻开放的花,有拥有神奇本能的蜜蜂,还有活泼可爱的小虾……大自然激发了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的笔下流淌出一首首隽永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积累一首山水诗《滁州西涧》。

2.出示题目,指导朗读,读好“滁”“涧”。

3.出示诗句,借助注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图文对照,说说作者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景物,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前两句写诗人一个人在山涧中行走,看到芳草萋萋,幽水潺潺,树荫茂密,那黄鹂鸟在树丛深处唱歌。后两句写诗人看到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横在水面。) 5.师小结:这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6.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6 小真的长头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真的长头发》讲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的头发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这两位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本课的重点。围绕重点,本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语言材料。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问题引领学生走进小真想象的世界。然后围绕学生找出的重点词句,通过融情导读、图片辅助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激趣:一个个故事就是一个个瑰丽而神奇的梦。(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幅画,你能想到一个怎样的故事?

2.导入:你们的想象很神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真的长头发》。(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通过想象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想象的神奇。在学生情动时揭示课文题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引导自学。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二)组内读文,讨论交流。 (三)交流问题,相机导学。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归纳:课文讲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的头发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位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的故事。 2.学生自由汇报第二个问题,教师相机归纳:

起因:(第1~8自然段)小叶和小美向小真炫耀自己的长发,小真说自己的头发能长得更长。 经过:(第9~20自然段)小真给小叶、小美讲自己“长头发”能做的事。

结果:(第21、22自然段)小叶和小美非常羡慕小真,希望小真的头发快点长长。 (四)检查朗读,识字学词。

1.朗读第1~8自然段,相机理解故事的起因。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美得不行”。 ①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②谈谈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她们“美得不行”?

(3)导思:再读对话,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她们此刻的心情吗?

(4)导学:是呀,留着长发多么美丽,多么了不起呀!如果你是短头发的小真,看着长发飘逸的小叶和小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

②相机出示下面小真说的话,指导学生朗读。

句1:怎么,你们的头发才能长那么长?我的啊,能长得更长呢! 句2: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说起那个长来啊…… 2.朗读第9~22自然段,相机识字学词。 (1)指名朗读第9~12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词语:

辫子 鱼饵 栅栏 紫菜卷 松松软软 绷紧 ②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③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词语。 “栅栏”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b.教师相机出示不同材质的栅栏图片。 c.学生齐读词语。

d.相机识记生字“栅”。 “松松软软”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b.交流你还见过松松软软的什么。 “绷紧”

学生读词语后做动作理解词义。

④指名分别概括这四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第13~20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词语:

麻烦 悠闲 泡沫 唯一 遗憾 碍事 关系 ②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③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词语。 “麻烦”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b.尝试用“麻烦”说句话。

c.相机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麻”“烦”。 “悠闲”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b.你都看过谁悠闲地做什么。

c.相机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悠”“闲”。

“遗憾”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b.你有过什么遗憾的事吗?

④指名朗读词语并分别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指学生朗读第21、22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词语“羡慕”。 ②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义。

③指名朗读句子:小叶和小美听得入了神,羡慕地说:“哦,这真是太好了。” 3.出示下面的句子,学生赛读:

句1: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说起那个长来啊……

句2: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松松软软的被子了。 句3:那么长的头发,平时不是很碍事吗?

句4:抹上香波一揉,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唯一遗憾的是不甜。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造句、做动作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把识字学词教学落到实处。

三、指导书写,夯实生字

1.课件出示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开展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的“烦、椅、泡、沫、冰、凌、碍、提、棒”,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请学生说一说圈画的理由。 (1)“烦”字左部是“”。(学生书空)

(2)“泡”和“沫”都是三点水旁,“沫”字要注意右部的“末”是上横长下横短。(学生书空) (3)“冰”和“凌”都是两点水旁。

3.出示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生字在格子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要加强学生观察生字和书写生字的指导,在写字过程中注意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生谈初读感受。 2.课后读课文做批注。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批注中加深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续学新课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并用喜欢的词语造句。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品读《小真的长头发》。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和课文内容,既夯实基础,又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导思: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当小叶和小美炫耀自己的长头发时,小真想象自己的“长头发”能做哪些事呢?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学生汇报,相机板书:钓鱼 套牛 当被子 晾衣服 3.导学:小真的辫子能做的这些事中,你认为哪件最有趣?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交流用辫子钓鱼。

(1)学生汇报交流谈感受。

(2)导学:小真的头发到底能长多长,瞪大眼睛看仔细哟!(出示课文插图)

①学生观看插图并畅谈感受。

②导思:这么长的头发的确令人惊叹。难怪我们刚才发出惊叹声。小真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③出示句子:要是从桥上把辫子垂下去,就能钓到鱼呢。挂上一点儿鱼饵,河里的鱼,不管什么样的,都能钓上来。

(3)导学:认真读读这段话,你发现这段话运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要是……就能…… 不管……都……)

(4)小结:它用一个特别的句式,把想法和结果放到一起写出自己的想象。 (5)导思:多么奇妙的想象啊,老师也发挥了一下想象: 要是把辫子摆成操场的形状,同学们就能…… 要是把辫子系在小狗的项圈上,我就能…… 要是把脱落的长头发收集起来,我就能……

(6)导学:现在你能用“要是……就能……”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想象吗?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5.交流学法。

6.用相同的方式交流“套牛”“当被子”和“晾衣服”。 7.学习写法。

(1)集中出示段落,边读边想:故事里是怎么把想象说清楚,说明白的?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①每一段开头都是“要是……就能……”的句式。 ②后面都还有一句话的:还有呢…… ③准确运用动词:垂 拉 卷 8.尝试写话。

设计意图:通过感悟文本特点和尝试写话,使学生在领悟文本特点的同时学会如何将故事讲具体,在练笔中进一步巩固写法,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感悟高潮,认识小真

1.导学:这么长的头发会有哪些麻烦?小真是怎么解决这些麻烦的?

2.汇报交流。

(1)汇报第一个问题:洗头和梳头。 出示句子:

句1:那么长的头发,洗起来不是很麻烦吗? 句2:怎么梳呢?那么长的头发。 ①学生朗读句子。

②导思:想象一下,小叶和小美会用什么样的语气问呢?她们的心情如何。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可是,那么长的头发,洗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小叶( )说。 “再说,怎么梳呢?那么长的头发。”小美也( )说。 ④导学:面对小叶和小美的质疑,小真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这太简单了。” ⑤学生朗读句子谈感受。

⑥想象小真的心情指导朗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头发老长老长后的麻烦。

①过渡:小真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麻烦”的呢?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写写感受。 ②学生汇报交流后出示句子:

a.抹上香波一揉,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唯一遗憾的是不甜。

b.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 ③这两处描写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的趣味。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讨论:你觉得小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小结:有了奇思妙想,什么都能解决。所以:小叶和小美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导学,使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感悟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书写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套 麻 悠 闲 (2)读生字并组词。

(3)重点指导“套、悠、闲”这三个字的书写。

(4)出示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生字在格子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2.拓展阅读

(1)简介本文作者——日本的绘本画家高楼方子。

(2)推荐阅读:《神奇的竹笋》《老奶奶的汤匙》《小达摩和小天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生字进行指导,以点带面,加强写字指导,提升写字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习得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同类书籍,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

板书设计

小真的长头发

钓鱼 套牛 当被子 晾衣服

洗头 梳头

充满想象力 童真童趣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能够根据阅读教学规律,学路、文路和教路三路合一,孩子在无缝的教育间感知文本,习得阅读技巧。

2.从体悟文本的猜想,到完成老师的猜想,再到运用固定的句式,完成自己的猜想,层层递进,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搭建了平台。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与文本对话交流,帮助学生轻松阅读的同时,感悟到文本的特点,体会到文本充满神奇的想象力。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结合预学案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的梦。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揭题:无独有偶,当代儿童文学家顾鹰也喜欢七十二变,她最喜欢变成什么呢?(动画:人变成了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导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变成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由畅谈“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入新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由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3.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哪些生字比较难记。利用字卡,互相考一考。 4.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希望 痒痒 鳄鱼 丁零 香肠 糖醋排骨 秘密 5.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轮读。 希 痒 鳄 丁 零 肠 醋 秘

强调:“醋”是平舌音,“肠”是翘舌音,“鳄”是零声母音节。 6.理解词语。

(1)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进行交流。请小老师来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痒痒”。

②看图片理解词语“鳄鱼”“香肠”“糖醋排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丁零”等。

(3)小结: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图片,也可以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来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在识字中,发挥学生自主识字能力,通过自己质疑、全班解疑,教师点拨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梳通文章脉络: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我”想变成树的原因?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变成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哪几个自然段写妈妈知道了“我”的秘密? 4.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部分(第5~20自然段):写“我”变成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 第三部分(第21~23自然段):写妈妈知道了“我”的秘密。 5.指名分三部分来读。 6.重点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最能说明“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进行全篇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状 狐 狸 丁 零 巧 克 肠 继 续 抬 秘 密 2.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3.说一说哪些生字较为难写,互相交流写好生字的方法。 状:注意“犬”的写法,不要写错点的位置。(动画展示笔顺) 狐:“瓜”的第三笔是竖提。 继:“米”的最后一笔是点。

秘:右侧是“必”,不是“心”。

4.教师相机进行示范,重点指导“状”“肠”“秘”的写法。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7.积累抄写。

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书写指导,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示范,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练习积累抄写,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一棵大树,树上的词语有: 希望 痒痒 鳄鱼 丁零 香肠 陈醋 秘密 继续 狐狸 巧克力 形状 (1)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变成一棵树有趣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读变成树的美妙和神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二、深入读文,品析语言

(一)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想象的神奇。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5~20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体会初变树的乐趣。

(1)读一读第5~8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感知鸟窝的形状美。

①课件出示树的图片,然后依次出现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鸟窝。

②学生进行补充填空。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 )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 )。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鸟窝里的幸福。 ①学生汇报交流。 ②课件出示句子:

句1: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句2: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③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④鼓励学生找出文中另一个设问句读一读,巩固设问句的特点及作用。

⑤找出这部分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如: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⑥多种形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体会妈妈进入鸟窝的变化。

(1)读一读第9~20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2)相机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句子并说说“我”高兴和失望的原因: 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①引导学生联系第11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②重点抓住描写妈妈和小动物们吃东西时的句子进一步感悟“我”的高兴和失望。 ③引导学生质疑。

④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和段落。 (二)学习第三部分,感受现实的幸福。

1.轻声读第21~23自然段,交流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想象的神奇。关注文章的写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同时,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体会变成长满鸟窝的树的快乐。

三、创作表达,尝试练笔 1.导思:想象的世界是多么神奇与美妙!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动笔进行写话练习。 3.投影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同时也为运用积累的语言提供一个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以读促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

2.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编一个新奇的故事。(教学重点) 3.展开大胆想象,调动多感官,丰富故事的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白纸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奇思妙想,激发兴趣

1.激趣导入: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名字叫“奇思妙想”。 2.游戏:

| ○ ·

(1)课件依次出现竖线、圆和点。

(2)导思:观察上面的图形,你能联想到什么?又想象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智慧的翅膀。大胆想象的世界魅力无穷。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回顾课文,启发想象

(一)感知想象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一说作者都是怎样大胆想象的。把文中你觉得有意思的想象和大家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出示《小真的长头发》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头发长到可以用来钓鱼、当晾衣绳……看来,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

(2)出示《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我”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这样的想象很奇特。 3.小结: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感觉真有意思。 (二)掌握大胆想象的要领。

1.导思:在写想象故事的过程中,作者的写法又有哪些特点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出示钓鱼、晾衣服、梳头、洗头等图片,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想象也不能胡编乱造,要认真观察现实生活的环境、事物,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立足现实生活,才能使想象生动精彩。

(2)出示带有鸟窝、小动物和树的图片,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让事物具有人的特征,有思想,会说话,有喜怒哀乐,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3.小结:立足生活,大胆想象和拟人化的写法让想象故事更有吸引力。

设计意图:结合两篇课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大胆想象的感知,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交流表达,初试身手

1.过渡:你瞧,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大胆想象,就会有很多奇妙有趣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初试身手。 2.观察图片。

(1)导思: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小结激趣:对,上面的图片就是手指印创作图。你能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吗?看谁画得新奇。 (4)学生创作,小组交流。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每人轮流用几句话告诉大家你创作的是什么。

②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评出小组内最有趣、最与众不同的创作。 ③小组代表介绍。(实物投影图片 学生介绍)

(5)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啊?(动物、植物、景、人……)

(6)总结:你瞧,手指印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大胆想象,可创作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3.当场写作,相机指导。 (1)导学:手指印创作的事物背后会有怎么样精彩的故事呢?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的大胆想象写一写,然后和大家分享。

(2)学生写作。提醒:身体坐直,注意写字姿势。写完读一读,做到文通字顺。 (3)教师相机指导。

4.选择开头,接龙故事。 (1)导学: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下面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开头中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展开想象,大家一起接龙编写故事。

☆夏天到了,瞌睡虫王国一片沸腾。它们纷纷飞出洞口,去寻找自己的朋友……

☆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

(2)选择开头,在小组内口头进行接龙编故事。 (3)选取好的故事汇报交流,师生点评。 5.总结。

小故事,大智慧。希望同学们掌握方法,走进想象的世界,创作出自己的精彩。 设计意图:先观察,再创作,层层深入;选择开头,接龙编故事,降低难度。

教学反思

教学中,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从中有所发现。在“初试身手”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真创作。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大胆想象,创编的故事有声有色。有个别学生自己的想象说得不具体,可以在指导表达方法上多下功夫。

习作指导方案

“奇妙的想象”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主题内容是“奇妙的想象”,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可以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此次习作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想象世界的神奇,明白只要大胆想象,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教学目标

1.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重点) 2.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重点)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一个充满奇妙想象的题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习作要求(课件滚动出现各备选文题):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一切都变得那么奇妙。读读这些题目,相信这些题目一定会激发你无穷的遐想。

2.鼓励学生先自己读读习作要求和各题目,看看自己会产生哪些遐想。想好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4.揭题导入:一个个小小的题目就引发了同学们无穷的遐想,可见想象的世界真是魅力无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奇妙的想象。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想象题目后面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思路点拨,例文导航

1.过渡:走进想象的世界,美丽又神奇,怎样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呢?我们一起来读两篇想象故事,看看会给你哪些启发。

2.出示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指导学生体会写法。 (1)导学:铅笔要是有了梦想,你觉得它会有哪些梦想呢? (2)学生透过题目猜想铅笔会有哪些梦想。

(3)默读例文,画出铅笔都有哪些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相机引导学生明确:豆角、丝瓜、船篙、木筏等和铅笔一样,都是细长的,它们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铅笔想成为“长长的豆角”“嫩

嫩的丝瓜”,“为玩水的鸟当船篙”“为过河的蚂蚁当木筏”等,想象自然、合理,也流露出作者寄托在铅笔上的调皮与善良。 (4)分析例文的写作特点。

①导学:认真读读铅笔的这五个梦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样给我们讲这几个梦想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②归纳总结:先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接着提出“知道我要做什么吗?”的问题,然后给出答案,最后用“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展开想象:铅笔还会有哪些梦想? 3.出示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指导学生体会写法。 (1)导学:猫有尾巴,尾巴怎么能有一只猫呢? (2)学生读故事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明确:像这样反着去想象,尾巴就能有一只猫了。 (4)展开想象说一说:除了尾巴,还有什么能有一只猫呢? 4.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想象故事内容的细致指导,引导学生感知想象的美妙神奇,同时在分析例文的过程中,学习写想象故事。

三、交流习作,互评互改

1.学生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教师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进一步进行习作的指导。

3.在交流评价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4.在墙报上开辟专栏“想象岛”展示大家的习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视习作的评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经过多方位的交流,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合理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 范文引路

手罢工啦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手一直默默地为人类服务。可是有一天,所有的手突然集体宣布:我们不干啦!

罢工啦!那么,人类怕不怕呢?不怕!因为,人类有智能机器人。① 早上,你起床了,机器人会给你送来衣服,帮你穿上。你只要说一声:“我要刷牙洗脸。”机器人就马上帮你刷牙洗脸。然后你又说:“我要吃早饭。”机器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早饭端过来,还亲手喂你吃,你就像《大林和小林》中的大林一样,享受着高档的服务。②

你走出门口,机器人就会变成智能汽车,伸出“巨大的手臂”把你抱进“怀里③”。你不用驾驶,只要说一声:“送我上班。”智能汽车就会把你安全地送到公司。你来到公司,要使用电脑,手罢工了,可怎么打字呀?别急,这是智能电脑,你只要说出要打的字,电脑屏幕上就会快速

而准确地显示出你想打的字。

下班了,你要去购物。智能汽车把你送到超市,又变成机器人跟着你,帮你拿东西。要付钱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超市里有智能刷脸系统,你只要刷一下脸就行了。

手罢工以后,人类就是这样依赖(lài)智能机器人的,人类什么也不用做,慢慢地手退化了,后来脚也退化了。所以,将来的人类可能只剩下一个脑袋和一个肚子了。 哎呀,这可太可怕啦!手哇,求求你,还是不要罢工啦!④ 行文写法赏析

❶自问自答,写得有趣。同时,也引出了下文。

❷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作类比,突出了人类的生活是多么舒适。 ❸这两个词语用得好,写出了智能汽车的功能很强大。 ❹这个有意思的结尾,告诉我们人类还是不能离开手的。

总评:1.小作者在习作中写出了自己想象中手罢工后的人类生活,想象大胆而奇特,习作语句活泼而有趣。2.习作先交代手罢工了,接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人类是如何依靠智能机器人生活和工作的,然后又描写了将来人类的样子,最后希望手不要罢工,整体思路清晰。 教学反思

课堂中,学生的表达兴趣很浓,特别是看题目想象故事时,学生能够大胆发挥想象。在对习作例文进行思路点拨后,能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其他内容大胆想象,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流于笔端。但有的同学想象仍有局限性。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大胆想象能力绝对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任务。要想让本节课中学生真正有话可说,真正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就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和文本进行碰撞交流,细心观察生活,这样学生想象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

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头(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设计意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钓鱼

江上 戏水 童年生活乐趣多

林中 采蘑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

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改: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2.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3.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4.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 期待 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顺。“段”的

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 “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笔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 枪抢 亏专 技枝 5.多音字组词:划 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很多,易错的笔顺和易读错写错的字都很多,而且每个字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字笔顺和重要笔画都要强调,需要多花点时间来学习。】

19 剃头大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基于此,本教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品味“我”为表弟小沙剃头的趣事,感悟“我”与表弟小沙之间的感情及“我”对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利用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童年是风,吹来朵朵白云;童年是云,化作新春的雨;童年是雨,滋润初生的花;童年是花,伴我朝观日出暮看晚霞……童年生活是那么精彩纷呈,令人难忘。同学们,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吗?

2.指名学生交流。

3.揭题:是呀,童年就像一道美丽的七色彩虹,组成彩虹的那些缤纷色彩,就像童年的喜怒哀乐;童年就像一串珍贵的珍珠项链,每一粒珍珠都是无价之宝,因为里面藏着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秦文君奶奶,一起体验当剃头大师的有趣经历吧!(板书课题:剃头大师) 4.指名读题。

5.过渡: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剃头大师”是谁?为什么这样称呼?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题目?)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则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1.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2.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先猜猜它们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3.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相读文正音。 5.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2)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教师相机指导:“师傅”的“傅”读轻声;“处置”的“处”读三声,“置”是翘舌音,读四声;“虽”读一声,不是二声;“刑”是后鼻音。 (3)小组赛读词语。

(4)理解“夺门而逃”“处置”“受刑”的意思。 (5)出示生字,学生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难读的长句子,尤其注意句中的停顿。

句1: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对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块钱。

句2: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梯度、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逐渐读通课文,并对字音加以重点指导,为读准字音创造生字反复出现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的读音;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谈论交流。 3.指名汇报。

4.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一共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5.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小沙怕剃头,老剃头师傅给他剃头时,他像受刑一样痛苦。 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小沙央求“我”替他剪头发,我乱剪一通。结果,闯了祸。

6.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子小?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映红:三个“怕”字) ②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读、默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把课文合理分成三部分,再按此逻辑学习,条理便分明了。

四、美观书写,共同评议

1.找出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表、夺、骂、虽。

2.课件出示这些生字,先指名读,然后分别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并尝试着给它们组词。 3.指导书写。

(1)演示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2)教师范写。 (3)重点指导:

“夺”:上面的“大”字撇捺要舒展,下面的“寸”字与起笔的横画基本等长。 “骂”:上面的两个“口”宜小,占位要均匀。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4.找出生字中半包围结构的字:差。

5.课件出示这些生字,先指名朗读,然后说说怎样记住它的字形,并尝试着给它组词。 6.指导书写。

(1) 生字书写动漫演示,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2)教师范写,讲解书写注意点:

“差”:斜尾羊,尾巴斜,横画不平也略斜。

(3)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有层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形、找规律识字、模仿写字、欣赏字,有利于培养学生写好生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小老师领读词语。

2.根据这些词语回顾课文相关片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家一起读课题——剃头大师。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奠基石,通过复习上节课的词语,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些词语回顾课文的相关片段,有利于回忆课文内容,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二、精读品味,悟言得情

1.过渡:品读第2~6自然段,找出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

(1)指生朗读第2~6自然段并汇报。

(2)为什么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因为谁给小沙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而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所以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你从“骂”“害人精”“仇人一样”“怒视”中体会到了什么?(小沙对店里的剃头师傅的痛恨。)

(3)最让小沙痛苦的是什么?“受刑”在这里指什么?(本意是遭受刑罚,老师傅让小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像遭受刑罚。)

(4)理解“耿耿于怀”的意思。文中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什么? (5)指导读好第2~6自然段。

3.指导学生品读第7~18自然段。找出“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多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以问题引领的形式交流读文收获。 4.交流汇报老师提出的问题。

(1)小沙为什么会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块钱?(他怕去理发店剃头,不愿受“折磨”,而对“我”完全是出于亲情的信赖。)相机理解“央求”的意思。

(2)“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我是怎么给表弟小沙剪头发的?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

(3)为什么“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因为“我”只要不剪破小沙的耳朵,他就无所谓。)

5.指导读好第7~1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体会文本情感。此环节重视朗读指导,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理解内容。融入其中的词语教学,更是灵活多样、活泼生动,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三、总结升华,内化文本

1.分别出示描写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对比一:①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

②其实,不给我钱我也愿意(替小沙剪头发)。

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为什么“我”即使小沙不给钱也愿意替小沙剪头发? 对比二:①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②“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为什么店里的师傅谁给小沙剃头,小沙就骂谁“害人精”,而“我”剪下小沙的头发时,他如此高兴? 2.对比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如此害怕剃头的小沙,宁愿央求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的“我”剪头发,也不愿意去理发店剃头,当头发剪下来的那一刻他是如此高兴,并表示只要不剪到耳朵,就无所谓。可见,孩子之间充满了信任,童年是多么的纯真无邪。

4.回顾课文,解答课前质疑:我真的是个“剃头大师”吗?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预设:“我”并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表达作者对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统览全文,读后想前,感悟不同;通过进一步质疑,回归课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文章的主旨。

四、美观书写,布置作业 (一)美观书写。

1.观察剩下的左右结构的字:胆、理、仇、付、倍、件。 2.课件出示这些生字,先指名朗读,然后分别说说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的,并尝试着给它们组词。 3.指导书写。

(1)写字动漫演示书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2)教师范写。

(3)提醒学生注意,“胆”左右等宽,其他五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二)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回忆童年趣事,选择一件最有趣的事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巩固书写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对书法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读写结合巩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外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剃头大师

老剃头师傅 “我”

夺门而逃 央求 耿耿于怀 无所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四个亮点:

1.带“问”默读,体悟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使其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有所收获,品味“我”为表弟小沙剃头的趣事,感悟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及对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

3.识字情景化,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分一分”等环节,将识字与说话,识字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教师指导识字情景化,有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欲望。 4.对比阅读,升华情感。通过对比,统览全文,读后想前,感悟不同;通过描写老剃头师傅和“我” 给小沙剃头过程的相关句子的对比朗读,回归课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文章的主旨。

20 肥皂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肥皂泡》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基于文本丰富的画面感,教学中把“情境”和“文字”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想象、音乐渲染、播放视频、游戏演示等途径,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阅读话题,静心阅读,充分触摸语言,潜心与文本、教师、学生展开多维的对话,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变语言的感知为画面意境的感受,体悟文本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牢牢把握住“语言文字”这个“根”,进行揣摩、品析、朗读、表达,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境,提高语言理解和品悟的能力,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课文叙述尝试一次吹肥皂泡的体验活动;搜集冰心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你们玩过什么游戏?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2.导入: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快乐的游戏让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童年的冰心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游戏,特别喜欢玩吹肥皂泡的游戏,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冰心奶奶回到她的童年时代,一起去感受那游戏的快乐!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识记生字“皂”。 4.简介作者。

(1)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冰心的了解。

(2)读读资料袋,加深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游戏,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一种体验感,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交流课前搜集的冰心的资料,一方面是加强对作者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脆薄”的“薄”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báo”。“和”也是多音字:和(huò)弄,一和(huò)药;和(hé)气;附和(hè);和(huó)泥;和(hú)了。 ②组织齐读。

③理解部分词语:

和弄和弄:在这里是搅弄的意思。

“光影零乱、玲珑娇软、轻清透明、四散分飞”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帮助理解。 ④引导学生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廊”字可以用字源图解的方式来识记。

“廊”:形声字,“广”表意,其形像房屋,表示“廊”是正房前两旁的房屋,“郎”表声音,“郎”原为古代护卫帝王的官,而“廊”也有护卫正堂大屋的意思。 三、指名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组织赛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四、交流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我”最爱玩吹肥皂泡。

第2自然段:下雨时节,母亲总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 第3自然段:怎样吹肥皂泡。

第4自然段:肥皂泡吹起来美丽的样子。

第5自然段:肥皂泡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和想象。

2.根据归纳的要点板书: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肥皂泡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语言上较为难读,要把正确、流利地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反复朗读中形成语流,增强语感。课文中的词语理解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获取更为丰富的、感性的视觉体验。

五、读第3自然段,领悟写法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描写制作和吹肥皂泡的动词。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动词特殊标识):

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融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1)体验活动:同学们,老师的讲台上就有一只小碗,里面就放了碎肥皂,谁能根据这些动词的描述,给大家吹一次肥皂泡呢?

(2)通过吹肥皂泡的体验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3)比较:说说“慢慢地”“轻轻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可以通过演示活动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从“做”到“吹”到“提”,作者用了什么词语连接起来?(然后……再……)

(5)指导朗读,再次体会吹泡泡的过程。

(6)用“……然后……再……”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注意用上刚才的动词以及“慢慢地”“轻轻地”等词。

设计意图:恰当的动作描写是作者的表达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表达上的特点,了解吹肥皂泡的过程,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序性,并通过“玩、读、品、说”的方法,加强体验,练习表达,培养语言能力。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

“廊”:广字头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越”:“走”撇短呈纵势,捺长取横势。 “透”:“辶”点与第一折在一条竖线上,撇与捺不交叉,外边捺为平捺,要舒展,能包住里面的字,里面要写得紧凑。

“婴”:上面的两个“贝”最后一笔都是点,下面“女”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托住上面的“贝”。 “碗”:左窄右宽,“石”要注意避让“宛”。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复习课文中的词语。

第一组:脆薄 颤巍巍 山巅 廊子 玲珑娇软

第二组:肥皂 木碗 仰着头 扯成 一串 飞越 婴儿 希望 第三组:光影零乱 和弄和弄 玲珑娇软 轻清透明 四散分飞 (1)指名分组朗读。

(2)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说说课文围绕“吹肥皂泡”讲了哪些内容。(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肥皂泡) 设计意图: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透过美丽的肥皂泡感悟童年的美好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喜欢的理由。 2.组织全班交流。

句段一: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1)说说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点拨启发:

①“五色的浮光”怎么理解?(“五色”即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浮光”指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课文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

②从“轻清透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

③怎么理解这句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肥皂泡吹起来,纯净、清亮、透明,表面泛着五彩的光泽,非常美丽迷人。)

④观看肥皂泡的图片,感受五色的浮光。

(3)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喜爱之情。

句段二: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1)说说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点拨启发:

①从“玲珑娇软”中体会到了什么?(写出了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的特点)为什么说是“玲珑娇软”而不说“玲珑柔软”呢?(体会到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②读了这段话,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③激趣:刚才,我们吹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串串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看到了长圆形的肥皂泡颤巍巍的样子,就像淘气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多活泼、多可爱呀!谁来读好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 3.引读: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学生接悬着心……) (1)你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大家怎样的心情?(通过心情来衬托美丽,想挽留住这美丽的肥皂泡,怕泡泡消失。紧张、专注、担心、期待。)

(2)这时,吹肥皂泡的孩子们心里可能在对肥皂泡说什么呢?

4.回顾整段话,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肥皂泡美丽的样子的。(颜色、形态、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词析句和想象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肥皂泡吹起来的美丽样子,更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研读第5自然段,透过美丽的肥皂泡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这美丽迷人、玲珑娇软的泡泡给作者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

2.从四个“那么”中体会到了什么?(特别喜欢肥皂泡)你能通过朗读,把作者的这种喜欢之情读出来吗?

3.作者看着这些泡泡轻轻地飞起,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想象呢?根据交流出示下面的句子:

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3)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 (4)课件出示想象填空: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

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

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

飞到( ); 飞到( ); 飞到( )。

4.大家看,在我们眼中普普通通的吹肥皂泡游戏,经过我们的手做,嘴吹,眼看,还有用心去体味,吹出了我们美妙的情趣,吹出了我们美妙的幻想。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所带来的美妙意境,感受作者奇幻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拓展延伸,强化语用

1.尽管肥皂泡的美丽是瞬间的、短暂的,但它却让我们难以忘怀,带给我们的快乐会永远留在我们成长的岁月。冰心奶奶笔下的肥皂泡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忧无虑、幸福畅想的儿童世界。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再次体会那份美好与快乐。

2.同学们,你有没有参加过大扫除活动、体育运动,或者制作过一些小玩具?认真回忆或者观察其中的一个场景,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一起交流分享。注意要运用恰当的动词。 3.推荐阅读:冰心的《小桔灯》。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教学,研究在一定情境中如何理解、如何表达、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智慧。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的坚守和响应。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回忆生

活中的大扫除活动、体育运动等,运用恰当的动作进行描写,意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表达,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以“以一带辅”的形式促进学生阅读,在大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肥 皂 泡

吹 看 想 轻轻、慢慢 美丽、玲珑娇软 梦幻

快乐 骄傲 希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强化活动体验,加强朗读感悟,想象课文画面,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创设了活动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吹肥皂泡的体验活动中,兴趣盎然,主动积极,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同时通过观察也感受了肥皂泡的光泽、颜色和样子,体验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为理解感悟、想象画面、复述表达等做了很好的铺垫。 2.以读为本,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较为流畅的语流,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3.学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能正确、规范、得体地,按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运用语言文字;第二个层次是能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语言文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练笔,更好地学习与运用动词的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1* 我不能失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课应留给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强调学生的交流感受。为此,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围绕“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宋庆龄诚实守信”这一要点,采用自读自悟、揣摩词句、朗读感悟、练笔拓展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感悟交流时做适当的引领和点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宋庆龄的图片及资料;阅读导航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课文关键语句。

学生准备: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共享资料,初识人物形象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 (课件出示宋庆龄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童年生活到底哪里与众不同。

2.组织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3.过渡:宋庆龄是海内外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毕生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从而丰富学生对宋庆龄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乐于与大家分享、交流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1.课件出示“阅读导航”。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提示自学课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测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

4.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关键要说清时间、人物、事件。)

5.课件出示提示语,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概括。

( )准备去伯伯家做客→想起( )→说服( )→(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接触,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由逐步引入、重点点拨到提示语辅助概括,降低概括难度,给予方法指导。 三、研读课文,感悟诚实守信

1.文题“我不能失信”中的“失信”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说出它的反义词——守信。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可以适当批注。 3.汇报交流,点拨重点语句。

(1)关键句1:二女儿宋庆龄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宋庆龄非常想去这位伯伯家?(引导学生关注“特别”“早就盼着”等关键词语及对鸽子的描写。)

②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的语气,引导学生读出庆龄对鸽子的喜爱之情。

③小结:庆龄是多么想去伯伯家呀!她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可是,当她想起自己和小珍有约时,她提醒自己——(引读文题)我不能失信!

(2)关键句2:“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①读一读庆龄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不行!不行!”,体会宋庆龄态度的坚决。)

②“边说边把手抽回来”这个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宋庆龄打算留下来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指导朗读,体会此时宋庆龄态度的坚决。

④小结:是呀!答应小珍的事情怎么能做不到,怎么能让小珍扑空呢?庆龄在心里坚定地说——(引读文题)我不能失信。从庆龄的动作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了她的诚实守信。

(3)关键句3:“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

①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引申到自己,遇事不能明知故犯,不能失信。) ②指导朗读,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③小结:庆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告诉爸爸妈妈——(引读文题)我不能失信

4.小结:此时,庆龄的感受就像鲁迅描述的:“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课件出示鲁迅的这句名言)此时的庆龄虽然不能到伯伯家去,不能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但是她的心里甜甜的,因为她一直有这样一个信 念——(引读文题)我不能失信。

设计意图: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庆龄诚实守信”展开教学,在默读中抓住对宋庆龄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交流感悟,从而体会人物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四、指导朗读,体验人物情感 1.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开展小组间的朗读擂台赛,进行师生、生生评价。(引导学生在朗读、评价中体会人物的语气。例如:爸爸慈爱、关怀的语气;妈妈亲切、赞许的语气;庆龄态度的坚决与能够做到诚实守信的自豪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宋庆龄与家人对话时的感受,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五、课堂练笔,发展学生思维

1.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小珍知道了这件事,她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小珍的角度来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和重要作用,渗透语言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六、拓展积累,丰富语言材料

1.课件展示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名言警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背诵。

3.总结: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植,就能开花结果,有所收获。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从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对于诚实守信的品质进行了更广的拓展和更深的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宋庆龄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有些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了解。为了拉近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距离,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课上阅读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注。在体会人物品质时,引导学生品悟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一点点走近名人,感受名人的光辉形象。课后我鼓励孩子们多读一读这方面的书籍,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本节课的练笔非常成功。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们纯洁、朴实的心灵和大胆的想象力。

习作指导方案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任务是写身边有特点的人,重点是要把人物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并能够给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习作教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内容的提示。先出示了九个人物代名词,启发学生思考交流由这些代名词会想到谁,为什么想到他(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谁。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第二部分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围绕以上问题,选一个人写一写。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要求。写完后要拟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如果有可能,可以给你写的那个人看看,听取他人的评价。 教学目标 1.写身边的一个人,把人物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重点)

2.能够根据习作内容,拟个合适的题目。(重点) 3.通过相互交流,初步学习修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人,看看他们的身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他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出示名人的漫画像,猜猜是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

2.导入:是啊,人有千般相,一张与众不同的脸庞,一个习惯性的招牌动作,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都可能是一个人的独特标志,成为一个人的特点。一个人的特点不光表现在外貌上,往往还表现在性格、爱好、习惯、品质、语言、动作等方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作文课首先要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本环节让学生看漫画像,并猜一猜是谁,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为接下来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交流话题,拓宽思路

1.出示教材中的9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

2.上面的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她)?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看这位同学所交流的人物和别号是否匹配。(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称号和事例以要点的形式板书出来。)

3.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谁?引导学生说出:开心果、大喇叭、闪电侠、大力士、英语怪咖、超级大脑……

4.聊着聊着,你发现别号里藏着什么秘密? (板书:一个别号——一个特点——一串故事)

设计意图:作文指导课,应该着重解决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和言路,让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其意图就在于在别号的启发下,让那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找到可写的内容。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别号体现了人物的特点,而要表现人物的特点,就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这个交流的过程既是拓宽思路的过程,也是渗透习作方法的过程。

三、确定选材,完成初稿

1.同学们刚才聊了有趣的别号,还聊了别号里藏着的趣事,如果把这些别号和故事记录下来,以后拿出来看看一定趣味无穷。请同学们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别号以及最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来写一写。 2.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给自己的作文取个合适的题目,注意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如“我们班的昆虫迷”“家有虎妈”“戏迷爷爷”等。

设计意图:习作课堂上,以“写”为中心就意味着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以“写”为中心,就要充分保证学生动笔的时间。在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趁热打铁,赶紧把作文落实到本子上,一气呵成完成习作。

四、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1.文章写好了,老师迫不及待想听听同学们的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你们当评委,待会儿可以发表你的意见,看看哪些地方最吸引大家,你也可以给他们提提修改建议。

2.教师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出一篇优秀习作,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共同评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此篇习作的优点,如: (1)“别号—特点—事例”相匹配;

(2)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3.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1)出示“星级评价参考”:

①“别号—特点—事例”相匹配;

②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③我有自己的理由……

(2)围绕修改要点,学生自我修改。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选择优秀习作作为示例,既有保底的要求,又有适当的提升点,促进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提升习作能力。 范文引路

小问号

小问号?哈,这不是在说我的妹妹吗?①她呀,长得非常瘦小,眼睛很大,嘴巴很小。可是,这张小嘴巴里,能冒出一连串的问号。

“姐姐,今天上课时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姐姐,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姐姐,你的作业怎么那么多……”②妹妹每天都要问很多简单而幼稚(zhì)的问题。

就说上个星期六吧,我去参加舞蹈队的表演,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裙子,老师还给我化了妆。回到家里,妹妹看着我的样子,好奇地问:“姐姐,你是不是又去表演了?”

“是呀。”我回答道。

“裙子好漂亮,哪里买的呀?”妹妹又问。 “不知道,你去问妈妈。”

“你的妆化得好漂亮,是老师化的吗?” “是的。”

“头发呢?也是老师弄的吗?” “是。”我快有点不耐烦了。 “你跳舞的时候紧张吗?”

“好了好了,别问了,我还没吃饭呢。”我央求妹妹。 “你们跳了舞,为什么没饭吃呢……” 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③

唉,这个“小问号”,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真拿她没办法。④ 行文写法赏析

❶用问句点明人物及其特点,这样的开头比较新颖。 ❷列举三个问题并使用了省略号,说明妹妹爱问。 ❸一连串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小问号”的形象。 ❹结尾点题,呼应开头。

总评:1.习作用大量文字描述了“我”和妹妹之间的对话,通过妹妹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体会到妹妹爱问的特点,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问号”。

2.读完习作,你一定也会和小作者一样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小问号”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真拿她没办法。习作选材生活感十足。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习作,能通过一两件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别号—特点—事例”相匹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一、内容本身吸引学生。“别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喜欢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挖掘了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二、注重交流及交流过程中的方法指导。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别号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更多的习作素材呈现在学生眼前,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必要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一个别号,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而这些别号的背后都有几个典型的故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三、重视修改提升。“善作不如善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学生的初次习作有的事例不够典型,有的描写不够具体,有的语句不够通顺,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修改,相互启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修改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在相互交流中复习巩固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积累理解句子的经验。(重点)

2.通过词串识字,认读“旭、屿”等6个生字,说说由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4.能围绕一个意思,抓住特点把一种事物写具体。(重点)

5.熟读并背诵一组与“改过”有关的名言警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好书写练习纸;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把握事物的特点;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语文园地就像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园中有“交流平台”,有“识字加油站”,我们可以继续识字,可以学习如何灵活运用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名言警句等的积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语文园地徜徉吧,看看谁的收获最大。 二、教学“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句子,你会怎么办?

2.理解词句乃至文章意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掌握了理解难句的方法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实践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那么,理解句子有哪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次的“交流平台”,看看这些小朋友掌握了哪些方法。 (1)分角色朗读“交流平台”。

(2)教师归纳板书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结合生活经验; ②联系上下文; ③查阅资料; ④向别人请教。

3.除了书上说到的这些方法,你还有哪些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 (2)抓住修辞理解句子; (3)想象画面理解句子。 …………

4.开展交流:联系本单元课文或者以前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运用某种方法理解句子的例子。

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住关键词“碎”的方法来理解。“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住修辞的方法来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可以运用抓住关键词和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

5.小结:理解句子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难懂的句子,好好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词句段运用” 1.教学第1小题。

(1)读一读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交流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米饭没熟,还要再蒸一会儿。(食物烧煮到可以吃的程度) ②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熟练) ③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指食物的滋味) ④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趣味、感觉)

(3)口头巩固练习。 2.教学第2小题。

(1)出示例句,指名朗读,说说第1句话表现了表弟的什么特点;第2句话是通过什么表现孩子们高兴的。

(2)引导学生明确:要围绕事物的特点,才能将事物写具体。

(3)学习例句,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选择下面任意一个开头写一写)

小丽多才多艺…… 雨下得真大……

(4)组织相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有没有围绕这一事物的一个意思来写,有没有表现这一事物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懂得了理解难句的方法,还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写语段。要加强巩固,注意在阅读教学和课后练习中不断地运用,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根据语境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 (2)她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终于积劳成疾。( )

(3)经过两个小时的比赛,双方还是胜负难分。( ) (4)今天的少年儿童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两组词语,自由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将词语读正确。 2.同桌之间相互朗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词语和生字,师生正音。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去掉拼音认读。 (4)齐读。

4.再读词语,联系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些词语都跟什么有关,说说读了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实物和相对应的词语,指导学生再读。 三、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名言警句,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齐读,师生相互正音。

3.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4.教师出示句子出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指君子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仍是好人。 (4)“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意思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6.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 (1)自主熟读,尝试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齐诵。

7.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改过”的名言警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改过”的名言警句,课后背诵给家长听,还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最关键的是要学做知错就改的人。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并分别从天空、大地两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的奇妙。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紧扣中年段的词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的直观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些普通事物中的美。注重多样朗读,在读中感受奇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奇妙”写具体、写生动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观察大自然,发现奇妙的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3.导入:只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世界的奇妙之处。(板书:奇妙的世界) 4.出示课件:配乐播放日出、日落、云、雾、雨等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5.小结过渡:奇妙的日出日落,有趣的云雾风雨,无不向我们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英国的彼得·西摩去感受这个奇妙的世界吧。(把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同时,利用图片与音乐相融合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周围世界的奇妙,发现这些美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圈画出来,多读两遍,想办法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1)课件出示生字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生字词,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chénɡ diāo huàn là zhú huī mánɡ xínɡ 呈现 雕饰 变幻 蜡 烛 光辉 光芒 模型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摘苹果游戏。(苹果树上出现生字:呈 雕 幻 蜡 烛 辉 芒 型)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呢? (2)生回答,师小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寻找近义词理解词义、做动作理解等。 (3)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中出现的词语。 ①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雕饰”可以采用拆分法来理解:“雕”是“雕刻”,“饰”是“装饰”,“雕饰”的意思为“雕刻并装饰”。

②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

“余晖”可采用结合图片法来理解:(出示夕阳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指的是“傍晚的阳光”。 ③我们领略秋风的劲吹——树枝颤动,树叶飘落。

“领略”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法来理解:“我们”从树枝颤动中,从树叶飘落中了解秋风强劲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检查读、游戏读等方式掌握生字的读音,从而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图片直观感受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2.指名读文,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作者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4.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句1:“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句2:“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6.小结点拨:多么有趣的结构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概括写世界上的事物是奇妙的,而中间部分又巧妙地从“天空”“大地”两方面具体写这些奇妙之处,你能分别找到概括这两方面的句子吗? 7.学生找到句子后汇报,课件出示:

“你看天空的珍藏——” “再看大地的珍藏——” 8.梳理结构,理清脉络。 全文正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条理清晰。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样的结构,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明确课文是从“天空”“大地”两方面来描写世界的奇妙的。引导学生找到划分课文结构的句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指导书写,巩固词语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请学生独立观察,分析书写要领。 呈 幻 蜡 烛 诱 润 乘

2.说一说这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对以下生字进行重点点拨。 幻:左边不是“纟”,右边是一笔,要与“幼”区分开。 蜡:不要写成火字旁。

润:“门”里面是“王”,不是“玉”。

乘:先写“千”,再写中间的“北”,最后写一撇一捺。

3.教师示范“幻”“乘”的写法,学生跟着书空,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之间互相评价。 6.出示词语,练习书写词语。

设计意图:从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到生生交流、教师点拨,逐步达到正确书写生字的目的。通过教师示范难字的书写,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要领,从而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天空、大地)

2.导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那奇妙的世界。学习作者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了美,并生动、形象地将这种美展现出来的写法。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词语,检测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交代本节课任务,学习作者如何发现美、描写美。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品析天空之“奇妙”。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天空中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感悟奇妙的色彩。

(1)课件出示: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粉红色”“蔚蓝色”体会色彩变化之美。

②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③欣赏日出时天空变幻色彩的视频资料,请同学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当时的奇妙。 (2)课件出示: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①配乐欣赏夕阳西下,天边晚霞变幻色彩的视频资料。 ②请学生说一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③指名朗读。

(3)播放太阳升起、落下时天空色彩变化的视频资料,在音乐中创设情境引读:清晨,太阳升起,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天空中出现了奇妙的现象——(课件出示: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傍晚,一天结束了,你瞧,那落日的余晖——(课件出示: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4.感悟奇妙的形态。

(1)课件出示: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2)引导学生想象: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形状的云彩?看着这些奇妙的情景,你又能想象到哪些奇妙的故事?

(3)配乐欣赏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彩。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感悟奇妙的雨。

(1)课件出示: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2)引导学生抓住“又黑又重”“噼噼啪啪”“有趣的镜子”等词语体会下雨时云的颜色、雨点的声音、雨后小水洼的奇妙。

(3)出示乌云图片,播放雨点噼噼啪啪落下的声音。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回忆还听过哪些下雨的声音?(哗哗哗、噼里啪啦、淅沥淅沥)

(5)出示“水洼”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小水洼里还会映射着什么?(蓝天、白云、绿树……)

(6)指导朗读:雨天有趣的声音,晴天奇妙的映射,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请同学联系自己在生活实际中的观察感受,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6.感悟奇妙的黑夜。

(1)课件出示: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2)过渡:白天的天空妙趣横生,夜晚的天空更是神秘莫测。自由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奇妙”。

(3)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抓住“群星闪烁”“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来体会夜空之奇妙。 (4)引导学生想象:这闪烁的群星还像什么呢?(像千万只眨着的小眼睛,像无数颗发光的珍珠撒在空中。)

(5)出示黑夜中繁星点点的图片,齐读第8自然段。

7.小结:是呀!你看那天空,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晴天雨天,都是那样的奇妙。正如作者所说——(课件出示)“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二)品析大地之“奇妙”。

1.默读第9~16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比较奇妙的地方。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3.小组内交流,结合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到奇妙。 4.作者在写大地的奇妙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季节变换的顺序)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体会“春”的生长奇迹。

①课件出示重点句:“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

②引导学生抓住“生根”“发芽”“开花”来体会植物生长的奇迹。 (2)体会“夏”的色彩艳丽。

①指名读第11自然段,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引导学生抓住“鲜红色”“深紫色”“浅黄色”来体会水果颜色的诱人。

③给上面的词语配上相应的水果图片,再指名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水果颜色的丰富。 (3)体会“秋”的神奇。

①指名读第13~15自然段,交流作者眼中认为奇妙的地方。 ②引导学生抓住“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鸟儿为了建造它们的房子,衔着泥土振翅飞翔”“树枝颤动,树叶飘落”来感受秋的神奇。 ③同桌合作读。

(4)体会“冬”的有趣。

①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作者觉得冬天奇妙的地方是什么。 ②引导学生抓住“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来体会冬的有趣,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这种奇妙展现出来的。 (5)各小组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季节,轮读、齐读第9~16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天空”“大地”的奇妙之处,抓住重点语句,借助图片直观感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对内容的感悟、理解,体会作者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主要特征,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按照一定顺序把“奇妙”写具体。 三、总结奇妙,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指名引读。

我们欣赏了奇妙的天空,我们领略了大地上四季的神奇,正如作者所 说——(课件出示,引读)“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2.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引读: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各种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颜色各异的羽毛。 3.学生补充、交流。

4.课件展示幼苗生长、蚕作茧、燕子造窝、火烧云、雾凇等极普通又蕴含美的图片。

5.过渡:这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事物,但是它们却又那么奇妙。或是奇妙的形状,或是丰富的色彩,或是特殊的形成过程,总之——(课件出示,引读)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6.总结:作者就是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了美,找到了奇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朗读课文的中心句,突出“奇妙”的主题,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奇妙的、美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五、书写指导,积累词句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口头组词:芒 剑 普 通 模 型 2.同桌交流书写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引导学生区分:芒——茫,普——晋,型——形。

4.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有什么好方法把难写的字写好。 5.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书写指导。 6.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把字写得端正、美观。鼓励学生摘抄优美词句,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却并不注意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寻找美。而作者正是从这些“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后,通过品词析句,在作者优美的文字中去寻找、体会身边的这些美。借助直观图片,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这些美,通过朗读把“美”读出来。课堂上,孩子们极其投入,畅游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美”的事物中。

23 海底世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文章,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本教学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探“趣”催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在

思中读趣、说趣、赏趣,在趣学中再思,使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读、演,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语文素养,把握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有条件的可以去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公园、水族馆参观,丰富知识储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请见过大海的同学说一说大海给你留下的印象。 2.播放课件,欣赏海底美景。

3.导入:浩瀚无边的大海是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那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到海底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开课伊始,从了解大海入手,播放海底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正音:“私”“藻”是平舌音,“章”“储”“属”是翘舌音,“肌”读jī,“胞”读bāo,不读pāo。“差”是多音字,在本课读chā;在“差了”中读chà;在“参差不齐”中读cī;在“差遣”中读chāi。 3.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学习下列词语: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1)学生自学:读读生字和新词,有的要注意读音,有的要想想怎样更好地记住这些字。 (2)小老师教读,纠正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读音。 (3)开火车读,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结合相关句子,相机理解部分词义。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波涛澎湃的场面,理解词语的意思。 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用寻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依然(依旧)”,练习用“依然”造句。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①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指私下里小声交谈。窃窃,形容声音细小。 ②用“窃窃私语”造句。

(3)“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出示梭子的图片,教师介绍梭子的作用:织布时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状像枣核。

②出示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识记和理解。 (4)“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反推力:与推力方向相反的力。

②指导学生推一推墙壁等,感受反推力。

(5)“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①出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片,教师介绍: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状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功能。 ②单细胞:指一个细胞。本课指一种最小的海藻。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指名读、重点突破读等方式来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品析课文做好准备。同时,扎实进行词语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再读课文,思考:海底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海底有各种奇妙的声音;海底有许多种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各不相同;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找出来,用横线画上。 3.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5.讨论:(1)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了下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一问一答,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一问一答,首尾呼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概括性的了解。抓住这两小节,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画出“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四、写字指导,巩固字词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宁 官 汪 险 攻 推 2.指名读,齐读。

3.讨论交流,哪些字容易写错。 预设:“官”下边不要写成“吕”,注意笔顺;“险”的右边不要丢掉中间的横;“推”右边是“隹”,不是“住”。

4.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范写,重点指导“官、险、推”。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投影评议,教师相机指导。 7.出示词语,练习书写。

宁静 官员 汪汪 危险 攻击 推动 8.布置作业:继续朗读课文,巩固词语。

设计意图:书写生字,要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设计。在书写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结构,讨论交流、观察掌握书写要领,从而把生字书写教学落在实处。作业的布置仍围绕本课教学重点来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轮读。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危险 攻击 迅速 后退

2.质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激趣:在深蓝的大海里各种各样的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它们互相嬉戏着,成群结队地穿过造型奇特的珊瑚,穿过茂密的森林。啊!多么美丽迷人的——海底世界啊! 4.出示中心句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去海底参观一番。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就穿上潜水衣,带上氧气瓶出发吧!

设计意图:从复习词语入手,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创设了潜海观光的生活情境,不但扎实,而且有趣。

二、抓住声音,“说”出趣味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奇异、有趣。 2.感受反差,初识海底的宁静、黑暗。

(1)出示海面波涛澎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海面?(波涛汹涌、波浪滔天、惊涛骇浪……)

(2)指名回答: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又是怎样的呢?

(3)引导学生抓住“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来了解海底的特点。

(4)重点品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生动。(把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些深水鱼为海底增加了几分奇异与神秘,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

(5)出示视频,欣赏黑暗的海底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3.出示句子读一读: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相机指导学生了解设问句:像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

4.过渡:那海底都有什么声音呢?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

5.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理解这个省略号是说明海底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7.思维训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以下句式想象说话。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多么有趣的情景!无数的动物在海底小声交流着,真够神奇的! 9.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体会海底世界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时,教师抓住拟声词和比喻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更重要的是,扎实地落实了语言训练。

三、围绕活动,“读”出趣味

1.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奇妙无比!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方式读读,然后告诉大家。 2.指名说,边说边在课件上出示:

(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①海参是怎样活动的?(靠肌肉伸缩爬行)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伸缩”。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毛毛虫等)

②它们的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速度很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③谁能通过朗读把海参活动的慢表现出来?

(2)“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你从哪里看出了身体像梭子的鱼的活动特点?(从“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快”可以看出梭子鱼的运动速度快。)

②同样一小时的时间,身体像梭子的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前进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多少倍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快表现出来吗? (3)“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观看乌贼和章鱼活动的视频,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虾) ②乌贼和章鱼多可爱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4)“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词理解吗?(贴)

②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哪,自己不动,轮船航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谁愿意来读? 3.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4.指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通过图片、视频深化直观感受,借助朗读加深理解,读出趣味。同时,了解本段的构段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展开介绍的。

四、对比差异,讨论“趣”味

1.过渡:在辽阔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2.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思考交流:海底植物的差异大都体现在哪里?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多种多样”“最小的”“最大的”来体会海底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3.海底的植物是什么颜色的?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4.引读:是呀,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这样有趣的海底植物,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奇异的景象展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底植物差异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抓住丰富,欣赏多“趣”

1.过渡:海底的动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矿产呢? 2.你从哪个词体会到海底的矿产多呢?(丰富)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丰富”一词体会海底矿产的特点,简单了解即可。

六、总结全文,指导书写

1.总结:正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海底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所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难怪作者赞叹道——(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再次齐读,发自内心地赞美大海。

3.延伸:其实,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4.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迅 速 退 参 铁

(2)交流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迅”第三笔是竖,“参”注意下面三撇要写得张驰有度。) (3)教师重点指导“辶”的写法,示范“迅、退、速”的写法。 (4)学生在田字格中独自练习书写,同桌互相评价。 5.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把它们写到积累本上。 6.布置作业:搜集海洋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感悟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并且,重视写字指导,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海底世界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注重语言训练。在学习海底的各种声音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声音。孩子们兴趣浓厚,纷纷参与到语言训练中,既加强了学生对海底动物的声音的了解,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效果较好。 2.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让人读后留下形象鲜明的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巧妙地采用多种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作用,并努力使学生掌握,灵活运用,使自己所写的文章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火烧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火烧云》以“变”字统领全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设计中重在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中有画”的美妙。通过“品读想象画面——发现写作规律——展开丰富想象——读写结合巧练”的途径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火烧云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多种途径了解火烧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片激趣,谈话导入

1.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夕阳、明月、火烧云都非常美丽。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呀!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火烧云课件)

2.导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多美的火烧云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美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学生轻声地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看看拼音或向其他同学请教,要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下列生词:

紫檀色 喂猪 笑盈盈 红彤彤 跪下 寺庙 模糊

3.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教师相机强调生字读音:“檀”读tán;不读shān;“盈”读yínɡ;“彤”读tónɡ。多音字“模”在本课读“mú”。

4.组织学生做苹果树摘苹果游戏,复习生字:檀 喂 盈 彤 跪 庙 模 5.指名分自然段读文,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

(1)出示紫檀色的家具、饰品图片,请学生直观感受“紫檀色”。

(2)理解“恍恍惚惚”。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看了很长时间的火烧云,眼前模糊不清,看不真切。也可根据生活实际理解,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恍恍惚惚的时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对易错字的字音、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为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2.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整体上描述了晚霞给大地万物和天空带来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 3.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神奇景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结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四、书写生字,积累词语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3.独立观察这些要求会写的生字,组内交流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凶”和“必”要注意笔顺,“威”不要忘写里边的横,“武”不要多写一撇。 4.教师着重示范“猛、威、武”,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主要从正确、美观两个方面来评议。 7.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示范、练习、评议,引导学生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鼓励学生摘抄优美词句,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再请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PPT订正后的词语)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领略了火烧云的风采。你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欣赏萧红笔下的火烧云,看看火烧云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设计意图:听写巩固词语,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回忆火烧云留给自己的印象,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同时,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精读感悟,品文赏云

(一)赏析火烧云给天空、大地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交流质疑:人们为什么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呢?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写出了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抓住“一直”“红彤彤”“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来体会火烧云的红。)

4.引导学生找到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人们的心情怎样?并结合相关语句来谈一谈。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小金猪了。”(引导学生抓住“……变成……了”的排比句式,体会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上发生的变化。)

(2)“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引导学生抓住“笑盈盈”“你们也变了”“您老是金胡子了”体会人们欢快、惊奇的心情。)

6.指导朗读。

(二)赏析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说一说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2.体会颜色的丰富。

(1)根据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抓住这些词语体会火烧云丰富的色彩。

(2)分类出示表示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照样子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红彤彤 金灿灿 __________ __________ 葡萄灰 茄子紫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__________

3.引导学生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之快。 4.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视频,请同学欣赏。

5.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的颜色之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6.自由读、指名读、图片配乐齐读第3自然段,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赏析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过渡:火烧云不但色彩绚丽,更有万千姿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默读第4~6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也可以做适当的批注。

2.火烧云中“马”的变化。

(1)引导学生找到描写“马”的变化的语句: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抓住“过了两三秒钟”“大起来”“伸开了”“长了”“不见了”“模糊了”来体会火烧云的这种变化。)

(2)出示句子,对比体会哪一句写得好。

①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②马是跪着的。

预设:第一句写得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

3.火烧云中“狗”的变化。

(1)引导学生找到哪些词语描写了“狗”的变化。

(2)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凶猛”“向前跑”“不知哪里去了”“也不见了”来体会。 4.火烧云中“狮子”的变化。

(1)引导学生找到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狮子”的变化。

(2)讨论交流,从样子、大小和神态方面描写了“大狮子的变化”。 5.先自读,再指名读,最后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合作读。 6.归纳写作顺序。

(1)组织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云的形状变化写清楚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4)课件出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顺序: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四)体会对火烧云的喜爱。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1)抓住“恍恍惚惚”“又像这个又像那个”“什么也不像”体会云的千姿百态。

(2)抓住“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体会孩子们对火烧云的喜爱、留恋和不舍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析句感悟火烧云的颜色丰富、变化快、千姿百态,在朗读中深化理解,产生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注重对写作顺序的提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写清楚的。 三、总结写法,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现了火烧云的千变万化?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表现火烧云美丽奇幻的特点。如霞光的“红”,颜色的“多”,变化的“快”,形状的“多样”,真实生动。

(2)运用合理的想象。在描写云时,作者展开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结合起来,写得生动、形象。 3.拓展训练。

(1)导练: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你想什么天空中就有什么。 (2)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

(3)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美丽的火烧云。把想到的写下来。 (4)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安排课文小练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法也来试着描绘空中美丽的火烧云。学以致用。

四、深入读文,感悟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千姿百态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用自己的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说出火烧云的美丽,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火烧云》语言优美,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特点,描绘了火烧云的变化,如同优美的动态画卷。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感受这种美。

1.注重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播放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

2.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火烧云的美。

3.在教学中注重写法总结,注重读写结合。课堂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的写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之情。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劝告”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告”。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劝告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材中列举了几种情况,如:有一个同学,下课时

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同学们可以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进行劝告 。

教学目标 1.通过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劝告别人,并从中了解劝告语言的特点。(重点)

2.了解和感悟劝告的策略和技巧,多从别人的角度想,能语言得体、态度真诚地劝告他人。(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交际话题 师:我们都知道,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人却做一些危险的事情,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

师:看到这个场景,你们想对这个同学说些什么呢? 生1:你这样做太危险了。 生2:你这样会撞到别人的。

生3:你这样做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伤害的。

师:实际上,刚才你们对这个人说话的过程就是在“劝告”他改正危险行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提供来自生活的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二、师生互动,体验劝告方法

师:“劝告”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说几句话,其中可是大有学问的。我们来看一看三名高年级同学是怎样劝告他的,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大家来体会一下。(课件出示教材中三名同学的表情图片及劝告的话。)

生1:“你这样做太危险了,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 生2:“你怎么不遵守学校纪律呢?太不应该了!”

生3:“小同学,别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没抓稳的话,你会摔伤的。”

师:比较一下这三名同学的劝告,你觉得那个同学更有可能接受谁的劝告?为什么?

生1:我认为小同学更能接受第三个同学的劝告。第三个同学说话时很亲切,而且她说的内容都是为这个小同学着想。

生2:我也认为小同学更能接受第三个同学的劝告。第三个同学没有指责他,而是在讲道理。

生3:第一个和第二个同学批评的口气更明显,我想那个小同学不容易接受,而第三个同学表达了为这个小同学着想的意思,这个小同学听到这个劝告更容易接受。 生4:我通过他们的表情判断,第三个同学的态度很和蔼。

师:是呀!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看来,我们在劝告他人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不要用指责的口吻;要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意图: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判断出哪种劝告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了解劝告的技巧与方法。

三、情境演练,进行劝告实践

师: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劝告他们?(课件出示: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 (生小组讨论)

师:当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时,你准备怎样劝告他们呢?

生:首先我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要和他讲道理,我会对他说:“这位同学,生命多么宝贵呀!你看,你横穿马路真是太危险了,来回的车辆要是碰到了你,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师:看得出你真的是在为他着想。

生:(微笑着,语气亲切)这位同学,马路上车来车往的,横穿马路多危险哪!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相信你肯定懂得交通规则,我更相信你一定会好好遵守交通规则。

师:你的语气很和蔼,在教育他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又给予了希望和鼓励,这样的劝告也不错呀!同学们真聪明!运用了不同的办法来进行劝告。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如果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你会怎样劝告他呢?

生1:表哥,玩电脑游戏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呀!你可要保护眼睛,为了玩游戏伤害眼睛,得不偿失呀!

生2:表哥,“一寸光阴一寸金”,把时间都放在打游戏上真的是太浪费时间了。你可以适当玩游戏,放松一下,但是沉迷游戏坏处多呀!

师:你能引用名言来讲清时间的重要性,进行恰当的提醒,相信能够引起表哥的注意。

生:表哥,喜欢玩游戏没有问题,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你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度过课余时间,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散步等。真希望你能选择更健康的娱乐方式。

师:你在劝告的同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同时又提出了合理建议。真棒!

设计意图:创设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劝告,教师恰当的点评、总结为学生劝告提供了方法。此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劝告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鼓励运用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要与大家分享? 生1:我知道了劝告别人时,态度要真诚。

生2:我知道了劝告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 生3:我知道劝告时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

师:生活就是课堂,在这个真实的大课堂里,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多发现,多思考,努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真实的情境中尝试劝告,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劝告事例的讨论,学习劝告的技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体验劝告。这种模拟角色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语言表达更加清晰,临场反应更加迅速。 习作指导方案

“国宝大熊猫”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安排的是介绍国宝大熊猫。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把问题写清楚,同时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为了降低难度,教材采用了解答疑问的方式,列举了对大熊猫的疑问,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信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习作。经过此次习作,学生会对大熊猫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面来介绍大熊猫,要写清楚,有一定的条理。(重点) 2.学会查找资料,整合信息,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重点)

3.激发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建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有关大熊猫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大熊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情引趣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一起猜个谜语,把我们今天的客人请出来。

2.课件出示谜语: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熊猫。

3.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国宝大熊猫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大熊猫的图片)请学生谈一谈大熊猫留给自己的印象。

4.导入:大熊猫人见人爱,是我国的国宝。许多小朋友都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今天我们就尝试着把大熊猫介绍给别人。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大熊猫的形象,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资料交流,答疑解惑

1.引导交流:关于大熊猫,你有哪些疑问呢?把你的问题写下来,一会儿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学生自主交流,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3.投影仪展示学生梳理出来的问题。 预设:大熊猫是猫吗? 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

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自己通过网络、书籍来查找、搜集资料,向他人咨询,等等。)

5.过渡:搜集、整理信息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还要学会把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取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现在,请同学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里解答小组同学的疑问。 6.小组交流如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7.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解决了哪些疑问,哪些同学还有需要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8.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够主动搜集资料,并且提取相关信息解答他人的疑问。大家都可以称得上是大熊猫研究小专家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激发学生对大熊猫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进行解答,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环节的交流,为介绍大熊猫提供了素材。 三、回顾课文,指导方法

1.过渡:同学们对大熊猫有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结合在一起,介绍给别人呢?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来寻找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

(1)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个奇妙的世界的?(从天空、大地两个方面来介绍世界的奇妙。)

(2)出示《海底世界》第2~6自然段的开头。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的金属。

①引导学生回顾《海底世界》中,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从海底的环境、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海底的植物、海底的矿藏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的。)

②第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第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别是那一段的总起句,全段就是围绕着总起句把内容写清楚的。)

(3)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火烧云色彩丰富、形状多样、变化极快的特点。)

(4)小结:通过回顾学过的课文,我们知道了在介绍事物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介绍,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总起句,围绕总起句进行介绍,条理将更加清晰。

3.出示教材中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了解图表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介绍了大熊猫的名称、类别、食物、分布地区几方面的信息。)

4.小结:我们可以把书中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介绍。如大熊猫的外形、分布地区、生活习性等,抓住大熊猫的特点来进行介绍。

5.过渡:如何使自己的介绍更加生动具体呢?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方法。 (1)课件出示例子:

①“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②“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活泼生动。)

(2)小结:我们在介绍事物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会使我们的介绍更加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过再现课文范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结构、相关语段中掌握方法。从而落实“从不同方面把事情写清楚,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事物”的教学目标。

四、学生习作,互评互改 1.确定内容,动笔成文。

2.自读习作,尝试修改。教师相机点拨:修改习作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

3.学生交流互评,互相检查一下对问题的解答是不是准确,有哪些精彩部分值得自己学习。 4.全班交流,指名将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表达的空间,使学生在习作中巩固所学方法,更好地完成习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自读修改、生生互改,不断完善习作。同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范文引路

可爱的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还是稀(xī)少濒(bīn)危动物。它属于哺乳纲大熊猫科,喜欢吃翠竹、竹笋、玉米秆、幼杉树皮等。①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山区。大熊猫的样子很可爱,憨态可掬,它的眼睛周围是黑色的,像戴了一副太阳眼镜一样,四肢也是黑色的,还有一对毛茸(rónɡ)茸的黑耳朵,其余地方是白色的,像穿了件乌黑盖雪的皮袍(páo)一样。胖乎乎的大熊猫走起路来懒洋洋的,摇摇摆摆,可爱极了。②

因为大熊猫的生存地带只分布在我国境内,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

邀请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去做客。每到一处,前来参观的人们都对大熊猫赞不绝口。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是我们国家的骄傲!③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篇概括地介绍了大熊猫的一些基本信息。

❷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大熊猫的外形,这也是习作的重点。 ❸结尾点明了“国宝大熊猫”的影响力。

总评:1.习作重点介绍了国宝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对于大熊猫所属门类及居住地则一笔带过。 2.习作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地描写了大熊猫,让读者体会到了大熊猫的可爱和可贵。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大熊猫很感兴趣,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效果更好,课前指导信息搜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小组交流中,学生们的兴趣较为浓厚,结合资料,争先恐后地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问,学习热情较高,课堂氛围较好。在交流习作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在整合信息时,只是简单地拼凑信息,缺乏生动、形象的介绍,可以在如何把内容写生动、形象的环节再多一些细致的指导。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词句,在习作中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

2.学习围绕总起句来介绍事物,练习在段落的开头巧设疑问吸引读者。(重点) 3.了解寻物启事的格式,练习写寻物启事。(重点) 4.掌握书写笔画较少、较多的字的方法,提高书写能力。 5.积累八字成语。(重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积累好词好句的积累本。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PPT,准备书写动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激趣: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阅读文章时,要善于积累优美的语言。平时,你都会积累哪些方面的语言呢?(优美的词语,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2.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好词好句积累本,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都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投影展示学生的积累本,读一读大家积累的好词好句。

4.导入: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好词好句,还要在平时的习作、表达中有意识地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尝试一下,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来写一句话。

5.过渡:我们在积累优美语句的时候,可以模仿句子的写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6.课件出示练习题,说一说这些句子的写法好在哪里,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一句。 (1)他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预设:这句话从动作、神态两方面写人物情绪低落。

(2)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预设: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群星比喻成极小的蜡烛,写出了群星多而闪烁的特点。 (3)清晨到来了,我们看见太阳从遥远的天边升起,就像一个刚刚点燃的火球。 预设: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了太阳初升时颜色的红。 7.选择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进行仿写。 8.小组内进行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海底世界》的开头,指名读: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吸引读者,引起下文。)

3.过渡: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开头来进行说话,可以介绍那奇形怪状的石头,可以介绍那千姿百态的云朵,可以介绍颜色丰富的火烧云,可以介绍猴山上活泼有趣的猴子,可以介绍你感兴趣的其他事物,等等。(课件展示奇形怪状的石头、云朵的形状、火烧云的颜色、猴子玩耍的图片。)

4.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两个开头,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5.鼓励学生运用问句开头,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说话。独立练习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进行交流。

6.学写寻物启事。

(1)过渡:一个小男孩昨天下午放学后,把一件蓝色外套落在了操场上。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应该怎么办呢?(写寻物启事)

(2)激趣:同学们真聪明!如果要写寻物启事,应该写清哪些内容呢? 预设:

写清丢了什么物品?物品是什么样的?如果有人捡到物品应该把物品送还给谁?

(3)出示教材上的寻物启事,指名读,说一说寻物启事上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

(4)教师总结寻物启事的格式: 标题:寻物启事。

正文:写明丢失物品的名称、外观、数量等重要特征;写明丢失的原因、时间和具体地点;留下联系方式(联系电话、详细住址或其他联系方式);寻物启事是求人协助寻找的,要写些表谢意等的礼貌用语,语气一定要真诚。

落款:落款要署上寻物人的姓名,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5)学生照样子写一个寻物启事。 (6)师生评议。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善于学习作者巧妙的写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语文园地是我们总结、交流、分享的天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语文园地,相信,你将会在生字书写、积累词语方面有所收获。 二、书写提示

1.出示要求会写的笔画较少的生字:止、内、术、斗。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4.全班交流,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不要多写一笔,要注意生字在书写时的结构安排。

5.教师示范,点拨写法:笔画较少的字要把笔画写得开一些,写得舒展一些,把握好生字的重心。 6.出示要求会写的笔画较多的生字:露、醒、慧、蘑。 7.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8.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如何把这些字写好。(笔画较多的字,要把笔画写得短小些,缩小笔画间距。) 9.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领。 10.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11.投影展示,师生互相评议。 三、日积月累

1.过渡: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长期受到人们青睐。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学过的成语吗?

2.自由读书上出现的成语,看看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4.理解成语的意思。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抓到小老虎?比喻不亲临险境,便不能成功。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5.练习背诵成语。(独立背,成语接龙背)

6.将成语写到积累本上。

7.小结:成语文字简练,语意深刻,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成语,能增强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可以进行积累,使自己的表达更生动。 四、总结收获

1.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掌握了笔画较少和笔画较多的生字的书写要领,同学们如果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定会写得一手好字。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丰富自己的底蕴。

25 慢性子裁缝(fénɡ)和急性子顾客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故事。故事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准确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学时聚焦人物对话,按照时间顺序,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通过理顺序简要复述、品对话详细复述、仿写法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掌握复述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每生一份性格测试题。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朗读课文,完成性格测试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测试性格,揭示课题

1.导入:生活中,有很多性格不同的人,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通过性格测试,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性子的人了吗?

2.统计:哪些同学觉得自己是急性子,慢性子的同学有哪些?还有一些就是不急不慢型的了。

3.揭题:急性子风风火火,慢性子慢吞吞。当慢性子遇上急性子,就有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4.教师板书课题,提醒“性子、裁缝”的后一个字要读轻声。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性格测试,学生初步了解性格特点,引起心理冲突,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自然段,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考考你们,赶紧来读一读!课件按不同结构出示会写字。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⑤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性”指性情、性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所以是竖心旁。 “取”本义是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所以是耳字旁。

“衬”和“衫”合起来组成一个词语,有长袖的,也有短袖的,和衣服有关,所以偏旁是“衤”,不是“礻”。

“卷”上部为“半”的变形,意为“半手”,指把物弯转成圆筒形。(动作演示卷本子)下边是“”,不是“巳”。

“夸”本义为说大话,所以是大字头。

“务”本义为在战场上手持武器竭力搏杀,现在指做事情,所以是力字底。 “货”“负”“责”都是贝字底,课件出示各种贝壳,最早时期,因为社会不发达,用贝壳作为货币,所以很多关于金钱的字用贝字旁。“负”有欠人钱财之意,“责”有索取财物之意,合起来组成一个词语“负责”,指工作认真踏实。

(2)慢性子裁缝慢条斯理地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字、词读正确。课件分组出示字、词: 性子、箱子、袖子

裁缝、裁缝店、门缝、夹缝 歪着、搁着

负责、承认、泄气 噌、咔嚓咔嚓

①指名认读第一、二行词语,提醒“子”字读轻声“zi”,“缝”在“裁缝”中读轻声“fenɡ”,在“裁缝店”中读“fénɡ”,它还是多音字,在“门缝、夹缝”中都读“fènɡ”。

②学生自由认读第三、四行词语,注意“着”读轻声。小组内指名认读,相互纠正字音。 ③指名认读第五行字、词,纠正平、翘舌音。再照样子说几个拟声词。 ④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

冬天,裁缝店里走进一位顾客,把一卷布料放到桌上,想让裁缝做件棉袄。第二天,顾客提出把棉袄里的棉花拽掉,改成夹袄。第三天,顾客又要把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短袖衬衫。第四天,顾客再次要求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按字形、字音、词性分块、分组出示字词,利用规律进行对比识记。基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选择词语巧妙组合成段,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也为简要复述做了铺垫。

三、理清思路,简要复述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几个人物?

2.一个慢性子,一个急性子,他们说起话来语速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慢、一个快)

3.试着读读他们的对话,除了读正确,读流利,从语速上读出人物不同的性子。

4.裁缝和顾客的对话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几组对话?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根据裁缝和顾客的几组对话,把故事分成四个情节。

5.每组对话分别选两个不同性子的同学代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比比哪组读得好。 6.默读课文,关注对话,选用简洁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又过了一天 急性子顾客的要求 做件棉袄 改成夹袄 改成短袖衬衫 改成春装 慢性子裁缝的表现 明年冬天取衣服 答应了 好办得很 还没开始裁料 7.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读好对话,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借助表格简要复述,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回顾集中识字时自己没办法解决的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播放生字书写动漫,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4.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对照书写动漫,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对话、详细复述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述,揭示性格

1.借助表格,指名简要说说故事内容。

2.引读导入:这个故事以对话为主来安排情节,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顾客说——(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告诉您,我和别的顾客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急的顾客。”裁缝说——(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性子急和慢呢?我们一起走进裁缝店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内容,突出文本特点,从对话中提炼出交流话题,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关注对话,了解性格

1.合作探究第一组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初步认识急性子和慢性子。 (1)同桌分角色朗读第1~13自然段,试着读出裁缝和顾客的语气。 (2)分别关注角色的语言和提示语,圈画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词句。 (3)交流表现顾客性子急的重点词句,学生谈感受。 语言:等不及、这么慢啊、不耐烦。(没有耐心) 秋天?夏天?春天?……(连续追问,迫不及待)

提示语:噌的一下子跳起来、夹起布料就要走。(容易激动,做事冲动) (4)交流表现裁缝性子慢的重点词句,学生谈感受。 语言:明年冬天。(时间更长) 提示语:又补充一句。(说话不爽快)

要是……可是……无论……还是……非但……还……甚至……(慢条斯理,耐心解释)

(5)比较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发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在说话习惯上的不同。

(6)从对话中,我们发现急性子的人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慢性子的人说话慢吞吞,做事拖拖拉拉。分角色朗读时,我们要突显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7)指名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2.自我探究其他三组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深化认识急性子和慢性子。 (1)默读第14~29自然段,圈画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词句。 (2)交流最有表现力的词句,学生谈感受。

(3)听到布在柜子里搁着,还没开始裁料时,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他会说些什么呢?把话写下来进行交流。

(4)教师读旁白,不同性子的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是详细复述的前提和基础。从合作探究到自我探究,由扶到放,关注对话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

三、详细复述,再现性格

1.过渡:刚才我们在裁缝店里,关注了人物的对话,从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词句中,体会了人物的不同性格,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具体。 2.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复述。

(1)每人选择一组对话,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试着复述。 (2)按时间顺序在组内合作复述故事,同伴相互评价。

3.小组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学生再次组成四人小组在班内合作复述,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由读到述再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设定情境,评价性格

1.如果你也在裁缝店里,你想对慢性子裁缝或急性子顾客说些什么?

2.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你觉得哪种性格好?说说理由。

3.小结: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性格各有优点和缺点。急性子的人直率但较急躁,行动迅速但考虑问题不够周密;慢性子的人沉稳但显得有些拖拉,考虑问题比较周详但效率不高。如果我们能分清轻重缓急,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把事情办好,那就是最好的。

设计意图:在阅读理解、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生活情境中对不同性格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性格,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五、拓展延伸,创意复述

1.复述故事:把《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详细地讲给家人听。

2.创编故事: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模仿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想象人物对话,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进行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复述技能。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复述,提升复述技能。

板书设计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简要复述:按顺序,说清楚 详细复述:抓对话,说具体

教学反思

复述是建立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的一项综合能力,是掌握和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言语智能的主要渠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

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八单元都是有趣的故事,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复述练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安排在第一篇,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掌握复述方法。先通过性格测试引发学生对性格的初步了解,以此激发对故事的阅读兴趣。集中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后,再聚焦人物对话,按时间顺序抓住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进一步关注对话,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感受,为详细复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尝试合作复述。最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讲述方法,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学生从简单复述到具体复述,再选择创造性复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掌握了复述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26* 方帽子店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方帽子店》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家方帽子店专卖从不改变的方帽子,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帽子,长大后开了一家新帽子店,顾客们都来买新帽子戴。故事语言朴实而又充满童趣,让人感受到创新精神的可贵与重要,给人启迪和思考。在教学时,要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抓住要点读懂故事,根据提示理清思路,复述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朗读课文,戴一顶喜欢的帽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谈帽子,引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戴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觉得怎么样?

2.把这些帽子摆放在橱窗里,可以开个帽子店了。大家能不能给我们的帽子店做个广告呢?

3.有一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怎么?不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方帽子店》。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有效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拉近语文和生活的距离,自然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字词:橱窗、改变、香蕉、圆筒、古董、扣、嚷嚷、一溜烟。

(2)指名认读词语,提醒“嚷嚷”的“嚷”是多音字。在“叫嚷”中读“rǎnɡ”,在这里读“rānɡ”,第二个字读轻声。“一溜烟”的“溜”也是多音字,在这里读“liù”;在“溜走了”一词中读“liū”。

(3)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①出示“圆筒”形和“古董”的物品图片,对照图片理解这两个词。

②“扣”,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理解,如:用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 (4)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适当简略,以学生自学为主,降低掌握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三、抓住要点,读懂故事

1.方帽子店的橱窗里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你们觉得这句广告语好不好?默读课文,找出最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谈自己的看法。

(1)确实“从不改变”: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都是方帽子、总是这样回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却没有一顶是圆的。

(2)不是“好帽子”:太紧、太宽、不太暖、满头汗、真不舒服、又奇怪又不舒服。

2.新帽子店的橱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你们觉得这句广告语怎么样?默读课文,运用刚才的方法交流看法:

(1)确实“各式各样”: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草帽、呢绒帽、布帽…… (2)真是“好帽子”:又舒服又漂亮、很舒服。

3.还有一些现象也反映出大家对方帽子和新帽子的态度。默读课文,说说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顾客们、路上的行人的表现。

4.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是怎么出现的呢?新帽子产生的过程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1)敢于质疑: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2)勇于尝试:纸、布、草、呢绒…… (3)善于思考: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

5.小结: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善于思考,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创新,可以改变世界;创新,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适当简略,从精炼的广告语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难点自主默读感悟,在讨论交流中读懂故事,提高认识。

四、理清思路,复述故事

1.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找出相关段落。预设: (1)帽子店里都是方帽子,人们都买方帽子、戴方帽子。(第1~4自然段) (2)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做出了又舒服又漂亮的新帽子。(第5~6自然段) (3)人们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帽子。(第7~20自然段) (4)世界在改变,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第21自然段)

2.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你最意想不到的部分,想一想:怎样把故事讲得具体?(关注人物对话,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复述。)

3.过渡:人物对话以外的部分,老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很多语段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个词组或同一个句子。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方法。

(1)出示句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为什么要反复写?(强调橱窗里都是方帽子。)

(2)默读课文,画出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在反复的地方加着重号,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朗读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选择你最意想不到的一部分内容,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把有趣的地方讲具体。

(1)对照故事,自练复述。 (2)同桌复述,相互评价。 (3)班内复述,共同评价。

5.总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创新的结果,希望大家把《方帽子店》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激励更多的人来改变世界。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提示确定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有选择地复述故事,学习运用语言,巩固复述技能,实现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上的自然衔接。 板书设计

方帽子店 新帽子店 从不改变 创新 各式各样

又奇怪又不舒服 ↑ 又漂亮又舒服

敢于质疑 勇于尝试 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方帽子店》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后,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块试验田。在教学中,要妥善处理“略”与“不略”的关系。 1.略其所略。

教学目标要简约,不求精细全面,但求一课一得,所以在整体上要抓大放小,有所侧重,比如字词教学适当简化,朗读层次适当淡化。教学环节要简明,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学习过程紧凑,确保单元知识点得到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指导要简练,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中。 2.精其所精。

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指导和学习时间,而并非是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从两句广告语生发,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懂故事,提高认识;从独特的语言现象入手,赏读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加深阅读感悟,形成语言积累,为具体复述打好了基础。 3.重其所重。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重点训练的任务,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已有的阅读和复述方法进行整合提炼,着重让学生读懂故事并有选择地复述故事,在内容理解、思想认识、语言积累、方法运用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7 漏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漏》是一篇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贼和老虎都想偷老公公和老婆婆家的驴,却听老婆婆说最怕漏,做贼心虚的一人一虎都以为漏是厉害角色,阴差阳错把对方当成漏,都被对方吓破了胆的故事。本文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语言生动,有多处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描写,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教学时抓住本单元教学要求,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然后围绕“偷驴”这一事件,抓住虎和贼的语言及心理活动,借助角色朗读、情境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跟着故事嬉笑开怀,进而达到复述的要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害怕的时候吗?最害怕什么?你们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做一做?

2.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老虎和贼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老虎和贼的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导入:什么事情会让老虎和贼害怕成这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老虎和贼为什么害怕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什么是漏?老虎和贼为什么要怕漏?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害怕。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老虎和贼害怕的样子,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3)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看题目产生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小胖驴图片,瞧,小胖驴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点念一念! 第一组:婆、脊、贼、莫、颠、胶、旋、纵。(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漏、喂、胖、驴、贼、狼、莫、厉、抱、架、粘、胶、偏。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喂”和吃的动作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抱”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手部动作,强化记忆。

“驴”和“狼”通过图片出示生字,记住偏旁,利用声旁形旁区别记忆。 “胖”和“胶”都是月字旁加上熟悉的字组成的新字。

“漏”就是雨水从屋顶上落下来,所以是三点水旁,有雨,也有表示屋顶的尸字头。 3.过渡: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出来吗? 出示词语:

漏雨、喂着、胖驴、一个贼、灰狼、莫非、厉害、抱住、骨头架、粘胶、偏偏。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句子也难不倒大家。 出示句子:

(1)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不一会儿,墙被老虎抓了个窟窿,屋顶被贼挖了个窟窿。

(2)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并且在识记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强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良好语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讲了老虎和贼的什么事?

预设:贼和老虎都想偷老公公老婆婆家的驴,却听老婆婆说最怕“漏”,一人一虎都以为“漏”是厉害角色,错把对方当成“漏”,纷纷被对方吓跑了。

3.到底什么是“漏”?读读课文,你能找到答案吗?(“漏”就是漏雨)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读懂故事内容,为下节课的课文复述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贼”“厉”“喂”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讲一讲,复述一下。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点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复述 (一)故事的起因。

1.同学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起因,教师评价:要复述必须把故事情节说清楚。(板书:讲清楚情节) 2.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老公公和老婆婆养了( ),老虎想( ),贼想( ),所以都去( )。 (二)故事的经过。

1.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第3~9自然段,学生思考:故事开头讲了老虎和贼去偷小胖驴,他们成功了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相机出示课后第3题中的第一行图片及提示: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3.自读课文第10~18自然段,想想被吓走的老虎和贼去了哪里,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0~18自然段,读出老虎和贼害怕的感情。 (2)学生交流老虎和贼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相机出示课后第3题中其余的图片及提示。 ①出示: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②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③虎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4.导学:老虎和贼听老婆婆说害怕“漏”以后,贼意外骑到了虎的身上,来到大树下,彼此都想摆脱对方,为什么后来又在树下相遇了呢?

5.指名回答(原来是还不死心,想想不甘心还想回去抓驴呀)。这样就不矛盾了,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把这个故事的条理理清,就可以开始讲故事了。 6.指名尝试有条理地讲一讲。

7.跟课文比一比,你觉得刚才的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8.小结板书:看来光把故事情节讲清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故事讲生动。(板书:讲生动故事) 9.怎样把故事讲生动呢?离不开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语言和心理活动。虎和贼越是害怕“漏”,故事就越生动,越有趣。

(1)结合课前填写的学生活动卡交流,找到相关句子:

①交流老虎害怕“漏”的句子,说说老虎是怎么想的,他的心情怎么样。 ②交流贼害怕“漏”的句子,说说贼是怎么想的,他的心情怎么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小组合作,试着把故事的经过有条理地、生动地讲一讲。 (三)故事的结尾。

1.故事一波三折,到底“漏”是什么?读到故事的结尾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学生交流,板书: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复述故事的方法,不但要把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还要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

3.同桌互讲互评。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突破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由扶到放,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总结想象,拓展延伸

1.把老虎和贼吓昏的“漏”居然是漏雨,同学们,漏雨可怕吗?(不可怕)为什么老虎和贼会怕成那样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漏”是什么,再加上他们又想去做偷驴、吃驴这样的坏事,所以心里特别害怕,这样就叫作“做贼心虚”。

2.你想对老虎和贼说些什么?

3.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自己喜欢的人听。 4.搜集有趣的故事,和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使学生从书本到想读书,爱读书,泛读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一波三折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贼和老虎都想偷驴,却阴差阳错把对方当成“漏”,被对方吓跑了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与心理活动描写把虎和贼做贼心虚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功能,发挥自身语言、动作的暗示作用,多渠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漏”反复出现,但在不同角色的心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造成了一连串的误会,发生了一些搞笑的事情,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比较深刻的寓意。孩子的眼中能看出孩子的门道,成人的眼中能看出成人的精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体验虎和贼的害怕,在了解故事内容以后,以文本为突破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说话方式,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步步提高,让学生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28* 枣 核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一对夫妻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为他取名“枣核”。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庄稼人从县官那里夺回了被强行牵走的牛和驴。

故事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活泼的民间色彩。主人公枣核虽然长得奇小,却能发挥他的力量,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大家的尊敬。

教学时,首先,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其次,我抓住“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人物形象。最后,我借助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枣核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并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展示枣核图片:同学们,见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

2.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图片。激趣: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他的传奇故事。相机板书课题《枣核》(核注音)。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让学生感受枣核之小,枣核孩子之小,激发其探究枣核孩子传奇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hé qī diē lí zhē kùn shēnɡ fǔ bà zhànɡ 枣核 夫妻 爹 扶犁 折腾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涨得通红 2.出示多音字“折、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读音组词。

涨 折

zhē( ) zhǎnɡ( ) zhé( ) zhànɡ( ) shé( )

3.去拼音,男女生赛读生字词。

枣核 夫妻 爹 扶犁 折腾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涨得通红 4.检查学生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老师解答。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句子。 (3)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引导学生识记字词的基础上,获得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重点感悟

1.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派代表交流。(说出大意即可) 2.过渡:老师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但老师有个疑问,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1)感受枣核个子小。

①课件出示:“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追问:这么小的孩子,过了一年又一年,还一点儿也不见长。如果你是他的爸爸或妈妈,着不着急?

②组织学生读出第2自然段爹娘着急的语气。(指生读,男女生配合读)相机板书:个子小

③小结:是呀,枣核是一个身形很小的孩子。 (2)感受枣核的勤快。

①过渡:枣核虽然个子小,但是他却很有本领,谁能说说枣核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②导学:他的勤快体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③引导学生想象:枣核除了会扶犁,会赶驴,会打柴外,他还会干什么? ④小结:枣核真是个勤快的孩子,能帮爸爸妈妈干这么多的活,真了不起。 ⑤拓展:同学们,你们会帮爸爸妈妈干什么活呢? (3)感悟枣核的聪明。

①板书导学:你能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枣核很聪明?

②引申讲解:古时候,县官管理一个地方,他每年要向皇帝上贡,就是交钱交粮食,这些钱财粮食从哪里来?就是从老百姓那里收来。有的时候,收成不好,老百姓种不出粮食,交不上粮,就只好将家里值钱的东西上交。

③引导学生感悟: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苦,可县官还要拉走他们种田的驴、牛,枣核用他的智慧,帮百姓要了回来,还狠狠地惩罚了欺负百姓的县官,这真是——出示:伸张正义 惩恶扬善(齐读并板书)。

4.小结并板书:枣核虽然个子小,但他本领不小(相机板书:本领大)。你看,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相机板书:不光 也很)这是文章的关键句,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了解到枣核具有勤快、聪明的特点,这个关键句还能帮助我们讲故事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创造合作、相互学习的机会。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以及明白故事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道理。另外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想象枣核的勤快,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本领,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事的思想观念,在教学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四、复述故事,拓展延伸

1.过渡:我们讲故事,讲究层次清晰,故事情节的推进,老师的板书告诉我们待会讲故事时一定要有顺序,先介绍枣核个子很小,再介绍他虽然个子小,但是本领不小,能干很多活,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帮助老百姓伸张正义。这么出色的枣核,这么好听的故事,不让更多的人听到就可惜了,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练习讲讲这个故事,加一些动作就更好啦! 2.学生小组或同桌之间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评议,以鼓励为主。

4.拓展:枣核用智慧躲掉了衙役们的大棒,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衙门,听,县官被打得哇哇直叫,猜,接下来会不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内重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承接故事内容,将续写留到课外,让学生在想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本课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环节,一是让学生在初学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从小组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也为复述故事做准备;二是让学生讨论主人公“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教学的关键点,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人物品质,以及相对应的事例,这也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学生在交流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本篇课文由于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字词方面侧重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识字,课堂以小老师领读等方式突出对学生前期预习内容的检测,提高学习效率。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趣味故事会”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趣味故事会,主要安排大家来讲讲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经过两个学年的课外阅读,积累了许多的故事。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先以《老鼠嫁女》的故事作为媒介,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怎样通过语气、表情的变化,以及适当的手势等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感受到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表现力及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真听别人讲故事,听后记住主要内容,能够复述故事。(重点) 2.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角色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趣的故事,能用简短的话语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交流,引出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 生(齐):爱听!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听故事。有的故事让人感到温暖,有的故事让人明白道理,还有的故事有趣极了……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谁愿意来讲讲?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的名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名称,并奖励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二、教师范讲,学会倾听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想不想听? 生(齐):想。

师:那谁来说说看,听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听故事的时候,我们要集中注意力,要很认真地听。 生2:听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要看着讲故事的人。

生3:听故事的时候,要用心去记,听完了,要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做到。

(以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导入,教师讲《老鼠嫁女》的故事,注重声情并茂。) 师: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谁能来说说这个故事呢! (生试着复述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轻松地就说出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及故事中的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我要送给你细心徽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听故事的要领,并听教师示范讲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教师讲的故事,这样由“扶”到“放”,学生能够轻松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三、小组合作,会演会讲

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一样,讲出精彩的故事吗? 生(齐):想。

师:瞧,老师把故事中的角色都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板贴角色)想要成为讲故事大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来说说,怎样才能将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呢?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有对话,那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注意对话中语气的变化。 生2:我觉得,我们讲故事可以加入一些适当的手势。

生3:我觉得,表情的变化也很重要。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脸部表情的变化。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到位!那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讨论组,请同学们一起讨论,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加上合适的手势、表情,说话的时候适合用什么样的语气?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讨论小组:分别是手势组、神情组、语气组。分组讨论后,各组可以推选代表进行发言,阐述讨论结果。)

手势讨论组

生1:年迈的老鼠夫妇要给女儿找好的婆家,可以焦虑地走来走去。 生2:当老鼠夫妇听见墙害怕老鼠的时候,可以得意地扬起头。

生3:太阳一开始的时候是很骄傲的,可以趾高气昂地抬起头。但听到老鼠夫妇要把女儿嫁给他的时候,头可以低下一点。

生4:黑云,风,还有墙,听到老鼠夫妇要将女儿嫁给自己的时候,可以摆手,表示自己不是最强壮的人。

生5:当花猫听见老鼠夫妇要将女儿嫁给自己的时候,可以双手叉腰,哈哈大笑。 表情讨论组

生1:一开始的时候,老鼠夫妇是比较焦虑的,脸上的表情可以紧张一些,紧皱眉头。

生2:太阳,黑云,风还有墙,起初的时候,可以微笑面对大家,但听到老鼠夫妇要将女儿嫁给自己的时候,面露难色,承认自己不是最强壮的人。

生3:当老鼠夫妇决定将女儿嫁给花猫的时候,十分高兴。

生4:花猫得知老鼠夫妇要将女儿嫁给自己的时候,兴奋极了。 语气讨论组

生1:年迈的老鼠夫妇要给女儿找好的婆家,心情焦虑,语速可以稍微快一点,语气急促。 生2:太阳,黑云,风还有墙要拒绝老鼠夫妇的要求,语速可以缓慢,语气低沉一点。 生3:老鼠夫妇发现自己比墙还厉害的时候,很骄傲,语速可以快一点,语调高昂。

生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句语调可以低一点,语速慢一点,带点神秘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交际机会,让学生了解: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及加上适当的手势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四、多元评价,赞你赞我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那接下来,老师就摆下这个争夺故事大王的擂台赛,请我们的同学自告奋勇地来参加讲故事比赛。讲得最精彩的同学,将获得精美的故事大王勋章。 (生:在小组中练习讲故事,注意用上刚才交流的手势、语气、表情。) 师:出示评价表: 评价表 发音 语速 手势 语气 表情 总分 得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10分 表达流畅,语速适中,不快也不慢。 10分 表现自然大方,手势设计合理。 表情丰富,引人入胜。 10分 10分 语气抑扬顿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0分 师:我们全体同学都可以参加评审团,对同学讲的故事作出适当的评价,评选出“故事大王”,并举

行颁奖仪式。 (生相互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成为讲故事大王。课后的时候,请同学们尝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研究研究,对着镜子,练习讲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开展讲故事比赛,期待更多的同学能上台来展示自己。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大王擂台赛活动,并进行多元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趣味故事会,主要安排大家来讲讲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经过两个学年的课外阅读,积累了许多的故事。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过的有趣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故事,组织学生学会讲故事,同时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听故事,讲故事是学生都喜欢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老鼠嫁女》作为故事媒介。选择这个故事,首先,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十分诙谐有趣。其次,是因为这个故事学生早就熟悉,为后面的讲好故事打下了基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或者加上一些适当的动作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设计了夺徽章活动。对于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勇气徽章;对于认真听故事、完整复述故事的学生,给予细心徽章;对于掌握讲故事诀窍的、表现精彩的学生,给予故事大王徽章。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感受到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表现力及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附:

老鼠嫁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年迈的老鼠夫妇住在阴湿寒冷的洞穴里,眼看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许诺,要为闺女找一个最好的婆家,要让闺女摆脱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于是,老鼠夫妇出门寻亲。刚一出门,看见天空中雄赳赳的太阳。他们琢磨着,太阳是世间最强大的,任何黑暗,都惧怕太阳的光芒。女儿嫁给太阳,不就是嫁给了光明吗?于是,老鼠夫妇向太阳说了自己的想法。太阳听了老鼠夫妇的请求,皱着眉头说:“可敬的老人们,我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强壮,黑云可以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妇哑口无言。于是,来到黑云那里,向黑云求亲。黑云苦笑着回答:“尽管我有遮挡光芒的力量,但是只需要一丝微风,就可以让我‘云消雾散’。”老鼠夫妇寻思着,找到了克制黑云的风。风笑道:“我可以吹散黑云,但是只要一堵墙就可以把我制服!”老鼠夫妇又找到了墙,墙看到他们,露出恐惧的神色:“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怕你们老鼠,任凭再坚固的墙也抵挡不住老鼠打洞,最终崩塌。”老鼠夫妇面面相觑,看来还是咱们老鼠最有力量。两个老人商量着,我们老鼠又怕谁呢?对了!自古以来老鼠怕猫!于是,老鼠夫妇找到了花猫,坚持要将女儿嫁给花猫。花猫听了哈哈大笑,

满口答应了下来。在迎娶的那天,老鼠夫妇用最隆重的仪式送最美丽的女儿出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花猫从背后窜出,一口吃掉了自己的新娘。

习作指导方案

“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想象作文,要求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并说明一个道理。但这次编写的童话故事,又有点与众不同。要求选取的动物,失去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对学生们的创编要求又提高了:创编的童话故事要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又不能太过于脱离实际。通过本次习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创编童话故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想象的能力,合作力及表现力。

教学目标

1.梳理童话故事的特点,明确本次创编童话故事的要求。(重点)

2.展开想象让动物具有与原来相反的特征,编一个奇异的童话故事,并含有一定的寓意。 3.激发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欲望和兴趣。

4.能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给习作起个合适的、有趣的名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学生已有的童话故事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想象

1.揭示游戏名称: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词语对对碰”。 2.揭示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个表示事物的词语,你们给它对上一个能表现出它特点的词语。比如我说“星星”,那你们就可以对“亮闪闪”;我说“水牛”,你们可以对“庞大”,明白了吗? 3.老师说出书上插图中的四种动物:母鸡,蚂蚁,老鹰和蜗牛,指若干学生完成互动游戏,师相机做适当简短的点评。

4.过渡:你们有人想过有一天母鸡会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吗? 5.生自由发表看法。

6.揭示课题:瞧,一旦小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那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同学常常会萌发出很多不合情理的想法,我们常常称它为“胡思乱想”。但是老师觉得,这种胡思乱想却十分有趣,尤其当它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时候。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需要大家开启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一番有趣的想象,创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7.板书课题“这样想象真有趣”,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可以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先让学生通过词语对对碰,感知事物原来的特点。再通过设疑,告诉学生,事物如果发生变化,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谁来了?(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

2.仔细观察这几幅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交流,发现这些小动物的不同之处。 预设:

生1:第一幅图中的母鸡,好像飞得比树还要高。 生2:第二幅图中的蚂蚁,长得比树还要高大。

生3:第三幅图中的老鹰,在悬崖边,不敢飞,好像很害怕的样子。 生4:第四幅图中的蜗牛,好像跑得飞快。

4.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多么不可思议的四幅图哇,赶快去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吧。 5.生自由朗读习作内容,揣摩本次习作要求。

6.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吗? 预设:

生1:这次习作的主角是动物。可以是书上出示的动物,也可以自己选一种小动物。

生2:这次习作的小动物,都失去了它们原来的主要特征,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小动物是完全相反的。 生3:这次习作是要写这些特殊的动物身上发生的奇异的事情,所以需要我们的想象。写出来的事情要能突出小动物“变异”后的特征来。

7.小结:同学们,你们分析得十分到位。确实,这次习作要求我们以这些不可思议的动物为主角,创编童话故事。大家看过、听过这么多的童话故事,那么,你发现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指名交流)

8.明确习作要求:

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物当作人来写;想象大胆有趣,主人公几乎都有超常的能力;故事有一定的顺序;都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

9.过渡:正是有了这些童话作者的大胆想象,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异彩纷呈的童话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编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吧!

设计意图: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读懂习作的要求,明白想象作文的一些特点,是学生的基本功。所以,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审题,明白童话的特点,为下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展开想象

1.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小动物呢?找找和你有相同想法的小伙伴,组成一个讨论组,大家一起说一说,看看在这种小动物身上,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如果你想以其他小动物为主角,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一起说一说。(将分组讨论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分组。将全班分为五个讨论组,其中第五小组的动物可以更多样化一点。)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巡查并参与其中)

3.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进行表演展示,简单阐述童话故事的内容即可。 4.生生互评,师相机梳理。

设计意图:将分组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分组,是本环节的一个特色。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说构思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补充,使其故事更完善合理。在充分的交流和表演中,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表达和表现更有内容。 四、多样创编,你写我写

1.同学们说的、演的都精彩极了,现在就让我们把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写在本子上吧!在写之前,老师还有几个秘诀,你们想知道吗?(出示秘诀ppt)

(1)一定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你创编的故事才能够更加的完整。

(2)还要给你的故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样才能吸引人。 2.学生自由创编,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多样化点评: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老师做重点评价。 (2)学生自己读习作,尝试修改,看看自己写的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通过多方位的交流,学生在互相评价、修改习作中,既可以看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合理的修改,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范文引路

小螃蟹学走路

在一片海滩上,生活着一只名叫贝贝的小螃蟹,它与众不同,因为别的螃蟹都是横着走路,只有它是直着走路。身边的小伙伴总是议论,这让它觉得很别扭。于是,它打算学习横着走路。①

海龟爷爷知道了,劝贝贝说:“你直着走路不是也很好吗?又快又稳,不比它们差呀!我看不用学了。”②贝贝说:“可是同伴们总是笑话我,说我不是螃蟹。我要做一只真正的螃蟹!”海龟爷爷摇了摇头,走开了。 贝贝开始模仿小伙伴们走路,偷偷地练习,先把一侧的四条腿迈向左边,移动身子,接着再把另外一侧的四条腿迈向左边。③它很快就学会横着走路了,感到很开心。 有一天,海滩上来了一个捉螃蟹的小孩儿。螃蟹们吓坏了,赶忙四散奔走,贝贝也开始横着快走起来,但是走得太慢了,因为它要先想怎么迈腿,迈

哪条腿。眼看就要被小孩儿捉住了,贝贝一着急,就直着快走起来,却发现自己走得比同伴们都要快④

,几步就钻到沙子里了。躲起来的贝贝叹了口气,想:唉,看来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呀!直着走路,我也是一只螃蟹。

第二天,海滩上又出现了贝贝直着走路的身影。海龟爷爷问贝贝为什么不横着走路了,贝贝笑着说:“直着走路也很好,又快又稳!”海龟爷爷也笑了。⑤ 行文写法赏析

❶故事的开头就将主要人物和起因交代清楚了。

❷海龟爷爷劝告的话和最后小螃蟹的认识遥相呼应,内容安排得紧凑。 ❸运用动作描写,将小螃蟹学走路时的情形生动地呈现出来。

❹“横着快走起来”“慢”,“直着快走起来”“快”,在对比之中,主题鲜明起来。 ❺与第2段海龟爷爷的话前后照应,故事的结尾非常自然。

总评:1.小作者想象一只螃蟹有着与原来完全相反的特征——直着走路,于是创编了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首尾呼应,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讲述得十分清楚,内容安排合理。

2.小作者能够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将小螃蟹贝贝的经历描述得绘声绘色,吸引读者阅读。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写童话故事,因此,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不要人云亦云,是这次习作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

1.活动引入:开头的词语对对碰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在互动中,让学生准确定位事物原来的特点,为接下来出现的神奇的动物做好铺垫。

2.情境教学: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符合学生的阶段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理解习作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习作的第一步。我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开始,进而引导学生感知习作要求,然后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去感知童话故事的特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情感也调动起来了,表达的语言也丰富了,趁此机会指导学生如何使对话写的更精彩。

3.互助合作。安排小组讨论的活动,一般教师头疼的是如何分组。这次,我将分组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分组。另外,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互说构思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补充,使其故事更完善合理。这样,学生倾听别人发言,有利于成员之间取长补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重点) 2.能根据词语分类发现它们带有同一部件的特点,并理解词义。(重点) 3.借助词句段运用,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4.探究题目中运用反义词的趣味。

5.照样子,尝试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6.通过日积月累,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述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童话故事? 2.同桌互相提点,把《漏》这个故事复述给同桌听。

3.复述故事不是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复述《漏》这个故事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4.学生交流说出并展示《漏》课后的示意图。 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出示下表: 时间 早年间 一年又一年 有一年 到了晚上 天一亮 人物 夫妻两人 枣核 衙役们 枣核 县官、枣核 事件 生了枣核大的孩子,就叫枣核 不见长,很勤快很聪明 大旱,衙役们把牛、驴牵走了 到县衙闹腾,躲在驴耳朵,赶着牲口回了村子 枣核被抓到县衙,衙役们打枣核,结果打了县官 学生根据图表复述。

6.小结: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也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二、火眼金睛——走进“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出示卡片,检测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吐”的两个读音。 4.请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课件部首“口”变色,第一行词语都是口字旁,和嘴部的动作有关。 “讠”变色,第二行言字旁,与表示“说”的意思有关。 5.课件出示拓展填空。

口字旁的字:______ ______ ______ 言字旁的字:______ ______ ______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童话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组句子,哪一句写得好? ①顾客跳起来:“这么慢啊!”

②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①椰子掉进水里。

②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

2.指导读句子,从中感受差别,体会写形象、写具体的效果。 3.模仿例句,把情景描写生动。

墙角________________炸出了一个洞。 鸟儿________________窜出了草丛。 4.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5.过渡:同学们肯定读过许多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学生交流)

6.有些故事的题目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瞧瞧。 (1)课件出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胖驴和瘦马

(2)学生讨论交流,题目有什么特点?课件变色“慢”“急”“胖”“瘦” 7.引导学生将下面题目补全。

课件出示:大个子兔子和________________狼。 大方的魔法师和________________的巫婆。 8.你读过的故事有这类题目吗,和同学交流。 9.学习转述。课件出示:

直述句 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转述句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1)教师解释什么是“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给第三者。 (2)引导学生讨论直述句到转述句有什么变化。 10.总结如何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一改标点,“说”后的冒号改逗号,删去双引号。二改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如“我”改为“他(它)”,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你”改为“我”。

11.练习。 课件出示:

(1)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婆婆说:“哎!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大林寺桃花》。 2.释题,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相传他写《大林寺桃花》之前曾经担任朝庭重要职务,但由于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而被降职,贬到当时的江州担任一个很小的职务——司马。当时,他心情郁闷,登庐山游大林寺花径园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3.教师范读,自读古诗,指名读,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4.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5.感悟诗情:想象一下,诗人从山下来到山上的大林寺,看到了什么景象?心情怎么样?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吟诵,或抄写,或绘画,记住这首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