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中高年级学困生的转化
众多同行都知道,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中后等生的认知程度,而在课堂上关注中后进生的发展也是我们每个老师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课堂上鼓励发言,课下单独辅导是我们针对学困生惯用的教育手段,效果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从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育手段其弊端有二:
其一,这部分学生所享受到的这种“特殊照顾”,可能促进其自卑心理的形成,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明显的感受到老师之所以对他们有这种“特殊照顾”,是因为他是一名“学困生”,如此一来,他便有可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样一来,极不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二,班级里的学困生普遍思维方式单一,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而且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人不希望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更不愿主动发言,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年来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已使他们将自身定位为“后进生”,由害怕说错不敢发言到不愿发言,从而丧失了优等生的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此时老师如果还在一味的鼓励发言,只会增强他们的厌烦心理,谁会愿意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呢?长此以往,结果只会是增强他们的厌学心理。
既有如此弊端,是不是对“学困生”的这种转化方法就可以摒弃不用呢?我觉得可以改良后再用,即先“读懂他们的眼神”,而后再施以教育手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懂学生的眼神,你就能透析学生的心灵。
课上,当你滔滔不绝的讲授新知的时候,多看看他们的眼睛,你会了解他们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当你想鼓励某个学困生发言的时候,关注一下他的眼神,你会清楚他希不希望你叫到他。当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到了“恍然大悟”,当你从他们的眼神中发现了一丝表现的欲望,千万别错过这个鼓励他们发言的最佳时机。
课下的辅导亦是如此,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能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思维的发展情况,当我们对其心理有了一定把握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辅导就会事半功倍了。
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改良我们的教育手段,使其尽可能的“利大于弊”,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