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75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郑观应
正确答案:A
解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于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情况。
2. 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是( ) A.《虎门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正确答案:B 3. 以下属于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议》 C.《天演论》 D.《人类公理》
正确答案:C 解析:《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编写的著作;《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编写的著作;《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主要作品;《人类公理》是康有为的著作。故选C。
4.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救亡图存” C.“适者生存” D.“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
指导思想,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学习西方科技,兴办洋务事业。
5.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正确答案:A 解析: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有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6.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明定国是》 D.《商律》
正确答案:B 7.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 A.兴中会的成立 B.广州起义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D.三民主义的提出
正确答案:C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8. 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A、B是民族主义的内容;选项C是民权主义的内容;选项D
是民生主义的内容。
9.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 ) A.上海印刷工会 B.上海机器工会
C.上海纺织工会 D.北京工人俱乐部
正确答案:B 10. 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是( ) 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中共六大
正确答案:B
解析: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11. 关于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B.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是相对固定的单一阶级 C.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D.包括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正确答案:B
解析:中国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
党,故选项B说法错误。
12. 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开展武装起义
放在了首要地位,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1895年的广州起义 B.1900年的惠州起义 C.1908年的河口起义 D.1911年的广州起义
正确答案:D 13.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较量是( )
A.香港海员大罢工 B.省港大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是以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这次工人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14. 下列选项中,揭开土地革命战争序幕的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正确答案:D
解析:南昌起义的意义:(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2)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5.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文件是( )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正确答案:B 16. 中共十三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B.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答案:B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和谐发展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
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召开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七届三中全会
C.最高国务会议 D.中共八大
正确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的基本好转提供了保障。
19. 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是( ) A.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B.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C.民盟总部发表公告
D.中国民主同盟全国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A
解析: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于1948年在香港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20. 1945年昆明“一二·一”运动,吹响了国统区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
号角,在全国范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基本口号是( )
A.“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B.“反对内战,争取自由” C.“抗议美军暴行!” D.“美军退出中国!”
正确答案:B 21.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正确答案:D
解析: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为突破
传统观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为了克服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实施的李鼎铭的提案是( )
A.“三三制”原则 B.大生产运动 C.精兵简政 D.减租减息
正确答案:C
解析:在1941年的根据地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各根据地实行。在实行该政策的同时,
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使根据地政权成为最民主、最廉洁的政权。
23.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赶超英美,加快经济发展
B.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C.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D.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正确答案:C 24.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 ) A.“第二次结合”的提出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毛泽东“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正确答案:B
解析: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5. 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 ) A.关于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大讨论 B.关于毛泽东评价的大讨论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大讨论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正确答案:D
解析:1978年在全国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简答题每小题6分。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26.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1)主要内容:一是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中共八大的指导思的若干新方针,即经济建设方面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2)意义:《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
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7. 简述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力为补充。(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
围自由市场为补充。
28. 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1)经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重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2)意义: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
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9. 简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正确答案:(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2)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3)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4)1985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0.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正确答案:(1)2003年春,一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疫病灾害突然袭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防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同年7月,胡锦涛在全面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2007
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和精神实质。
论述题每小题10分。
31. 试述《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性质:《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2)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④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
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32. 试述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正确答案:(1)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2)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我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33. 试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1)基本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第二,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
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第三,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奠定了我们
改革开放的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