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理论 复习整理

2021-11-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

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

1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

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

世界

↑↓

作 品

2

↑↓ ↑↓

作 家 → 读 者

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

(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3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其中专业方法有经验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等几种。

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1、从文学的题材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内容。

4

2、从文学的风格来看,每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总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文学风格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它的形成并非只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事,它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

3、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文学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便具有了某些自身特有的规律。

1、文学总是受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的支配而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2、文学也常常因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总体性质和发展态势。

3、过去时代文学艺术的主题、题材和审美经验并不会随着它由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的消亡而很快消亡,某种文学形式一旦固定下来,也总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到保存和延续,这一切往往构成了以后文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文学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也受制于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也能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产生有力的影响。

1、文学能够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

5

展和经济发展,而消极的、倒退的文学则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文学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常常是通过政治的中间环节起作用的。

第二节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出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共同本质——一般性的层面;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进一步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本质——特殊性的层面。

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

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说文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之一。

二、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也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特别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构成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的生活图景,以形象表现出来。

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

“文学是人学”,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

6

把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表现。

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

不用抽象概念,用具体形象的思维

不重理智,重情感的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

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扬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造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见本质的艺术形象。

第三节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特殊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对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和艺术作进一步的区分。

一、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

二、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比较

7

1、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视觉的直观性、确定性。

文学语言:视觉的间接性、不确定性。

教材:

文学语言也要像绘画那样塑造形象,但从文学语言本身来看,却并不构成可供直观的画面和图景,文学语言只是提供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宛在目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

2、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表情的直接性

文学语言:表情的间接性

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的中介

3、结论:文学语言的优缺点

缺点: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缺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能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语词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

8

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

优点:

①文学语言比起其他艺术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特别是能够深入细致地刻划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活动。

②由于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语词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明晰的概念,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

本章小结:

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这三个层面看: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表达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对“文学的本质”给出如下的定义: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题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

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9

第一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一、什么是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1、托物言事的蕴涵性

2、因小见大的概括性

3、以情动人的感染性

第二节 文学的典型性

一、什么是文学的典型性?

典型性与形象性的关系:一切典型都必定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某个形象只有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这一形象才具有典型性,才能被称为典型形象。

文学典型在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叙事诗和戏剧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在抒情性作品如抒情诗、散文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情感和景象,但通常谈论的文学典型大多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10

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作品所展现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够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之本质的人物形象。

所谓典型环境则是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典型环境是分层次的,总的说来,可以分为:

1、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称大环境;

2、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也称小环境;

3、主人公与其他人所构成的相互关系,这是更加具体的环境。

三、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

所谓典型化,就是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作家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出发,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开掘、提炼、加工、改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形象来,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的具体途径:

1、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其他形象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

创造典型人物又有不同的方法,或基本上按照一个生活原型来描写,在此基础上创造

11

出典型形象;或在广泛吸收和采用多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典型人物;或介乎以上二者之间,即以一个生活原型为基点,汇集同一类人的某些共同特点,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来。

2、情节和细节的提炼。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是性格和典型的成长、形成的历史;细节是情节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物描写的基本单位。

3、典型环境的营构。要塑造典型人物,就必须营构一个有利于这个典型人物成长、发展的典型环境。

四、典型与意境

将完美的、优化的形象称为“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习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中那种情景并茂、物我双融所达到的高度凝炼、余味无穷的高妙境界。

第三节 文学的真实性

一、真实性与假定性

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也就是供文艺创作使用的素材和原型。

所谓艺术真实,则是指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艺术家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它能够显现出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12

我们所说的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指艺术真实而言。

艺术的假定性:

艺术的假定性绝非虚假性、虚幻性,虚假性、虚幻性的事物所呈现的是假象,是与其本质、主流和规律相对立的,而艺术的假定性所把握的则是本质、主流和规律,但它在呈现这种本质、主流和规律时,却总是通过特殊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造成一种距离感、超越感和自由感,同时也造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艺术的假定性一方面出于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对于客观规律的干预和扭曲; 另一方面也出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对于生活规律的限制和修正。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依托于艺术的假定性。

二、真实性与逼真性

艺术真实更高于生活真实,这就是说,艺术真实比一般的实际生活现象更能显示生活的底蕴,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供有力的启示,也更能打动人。因此可以将艺术真实称为“逼真性”。

为什么文学艺术显得比实际生活更加逼真?

1、首先因为它是作家艺术家对实际生活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从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画面要比实际生活画面更加完美,更加优化;

2、其次是因为文学艺术往往能够表现那些在实际生活中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气候、

13

甚至还没有为人所觉察的新生事物,通过形象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未来发展作了有声有色的预演。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

第一节 文学功能的分类

一、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1、孔子“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梁启超“熏浸刺提”说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即“熏”、“浸”、“刺”、“提”。

“熏也者,如入云烟之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

“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

“刺也者,刺激之义也”;

14

“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

二、文学的几种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审美功能

4、娱乐功能

第二节 文学的诸种功能的辩证关系

一、融理于诗

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思考和理解,以及他的态度、立场不能用议论和说理的形式来表现,而应该通过场面、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进而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启发作用。

文学的认识功能具有特定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它必须与审美功能保持一种相融相济的亲和关系,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认识性、真理性因素应该如盐在水、不露痕迹地融化在形象和诗情之中,才能有效地起到启人思、增人感的认识作用。

二、寓教于乐

15

“寓教于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古罗马的贺拉斯。

贺拉斯:《诗艺》

所谓“寓教于乐”,是指文学的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必须水乳交融地交汇成一体,而文学的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来加以实现,这也就对它们本身有了特殊的规定。

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诸种学说

1、摹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情感表现说

5、劳动说

二、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在对待文学传统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

16

一种偏向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于文学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另一种偏向是复古主义,即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对于文学传统采取不加选择、不加批判、全盘接受的态度。

总的说来,批判继承文学传统的具体做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作家的整体素质

作家的整体素质,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经验、思想水平、艺术修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启发阶段、传达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可以追到作家生命的起点,他一生的全部生活和所有经历包括社会出身、经济条件、职业特点、个人遭遇、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以及时代精神、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都为他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准备。

二、构思阶段

17

在这一阶段中,最早是创作欲望的发动,这往往与一定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这种刺激使得作家从前一阶段的准备状态进入紧张的创作构思状态。

三、启发阶段

这就是灵感爆发的阶段。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灵感具有突发性、易变性、情感性和非理性。

灵感的产生原因:

1、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灵感往往产生于紧张的理性活动之后。

3、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机遇来加以诱发。

四、传达阶段

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作品的雏型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一、“形象思维”概念的由来

最早提出“形象思维”这一概念的是俄苏文学批评界,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依据别林

18

斯基的说法。

二、形象思维的审美心理机制

形象思维是由多种心理要素所构成的审美心理结构。

形象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以想象为主体,以情感为核心,以理智为引导,组成一个围绕着情感核心运转的审美心理结构。

“形象思维”本来就是可以与“想象”互换的概念。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通过概念的运动,以判断、推理、演绎等形式在思维中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复制出来。

文学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并不排除抽象思维的作用,毋宁说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

形象思维中所包含的抽象思维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特点之一是抽象思维必须以塑造形象和典型为目标,必须服从于形象思维;特点之二是抽象思维必须如盐在水、不露痕迹地融化在形象思维之中。

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一节 文学风格

19

一、文学风格的涵义

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作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

·布封《论风格》

“风格即人。”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

·聂鲁达:

风格不仅是人,也是围绕着人的环境。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风格是较高的、甚至最高的要求,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够称得上风格的个性特点起码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开创性。它必须成为某种起点,并有力地影响着以后的文学风尚;

(2)清晰性。它不应是含糊不清、朦胧暧昧的,而应是让人不假思索和一目了然的;

(3)稳定性。贯串在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或者说风格是一个作家的一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陌生化”的原则,即通过结构布局、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等形式因素的颠倒、重叠、浓缩、扭曲、强化、延缓而使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

20

从而使人从麻痹、迟钝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风格产生的心理机制。什克洛夫斯基。

第二节 文学流派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

所谓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二、文学流派的形成

1、自觉形成—— 有纲领、有组织、也有创作实践,由一批作家自觉组成的文学流派。

2、自发形成—— 有的文学流派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宗旨和创作倾向,但却缺少明确的纲领和严整的组织形式,只是由于共同的主张和趣味而使一批人聚集在一起,在创作上形成相对一致的风格特色。

3、后人归纳—— 一批作家并没有提出什么共同的文学主张,更谈不上有什么纲领和组织,甚至这些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相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只是别人或后人根据其共同的创作特色而将其归入同一个派别。

第三节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21

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二、文学思潮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文学作品的内容构成——题材、主题、形象、情感

(1)题材就是文学作品的生活内容。

在文学作品的题材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偏差。一是“题材无差别论”;一是“题材决定论”。

22

(2)主题——主题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文学作品的形式

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结构、体裁和语言。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文学体裁的分类:

体裁也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之一,它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

“二分法”分为韵文、散文两类;“三分法”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四分法”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

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一节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

1、文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

2、文学语言是对于日常语言加工提炼

第二节 文学语言与艺术符号

一、符号与语言

23

语言作为重要的符号,象所有的符号一样,包含“能指”与“所指”两个层面,“能指”就是由“音响-形象”所构成的表浅层面,“所指”则是由概念所构成的纵深层面,这就是说,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名称与事物,而是“音响-形象”与概念。

二、语言与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分出“语言”(langue)与“言语”(porole)这两个概念,所谓“语言”,就是指全社会的成员在具体的言语使用中总结出来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系统。所谓“言语”,则是个人对于这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系统的实际运用。一部文学作品也就是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

第三节 文学语言中的“言”“意”关系

一、“言”与“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

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于“象”而实现言意之间的过渡和交流,这就是“立象尽意”。但是就文学语言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能否“以言尽象”的问题,也就是能否用语言恰当地描述内心意象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用语言难以说尽内心意象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言不尽意” 呢?

24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人的思想(“意”)是一个团块,而语言(“言”)是一条线。思想意蕴的存在形式是平面性的,人们常说触发创作活动的往往是一点感受、一个闪念、一股激情、一份心愿,这都说明了情感意蕴是综合的、既成的、在空间中凝定的;语言则是直线式的,是分析的、生成的、在时间中延伸的。这就造成了情感意蕴的平面式平行思维与语言的直线式顺序思维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可以“立象尽意 ” 呢?

意象与语言不同,意象也是平面性、团块状、在空间中展开的,因此从情感意蕴到意象的转换乃是在平行思维与平行思维之间所进行的一场对话,从而能够较为顺畅地将那些语言无法说清的东西用具体的感性形象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这就是能够做到“立象尽意”的原因。“立象尽意”历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传达志意、彰明思想的重要手段。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