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2020-04-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言文对比阅读

京信友谊中学 向仕雄

比较形式及方法: 一、从文体比较: 《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

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 《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

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 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 相同之处:

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不同之处:

《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邹忌是委婉规劝。

五、从题材入手比较:

1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生于忧患》 【A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B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A段】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B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___ 答案: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 《生于忧患》文段(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曹刿论战》文段(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二)《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案: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前几句的内容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案: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5.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2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对他们的君主的共同建议是 ▲ ,甲文的建议被采纳后出现了 ▲ (用自己的话总结)的效果,乙文中此建议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开张圣听(或:咨诹善道);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0.5分)

2.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甲文邹忌委婉规劝,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1分);乙文诸葛亮直言进谏,陈情言事,恳切肺腑(1分)。说明:出现“委婉”“直言”等字样或意近词句均可。

(四)《小石潭记》

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快乐到忧愁。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方仲永》与《孙权劝学》

1.这两个语段从内容上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从方式上《方仲永》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孙权劝学》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

答案: 【A段】反面(1分);【B段】正面(1分) 2.从上述两个语段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我们必须时刻加强学习,争取不断地进步与成长。说明:只要紧扣“学习”来谈,大意正确即可。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每小题各2分) 《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石潭记》【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两文都有对水的描写,请你找出来两文对水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分析它们都突出了水的什么共同特点?从描写角度分析,两文对水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描写水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清流见底;《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0.5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0.5分)。描写角度:【甲段】直接描写;【乙段】间接描写(1分)。

2.两文都寄情山水,但所寄之情不同。请你比较两文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3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情感(1分)。乙文使他寄情于山水,又因自己就像这小石潭一样,没有被更多的人发现它美丽而悲伤,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1分)。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 乙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猿鸟乱鸣____”和 “___沉鳞竞跃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九)、《爱莲说》和《陋室铭》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答案: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 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3、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

4

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还有意义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要强调精神追求的价值、意义。如:生活上提高质量是应该的,但是,在精神上我们不能有贪图富贵的想法,我们应该有更注重精神追求的观念。

十、阅读《生于忧患》和《马说》文段,按要求答题

1、甲乙两文都在谈论关于人才问题,甲文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体现的主题是: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

2、读了这两篇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十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甲文中作者.用四字词语“————,————”描写了山水的特点,乙文中用“————”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2分).

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甲乙两文的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十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清澈透明 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 的描写方法。

2.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小石潭记》: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或:(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 1.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

2.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归纳论点。【乙】文:舍生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

3.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4.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三峡》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

5

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十五、《小石潭记》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特点:清幽冷寂。整体感受:幽邃凄清,悲凉凄怆。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3分) 通过潭中的游动的鱼儿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

3、第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描写了小石潭中环境清幽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并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 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突出石潭境地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的心境。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下庭院的地面_,“藻、荇”、是指_竹影、树影,此句运用了__比喻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境。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