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戏曲理论
作者:张闯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清初戏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李渔的戏曲理论,他本人是戏曲理论研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它的理论主要写在《闲情偶寄》里,包括《词曲部》、《声容部》以及《演习部》。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重点记录了李渔对戏曲的独到见解和自己的独特理论,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启发,通过研究找到李渔戏曲理论中值得当代戏曲学习和吸收的内容,为当代戏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李渔;戏曲理论;特点 一、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前言
本文中所说《闲情偶寄》是李渔在清末明初时写的一部很有代表性的戏曲著作。作者通过在日常戏曲中学习总结到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写了这样一本书,就算在今天这本书也被世人称为有价值的戏曲名著,这本书不止对中国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文,我们将从两个方便解读李渔对中国戏曲的贡献。首先,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中的一些戏曲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的见解,而是在结合自身的戏曲实践与前人的戏曲理论的资料的结合,在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他对中国戏曲从有到当时进行了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结合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收集。其次,就是李渔的戏曲不仅局限于对以往理论的总结和整理,更突出的是他对戏曲的新构思、新理解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他更加重视在中国戏曲中对语言、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的整体塑造,因为李渔既是戏班的班主,又是戏曲的理论家,既有实际的舞台经验,又具备充分的戏曲功底,基于这种身份,他对一些戏曲在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见解和感悟。并且它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的承袭前人,而是在一些理论中与前人不适合时代的一些观点相互对立。 二、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特色
在中国戏曲中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相对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它的戏曲理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更具有代表性。他的书不落俗套,行文流畅并且体系严谨,条理清晰。不再是以往的一些戏曲人的单一理论研究,涉及到的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泛,既有戏曲编导,又有戏曲演绎,很值得戏曲在学习中借鉴。李渔以在实际的戏曲表演中学习总结到的经验,在戏曲的编排和人物的塑造上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找到了一些新突破。这些新的体系对日后的戏曲表演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对以后的戏曲表演和创造都有影响。 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所提到的戏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是注重迎合观众的审美和品位,李渔对戏曲理论在戏曲理论的研究中,不仅是单纯的对戏曲的剧本进行研究,他更注重以观众的角度出发,他知道观众是戏曲的倾听者,更注重观众的反应和对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曲的喜好,重视观众的感受,一直是李渔的整个戏曲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核心。李渔对戏曲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为观众而表演的戏曲,就要回归到观众的审美和品味中去,他把戏曲的舞台性和文学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剧本的最终演绎好坏是由观众来评判的,这是戏曲表演中的基础和前提。在他尽行戏曲创作时,除了遵循一些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以外,还要考虑到戏曲在舞台表演中的客观性。李渔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更注重考虑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观众的接受能力。他的理论研究之所以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李渔不仅考虑到剧本的创作者的影响和阻碍,还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
第二点是重视戏曲的舞台直观性,因为李渔自身的双重身份的特性,它更加重视创作和舞台效果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去创作,摒弃一些以往前人的书本理论,更联系实际,注重舞台的直观性。和以前的一些戏曲理论相比,李渔的理论更有深度和自觉性。正是因为大量的舞台经验和对观众的了解认识,李渔对整体舞台的效果好坏都非常了解,所以他更以演出效果为出发点,对戏曲采取深入的解读和批判。书中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格局”和“科浑”这些篇章,对于一些老的理论家通常会忽略这些与舞台演出效果关系密切的问题,这也是李渔这本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点是李渔的书作更强调在戏曲创作中的雅俗结合性。他的理论以并没有将文人和观众分隔开,即便是以满足观众为原则,他更重视“文人之笔”的重要,他的戏曲理论基于雅俗共赏的特点。李渔在书中指出,在创作戏剧时要结合剧中塑造的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要区分开进行塑造,可以时而文雅的语言,时而通俗的语言进行区分,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原本的说话方式,更贴近真实来塑造。可见在李渔的剧本创作中不是采用生硬的俗套剧本,而是运用一些通俗的语言来进行剧本的创作,根据剧中不同的任务进行区别划分,或是典雅或是通俗,利用这一点来找到任务的区别性。正视李渔的这种对戏曲创作的独到的见解和认知,使得中国戏曲又有了新的认知和见解,给后人更多的学习思路和思维空间。 三、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的局限
在戏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戏曲是会受时代所限制和被时代要求所影响的,同时不同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见解不同,又具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上的局限性。首先,李渔在戏曲研究过中,把戏曲的创作称呼为“点缀太平”的工具,认为戏曲是歌颂太平盛世的一种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弘扬当前生活的太平和繁荣,进而忽视了在戏曲中发的一些社会批判性,当戏曲只是一味的重视弘扬盛世和太平而缺少了一定的客观性和批判性时,就会降低了戏曲的整体深度和思想高度,影响整体的客观性,也就使得戏曲和现实生活出现脱节的现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就对戏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很不适合戏曲的更好发展。再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的韵律在“音律第三”里面写到“恪守词韵”“鱼模当分”“廉监宜避”这几个韵律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渔非常重视对音律的遵守,有时在戏曲中,过分的遵守音律会造成剧本创作受到限制,影响剧本创新和创作,过分重视音律也会使作者的思路受限,影响作者的个人发展。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注意音律的讲究,追求一些形式美感而忽视了在戏曲创作中的真正意义。要避免作者的思路被音律束缚,让戏曲的创作更有内涵性和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渔因为本身班主的身份为他对戏曲理论研究带来了基础,但是同时也为他的理论研究带来的弊端,因为班主的特殊身份使李渔在剧本创作中,非常难重视迎合观众的喜好,如果戏曲的创作者要想让一个戏曲创作成为一个经典的传世之作,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观之的喜好,不能专注于迎合观众,一部好的戏曲创作,要从现实出发,能够深刻的反映现实的意义。一部好的戏曲可以很长时间存在人的们的心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一部好作品可以给人启发和和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享受是需要一部好作品来启发的。李渔作为当时的中国戏曲理论的研究者和专家学者,在所处的时代本身,就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和束缚,再加上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身份,使得作者本身也有一定的自身因素的限制。虽然一些作品在创作后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但是却缺少了一些戏曲的延续性和缺乏整体的生命力,缺少批判性的戏曲有时候是不完整的。这对于古典的戏曲发展来说是一种遗憾。李渔在前人的身上汲取了一些成型的理论基础,并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戏曲舞台经验,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都写到《闲情偶寄》这本书中,不仅更好的总结了前人的戏曲理论,又对中国的戏曲理论展开了有深度的讨论和研究。使得戏曲不仅仅在观赏性有了突破,在理解上也更加符合大众,把戏曲的美学内涵和科学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加以升华,使得戏曲剧本的内容更丰富,更有体系和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是本文对李渔戏曲理论——《闲情偶寄》一书中涉及的戏曲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个本文从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前言为入手点展开研究,进而找到李渔的戏曲理论特色,李渔的戏曲理论系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不仅结合前人的戏曲理论并且对古代戏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受到时代因素的限制和作者自身的限制中,李渔的《闲情偶寄》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戏曲局限性,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袁振宇.浅析李渔的戏曲理论[J].文史知识,2015(12).
[2]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J].中国戏曲,2015,(11). [3]朱秋娟.李渔家班与《闲情偶寄》的戏曲理论[J].艺术百家,20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