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平台的视角
李仪
【摘 要】传统农业产业链面临着“双柠檬市场”“弱农户”“双失灵”等困境,尽管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产业链面临的一些困境已部分解决,农业效益也有所提升,但要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还需重塑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要发挥平台引领的作用,实现对整个产业链中参与者的高度整合和闭合控制;在市场运作上,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经营管理,使用统一的种植标准、统一的母品牌、统一的价格;在利益分配方式上,平台与合作企业以合同约定为基础,同时参考各生产单元当年在平台上发生的业务交易量,以优惠的价格进行业务结算,从而对价值链上游形成事实上的补贴.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实施不受具体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农业生产的各种组织形式均有很好的黏合性,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特点,经验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较强.因此,闭合平台模式的成功实践及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和释放的改革红利,可以为中国各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6页(P101-10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 【作 者】李仪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2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
随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把“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正对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农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正在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农业研发或技术服务的集成化、生产的标准化、加工的数据化、质量可追溯化、销售多平台化等,这使得农业领域许多过去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而且,互联网带来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等使得不同的商业业态和跨界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好的整合。于是,传统依靠产品销售驱动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发展需要而成为历史,未来农业发展将属于基于“互联网+”背景商业模式创新下的产业新格局。
1.农业产业链概念的界定研究。最早对农业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的国外学者是Mighell et al.(1963),他们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包括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流通、销售等一系列的环节,所有的环节都密不可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裂都会影响到农业产业链;Hofman(2000)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指出农业产业链就是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整合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竞争力。
在国内,农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傅国华在1996年首先提出的。傅国华(1996)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通过“拳头产品”进行农产品“产、加、运、销”或“产、运、销”的链状转动[1];王凯等(2002)为了将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区别开来,指出农业产业链是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包括产业间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等方面[2];李杰义(2009)提出,农业产业链是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具有产业关联关系的产业网络结
构系统,是涉农各个领域产业经济活动客观发生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形式[3];余文权等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同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密切联系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4]。总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大体上都认为农业产业链指的就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基于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网络结构。 2.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研究。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业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尚是比较新的提法,国外学者较少从理论视角研究,而只是从实证研究方面提出如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国内外学者对于平台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内涵。有学者指出,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指的是通过平台企业自上而下有机整合,包括科技、农资、物流、金融、零售、政策等在内的涉农生产服务资源并加以优化,形成强大的产业引擎,以闭合运营的方式,实现对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保证农产品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链的绝对绿色安全,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畅通对接[5]。由此可知,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营体制,能够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重新塑造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有的学者从农业全产业链涵盖的体系出发,指出一个全产业链闭合平台主要包括三个体系:一是全链条产业集聚区体系,包括标准化生产、加工贮藏、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产、加、销无缝衔接,全链条贯通;二是闭合运行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主要在以产业为单元的系统内部封闭运行;三是信息控制与交易体系,强化营销链与品牌建设,实现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过程的可追溯、信息化和效益最大化。
第二,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实现路径。国内外学界对于农业全产业链闭合
平台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相对较多。不管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强调,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共享和科技支撑。Thornsbury et al.(2003)认为,现代农业是包括生产、分配、销售等的集合体,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一致性是实现现代农业化之路的题中之义,提出要增加农业各产业链体系的信息沟通,这是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关键,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Higgins et al.(2010)认为,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关键是要农业各产业链各部门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联合起来,协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李仪(2014)认为,农业全产业闭合平台可通过三个路径整合构建而成,分别为实现农业全产业集聚、采用“政府+平台+农户”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运用“平台+企业+农产品”的母子品牌营销[6];郭晓鸣等(2006)和潘东梅等(2010)特别注重科技成果在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中的运用,认为科技兴农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关键;尚明华等(2010)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出发指出,农业的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以及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是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核心,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农业各产业链部分加强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王大庆等(2010)以国内外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案例为借鉴提出,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体系。
第三,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机理。Boehlje(1999)提出,农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农业结构的改变客观上要求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以应对未来出现的挑战,其强调农业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结构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平台战略与其相互适应[7];Barton(2003)强调了互联网对农业各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指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给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提供了可能[8];李仪(2014)认为,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通过平台能够实现产业链的价值整合,能够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走现代化的农业道路,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新思路。分析可知,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
台战略的机理既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走现代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需要。
3.农业产业链优化的研究。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链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Ge et al.(2015)认为,优化农业产业链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可以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剔除不合理低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从而加强各产业链部门的组织管理[9];Leão et al.(2011)以巴西农场经营为研究案例,实证分析了农场产业链优化之前与优化之后各个产业链主体的利益分配,指出产业链的优化其实就是各个产业链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对产业链进行改造的过程,能够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增加各利益主体的收入[10];赵绪福(2006)认为,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指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其目的在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利用稀缺的农业资源,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部门的相互链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张涵等(2010)指出,当前中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效率低,农产品的安全无法保障,因此,农业产业链的优化迫在眉睫,这不仅能使农业资源更加充分有效利用, 整合农业产业产前、产中部门与相关的后续产业的衔接度,还能使链中物流和信息更加通畅, 最终使农产品最大程度增值,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安全事件、农产品烂在田间和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现象频现,主要原因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断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面临诸多困境。 1.“双柠檬市场”困境。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也称次品市场,目前农业产业链中不仅存在生产的柠檬市场,还存在消费的柠檬市场,这两个柠檬市场互为外部性导致了农业产业链的困境。从生产来看,由于农资质量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千千万万的小农因对农资质量判断知识的缺乏和搜寻合格农资产品的路径缺乏及高成本,导致价格成为农户选择农资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于是在农资市场就出现
了逆向选择的柠檬市场,即低质量的农资比质量高、名品牌的农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品牌数量不降反增,竞争方式日趋恶劣。从消费来看,由于食品原料导致的农产品质量隐蔽性,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者缺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激励,形成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囚徒困境”,导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农业产业链中的这种“双柠檬市场”使得农业产业链呈现恶性循环困境,解开这一“死结”成为关键。
2.“弱农户”困境。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当中,有厂商、经销商和农户,这些主体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农户的力量最薄弱,农业企业市场经验比单个农户丰富且力量最大,处于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经销商因在农业产业链当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而被赋予越来越大的力量,仅次于厂商,基本上可以和厂商抗衡。农户是农产品真正的生产者,然而其弱势地位必然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于是,在农产品“双柠檬市场”困境和安全两把剑的作用下,就出现了农户生产农产品时有“自留菜”和“市场菜”的区分。因此,如何有效破解“弱农户”导致的低质量、低安全困境就成为关键。
3.“双失灵”困境。农业产业链的双失灵是指“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即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不仅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市场主体地位不对称、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市场失灵的现象,还面临着政府失灵。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链涉及地方政府、农业部、质量技术监管、卫生、工商等多个监管部门,权责不清晰,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来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的各种资源,加上现行的农业管理法规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日渐明显,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仍有漏洞、惩处乏力等,政府失灵已日趋显著。总之,中国传统农业产业链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达到提高行业集中度、引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导致市场失灵,再加上政府失灵,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困境越来越凸显。因此,如何解决农业产业链中的“双失灵”现象也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嵌入。目前,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如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精准农业,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物联网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借助手机、PAD等终端助力可以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互联网金融还能解决农业金融困难的问题以及农业服务信息难以获取等问题,等等。总之,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
2.互联网营销平台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最擅长的是营销,对于农业来说,微博、微信、QQ、SNS等免费资源,以及各类社会化媒体和通信工具不仅可以为农产品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和极低的营销成本,还有利于农业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等。互联网渠道甚至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如乐视生态农业的C2B模式。因此,随着互联网营销平台在农业中的融合,“市场失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得以缓解。 3.“互联网+”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更透明。在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在手机扫描后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包装日期等一应俱全,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这将有利于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不信任。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又很容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中国的小农经营体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经常发
生“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而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扩大销售渠道,还有利于增强市场信息和价格透明度,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才使得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双柠檬”问题得以部分解决。
4.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间关系发生变化。 “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将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进而变革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农业互联网时代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这必然改变整个链条上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关系。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才使得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弱农户”现象得以缓解。
中国农业持续“失血”的原因在于农业效益低下,尽管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产业链面临的一些困境已部分解决,中国农业效益也有所提升,但要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引进平台战略理念重塑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
1.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内涵。“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以整合上游生产资源为切入点,以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产业链各部门之间建立的需求信息和生产标准为纽带,通过平台企业自上而下有机整合科技资源、物流资源、金融资源、零售资源、政策资源,以闭合运营的方式实现对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保证农产品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链安全的一种管理模式创新。
2.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优势。第一,能够高度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平台通过整合化运营,将生产者和经营者联合起来,就像淘宝、京东商城等平台企业一样,突破传统产业单向、线式的成长模式,依靠其开放性与支持控制体系快速吸引壮大生产供应群体;通过平台统一控制标准,整合优化农产品生产研发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终端管理体系、销售服务体系,并统一实施品牌战略,从而在整个产业
链条中建立一种利润共享机制。
第二,通过市场机制与技术机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全产业链平台从投入品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检测程序严格化、惩罚机制严厉化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严格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高度结合,使生产与流通信息全程可控可追溯,确保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安全可控。
第三,平台具有非常大的带动效应。平台通过整合化运营,将产业链延伸到上下游,共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这种利润共享的共赢机制,提升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信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
第四,平台实现专业化分工的效率与一体化生产的质量保证能力相结合。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主体过分强调“营销链整合”,忽略了对生产链的整合,在生产方面盲目追求低成本、低投资与专业化分工收益。平台通过各种利益联结纽带,使政府、农户、企业的期望趋同,并在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分配质量安全溢价,这种平台战略在获得专业化分工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体化生产的质量保证能力。
3.以全产业链闭合平台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首先,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途径。在生产组织层面,平台能够整合提升生产流通环节的各个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规模化、工业化、三产服务化,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实施,流通与农业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进来,在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贯通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新型工业化。在农民转化就业方面,农民基本上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和社区服务人员。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环境,平台应该整合农业生产企业,共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真正有质量的城镇化。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现代产业的有机结合,信息化完全融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城镇化的生活方式之中,为全面实现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通过市场机制和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模式下,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非常明确,无论是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必须由平台企业自身承担,这样政府监管部门就可以在产业链的末端重点实施检测,一旦有安全隐患,就可以根据追溯系统在产业链内部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有效杜绝这类问题再次发生。而平台内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建立质量安全溢价分享模式,激励农业生产者保证和提升产品品质。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也非常有利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样既消除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顾虑,也将赢得消费者的高度信任。
再次,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可以扫除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障碍,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业全产业链平台通过规模性投资和差异化经营,以卓越品牌与质量安全获得较高的溢价,不但使平台实现高利润,而且也为平台所连接的企业获得稳定利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增强了农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平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支撑,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扫平产业运营的障碍;平台通过提供高效的营销模式,为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市场保障,也解除了社会化资本投资农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平台发挥央企优势、规模优势、整合优势,专业性的生产服务集群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会对社会资本产生极大的虹吸效应。
最后,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平台模式能够带动至少数万亿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也同时惠及城镇化。而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新一波提速将有效带动钢材、建材等相关传统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化解这些行业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为其转型升级提供相应的战略缓冲机遇。 1.通过平台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意义并不是指龙头企业用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控制从种植到B2C 消费品的全部食品链,关键在于通过平台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平台企业采取“多样化的产品供应商战略”,不论生产单元规模大小,只要能够为产业链提供符合品质的产品、满足平台企业供应链运作的要求,平
台都会与之合作。借助充足的货源优势,平台企业就能实现对整个产业链中参与者的高度整合和闭合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对上游生产单元的良好回报。对消费者而言,平台能够在稳定市场供应的同时,以强大的掌控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此外,平台企业还要引领全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参与塑造品牌的行动中,既要做好平台企业品牌塑造与维护工作,还要做好平台名牌延伸工作,把名牌冠以新的地域产品形式或类别中去,发挥名牌的综合经济效益。
2.平台企业的运作资金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各项扶持与补贴以及合作社缴纳的会费,部分来自社会资本,部分来自平台融资等,因而其属于一种准公共性企业,实现的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其中,政府引导是指政府在成立初期出资参与平台企业构建,消除农业产业链上各环节以及消费者对平台企业的信任缺失,成立后政府通过平台企业补助来引领平台企业向农业关键环节倾斜;企业化经营是指平台企业虽然不是纯粹的企业,但管理模式上仍然实施企业化管理,即平台企业自身通过全产业全价值链运营获得高效回报后,平台企业在履行各参与者合同约定利益分配后,扣去平台运营成本及计提的公益金和风险金,绝大部分利润将作为发展基金,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向上游生产环节回溯,提高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效益回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投资的回报率和提高农民收入。
3.全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平台企业应采用“合同制”方式,按照自愿的原则,将生产单元、政府、加工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零售企业、餐饮企业、废弃物处理企业、生态旅游开发企业等主体加以整合,形成闭合产业链,在生产加工、收购、销售、信贷等各个环节建立自成一体和联合经营的业务网络,并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通过契约形成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参与各方在封闭链条内协同合作,各自发挥职能优势。在市场运作上,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经营管理,使用统一的种植标准、统一的母品牌、统一的价格;在利益分配方式上,平台与合作企业以合同约定为基础,
同时参考各生产单元当年在平台上发生的业务交易量,以优惠的价格进行业务结算,从而对价值链上游形成事实上的补贴。
4.平台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及资金监管方与银行合作,即银行直接面对平台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见物不见钱、贷款自动回笼到平台企业账户。依托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农业供应链上的企业定制化地提供各种金融创新服务;对平台企业来说,捆绑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和消费者,增强了平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促进平台企业与农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平台企业打破了农业供应链发展的瓶颈,解决了农业供应链发展失衡和贷款难的问题。据此,金融机构通过平台企业,与上游、下游成员的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了对接,组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结构。
5.平台企业除了少数自建基地之外,自身不进行生产,平台只负责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制定、品牌建设、产品检测、市场网络和可追溯体系的搭建,生产资料及其他供应物由符合要求的有资质的企业提供。生产单元要按照平台企业要求的生产条件与标准来进行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可采取专业种养殖基地(企业入资、农民入股)、农牧林渔专业大户(企业入资、农民工化)、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农民创业)、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契约承包)的方式进行,平台以生产单元为单位组成“生产集群”,相当于一个“虚拟工厂”,农户相当于平台企业下属“虚拟工厂”雇佣的工人。对于可以内化于产品中的服务,平台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与提供方进行合作。技术、融资等可市场化的服务完全由平台企业协助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进行对接。对于公共品性质的服务如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农业科技机构得到,并免费提供给生产单元,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在产业链上的嵌入。 6.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实施不受具体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农业生产的各种组织形式(如农户、合作社、基地和园区)都有很好的黏合性,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的特点,经验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较强。所以,闭合平台模式的成功实践,及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和释放的改革红利,将为中国各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而国企性质的平台企业,也容易与各地政府结合,整合相应的优质资源,迅速开展业务。平台所提供的生产服务集群更加高效、更加全面,会降低农业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整体效益,实现农副产品供给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平台成为优质安全放心农副产品的总供应商。对于消费者来说,国企性质的平台企业,因为政府的支持与政府信用背书的加成,再加上运营机制中对品质的全程可控,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高度契合,从整合上解决消费者对平台农业模式和相关产品的信任机制问题,平台企业成为人们健康乐活生活方式的有力保障。
【相关文献】
[1] 傅国华.运转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效益[J].中国农垦经济,1996,(11):24-25 . [2]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17(5):9-12.
[3] 李杰义.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类型及其区域经济效应[J].理论与改革,2009,21(5):143-147. [4] 余文权,孙威江,等.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1,7(4):276-283.
[5] 李仪.平台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N].学习时报,2014-05-12(11). [6] 李仪.发展安全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N].人民日报,2014-01-10(07).
[7] BOEHLJE M.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ow do we Measure,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9, 81(5): 1028-1041.
[8] BARTON B.The Interne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Input Distribution Channel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 25(1): 14-21.
[9] GE H,GRAY R,NOLAN J.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and Complexity:A Comparison of Analytic vs Simulated Solutions and Policies[J].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159):208-209.
[10] LEO RRCC,HAMACHER S,OLIVEIRA F.Optimization of Biodiesel Supply Chains Based on Small Farmers: A Case Study in Brazil[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