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晓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8年第1期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停留在不同的层次上,如果教师不区别对待,实施分层教学,就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分层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先天的基因遗传,后天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和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的实施分层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提升学习的信心,并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这可能是来自其自身遗传或者生长环境造成的,所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兴趣以及掌握程度更是存在差异。主要使用过教学大纲制定基本的教学规划,之后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个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先从兴趣和基础学习,夯实基础,之后再考虑其成绩的进一步提升;而针对学习能力快的学生可以一边夯实基础一边加大拔高题的布置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会因为题目过于简单而逐渐失去兴趣;而针对学习能力处于中间的同学,可以基础和拔高各半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根据其掌握能力在进行调整。采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各自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做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是有着独立思想和鲜明个性的鲜活生命,他们受先天与后天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想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就要先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综合表现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困生:基础知识较差,讲授新课过程中不能跟上课堂节奏,学习意愿与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要注意隐形分层,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因材施教,不存在歧视心理,因此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要力求做到公平合理,照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通过分层设计教案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必要准备与客观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够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充分的保障。因此教师要想实施分层教学,就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习惯与认知水平,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设计教案。例如我们在设计小
学数学《找规律》这节的教案时,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基础的找规律知识,如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的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困生轻而易举的找到规律,感觉找规律也不是那么困难,由此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其次,对于中等生来说,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既能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有所提高的知识内容。如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彩旗按照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花按照三瓣、四版、五瓣、六瓣的顺序排列,灯笼按照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的顺序排列。通过稍微复杂一点的内容来引导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学到新知。再次,对于优等生而言,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计一些难度较大一点的教学内容,如一些不同图形的展开图,一些具有计算规律的数字等等。通过这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来满足优等生挑战自我的能力。
四、通过分层练习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必要的课后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后练习一般都是与课中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分为三部分,分别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课后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设计《混合运算》的课后练习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目:13×4+6 22×5+3 310÷2+5 415÷3+5 55+10÷2 68+5×6 7(11+23)×2 83×(5+6)912÷(2+4)1049÷(3+4),然后再设计一些应用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目。就这样按照题目的顺序,依次增加题目的难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一定的程度。通过分层练习,不仅提升了学困生的信心,还能够为中等生加油打气,更能够避免优秀生的骄傲自满,有效的促使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练习学有所获。
五、课堂教学实现分层化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难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添加一些课外知识或者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引导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数学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点的提炼,帮助学生认识难题中的基础点。
六、课堂练习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增设一定的难度,实行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这里的简单就是主要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而难题则设置一定的梯度,按照能力布置作业。之后由学生上讲台进行部分题型的解答,以此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解题方法的多元化,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
教室在选择分层教学模式之后,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作业的布置,不能一刀切,重点应放在学生作业质量上的安排,而非量的多上面,设置三个层次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后期能力提升之后可以逐步完成之前未完成的作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可以建立学生心理上的平衡,避免出现落差心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