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评论学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①阐述对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②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③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④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认识,启发人们“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①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反映;②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③重视可信性,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物的实际;④着眼于利用具体实事再现事物的状态及其来龙去脉,引导人们通过事实认识整个事物
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1、强烈的时效性
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
时机:强调同时应势,强调对客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快慢。
2、评论对象的特定性 (这一新闻事件)
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等)
3、直接的针对性 (这一类新闻事件)
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
“这一类”一定是建立在“这一个”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这一个”进行的。 新闻性的意义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基本依据。
新闻形是新闻评论与一般论文的分水岭。
二、新闻评论的政论性
1、明确阐述对事物的看法 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3、着重从思想、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分析阐述有关问题(政论性核心)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意义:
政论性影响决定新闻评论的内容表达
政论性是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分水岭
第二章 新闻评论要素及其联系
1、论点——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回答 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怎么办
论点要求:(前3点为基本要求)
①、正确:(首要的 重要的原则)
正确的底线:
(1)不荒谬
(2)不违背党和政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
②、鲜明
论点不鲜明的两种表现:
(1)含糊不清
(2)模棱两可
③、中肯
(1)以正确、鲜明为前提
(2)在正确、鲜明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3)力求论点切中要害,准确揭示事物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④、新颖
言人之所不能言
⑤、隽永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2、论据——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的总称 (1)论据的类型
理论性论据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或理论证明,并为人们所接受的规律认识
事实性论据
(2)论点同论据的关系
论据(认识阶段)——论点——论据(表达阶段)
充分——尽可能地占有正面、反面和侧面的各种材料(认识阶段)
精当——论据材料要与论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表达阶段)
3、论证——用来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1)论证形式
证实 证伪
(2)论证的逻辑方式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演绎论证(一般到特殊)和归纳论证(特殊到一般)
(3)论证方法
二、新闻评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点——中枢神经
论据——血肉
论证——骨骼
三、新闻评论的分类
署名评论和不署名评论
(一)报纸评论
不署名评论
1、社论:
最高规格的评论,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核问题
2、本报评论员评论
规格次于社论,所论述的问题也是重要的,人们关心的,但问题一般带有局部性。
3、短评
一种轻型的评论,论述的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时间或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或某一点最简短、最轻便、最低规格的类型。
署名评论:
1、记者述评 2、专栏评论 (二)广播电视评论
不署名评论
1、本台评论 2、本台评论员评论 3、本台短评 4、编后话 署名评论
1、记者述评 2、署名短论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社会效果
第一节 两个名词
新闻精神:新闻工作者具备的一种新闻素养,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媒介思想的正确和深刻性上。
媒介政治:强调媒介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要求遵守“政治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遵守“业务原则”。
媒介的软性权力:通过精神内省、价值认同、道德感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如:水门事件(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与卡尔·伯恩斯坦 一份报纸《华盛顿邮报》)。
第二节 新闻评论应当顾及社会效果
新闻界“四大公害”:
1、有偿新闻
2、虚假新闻 如:纸包子事件 3、低俗之风:格调低下 4、不良广告
①内容虚假,格调低俗的医疗、药品、性保健品广告和各类性广告;
②播放影视剧时违规超时、超次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播出一部电影时,竞插播8次广告,时长达20多分钟;
③游动字幕广告、挂角广告及不良短信和声讯服务广告;
④转播其它电视台
媒体审判:
1、指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者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的观点的报道,从而对司法机关客观公正依法处理案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媒体行为。
2、实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影响司法的独立与公正 3、媒介监督要有法律意识
广播电视评论应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效果
消除“四大公害”:
1、据实报道 2、有错必纠 3、把好关口
4、忌“小报作风” (通俗为底线) 树立权威的媒介行为
何为权威?
具有启迪别人的能力,具有使别人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看法和意见的能力
(二)媒介权威的主要体现——影响力,使受众产生信任的力量
1、立场是否客观 2、观点是否正确 3、思想是否深刻 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1、增强公信力 2、增强亲和力 3、增强可用性
第四讲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及其思维过程
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究竟是什么?
广义: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评论什么,一般以计划的形式出现,称选题计划
狭义: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
评论对象与论述范围之间的关系:
评论对象大于论述范围
评论对象小于论述范围(最常见的形式)
评论对象于论述范围相当(常见于民生问题中实际问题)
选题的目标——切合客观实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1、论题所触及的是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2、论题所触及的是与当前社会注意的重心方向是一致的,而不是逆向的; 3、论题所触及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 选题的依据:
1、上面的精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下面的呼声
选题的思维过程
1、重要性的筛选(当前社会热点,影响较大的事件) 2、必要性的筛选(受众需要)
3、可行性和可能性筛选(媒介自身的身份)
第二节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划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选题前提:
1、长于小,短于大——最为擅长评论对象小于论述范围的选题事件
2、长于广,短与专——擅长受众关心经常谈及的话题如:伦理、道德、思想等等 3、长于动态型,短于长过程——擅长于正面发生的事件,层次不是很多的事情
4、长于鼓动,短于推理——擅长感性的声情并茂的事件(这种事平面媒体最为擅长的形式)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划——如何突破自己不善于论述的论题
1、坚持“从小处着手”
①把重大的论题于具体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
②缩小“突破口”;如:在《天价医药费》以医疗监管缺失为突破口
2、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审视问题 3、密切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第五讲 新闻评论的立论
一、立论的含义
立论:指一篇评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调
中心思想:揭示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本质
基调:规定论述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
“恰当的基调”:符合事物的实际和受众的实际 立论的思维过程:
1、形成认识的深度
2、确定立论的角度——决定一片新闻评论的成败 3、控制立论的高度 立论的基本目标:求真求新
真:真理性,以真理为武器,分析、论述、说明和解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副实和正确
副实:中心思想和基调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1、副客观事物之实
2、副今天之实——以今天的眼光看问题
3、副受众之实——对大众传媒而言,受众是其衣食父母,调子不能过高,一定要晓之以理即讲述素实的道理
正确: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新:在你的文章里有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思想新——提供切中事物实质新的见解和认识
境界新——从特定的背景出发,开拓认识的新深度
角度新——为受众寻求观察、认识事物的新途径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
一、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1、宽题走窄路—— 一般到典型再到一般 2、窄题走宽路——此形式是广播电视所擅长的 二、角度更加讲究些
1、评论的性质
2、广播、电视评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及所处地位和覆盖范围 3、受众的关注焦点、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 三、调子适当节制些
1、要与当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保持一致 2、切合评论对象的实际 3、照顾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
第六讲 媒介评论采访
采访:新闻记者为进行报道和发表评论所做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报道的采访与新闻评论采访的不同:
新闻报道(核实) 新闻评论(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侧重点:谁做了什么,是什么 侧重点:为什么 怎么样
一、访前准备
案头准备
(一)认识并熟悉评论对象
(二)在脑中形成大致的评论思路
1、大致确定采访目的 2、从哪个点入手 (1)、确定最先采访的人
(2)、确定最先问的问题或问题范围
(三)、如何组织采访
(1)递进式
采访:追问关键问题
推荐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新闻调查)
思路:是否完成计划——渗灌池是否投入使用——渗灌池的使用率是多少——渗灌工程能否大面积推广——各级如何完成任务——为什么提出“半年完成100万亩灌溉面积”的任务
(2)并列式
采访: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
推荐节目:《看重庆十年变化》(焦点访谈)
思路:修建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劳动力免费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混合式
采访:整体式递进式(并列式),但在具体的问题是并列式(递进式)
推荐节目:《天价住院费》(新闻调查)——整体是递进式,具体问题上是并列式
思路:哪些项目乱收费——怎样乱收费——为什么乱收费——谁来监管
(四)拟定采访提纲
1、确定采访目的
2、当采访对象不明确时,选定采访对象 3、背景材料准备
4、问题准备——设计几个具体、简明扼要的关键问题 心理准备
(一)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准备
1、被采访对象有抵触情绪 2、可能会受到威胁、恐吓 (二)对可能的利诱有心理准备
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二、采访的技巧
(一)观察
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
观察的技巧
明确目的;选择时空;学会扫描;抓取特征;获取细节;
(二)提问
开放式提问:
常用于访谈的开头,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切入点是敞开的,范围很大,采访者回答起来往往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优点:这样的提问比较自然、缓和、宽松,不唐突,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
缺点:松散、自由,难以深挖。
闭合式提问:一种有特点提问,这种提问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切入口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新闻评论的提问的特殊要求:
1、以闭合式提问为主 2、要有质疑的精神 3、要有平衡的意识 (三)倾听
1、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语和表情语,形成倾听的气氛 2、注意运用沉默
3、注意发出一些表示你正在听的声音 4、倾听中的用语技巧
(1)当对方担心你可能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时
(2)当对方无法控制情绪时
(3)当对方叙述不清楚又不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
第七讲 媒介评论的采访
新闻评论采访的基本方法:
一、点面结合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把个别事实和一般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目的。
涵盖面广的选题常采用这种方式
采访的关键点:
面的固定(前期背景材料准备)
1、留心观察、流线手机材料,细心研究各方面的情况 2、学会领会方和政府的政策
点的选择——经过反复比较,选定最后的点 (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点面对照——采访过程:第一步:了解面上的情况——迅速掌握“面”“共性”“一般”“普遍”;第二步:进入到采访点——特殊矛盾的概括;第三步点面对照,对于评论对象做全面的分析(共性—个性—共性)
二、三个阶段
“发生了巨大变化”类的论题常采用这种采访方式:
1、横的认识——现状 纵的认识——历史 变的认识——转化 2、采访过程
第一步:了解大量的现实情况,从而确定自己了解的重点
第二步:确定这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发展历史
第三步:了解那里发生的问题是如何转化的或怎样解决的
三、两面挖掘
评论典型事情、典型人物常用这种方法:
1、以一个时间或一个人物为中心(正面) 2、挖掘:正面和侧面 正面和反面 四、抓住关节点
(一)突破点——寻找最容易攻入的地方
(二)疑问点
疑问点来自访前思考,来自采访时的发现来自记者的观察,来自对方的谈话
(三)凝聚点
(四)显现点——寻找显现点,挖掘抓住被隐藏的部分
(五)基本点
记者心中总要装有划分或确定某类事物基本性质的基本点,同时利用这一基本点来对照被采访的事物以了解该事物的根本性质
(六)转化点——了解该事物的根本性质
成功的人物采访:
1、要让被采访者说出从来没有公开说出的话 2、要让被采访者真性情流露出来 3、善于抓住凝聚点
4、让观众看完采访节目后对被采访者有新的认识* 5、善于质疑——两面挖掘* 我们应平视被采访对象
第八讲 媒介评论写作(一)
古人作文,讲究“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媒介评论的结构设计(言之有序)
一、媒介评论的结构设计
(一)新闻评论的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固有规律和内在联系,要具有内在逻辑性
常用的结构形式:(三段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新闻评论的结构要服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的要求
(三)新闻评论的结构要完整、严谨、富于变化,适应不同媒介、不同类型新闻评论的特点 (例如:电视评论结构的特点)
1、调查类
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在深入报道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评论或者让是非自现
2、访谈类
如《面对面》《鲁豫有约》
A、提出问题 B、回放新闻事件
C、嘉宾和主持人在节目中间和节目最后对时间进行回顾和分析 二、媒介评论的一般结构——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新闻评论的开头,主要是提出问题或表明观点,是全文的统率
1、开宗明义式
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点明议论的主题
例:《罚要依法》——《焦点访谈》
2、新闻铺垫式(无计可施时可用此法)
以新闻事件为缘由,在开头先概括叙述一下新闻事件的经过或事件的最新情况,为下面的分析论证以及论点的提出进行铺垫
例:《从“铜须门” 看网络匿名“专制” 》——《南方周末》
3、落笔如题式(社论评论员评论)
一般针对重大的历史、现实问题,往往从写作背景处罚,阐明文章的重要性和针对性
例:《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日报》(社论)
4、单刀直入(驳论)——平面、网络媒体
这类评论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一开始就摆出驳论的对象,亮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一开始就掀起论战的高潮
例:《以“见死不救” 入罪根治冷漠?》——(人民网)
5、提出问题式(规格较高的形式)
一般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或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评论的开篇,一般用设问句提出问题,把文章所要论述、分析、解决的问题提到最醒目的位置,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例:《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6、生动形象式
开头用较为艺术的写法,用故事、典故、比喻、引语等开头
例:《缩水的湿地》——《焦点访谈》
本论
正论部分,对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严密论证
1、纵向展开式(规格较低的评论)
各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果溯因,或由因到果,使问题的论述逐步趋向深入
2、横向展开式
结构各层次间呈并列平行的关系,围绕着中心论点,从几个侧面,几个角度去论证
3、纵横交叉式(适于高规格的评论)
一般用于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评论文章,既注意纵向的逐步推进,又注意横向的互相联系,使文章的论点得到更为充分和广泛的论述
结论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得出,是中心论点更为鲜明
1、总结点题式(最常见的方式) 结为概括关全文,点明主要观点
例:《以电谋私“老虎入笼”》——《焦点访谈》
2、鼓舞斗志式(电台常见形式)
这类结为高屋建瓴,或展望未来,对受众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慷慨陈词,高昂激越
注:这类结尾不宜多用滥用,否则就成了陈词滥调,空喊口号,让观众反感
例:《拜金主义要不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余音绕梁式
这类结尾自然收束,含而不露;活喻托寄意,耐人寻味,或蕴含哲理,回味隽永
例:《陈省身追悼会:只认官员不认数学家》——新浪网
第九讲 媒介评论的写作(二)
媒介评论的逻辑与论证(言之有理)
一、媒介评论的逻辑
逻辑:人们的思维规律和规则
(一)媒介评论的逻辑推理方法
1、直接推理
由一个前提直接作出结论
例:《〈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内容为何减少》——《南方都市报》
2、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根据一般的已知原理、原则推导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方法
常用形式——三段式
所以A是C B是A 所以B是C
例:《善待农民吧》——央视论坛
3、归纳推理
个别到一般地作出结论的推理,从单一的前提形成一般的结构的推理
例:《四川“希望之声”慈善义演背后的黑心》——央视论坛
4、类比推理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相类似的实例的方法
二、媒介评论的论证方法
例证、引证、喻证、比较、反证法
驳论
(一)驳论题:证明对方论题的虚假性
1、用事实反驳论题——直接例举出与对方论题下相矛盾的事实
2、归谬法反驳论题——直接从对方论题出发,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题是虚假的
例:《儒家文化耽误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吗?》——《中国经济时段》
(二)驳论据:证明对方支持论题的根据、理由的虚假性
例:《上哪儿买烤白薯》——《人民时评》
(三)驳论证:证明对方论证没有正确的逻辑联系
例:《调高世遗景点票价的理由》
第十讲媒介评论写作(三)
媒介评论的语言(言之有物)
一、媒介评论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性
对事实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观点语言使用的准确
常见语病:
1、抽象空洞缺乏具体说明 2、事无巨细缺乏概括 3、误为同一 4、估计极端化
如何做到语言准确?
1、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2、注意动词和副词的准确使用 3、注意搭配准确 4、动词的准确使用 (二)简明性
用恰当的篇幅,把评论的内容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何做到语言简明?
1、选题上,一事一议
2、理论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针见血,决不旁敲侧击闪烁其词 3、行文简洁明了、清晰自然 4、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三)哲理性
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如何让文章具有哲理性?
1、将重要的主题、宏大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依附在特定的事实和特定的事件上 2、在对新闻充分的述评中,自然表达作者的观点(夹叙夹议、述评是最好的方式) 3、多思考、多分析、善于多角度探讨
例:《国人皆曰可杀,此人必死无疑》——新浪时评
(四)生动性
要有文采和辞章
例:《那一吻,在我们心底荡漾》——《燕赵都市报》
二、丰富语言的几种途径
1、向群众学习口语 2、向名著学习 3、借用古人的名言警句
例:《女精神病人裸卧街头是正常人的耻辱》
4、借鉴时代新名词
第十一讲 报纸评论的写作
一、社论的写作
(一)选题上,吃透上头精神
(二)形式上。走“短而精”的道路
1、精简论据 2、选取小角度 (三)风格上,庄重而有文采
二、评论员文章写作
评论员文章与社论写作区别:
1、选题上,一般比社论更具体,同样要求吃透上头的精神 2、风格上,比社论更活泼自由
3、形式上,与社论相比更短小精悍 三、短评的写作
(一)短评两种形式
1、配合新闻报道刊登的,也叫配论 2、独立发表的 (二)短评的写作要求
1、短——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2、新
A、时效性强,追求绝对时间(相对于社论而言)内容新 B、观点和思想的新锐,给读者回味和启发
3、活——配论一定要与报道一致,立论高度与报道本身一致或稍高,千万不能太高,语言简练,可利用比喻、反问等使文章看起来更活
编者按的写作
(一)按内容分类
1、说明性按语:说明有关的情况、交代相关背景介绍、作者身份等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
2、议论性按语:
A、把稿件中的中心思想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来 B、把原稿的思想再提高一步,提出编者的看法
(二)按文中位置分类
1、文前按语——编排上,通常置于正文或版面前面;在字体运用上,通常使用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不用标题,只用“编者按”置于文前;语言上,文前按语简洁凝练,提纲挈领;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可以融议论、抒情、说明于一体
2、文中按语——编排上,文中按语的语句至于括号内,标一个“按”或“编者按”或“编者注”,穿插在文章的某句或某段的中间,字体和正文相区别
3、编后——编排上,附于稿件的后面,加“【编后】”;语言风格上,它是编辑对编辑的稿件有感而发的抒情、议论、联想和建设性字,通常从文章的主题或中线思想深化而来,一般点到为止,文字精辟;写作手法上,较为自由
第十二章 广播评论的特点
寓新闻评论的共性于广播的个性之中
一、短
短小精悍,短小指文章的篇幅;精悍是指言之有物
求“短”的途径:
1、省文——节省文字,力求言简意赅;力戒“压缩饼干式”的省文
2、省意——在一篇文章里突出最重要的问题,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讲非讲不可的道理;力戒不分主次,任意舍弃某些内容的省意
二、浅
深入浅出,以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内容
(一)“浅”的核心问题
深入浅出地处理政论性的内容
(二)如何做到“浅”
1、适当的控制表达的抽象程度
2、为听众理解抽象的内容创造必要的条件 ①吸食抽象内容
②适当还原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A、主要用于论证重要论点或关键性的说理层次,切记不分主次,任意运用 B、还原主要的认识环节,避免过于琐碎 C、恰当运用“正—反—合”的说理方式 三、软
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宣传方法,争取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如何做到软?
1、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地位平等的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
2、设身处地地为听众着想,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为他们排难、解惑、释疑 3、重在启发、引导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或把简单的结论塞给听众
4、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用他们熟悉的材料方法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说理
第十三讲 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特殊要求
一、融理、事、情于一体,善于就实论虚
内容处理方面:
1、控制说理的抽象程度
2、发挥有声语言直接传情的优势,同情感打动听众,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重视以事明理
1、按说理的需要裁剪事实 例:《南沙精神赞》
2、顺说的方向叙事
叙事要与说理的角度相同、方向一致
说理的角度:
例:批判明哲保身、见凶不惩的恐惧症
事实:A、叙述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与歹徒搏斗的过程和结果
B、叙述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在与歹徒搏斗时,围观群众袖手旁观 3、为强化说理配置材料
例:A、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了全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实
B、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实 (二)善于以情化理
1、在行文中注入情感
2、文稿写作尽可能为声音转化创造以声传情的条件,声音转化时充分体会、体现文稿的意蕴
二、善于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的关键——夹
除了有叙有议,有材料,有观点外,还要按照它们的固有联系,把二者组织成为不可分割的说理层次或有机整体
夹叙夹议的三种语言成分:
1、客观性叙述 2、带倾向性叙述 3、议论 夹叙夹议的写作过程
1、在比较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论思想 2、按照表现立论的需要,设置若干论点或说理层次
3、随着论述的展开引用必要的材料,组成若干事、理交融的说理段落 夹叙夹议的写作要求
1、叙、议穿插要恰当 如何让事实穿插恰当?
A、动笔前理清思路,形成明确的说理层次 B、叙事准确、明快、繁简恰当,切忌拖泥带水 2、叙、议结合要紧密
事实、议论要有内在的联系,事实是议论的可靠依据,议论是基于事实的准确判断
三、简单明朗、主题集中、务必少而精当
论点切中要害,论据“以一当十”
具体要求:
1、尽可能突出重点,能够用一个论点或一个层次体现立论思想时,千万不要节外生枝;能够用一个材料题说明问题时,切勿罗列其余
2、有节制地运用音响
力求应听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
第十四讲 电视评论的特点
一、遵循的模式:
以电视述评为主要形式,在遵循新闻评论共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有声的画面语言来论证,论据是形象化的,论证时记者、主持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完成的
只有将媒介的传播方式与体裁的基本特征相结合,才是名副其实的“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面临的问题:
1、形成适合自身传播特点的模式 2、传播符号多样化带来的难题 二、电视评论的特点:
(一)声画兼备
兼备的关键在于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完全融于一体,形成1+1﹥2的综合表现
(二)视听结合
1、任何时候都要将视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在表现手段上,适当地强调和突出“以视为主”这一侧面尽可能选择适于画面表现的题材或话题,善于捕捉可视的形象、场景、丰富画面语言
(三)双线互补(双线即声音和画面)
通过声音线与画面线的连续性及其交互作用表达内容
1、声画合一(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声音和画面直接结合,共同为表达同一内容服务
2、声画对位(让观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激发思考联想)
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政论性的内容,在各自发挥自身的表现功能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为说理目标服务
(四)画面、字母、同期声运用的原则
1、一切为充分体现立论,为深入浅出说理服务的原则 2、双线互补的原则 3、以论述语言为主导的原则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采访+解说
四、电视评论基本理念
1、电视评论应该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2、电视评论应该是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辨的结合 五、电视评论的四个要求
(一)新闻属性(共性)
(二)纪实魅力(独特之处)
1、真实性
2、情节性——纪实的要求:选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三)评论特征
(四)审美效应(基本层次上的提升)
1、标题形象精辟
2、头尾点评恰当(中国的电视评论以述评为主,故应注重头、尾部分) 3、画面解说贴切 4、镜头语言灵切 5、结构安排合理 实例分析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结合 例:《今春又见沙尘暴》
2、理性与情感相结合共同述求于评论过程中
例:《丛飞,一路走好》
3、电视评论与调查性报道、深入报道同步进行 解说词作用
A、解说词起过渡作用,常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接下来的采访 B、解说词叙述事件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故事 C、解说词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 D、解说词发表议论、阐述观点 何为节目编排?
把待播出的节目编排组合流程,它是对节目播出流程,它是对节目播出架构的综合规划,体现为节目
节目编辑要讲究策略
节目编辑视作一门艺术,通过一整套节目的排列组合反映编排者的各种意图和目的,使该节目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效果去战胜竞争对手,赢得更多的受众
一、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的前提
知己知彼
(一)知己
1、熟悉和知晓本台、本频道的受众定位
2、熟悉和知晓本台、本频道拥有哪些节目,这些节目的特色如何,视听率如何
3、熟悉和知晓本台、本频道每一档评论节目,这些节目的特色如何,视听率如何,所安排的播出时段时候恰当
4、熟悉和知晓本台、本频道的优势和劣势 (二)知彼
1、熟悉和知晓竞争对手拥有哪些强档节目,内容特色如何?
2、熟悉和知晓竞争对手拥有哪些强档评论节目,其特色如何,视听率是高于本台,其原因是什么?
二、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的思路
■建构“大编辑”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构成:
一次节目——一个节目——一类节目——一套节目——多套节目
(一)考虑多套节目的横向共时链
A、共时链:指同一时间播出的各种节目系统,包括某台多套节目和同一覆盖区域各台节目 B、树立共时链节目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意识防止无序的恶性竞争,以达到合理编排的目的
共时链的布局:
1、注重整体效应 2、避免相互雷同
A、同一时间安排不同的节目 B、同一节目、同类节目错开安排 C、强化节目的风格特点
(二)考虑一套节目的纵向顺时链
一套节目在一天中时间存在的形态,是当前播出的各种节目前后紧密衔接而成的时间链
A、按照受众的接受习惯找准时间段安排评论节目 B、通过前后节目照应,使系统具有持续吸引力 顺时链的布局:
A、有利于受众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B、有利于相互配合、增强整体效应 ■稳固“小系统”
考虑一个节目的纵向历时链
历时链:定期播出的节目的时间存在形态,是由次次节目按播出周期形成的时间链
(一)坚持从节目的整体出发处理每一次节目,使一个节目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和相对稳定的风格特点
节目风格形成的基本标志
1、创造性地体现一类节目的共同目标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共同目标
深:在受众理解的范围内形成认识的深度
适时:准确地把握时机,恰当其分地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
2、坚持不懈地体现一个节目的定位 节目定位
例:《新闻调查》的定位:一档以“揭示事实的真相”为目的的节目
3、尽可能在各次具体节目中保持一个节目的标志性因素 标志性因素——最能体现节目定位的独特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式
例:《焦点访谈》
标志因素:群众关心 领导重视
(二)力求每次节目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整个节目常办常新
历时链的布局:
·正视顺时链的制约作用 ·完善历时链的反应机制 ·节目形式有常有变、相辅相成 三、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原则
(一)整体与局部协调原则
·整体支配局部 ·局部服从整体
基本点:坚持从完善节目系统着眼,从更新或调整具体节目入手
(二)顺时链与历时链照应原则
顺时链照应:避免两种抑制
前摄抑制:前面节目对后面节目的注意、识记发生干扰,影响受众的接收和记忆
倒摄抑制:后面节目对前面节目产生干扰
如何避免两种抑制?
·依据本套节目的整体意图统筹节目设置
·合理安排节目,力求相邻节目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式之间,既有某种联系又不致相互雷同、相互冲击
历时链的照应:创造集零为整体的条件
1、精心撰写节目提要,帮助受众准确掌握接收重点
2、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要以适当的方式复述或交代此前报道的内容 3、系列报道要适当预告后一次报道的内容 三、节目共时性和个性化统筹原则
共时性的两种表现:
·同台节目共时 ·异台节目共时
A、各套节目在同一时间内,除了个别重点节目同时首播外,没有内容和形式雷同的节目 B、同一重点节目,安排在不同频率、频道的不同时间播 异台节目共时
1、争所必争——形成自身的鲜明个性特色 2、让所必让
(1)在同一时间内,其他台有一个视听很高的名牌节目在播出,应避免在相同时间内设置同类节目
(2)尽量避免节目雷同
新闻评论节目雷同的两种表现:
·横向雷同:不同新闻评论节目之间的雷同 ·纵向雷同:同一特定节目前后此节目的雷同 如何避免节目雷同?
·从节目的整体定位出发,以各自的视角处理共同题材,避免横向雷同 ·拓展选题视角,避免纵向雷同 采访
1、充足的访前准备
背景材料的收集(非常重要)
采访提纲的拟定
·采访目的 ·采访思路 ·几个关键的问题 2、采访中
·努力营造融洽的气氛,但不能以牺牲采访效果为代价
·建议以闭合式的提问为主,开放式的提问为辅——用于开头或缓和气氛 ·认真倾听,尊重被采访对象,在倾听中发现采访的线索 采访之人物采访
·访前准备
搜集背景材料;兴趣、爱好(以此为开放式提问的引子);拟定采访提纲,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抓住人物的凝聚点
·采访中
努力营造融洽气氛,但不能以牺牲采访效果为代价
建议以闭合式的提问为主,开放式提问为辅
写作之报纸评论写作
·立论恰当,正确——恰当是指立论的高度,正确是指在写作中不能触碰底线 ·求短、求新、求活
·符合报纸媒介的传播特点,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用书面语写作 评论写作之广播评论 (原则:深入浅出)
广播评论的写作要点:
(1)短、浅、软
(2)口语化写作
广播评论的灵魂——类交流
广播评论的交流史借助某些中介手段,把估计到的听众可能的反应表现在作品中,并借以启发听众,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多少改变听众被动的状态
如何做到双方交流?
·首先,对说话人不能毫无情感,其次对听众不能没有情感上的联系
·内容上,不仅要善于提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要集中精力抓人们关心的焦点,把主要语言用来讲有针对性的问题
·形式上,善于调动各种手段,形成双向交流的模式,唤起听众的共鸣 电视评论的写作
主要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评论叙议结合,以叙为主
解说词
1、解释说明背景——消除观念疑惑,让观众很好的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2、承上启下的过渡(常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设置悬念引出下面的采访)——衔接自然 3、评论——言简意赅、一语中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