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持续推进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稳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联动长三角城市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提升区,促进产业链配套区域化、供应链多元化,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引,集中力量发展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链主式”企业,带动产业链垂直整合,营造高粘性、内生型产业生态。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构建“雁阵式”产业集群,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元,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2条产业链规模达到五千亿元,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5条产业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弥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础软件短板,推进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重点产品攻关。重点发展信创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整体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前三。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围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细胞工程与基因技术、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医药、医工、医疗、医信、医体、医养等领域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算法芯片、处理框架等技术,围绕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布局智能网联发展领域,整车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整车产量力争进入全国前三。
集成电路产业。围绕国产EDA设计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端芯片。引进更高制程工艺晶圆制造线,建设先进工艺晶圆制造、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发展先进封测业,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等领域,强化产业标准制定、应用场景建设和智能电网产品检测平台建设。
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和延伸运维服务,在智能通信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等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关键核心零配件等产品先试先用,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五。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多关节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装备领域,增强制造装备供给能力。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提高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加快突破整车、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创新与制造体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电机、传动轴总成、万向节等新能源汽车高兼容领域。促进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左右。
钢铁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高铁、船舶、电力、油气输送和工程机械等产品用钢,加快发展绿色精品钢和宽厚板等产品。推进梅钢和南钢转型发展,推动不符合区域定位、环境承载要求和安全保障标准的存量过剩产能转移搬迁。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左右。
石化新材料产业。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循环发展、绿色低碳、本质安全的现代产业链。加快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提高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等新材料占比。支持扬子石化、扬巴公司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关联产品向产业链后端发展。推动南化公司实施新材料转型工程,金陵石化实施“近零”排放方案。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左右。
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围绕下一代显示技术,构建以面板和模组制造为基础、行业应用为牵引、网络通信和软件信息为支撑的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传感器、无线传输、数据挖掘和整合等技术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培育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发挥行业龙头效应,吸引配套产业集聚,重点发展5G智能终端、系统网络设备、配套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构建5G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左右。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集群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未来网络。发展物联网搜索引擎、E级高性能计算、面向物端的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企业梯次协同发展,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卫星应用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未来网络产业体系。
航空航天。重点发展航空器整机制造、无人机制造、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空管和地面设备系统、通航新材料等领域。不断扩大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支持低空智联网建设和无人机基地建设,以飞行运营为核心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打造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区块链。突破分布式存储、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跨链技术、代码审计、隐私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区块链在政务、金融、供应链管理、司法存证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
量子信息。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设备研发平台,培育全国量子信息产业高地。
安全应急。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等应急产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应急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脑科学。聚焦非线性脑科学与脑成像领域,建设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平台,形成若干大脑及精神类疾病的定量诊断、治疗
产品及自主产权品牌,加快脑疾病临床新药研发、脑动态图谱和类脑智能等研究。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和工业基础软件等,加强产业基础协同攻关。建立压减和新增引导对接机制,完善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实施重大技术装备赶超工程,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全面提升基础工艺水平。开展产业基础技术评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制造技术软件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开展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和核心嵌入式软件等产品协同攻关。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水平,实施标准化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
增强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聚力培育一批根植南京、引领产业发展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计划,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00家。
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推动建筑品质提升。到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达到20家,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以上。
建设制造业重点承载区,市级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区级层面加强项目准入统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强化经开区制造业主阵地功能。加快建设以工业设计、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等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新载体。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滨江千亿级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建设江北新区、江宁、秦淮、玄武等国防科技工业集聚区。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研究设置工业用地保护线,到2025年,全市工业用地总量达到300平方公里。(T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