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鲍姆加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的思维指的是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的思维,是一种想象的思维;美的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
世界美学思想的发展 1原始艺术中体现的美的观念 2国家宗教艺术中体现的美的观念 3对审美问题的理性思考 4美学学科方式的建立 美学的学科定位
自然科学: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分类的方法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研发的是物质层面的系统知识。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它关心的是人类的社会结构过程和组织,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和应用性。
人文学科:与人本身作为出发点,以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美学学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出现与成型
1美学名称的出现 (中江兆明最早使用“美学”的翻译) 2美学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3结构出现美学学科的内容 (1917萧公弼《美学概论》的发表) 中国现代美学的演进(阶段):
1949年(共和国建立)之前:西方模式;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苏联模式; 1978年以后:西方模式 美学定义
美学是以审美事件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具体的文化符号形式入手,分析与之相对的快感和结构和文化精神并使之上升到宇宙和人类的高度。
基本问题:首先是人心的快感结构与外物的形式结构之间的对应与变化。
第二章
美的本质追求历史
柏拉图之问的结果:A、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
B、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美在理式:美的本质不在具体对象,而在决定现象的理式。理式是自存自在,永
恒不变的,所有具体的美都是对美的理式的分有和模仿。
C、呈现了追求美的悖论
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形式)→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伯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之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之形式)
车尔尼雪夫斯基:唯物发展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1、质料因 2、形式因 3、目的因 4、动力因
伯克: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夏夫兹伯里:人天生就有审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这就是内在感官。 休谟:美是外物的形式结构与人心的特殊构造相契合所产生的快感。 以英国经验主义为开端,西方开始从主体的感觉经验方面来论述美。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1)图像论与美的本质的有无意义 (2)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把感叹词当成形容词以致名词来加以理解和使用,造成了对美的本质不当的追问。
(3)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理解
第三章
心理距离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主体与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就是把自己心理
中其他属性暂时悬隔起来,加上括号。
虚静理论
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无智识的极端静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内模仿:主体遵从客体
理论代表人物:谷鲁斯、浮龙·李
内模仿是指当主体面对客体的时候,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内模仿的内强调是在体内进行的,意思不易察觉。它的核心在身体的肌肉运动,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
移情:主体变成客体
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地在事物境地,把没有生命的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感觉,思想意识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简单来说,移情就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到对象而体验到物我。
美的建构:
当同一人面对同个对象,反复出现审美现象,他就是把这一对象指认为美的对象并进而认为美是之一对象固有的性质。同时人也行成了对这一对象产生美感的心理定式,这一美的对象被指认和美感心理定式的确定,就是美和美感的客观化和符号化 美的解构:
占主导地位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人群----阶级----整个社会,文化,时代与文化共生的客观化和公共性的美,由于其文化的变化与消解从而逐渐变化,失去其在社会中的客体性地位与主体中心的心理定式,这就是美的去客观化和解符号化
第四章
1.美的特点
(1)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2)美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3)形式内容的统一性。
(4) 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 2·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1) 空间上形的大与小。 (2) 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 力量上的强与弱。 (4) 性质上的刚与柔。
3·典雅
典雅是从与世俗的差异中显出来的,典雅与优美和壮美有交汇,更有不同。典雅,即雅,是美当中一种基于阶级等级的审美类型,它属于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显示着这些阶级的审美理想。雅突出的是等级和文化因素。
4.悲态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这种情怀产生于人与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认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在矛盾中不仅感觉到悲,而且最终达到了对敌对性对象的理想和顺应。
5·悲剧和悲剧的分类
悲剧: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宇宙人生的必然冲突中遭到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挣扎,抗争的行动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审美类型。
悲剧的分类:
(1)希腊的命运悲剧:认为悲剧是人与命运抗争的结果。
(2)文艺复兴的性格悲剧:悲剧的原因在于人物性格上的弱点和分裂。 (3)近代的社会悲剧:悲剧的原因在于邪恶而强大的社会力量与善良美好的愿望与理想的冲突。
6.崇高
崇高是主体在一个较为强大的客体的矛盾冲突中,激发起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超越力量;从而把握住对象肯定了主体,从痛苦和阻滞中唤起激情和伸展的快感的审美类型。 崇高是近代社会对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证的产物。
7荒诞,荒诞的历史文化背景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的审美表现。是对人生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其非理性的荒诞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愕然,是不可思议,甚至发笑。但对荒诞的表现与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惧迷惘甚至绝望,隐约透露出人类对于自身完整性的潜在追求,是一种深沉的悲。
荒诞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荒诞 ↓ 荒诞感 ↓ 价值文化虚无感 价值意义的根据的丧失{ 信仰的坍塌 理性的蒙难 (长期以为作为人生背后的根据使人生背后尺度依据的丧失。) 价值意义的裁体的消失:人的失落和异化 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悖谬
8恐怖,恐怖的对象构成
恐怖是处于理性世界中的主体而对不能用理性的逻辑去把握的既敌对又可怕的对象,产生震颤、恐惧、恶心、焦虑等情感的同时,伴随着对人自身有限性的反思的审美类型。
1打破违反理性界限 对象构成:○
2理性分类的类型拼合 ○
3理性分类中残缺形象 ○
4无固定形态或凝胶状等形象 ○9怪与丑的区别
怪:怪就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不可能有的,变了形的面貌出现。
怪是原始艺术的根本特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最初阶段。但只有在理性时代的正常美的映衬下,怪才成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
(1) 事物的变形 (2) 事物关系的变形 (3) 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丑:丑是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怪主要是变形,丑是畸形。变形重在对正常的巨大扭曲和夸张,畸形则是对正常的略微偏离。
变形是人的一种主动追求畸形则是人不情愿的遭遇和无可奈何的结果。 媚世与堪鄙 及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背景:1.富裕——消费——信息社会的出现。
审美逻辑,商业消费的逻辑,科技的逻辑的混合。艺术的自律与它律
艺术与技术 文化艺术产业
2.单一化主体的解体,多元化主体的出现难以生成一个统一的视点和统一的尺度
精英 大众 理性 感性 西方化 非西方化 10.媚世
媚世是与现实认同的大众文化的美学特征,具有媚钱、媚众、媚权和自媚的本性。
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内涵:(1)媚世是富裕的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与日常功利
和感官享乐的混合
(2)媚世是富裕消费社会中大众对社会与现实的认同
(3)媚世是富裕消费社会大众自我感动的方式,“美妙地”说谎智力
上的被动型和精神的懒惰
11.堪鄙 堪鄙是以戏剧性,诱惑性,技巧性的艺术风格的纯粹审美感受力的强调,来表示不同于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从而取消审美对象的严肃内容和道德因素的审美类型。它是一种艺术民主的原则和大众文化时代的纨绔作风
第五章
美的西方模式特点 1西方之人 2美的比例 3焦点审美 4存在与空虚 5对立战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