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林清卿雕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一)
来源:上海成昊(微博) http://www.chzhanlan.com
内容提要:以相关人物、资料考证为依据,划分林清卿艺术生涯为三个阶段。通过“林清卿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与有关资料、照片、拓片对比,确认该作品作者为什么是林清卿;以及该作品所用寿山石为什么是田黄石。文章所用数据以历史上几位大家的专著和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比较严谨的著作为基础。回答了:为什么林清卿作品没有落款;有关林清卿1896---1930年艺术活动及作品研究为什么不充分;通过公认的田黄石照片与该实物对比,在田黄石色泽方面强调:田黄石在一般光线条件下呈现土黄色:如蜜,如酱,如鞠尘;或曰:黄田,通黄如烂柿者佳。强光照射下呈现出橘皮黄、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等由浓至淡的黄色,给出田黄石鉴定的第四个标准“见(强)光不出黄,必定假田黄(石)”;就观察该实物重新界定了田黄石“筋”和“格”的概念、“红筋”的颜色等。
一
薄意艺术简介
“薄意是寿山石雕艺术中的专有名词”。潘主兰(1909---2001)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1)。
艺术门类之间是有历史传承和相互借鉴的。从远古到当代,人的艺术探索过程从没有停歇。薄意艺术也是在历史悠久的各种石雕艺术及文学艺术的基础上诞生的。每种艺术形式除了具有艺术美的共性之外,又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薄意艺术的特别之处综合来讲在于以寿山石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表现内容,以寿山石雕刻技法为表现手
段,小中见大,以刀为笔,画石融合,诗情画意跃然石上。
薄意艺术的诞生要归功于林清卿(1876---1948)。
林清卿师从西门派鼻祖潘玉茂的弟弟潘玉进的弟子陈可应(1872---1941)多年,不到二十岁就已颇有名气(2)。由此推断林清卿雕刻艺术第一阶段,起始时间在1896年前。这一时期林清卿的作品尚处在浅浮雕向薄意艺术过度阶段。如作品“菊花薄意方章(月尾紫石)”(3)。
“然而他不满足薄意技艺的现状,毅然放下雕刀,另外拜师学习国画,参研古代石刻、画像砖以及竹雕留青的艺术,将其融于其后的艺术创作中”(4)。林清卿学画出师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刻一颗有黄黑二重皮的田黄石,运用国画笔法在黄皮上刻一丛竹子,黑皮上绘两只争食的雏鸡。《薄意大师林清卿》第26页有拓片。这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品,清新绝伦,笔墨韵味浓厚。林清卿名重当时,被推崇为西门派的领袖,人称‘西门清’。熊文镛(?---1917)说:“清卿画石非人之画纸所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5)。
以此推断林清卿薄意艺术诞生不晚于1917年。从风格上看 “香山九老”(坑头冻石)、“香山九老图薄意章”(坑头牛角冻石)象这一阶段的作品(6)。
“正当林清卿在努力开拓薄意艺术的新境界时,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出现了转折点。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之孙陈叔常(1910---1976)先生,恰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福州,陈叔常时与书画界名流吴任之、陈子奋(1898---1976)、潘主兰(1909---2001)先生交往,经他们介绍认识了林清卿,两人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7)。这个转折点以陈叔常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时间判断,应在1930年后。这以后有关林清卿的艺术活动记述研究比较充分。
林清卿艺术生涯1896----1948约52年可划为三个艺术风格递进阶段:
1:1896---1917西门浅浮雕阶段。
2:1917---1930薄意艺术诞生探索阶段。
3:1930---1948薄意艺术发展成熟阶段。
林清卿艺术活动特点是来料加工,不曾开店。林清卿大师一生作品数千件,每件作品自己都没有记录,雕刻完工作品随石头主人飘落各处,作品之间难有聚首机会。
“林清卿的作品基本上不落款,就是后来的王炎铨(1915---1949)、王雷霆(1919---1983)、林棋俤(1922---2002),以及林寿煁(1920---1986)等,也没有习惯落款”(8)。
林清卿一生执着于艺术探索,不曾授徒,虽私淑者十余人,然略得精髓而有所成者仅二、三人而已。
大师作品皆已流散,幸有拓本传世,为后人留下了学习与研究的珍贵资料。能研究林清卿第三阶段1930---1948薄意艺术,必感谢两个人:道山路陈某、王雷霆。他们曾为林清卿1930---1948作品磨光,将过手的林清卿作品1930---1948做了拓片。王雷霆的拓片传给刘爱珠,部分收录在刘爱珠著《薄意大师林清卿》一书中;陈某晚年将花鸟拓片让给林棋俤,山水拓片让给郭功森(1921---),人物拓片让给郭茂桂。
林清卿前两个艺术阶段1896---1930约34年,由于缺乏系统的作品及拓片供研究,人们所论甚少。可以肯定,作为雕刻艺人,34年其作品绝不在少数。林清卿的艺术发
展历程一定有一个刀法、画意等方面的演变过程。零星的作品已让人有了初步认识。
二
林清卿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林清卿很讲究剔地的分寸,深一点有流俗的刺手感,浅一点又缺乏立体感,他剔地的厚度真正是恰倒好处。剔地的用刀很关键,如用半圆刀,景物不够清晰,如用平刀,景物和底地呈直角又火气太重。林清卿多用小圆刀剔地,这样景物既明显又使底地成为有机的依托。他对某些细节的特殊处理最见功力,如树枝顶端的‘顿笔’,竹叶尖部的‘回峰’,水边坚挺的芦草,皆精妙至极,至今无人能够模仿。他最讲究底地的平整,连树干疤节和花叶蛀洞的小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让人看起来既清晰又富有空间感。这种剔地效果难倒了古今多少艺人,也成为行家鉴定林清卿作品的依据之一。
林清卿对薄意景物表面的刻画更是别开生面,对树干疤节、花瓣、花叶,人物的结构和衣褶等均以小圆刀开纹,运刀疏密有致,刀笔生花;对烟、云、山石等则使用圆刀或半圆刀,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而对写意的竹叶、芦草等多保留光面,竹叶的尾部有意与底地相融,更有墨趣和立体感。他刻水纹的功力特别令人钦佩,寥寥数刀,丝毫不能更改,真疑有神助。
寿山石天生丽质,然而难于完美,常有格、裂、斑点等缺陷,如何‘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林清卿在这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常可看到这种技巧的表现,如将散乱的斑点刻作点点梅花;将凹陷的蛀洞刻成假山石的空洞,正是奇思妙想,愈见天然。
林清卿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松、竹、梅等许多画家反复描绘的
传统题材,难有新意,而林清卿却能别出心裁。他刀下的梅花老干曲屈盘旋,新枝长而挺直,给人以孤芳冷洁向春风的豪情。再如山、石、云等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一经林清卿刀笔的点画,总是特别新颖奇妙,令人心怡神往。在人物方面,林清卿最常刻的是苏东坡的题材,如‘游赤壁’、‘东坡赏砚’等,无不神情毕肖,韵味无穷” (9)。
三
寻隐者不遇的艺术特色
作品以画理入石,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章法、墨韵、意境及唐诗蕴涵的文化内涵与西门派寿山石薄意雕技法有机相融。小圆刀剔地,即使非常细微之处也非常平整,树枝顶端以书法、绘画常用的“顿笔”结束,竹叶尖部刀法有绘画、书法的“回峰”韵味。写意的树叶、竹叶保留光面,竹叶及藤蔓的尾部与底地相融,彰显了薄意画面的墨趣和立体感。一根腰带、一条树枝自然化解了石头原有的瑕疵。特别是梅花的刻法:老干曲屈盘旋,新枝长而挺直。岩石边怒放的菊花与风中衣抉飘动的方向一致,更有动感,尤见“吴带当风”的遗韵。细微之处显精神,将凹陷的蛀洞刻成山石的空洞,正是奇思妙想,愈见天然,适合把玩。云、石、水的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林清卿绝活之一的云纹、水纹,虽寥寥数笔却显得灵动飘逸。
画面奇松下戴笠老者长髯飘动,眉目及手的动作刻画形神毕肖,似有所问;童子轮廓分明,玲珑剔透,似有所答, 刀法简练,仅用外部轮廓就将人物的神态摹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自然联想起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景配有岩石边上摆动的菊花,二人脚下的山路,不远处迎风飞翔的仙鹤,绝壁上的庙宇,依岩石奔流而下的山泉,灵动的云彩,山石上的萱草,太阳高高照耀在山顶。一幅山水画跃然石上,见此作品,才体会到什么是“画石”。
背面山下:挺拔的梅花穿石而出,具有“清癯雅脱”意趣的翠竹傲然挺立,老干梅花曲屈盘旋,旁边是直上云霄的劲松,萱草丛丛,新梅挺拔秀美,云纹缭绕,高悬的瀑布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石的气势雄伟,大小错落有致,突显了山的高峻与灵秀。
一块小石方寸之间,安排如此多的景物,精微玄妙的刀法显出笔墨的酣畅,宽能跑马,密不容针;有山有景,山景相融;有山有水,山水相合;有人有物,人物相托;有花有鸟,花鸟相依;庙高而处,隐者幽居;诗情画意,跃然石上。密不容针之处供欣赏,宽能跑马之处供把玩。
整个画面在厚不足一毫米的黄色石皮上雕刻完成。梅兰竹菊四君子入画象征着文人清高、傲世、幽洁、隐逸等多种精神品格。作品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画传统。将以尺论幅的国画艺术浓缩于以寸论幅的画面内,却不失墨韵。
林清卿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与寻隐者不遇的艺术特色相对照,若合符契。刀法和立意与林清卿薄意艺术风格特别是第二阶段1917---1930相符。
能驾御如此题材者,在薄意艺术不足百年的历史上也非林清卿莫属。
四
寻隐者不遇所用石材
“林清卿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所用石材有出产于福建寿山村田坑石的典型特征:一眼望去如蜜,如酱,如鞠尘,通黄如烂柿。强光照射下呈现出浓厚的黄金般璀璨黄色。外形呈无棱角且嵯峨丰满的鹅卵独石状(石形);外裹厚约1毫米牙黄色石皮,虽经雕
刻,卵石形状未破坏,前后左右留有原生石皮多处(无皮不成田);肌理呈土黄色(如蜜、如酱、如鞠尘,通黄如烂柿。);透明度好,呈半透明状(似透非透),与手指在黑暗中被手电筒光照射下的透明效果相似(石心泛红黄之光,宝气灿烂);强光下观察萝卜纹细密明显,照片放大纹路更加清晰(无纹不成田);赭色筋脉细如发丝,沉稳;裂格斜浅而短小(无格不成田);测其密度是2.6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2.6左右,指甲(摩氏硬度2.5)刻划不动,铝钥匙(摩氏硬度2.75)可刻出沟槽;细腻温润凝洁,从未上油亦不燥不变,稍加把玩摩挲即油光欲滴,抚摩时手与石极为亲和,给人的感觉就象抚摩婴儿肌肤,质凝而嫩,握片刻结细密水珠于石表。晴朗阳光下视之,温纯深润胜于玉,所蕴黄色迷人,遇强光照射,现出璀璨的金黄色,既黄金黄田黄石(见强光显金黄色)。质纯洁没有杂色沁染,内部色泽纯正度基本一致,石质干净细腻晶莹剔透且通灵感强(似透非透如冻),包浆厚重、古朴。即使新打磨出的底面,也丝毫没有火气,仿佛旧石一样。入手让人不忍放下,所谓“六德”无一不备,细(细结不粗松)、洁(纯洁光滑如孩儿面)、润(油润不枯燥)、温(宝气内蕴)、凝(凝灵成冻)、腻(腻如肉冻,粘糕)与水坑、山坑之寿山石细加比较参详,感触更深。重455克。
“林清卿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所用田黄石在质(六德)、色、形、材、筋、格、纹、摩氏硬度、密度、石皮、包浆、强光下呈现出金黄色泽(黄金黄田黄石)、暗处照强光透出灿烂的红黄之色、良好的半透明性等与文献描述完全相符,其质量达到极品田黄石的所有要求。与《薄意大师林清卿》一书中收录的林清卿作品“梅雀争春”田黄冻石照片(福州市博物馆藏)、被台湾收藏家曹兴诚收藏的“杨璇(玉璇)雕田黄石瑞狮镇纸”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玺田黄石三链章的色泽质地一致。
每当把玩欣赏这一旷世珍宝时,情不自禁地遐想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凝视笔墨韵味浓重的画面,仿佛林清卿大师讲述着艺术的真谛;透过百年包浆,似乎触摸到一位智者波涛汹涌的思想脉动。
凝腻如脂冻似膏,宝光内蕴温且润。质纯似玉洁净美,细嫩婉如婴儿肤。色如烂柿通体黄,极品田黄傲群雄。如蜜如酱如鞠尘,古人见识胜今人。宝气灿烂红黄色,暗处强光贴石照。握之片刻水珠结,冬暖夏凉温中寻。嵯峨丰满如鹅卵,牙黄石皮遍周身。强光可睨萝卜纹,偶见红筋褐如丝。天然皮格有奇用,清卿大师巧雕琢。如诗如画绝世工,材大横行不可求。百年包浆古意浓,通灵神物达三界。京城品味论浓淡,也有熟老分伯仲。不似宗果弄玄虚,又是橘皮又桂花。古人从来道真谛,通黄烂柿作比色。康熙一朝卞二济,如蜜如酱如鞠尘。礼逸产地分四阪,面积区区十余亩。子奋广论有四色,六德外加皮格纹。
五 文献研读与田黄石探究
寿山石研究专著最早有清初高兆《观石录》(1667)2000字和20年后毛奇龄(1623~1716)《后观石录》(1687)全文2700字。二书合计不足5000字, 《后观石录》论寿山石“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在康熙年间,田黄石已经十分难得。士大夫也难有收藏机会。 “石益鲜,价值益腾,而作伪者纷纷日出,至有假他山之石以乱真者”。象毛奇龄这样的大家尚且感叹:“予入闽最晚,不敢妄觊下品,然私心欲得上品一观而不得 ”, “若夫好石之癖,予本无有,且贫不能致,致之亦不能保。今之所观,安保其必我有者?则亦从而观焉可已”。历经数载方“连前后陆续所得,通计四十九石。大概上者十三,中上十四,中十二,中下十 ”。其中田黄石仅几块而已。
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前后观石录”的面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
民国1911---1949时期,战乱频繁,田黄石散落民间,时人多不识其珍,权贵名流有
更多的机会去收藏。
这时诞生了专门雕刻田黄石等名贵寿山石石种的林清卿薄意艺术,以及约20年后出版的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龚纶(礼逸1902---1965)《寿山石谱》(1933),全文一万余字,对寿山石的品名、产地、雕刻等作了系统的评介。张宗果(1910---1994名俊勋,字幼珊)《寿山石考》(1934)、陈子奋(1898---1976)《寿山印石小志 》(1939)。
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寿山石专著是方宗珪《寿山石志》及其的《寿山石全书》、潘主兰《寿山石刻史话》等。
1980年以前几百年间论寿山石的著作不少,然而专论田黄石的鲜有;遍观诸书,不谈田黄石的更没有。有一说法:从古及今,寿山所有田黄石产出总和不超过500公斤,也有说300公斤,常人难有缘分拥有。
田石稀有,从《薄意大师林清卿》一书也可找到根据,书中收录大师作品照片63件(对),田石仅有“梅雀争春”田黄冻石、“梅花蜘蛛”黑田石、“燕杏迎春”田黄冻石(对)、“喜上眉梢”田黄冻石(对)、“鱼草”田黄石等5件(对)。
史树青(1922-2007)先生《清怡亲王田黄对章》谓:“田石产于田中,无脉可寻,呈天然块状,沉积田底,采掘极难,多为当地农民掘田偶然发现。得者视为至宝,故稀有而见珍……今则田坑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
1990年后各种论田黄石的出版物和有关会议出现了多种说法,故意扩大田黄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用不产在寿山村田里的所谓“田石”混肴的,有非寿山石也要称田黄石的,
更有新种出现等,一夜之间诞生的专家、鉴定机构满天飞,更有原理、数据依据十分可疑的设备铺天盖地。有一个人称在1980—1981雕刻了283块田黄石,1981---2001每年雕刻田黄石10多块,总共雕刻了500多块田黄石,超过总产出的10%了,我看不靠谱(数据引自“昌化田黄石PK寿山田黄石(图)”发布时间:2007-11-22 19:00新华网)。
田黄石作为一种独特的石种,数百年来被人赋予了特定的精神内涵。出于各种愿望人为地改变传统,必然引起混乱、无谓的争论,也不可能被有品位的藏家认可。
世间的事本很简单,因为有了人的因素,一切就变得复杂了。田黄石也是这样。归根结底,不过是产在特定区域的田里一种带有黄色的鹅卵状独石。从形状、色泽、石皮、萝卜纹、筋、格、密度、硬度、强光效应、以及质地是否符合细、洁、润、温、凝、腻十五个方面体会判断;如果切割成章料,没有石皮,就需与寿山水坑石、山坑石在六德方面细细比较,结合其它特征考察;特别要注意观察在强光照射下颜色的变化情况。
同是田石,质量差别也很大,以色泽论之:“黄金黄为王,橘皮黄为罕,枇杷黄最普遍,桐油地属下品。白田不经见,黑田多粗劣。银裹金、金裹银稀有而珍。乌鸦皮乃田石独有”(10)。
色泽指的是“田黄石在强而纯净光线下呈现出的颜色和光泽”。
田黄石也是一种玩物。既是玩物,不上手,何谈体会;没上手寿山村田里出的所有种类田石基础,谈何田石理论?高兆、毛奇龄、郑杰、郭柏苍、龚纶(礼逸)、张宗果、陈子奋等本身就是藏石、赏石或刻石大家,对珍稀寿山石种也不能尽玩,尚且难免出错。今人更难有机会把玩所有种类的寿山石,脱离把玩实物基础,靠文字、逻辑、凭空想象、文献图片、仪器检测论田黄石,离事物的本质相去甚远。
高兆在《观石录》中说“美玉莫竟,贵则荆山之璞(皮),蓝田之种(玉质);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触觉)使人心荡”。“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 “握之,其中水汩汩然动 ”等。毛奇龄在描述田黄石时进一步引用康熙时卞二济在《寿山石记》中所说:“蜜蜡:如蜜、如酱、如鞠尘”。乾隆时郑杰在《闽中录》中论田石:“迩日人所争重者,白田为最,稍似羊脂玉,偶有红筋如血缕。次黄田,通黄如烂柿者佳”。
“六德”是对前人论述寿山石、田黄石质地的提炼、总结,也是对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传承。备受青睐的收藏级田黄石必定是“六德”兼备,特征明显的极为稀有的产于寿山村田里的田黄石家族中的佼佼者。
龚纶(礼逸)介绍:“田石的产地,散在寿山乡一带水田底古砂层上,然非凡属寿山乡之田皆出田石也,其田不经寿山溪灌溉者,既隔丘上下竟无所产”,首次言明了田黄石产地分上、中、下和碓下四阪,以及各阪所产田黄石的大致特征。
张宗果重申“以其田有无受溪水的灌溉为田石有无之标准”及“中阪最贵”之外,在颜色上分出高下,其标准为“色首桔皮黄,次金黄、桂花黄、熟粟黄”。首次提出了田黄石“中牵萝卜纹”这一重要特征。
陈子奋将各阪所产的田黄石作进一步地说明,“上阪近坑头,所出田石质灵而色淡,仿佛黄水晶”;“中阪则质嫩而色浓,可为田石之标准”;“下阪质凝腻多作桐油色……”。还指出:“田石质极嫩,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乡人所谓无格不成田也”。“色分黄、白、红、黑四种”,和田黄石有“黄皮、黑皮、白皮”。陈子奋是福州近现代著名的金石家和画家,在《寿山印石小志》中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到了田黄石“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而且还会有黄、黑、白色的石皮。这就是 “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和“无
纹不成田”的三个鉴定田黄石的标准。
寿山石按照所产位置的不同,分为三大类—— 产在山上的,被称为山坑;产在水中的是水坑;而产在水田里的,则是田坑;田黄石就属于田坑石。
田石的形成比其它寿山石品种更要复杂,光有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的先决条件不够,还要经历与母体分离、流水洗礼,形成一块块鹅卵石样的石头,再被埋入水田下1至2米深的土壤中,上亿年,在温暖的泥土里接受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浸润,如此多的条件和机遇综合在一起才锻造出一块少有棱角甚至是没有棱角的田石(石形),岂能仿冒的出来!红筋,萝卜丝纹和石皮是田黄石最主要的三个特征。
红筋,也叫红格,就是田黄石上红色的细线。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下来的石头滚落到溪里,再被埋入农田中形成的。石头从山上滚落时内部难免会因为撞击而产生裂缝,裂缝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长期的侵蚀,就会形成红色或其它颜色的筋格(红筋)。
我们将一个萝卜纵向切开,可以看到一条一条很有规律的纹路,这就是萝卜丝纹。
所谓石皮,是由于受到溪水和泥土中一些矿物成分的渗透作用而在石头表面形成的。土壤颜色不同,石皮的颜色也不同。黄土地产生了黄色的石皮,俗称黄皮;黑土地孕育出黑色的石皮,又叫乌鸦皮;而白沙层则孕育出白色的石皮,也叫白皮。
泥土中其它的矿物成分也决定了田黄石石质本身颜色的不同。不论哪一种色相,田黄石都要以黄色为主色调。在中国,黄色寓意着吉祥富贵,代表尊荣,曾是位于九五之尊的皇家所特别享用的颜色;因为本身是黄色,田黄石似乎也被命中注定了它能成为“石头中的帝王”(色相)。田黄石的黄色主色调表现是:在普通光强下呈土黄色(如蜜、如酱如鞠
尘,通黄如烂柿),经强光(如照相用的灯光)照射则焕发出迷人的黄色,例如:“夜宴桃李园薄意”照片(林清卿,橘皮红田黄石,约半斤)(11),“节节高”照片(逸凡,田黄冻石,37克)(12),《薄意大师林清卿》一书收录的林清卿5件(对)田黄石照片,“杨璇(玉璇)雕田黄石瑞狮镇纸”(200克)照片,荣宝斋藏“田黄石王”(4275克)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玺田黄石三链章照片等皆有此现象。
所以,三个鉴定田黄石的标准之外还应加第四个标准“见(强)光不出黄,必定假田黄(石)”。
田黄石出现在田间地头,没有完整的矿脉,当地人都说田黄石“无脉可寻,无根而璞”。因此,大块的田黄石极为罕见。
田黄石的密度在2.53克/立方厘米到2.7克/立方厘米之间,是寿山石中仅次于芙蓉石的石种。所以,拿两块同样大小的石头放在手上,田黄石会让人感觉稍沉一些,这种手感,行话称之为“手头”。
经常把玩田黄石,人脸上或手上的油脂便会在石头表面形成油脂层,行话称为“包浆”;时间越久,包浆越厚,田黄石石质也就越稳定,呈现出的味道也就更加醇厚。
格是福州方言,是裂隙的意思,田黄石在自然形成时的滚动搬运过程中,因外力产生的裂隙。有些文章将筋格视为一物,观察实物,筋是被特定矿物成分自然填充后的裂隙;格是未填充的裂隙。还有文章形容筋“红如血,细如丝”,从实物看筋的颜色是有红色调的赭色,不是朱砂般的血红色。田黄石组成成分主要也是地开石、珍珠石和其它黏土矿物,硬度很软,摩氏硬度只有2~3。各种矿物含量是多少,每块田黄石是有细微差别的,这就造成密度值、摩氏硬度值只能存在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研读文献,上手实物,多方比对,请教真正的福州、北京行家发现:田黄石的评判在北京多用熟老浓淡。细分各种黄色是福州人士在有了电灯和照相之后的说法,借用传统赏玉、赏寿山石山坑石的用词。没有强光照相条件,田黄石只有浓淡之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