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

2023-08-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4年7月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Ju1.2014 Serial No.204 NO.7 总第204期第7期 浅议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 ⑨李侦侦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以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 分析方法和手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舆情监测情况的分析及引导机制的建立研究。用理论 研究和实证方法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的研究视角审视当前的新兴媒体网络奥情的涵义、形成特点及对社 会产生的影响,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及网络舆情监测的特征模式,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总结网络舆 情引导的原则、方式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C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4)07—0078-03 当今社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大力发展及广泛运用,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面貌。互联网络 迅猛发展和运用的日益普及,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然会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导致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中的 舆情交替传播,相互影响,势必会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 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公共决策、民主政治、社会伦理 道德和文化等方面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比如,2013年最 初的几天,“黄灯”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争议起自1日 开始实施的被民间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一条规定—— 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生活空间——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 人们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成为人们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的 新场域,同时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思想的新空间,汇聚社 会舆论的重要场所,甚至成为现代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因 此,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也日益 突出。 一“闯黄灯扣6分”。部分网民认为,通过严格管理可以提高 交通行为的文明程度;而另一部分公众则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这一规定不尽合理,而且处罚过重;甚至有网友调侃 称新交规违反牛顿第一定律,没有考虑到车辆行驶的惯 性。不同意见的网民利用网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二、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包括以下基本构件:网络舆情的 主体应当是互联网上的公众即网民,网络舆情的客体为与 己相关的公共事务、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执政者及政治取 向,而网络舆情的本体则是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的涵义,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 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 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 为。具体来讲,网络舆情监测就是在网络空间运用相关技 术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测与控 制,随时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通过网络舆情 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并向理管部门 组认为网络舆情,是在基于网络媒体生成的虚拟交往网络 空间内,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行为方式,围绕社 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 度和意见交汇的集合。 汇报,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起到有效 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包括监测、预警、 与应对三个环节。 (二)同传统舆情比较而言,网络舆情不仅具有传统舆 情应有的属性,还由于其所依托的网络平台具有即时、互 动、匿名等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独特性,具有直接性、 虚拟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和非理性的特点。网络舆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网络是个“自由超市”, 由于“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情的局限性比起传统媒体环 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逐步成为 情虽然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传播,但它的受众——网民仍 【作者简介】李侦侦(1983一),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 ・78・ 大众舆论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泛滥,必须有效开展监测。 第一、责任原则。 第二、信息公开原则。 第三、真诚对话原则。 第四、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 第五、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 舆情表达门槛低、参与主体复杂,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负面虚假、违法有害等网上不良舆情信息泛滥,为净化网 络环境,维护网上秩序,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诚信文 明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导控。 其次,为加强网上舆论阵地的管控,搜集掌握社情民 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不是单一的方式方法手段就可 以操作的,要缓解、消除其负面影响,除了硬性的“调控”、 强制的“转化”,还需要软性的“引导”,调控、转化与引导并 意,必须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为占领网上舆论阵地, 形成主流价值观,加强网上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力度,为 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及时监测网络舆情。 重,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 再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政 治安全;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丰富 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助 于维护网络秩序。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 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制定危机预 警方案。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 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 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 信息。三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 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 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 课题组总结了舆情监测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 面: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三级巡控,推行舆情监测工 作的群防群治。二是健全机制、完善流程、构建网络舆情监 测体系,推动舆情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网络 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导控快速反应机制。三 是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应急联动处置体系和多层次多 层级的网络舆睛过滤体系。四是舆情监测报告的完善。舆 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 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 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 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 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 情报告。 三、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 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引导”,“引”有启发、带领之意, “导”有领导、使跟随之意,既有对网络舆情本身的引导之 意,又有对网络受众进行启发,使其跟随教育者引导之意。 因此,课题组认为为: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在坚持正确的立 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 控有效改变网络受众主体的认识和态度,提高网络受众自 身辨析舆情信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引导 价值走向、缓和社会矛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 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社会影响,使网络舆情不脱离正常轨道,符合最大多数社 会公众的利益。 1.舆情因势引导法。网络舆情因势引导,就是针对网络 舆情传播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特殊属性,按照网络受众的 观念、行为的规律和步骤,依照期望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 目标,逐步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的步伐,简单的说,就是在网 络舆情预测过程中对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 稳定大局的潜在的正向的网络舆情,要竭尽全力的宣扬、 放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网络舆情添一把“火 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方法与舆情因势引 导方法都是在顺应网络舆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 理的引导,但与舆情因势引导强调的客观情境不同,舆情 顺势引导更强调对舆情环境、舆情空间走向的引导。 3.舆情造势引导法。“造势”过程是有效运用此法的前 提和基础,即在还没有形成所需环境的情况下,要创造舆 论氛围、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势和环境,尽量扩大正 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并对事件进行合理疏通和引导的 方法和过程。 (四)网络舆腈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 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实行属地管理 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 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 (2)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 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 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 用。 2.建立健全交流机制 (1)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包括建立通畅的舆情 表达的信访渠道,信访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信访, 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不满情绪宣 泄的途径。 (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发布和通报机制。 3.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1)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尽快构建网络媒介 ・79・ 素养培育体系,在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 育,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载 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 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网络 受众的主要活动空间,网络受众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参与经 济社会及政治生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同时还可以 利用网络平台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和现象发表自身的 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 (2)JJI]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 看法,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 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是做好疏导和预警工作的前 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特别是要 加强对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 奏,只有做好舆情的监测,才能及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发 生、发展的主动权,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需要两个前 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实施网络新闻发 布、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使发言者身份最大化真实,尽 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 引导。 提、三个主要流程和四个应对措施。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 更要坚持合理的引导原则,运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建立健 全的引导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舆情的传播营造和谐 的场所,为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由于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实践 (3)建立网络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 导控制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 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 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全天候的值班监测,对 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 阶段,目前可供借鉴的研究不够充分,而且由于占有资料 及研究水平有限,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对有关 方面的文献研究不够充分,文中关于网络舆情信息的掌握 和网络舆情引导运用的原则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ta] 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 站浏览限制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 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4.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 【1] ̄l*Jtl,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M】jE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 【2】尹韵公冲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1. 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 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建立网上舆情跟踪 机制、分析上报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 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 机的能力。 【3】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 例回放与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纪[5】刘(10). 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叨.华中科 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 技大学学报(社科学版),2007,(06). (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网络舆情应对,是指当网 络舆情变为现实的舆论危机事件时,指导有关政府部门采 取的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针对各种类型的 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 做到有所准备。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采用“预案+协同 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与舆论危机涉 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 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危机。 四、结语 [6】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叨.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 】张丽红.网络舆情中的伦理问题叨.理论界,2007,(06). [8]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m.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8,(o1). [9]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 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口编辑/王涛 (上接第28页)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爱国义教育、科学文 化知识和文博知识的需求,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取得较 并向世界向全人类散播这种文化精髓,达到高度的文化认 同,发挥了先进文化主旋律的作用。博物馆鉴证历史、审视 现实、导向未来,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 支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正需要这 种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在精神层 面实现共同理想,在文化层面实现价值统一。△ 口编辑/王涛 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契机,激活博物 馆经济效益,实现博物馆和社会的双赢。 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博物馆精神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 化自觉。它吸取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与最高尚的精神, ・8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