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明朝的古典,零丁在一个朝代的处,一站就是600年。
摇一叶划子 ,溯历史之流而上,民国的钟声,满清的杀伐声仍回响在无尽的川谷。烟雨的朦胧,裹着这历史的喧嚣,把一份暴烈的残酷变幻出一幅历史美学的丹青。
破开秦淮不夜的风流,风轻波软,画舫悠然。两岸的宫灯光晕,洇红了如飘逸的裙、如轻盈起舞的悠然碧水;两岸的丝竹歌弦,敲打着无眠的钟山、无眠的夜晚。
一尊青花瓷杯,倾倒着无尽的兴亡感叹,一双纤细的手在弹拨着古色古香的筝,这是《桃花扇》的底本。明艳灿烂的李香君,柔情侠骨地走进了中国文学史。
一幅古宣,一只悬腕轻盈的狼毫把一个亡国侠女的情怀镌刻在六朝古都。三百年的时空,柳如是的美词佳句仍然色艳香甜,柳如是的歌声仍然青春不老: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柯,冷落尽,水云如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一曲《咏寒潮》,听醉了姑苏大地,听醉了古往今来的文人。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一
代文化大师陈寅恪激赏在此歌吟的柳如是:“风流文采,乃不世出之奇女子”,并为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柳如是别传》。秦淮名妓,为晦暗如冥之明王朝书写了亮丽的一笔。
舟行玄武湖上,经坎坷关山渠道引流而来的流水,滤去了鲜活的个性,凝固成一片平滑的风景。踏着明代的码头上岸,扶着锈迹斑斑的历史旋梯,登上阅江楼,长风呼啸,水远天近。
百年风霜的阅江楼,釉脱色衰,阴郁着悼亡的气息,如鹭鸶的纤足,站出一份孤绝的凄凉。
阅江楼也有一份不凡的气势。明代文臣之首宋濂告诉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南京城的西北向,有一座狮子山,山脉从卢龙山蜿蜒而来,长江如长虹穿过,曲折地绕过山麓。朱元璋认为这个地方形势雄伟,风景优美,下旨命令在这山顶修筑一座楼,和老百姓们共同享受游览风景的欢乐,并赐该楼一个漂亮的名字:阅江楼。朱元璋如何同百姓享受游览风景的欢乐,后人无由欣赏了。
我们看到的一幕,倒是这个写《阅江楼记》的宋濂被发配四川的情景。
站在阅江楼,目随长江远行,只见一个佝偻的背影踯躅在寂寥的秋空下,萧萧白发随风任意飘散。此时的宋濂,还记得“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的感情么?我想,溯长江而上的他,一路上的风霜雨雪,一路上的坎坷险阻,应该想起他写的《送天台陈庭学序》中的关于川蜀的描写: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预之虞。70岁的老翁不得不亲历自己描写的波恶涡诡的艰险,其感慨恐怕也是“荡荡难名”吧?
其实,他本无罪,他只是受孙子涉嫌胡惟庸一案的牵累。其实,胡案本身,也不过是朱元璋专制统治的需要。想起此案中数万人的死难,宋濂也许还心存感激。
目送这个被称为明初文坛领袖的宋濂披一头白发,拄一根拐杖,挣扎着向他的埋骨之地夔州奋然前行,人性的残酷就如蛇啃啮着我的心。
宋濂的身后,跟着他的学生方孝孺。亦步亦趋,踏着他忠君的步履。只不过,我在雨花台摸到他的墓碑时,触手的是破碎的头骨,溢出指缝的淋漓鲜血。一代读书种子,依然被明王朝绞杀。只不过,老子绞杀的是先生,儿子绞杀的是学生。绞杀如霜,凋零了明代文坛的大树;专制如堤,凝固了明代的思想之水。
明代的南京,出现了诏狱和廷杖,出现了特务统治的白色恐怖。此时,英国已颁布大宪章保障人权,非经法院审讯,对人民不得逮捕监禁。
柏杨先生在回望从南京开始的明王朝这一段历史时痛苦地指出,“中国文化和物质文明,一直到14世纪都比欧洲进步,但朱元璋使这种进步停止。以致19世纪欧洲入侵中国时,中国已堕落成一个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后300年,植根于此”。
无法忘记俞平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实因秦淮河演绎了秦淮名妓的风流。实因在南京发迹的明王朝没在南京留下什么值得张扬的光采,只有李香君、柳如是等秦淮名妓的风流侠骨让人感怀。
印象中的南京,是无眠的,印象中的明代的南京,只有“凝固的玄武湖”这个词可表证。
到过南京的人,没有不知道南京有一个风光优美的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城中,钟山脚下,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保存完好的高大壮观的明城墙沿湖而过、秀美的九华山、北极阁,古色古香的鸡鸣寺,都坐落湖旁,向远处眺望。便是郁郁葱葱巍巍紫金山。
进入玄武门,是一条通往玄武湖第一洲环洲的堤岸。站在堤岸上。可见广阔的湖面碧波荡漾,岸边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漫步走近环洲,一眼就可以看见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假山顶瀑布流淌,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太湖石组成的“童子拜观音”景点,维妙维俏。假山前水池旁,红枫火红,芦苇翠绿,鲜花怒放。向北,在沿湖林荫环抱的路上漫步,走不多远,在环洲和梁洲的交界部可以看见有座拱形桥,名曰芳桥。桥旁湖中,荷叶墨绿,红色的,白色的莲花竞相在水中绽放。莲湖中,可见一座观音塑像立在水中,四周有憨态可掬的童子在戏水玩耍。
过了芳桥,便是梁州。原为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处,。梁洲为五洲中风景最胜的一洲。此洲的特色是菊、桂二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沁人心脾;菊花争妍,令人目迷。每年都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菊展,各种名贵菊花争奇斗妍,五彩缤纷。洲上至今尚留存一口古井,此井铜钩为名。洲东北有一座两层方型古建筑,名览胜楼。楼北边有一平台,四周有铁栏杆围护,是古时点将台。据说玄武湖在古代是训练水军的地方。此处与南京火车站仅一水之隔,在此可以遥望国内最漂亮最现代化南京的火车站和湖中的百米高程的喷泉。楼西有友谊厅、闻鸡亭、湖神庙等建筑。东南隅是一座色泽淡雅、设计颇具现代特色的两层建筑--白苑餐厅,是游客用餐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品尝美味湖鲜。
翠洲,位于玄武湖东,洲上修竹亭亭、雪松如盖、翠色浮空。翠洲风光幽静,别具一格。长堤卧波,绿带缭绕,苍松、翠柏、嫩柳、淡竹,
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绿树如盖、翠色浮空,洲上遍植樱花,早春花开,繁花似锦,两洲之间,莲塘环绕,弯曲长廊,爬满了紫藤,每到春季紫藤花开,紫藤花香弥漫,散发出醉人的花香。是游人歇息的好地方。
环洲向东过菱桥可达菱洲,与翠洲南北遥遥相对。该洲紧临钟山,在此遥望钟山,宛如游龙,气势雄伟,据说山顶常有紫金色云霞缭绕,神秘莫测。
玄武湖五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并种植荷花,夏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景色迷人。巍峨苍绿的紫金山,小九华山供奉唐三藏舍利的北极阁,鸡鸣古寺的宝塔,中国最漂亮的火车站和最现代的建筑太阳宫与玄武湖美丽风光相辉映,构成一幅古典美和现代美融为一体的美丽绝伦的山水画卷。
金陵,十月七日,斜阳。
古老的六朝古都,氤氲的江南秀色,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正是秋游玄武湖的好时机。曾经的王朝禁地,时人可望而不可即。远望钟山如屏,水色怡然;行堤桥相连、水榭楼台间,曲径清幽,处处彰显着山水城林的景色相融,却又不失皇都的雍容华贵。沐浴过唐风宋雨,承载了明清浮华,一帘秋梦笼几世盛衰,如今只留下淡淡的历史遗痕。
易学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四象指的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它们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玄武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似龟,位北、属
水、色玄,玄武湖的名称即来源于此。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古称桑泊,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2。0公里,由环、樱、梁、翠、菱五洲组成,呈方形布局。玄武湖原先只是一片沼泽,三国时孙权为训练水师而引钟山北麓之水成湖,公元424年,南朝宋文帝清淤整治,湖泥堆积成岛,公元446年,湖中出现“黑龙”,遂改称玄武湖。
驻足玄武门前,厚重雄伟的门楼不禁让人想到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不过那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倒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做了宋俘后曾囚禁于此,他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佳句就是在这里写下的。可是伴着太祖皇帝御赐的一杯佳酿,这位皇帝诗人的春花秋月就永远的结束了,只留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叹。南唐后主的囚禁之所——樱洲上的樱桃曾为宫廷贡品,据说,近年又引种了品种繁多的樱花,“樱洲花海”也已成了园区的一大景点。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湖畔的垂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仿佛江南女子为迎来送往而翩翩起舞,别有一番江南的风韵。徜徉于湖堤之上,岸边湖石杂而不乱,堆放的错落有致;湖中的荷叶层层叠叠,尽情地舒展,一直延伸到堤岸的尽头;荷花早已凋零,暗灰的莲篷却依然昴头傲立,继续展示着“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怀;湖中百舸泛波,在无穷碧水间荡漾着粼粼的波光;远处钟山迷烟,堤桥飘带,楼台轩榭、回廊亭塔在葱郁茂密的树丛间若隐若现,只有那旁侧的小桥流水与翠柏花径,引着我不断地前行。
漫步湖畔,依稀可见千年的历史苍茫间,继续演绎着朝野更迭的戏剧,碧绿的湖面烟波里,依旧飘逸着当年的血雨腥风。远处亭阁间的一抹,如轻烟,如水墨,如玉带,肆意挥洒出各种曲线,缓缓地飘向湖面,在十月的丽日下,漫延回旋着沧海桑田。沿着环湖路,身形移动间,景色已然变幻,仿佛连卷的画轴,一幅幅展现在眼前,古韵中夹杂着些许的
现代气息,婉约间又透着几分清灵的秀气,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画里?于是又平添了几许的流连。绿柳垂堤拂水,轻烟漫笼迷人,“环洲烟柳”果然名不虚传。
不经意间,来到了莲花广场,它将对莲的赞誉发挥到极致,整个广场以荷叶、荷花造型为构图,三层楼高的莲花仙子相伴四个憨态可掬的莲花童子雕塑构成广场的主题,远远望去,分外引人注目。而广场上的大型水景工程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湖上漂浮式音乐喷泉,结合激光、水幕电影及音乐,可变换出各种花形的喷泉,美仑美奂,堪称一绝!
在环湖路的蜿蜒处,有一座假山,阵阵水幕正从山石上渲泄而下,两块太湖石悄立旁侧,绘成了一幅“童子拜观音”的实景美图。假山后小丘上的郭璞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璞是东晋著名学者,曾任著作佐郎、尚书郎、记室参军,因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后被追赐为“弘农太守”,晋明帝在玄武湖边为其修建了衣冠冢。郭璞亭边,我驻足良久,他是我国风水学和游仙诗的祖师,沉迷于他的风水学和游仙诗的意境而不能望其项背,我不由地感叹:1700年前的人是怎么达到如此境界的呢?
累了,湖畔的条椅小憩,在碧波绿柳的秋韵里,闻着荷叶的芳香,让疲惫的身躯尽情舒展。一缕清风,吹开了湖底如烟的往事,耳畔,仿佛响起了战鼓雷鸣声,那是东吴水师在湖中操练。感受着岁月锈蚀的古韵,寻觅那一段失落的千年遗梦,现在却已化作历史的烟尘,飘向那无际的天边,而丽日中的湖水,依然不减当年的风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