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21-08-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

①②

龙兴寺西序之下。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③④

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

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

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

上人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③墉:墙。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固 B.岂 C.以 D.亦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A 22.(2分)C

23.(4分)示例: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

24.(5分)示例: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君与吾离群而索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 A.焉 B.矣 C.耳 D.哉 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 的联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2分)C 22.(2分)B

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4.(4分)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已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

黄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城第21—24题。(12分)

养鱼记 程颐

①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 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欤 B.矣 C.乎 D.焉

2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3.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 C

22.(3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23.(4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

24.(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

①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

②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

③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

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

④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嘉定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庐山草堂记 【唐】白居易

①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④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

不可殚纪。覙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

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⑤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

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⑥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节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释:①覙缕:语言委曲详尽而有条理,这里指“概括“。②永、远、宗、雷:指东晋高僧惠永、慧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③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岁秩:规定的额任职年限,犹任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其 D.则

22.第②段画线句数量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④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④段以空间方位转换交代了草堂由来、位置、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 B.第④段细致铺叙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树异草等。 C.第④段生动展示草堂景色四季早晚阴晴显晦变化,声色兼具气象万千。 D.第④段用“故云甲庐山者”收束写景,转入议论,表达迷恋不返之情。

24.《庐山草堂记》与《琵琶行》都创作于作者贬官期间,但是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耐人寻味,联系全文及作者经历,对此加以比较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A

22.(4分)数量词清晰描述了草堂的整体格局及内部陈设,勾勒出草堂简单/朴素古雅,体现白居易率真写实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与表达内容高度一致。 23.(2分)A 24.(5分)《琵琶行》表达无辜遭弃、沦落天涯,深深的失意落魄自伤之情。《庐山草堂记》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表达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喜悦,以及厌倦公务渴望回归山水亲情的愿望。对遭贬谪自伤一带而过,表面上并无自伤自慰之意,草堂成为作者排遣感情的寄托。叙事描写中寄予的情感更加复杂、多元、幽微,耐人寻味。 【译文】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的寺庙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面积大小,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打开北边的小门,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盛暑;把屋脊南面盖得高些,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备严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涂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类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随意浏览旁边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美景很多,来不及一一观赏。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自问其缘故,回答说: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积约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环绕着水池多是山竹、野草,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杉,树身粗大的将近十人之围,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八九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凭借高崖积石作为假山,在空凹处卡进小土堆和土块,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就这飞泉和植茗来烹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终日不去。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飘散的样子像雨露一般,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随风远去。那附近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阴晴明暗,黄昏早晨的烟云隐现,千变万化,不可详尽记述,细细说来,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第一!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精制一张竹席,而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自负之态。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草堂周围的美景纷至沓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接触什么样的景物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的美景啊!

更何况我想,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红色的大厦,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少许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任期满了,外出做官还是在家不仕,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那么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证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慧、坚等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食摆设了茶果点心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金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送方希则序

(宋)欧阳修

①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

勇过乎贲、育,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

②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③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④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

③④

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

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

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

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②数奇(jī):命运不好。③公孙:指西汉的公孙弘。④更生:指西汉的刘向。⑤沉冥郁堙:埋没湮没。⑥褚(zhǔ):口袋。⑦祖离:饯别出行之人。

2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也 B.尔 C.矣 D.乎 22.下列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庄子和班固对官位和名声都淡然。 B.作者认为追求官位爵禄和显耀是人之欲望。 C.作者认为君子看淡官位和名声,事理通达。 D.引出下文,交代方希则就像古代贤能的人。

2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④段作者提及公孙、更生二人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D 22.(2分)A

23.(3分)以四言为主,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1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见到方希则如故人的欣喜以及和他交往的默契(1分),节奏感强,富有气势(1分)。(句式特点1分,内容1分,表达效果1分。)

24.(3分)作者以公孙、更生的屡挫屡进而终成其事其名的故事,(1分)安慰和鼓励处于人生低谷的方希则,(1分)并对方希则以期许。(1分)(1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25.(3分)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方希则相识并了解他在科举和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借助送别,(1分)表达了作者对方希则的同情,对其学识才华和豁达心态的钦佩以及勉励并相信他大器晚成。(2分)(主要内容1分,情感态度2分) 【译文】

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怎么会憎恶呢?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不好。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啊!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

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苏舜钦

①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坠,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

②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逾日乃至。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③予观震泽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人迹罕至。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闭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选自《苏舜钦集》,有删节)

注释:①震泽:太湖的别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而

B.然

C.且

D.则

22.简析第①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语言清新雄健,文风大气开朗。 B.本文物象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C.文章的景物描写清新秀美,引人遐想。 D.全文写景抒情相结合,山水情韵悠远。

25.结尾作者说“吁其快哉”,概述其“快哉”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D

22.(2分)第一段表达了对于洞庭湖美景的向往之情(1分)以及未能成行的失落、郁塞之情(1分)。

23.(3分)第二段中,作者用多种方式对洞庭山水进行了描写:“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上摩苍烟”等词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洞庭湖水面之广、缥缈峰海拔之高;“浮轻舟”“出横金口”“即岸”“出”“至”等词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洞庭周围的壮丽景色;“南望一山”“旁有澄泉”,远景与近景结合,展现了多重视角下洞庭山水之美;作者还通过句式、数词、形容词运用的等手法来描写洞庭的景色。。 24.(3分)B

25.(4分)作者“快哉”的原因可以概述为一下几点:想要游览洞庭山的夙愿得以实现;为洞庭山上优美的风景所陶醉;为当地百姓民俗真朴、物产丰饶而欣慰;与僧人宴坐,得以超脱旷远,远离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而喜悦(为自己抑郁的心情在此终于得到解脱而舒畅也可)。

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仰高楼记 明·朱善

①洪武已未正月,善自辽东归南昌,秀士罗德厚馆于书楼之上。开窗而望之,西山屹然于其前。其卓绝,若中军大将部伍,旗帜整齐严肃而不可犯也;其靓洁,若普陀观音,冠带璎珞尊严端正而不可狎也;其飞动,则矫然龙骧、翩然凤翥,雄健俊快而不可羁也:其变化,则霞飞云敛、阳舒阴惨,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

②德厚曰:“自吾创是楼也,旦而笑语焉,夕而寝处焉,闲居而宴息、宾至而觞咏焉,无往而不于斯,固将托是终吾身,而奚外物之足慕哉?请子命之名,而遂为之记,庶将赖以不朽。”

③予曰:“诺。吾将有以成子之志。按图志,西山之高与庐阜等,而诸峰竞秀,环三百余里。其岩洞之幽深、泉石之清美、竹箭之茂密、草木之灵异、琳宫梵宇之相望、良田名国之相属,所蓄之富,足以衣被城中十万之众,其利泽之所及者远矣!抑吾因是有感焉。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稽之古人,忠节如

②③④

梅子真、高风如徐孺子、孝友如黄太史,固皆足以敦薄立懦,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

言行之懿,奋乎百世之上,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人物之富庶,挹清光而分爽气者,岂特兹楼为胜?而连山叠嶂,延属三百余里,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惟能知盛德之可怀,知大道之可由,则专兹山之胜者,其必在斯人矣!吾子其不可务乎?”

④德厚曰:“然。某虽不敏,请终身服膺焉。”遂名斯楼曰“仰高”而为记以遗之。 【注释】①庐阜:庐山。②梅子真:西汉人,避王莽篡权专政变姓归隐会稽。③徐孺子:东汉

人,拒绝官色官府征诏。④黄太史:黄庭坚,官居太史时每天为母洗马桶。⑤周子:周敦颐,北宋时儒家理学思组租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 A.以 B.乎 C.于 D.因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住在罗德厚书楼,可欣赏西山美景。 B.西山高耸,像不可侵犯的中军大将部队。 C.西山秀丽洁净,如普陀观音般不容狎近。 D.西山灵动多变,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

23.罗德厚与作者对书楼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对文中“仰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西山与庐山同高,地域广大,值得仰望。 B.西山的风景优美、物产丰饶,值得仰望。 C.周敦颐讲学西山,泽被后世,值得景仰。 D.诗经名句寓意深,源远流长,值得景仰。

25.第③段表达曲折有致、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 (1分) A 22. (2分) D

23. (3分)罗德厚认为:书楼是自己起居欢愉之所,且将终老于此,任何外物都比不上这书楼。(奚外物之足慕哉)(1分)作者认为: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书楼并不是最好的所在。(岂特兹楼为胜)同时,西山三百多里美景,也绝非这座书楼所能专享。(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1+1分)

24. (3分) C

25. (4分)作者先从西山的高广秀美、泽民远利写起,类比联想,引出对俊杰人物的感休,接着以梅福的忠节、徐稚的高风、黄庭坚的孝友及其敦薄立懦的功效,衬托出周敦颐在道德言行方面百代前后的楷模风范。然后引用诗经名句借高山大路喻指周敦颐的盛德可怀、大道可由。最后紧扣“胜”“专”二字,通过书楼与周敦颐的对比,突出周氏的超拔,并劝说罗德厚追随周敦颐。全段说理由此及彼、曲折有致、纵横捭阖、手法多变。

浦东新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送李秀实序 [宋]韩元吉

①吾友李秀实将主簿于余杭。贤士大夫相与言曰:余杭,小邑也。士之通经力学问而能成名以自立其家□,近推吾秀实之昆弟焉。故吾之徒岁时相与嬉游,诗章文字,相与唱咏而酬和,杯酒谈笑,相与欢呼而谐谑。今其皆仕矣,行有日矣,吾之徒岁时孰与嬉游?诗章文字,孰与唱咏而酬和?杯酒谈笑,孰与欢呼而谐谑?以吾之私,固愿其留也。

②然而人之爱其人,亦将使其功名彰于时,而才业见于用欤?秀质之仕也,其将有遇焉

者矣,则又言曰:主簿,卑官也。以秀实之所有,与今瀛洲、藏室之选角逐于时,未知其孰为后先,而乃使之仆仆于令丞之末,以望上官之顏色,则功名其果有期,其才业果不至于掩抑欤?

③某遂言曰:夫玉,天下之至贵也。玉之孕于山也,块然无以异于石也,攻之则见焉,攻之至者,则其文益著,使世不用玉则已,如用焉,会期之圭璧,宗庙之罍䑝②,吾知必于是乎取之矣。惟君子之于道也亦然,退然无以异于众人也,试诸事则辨焉。其所试者多,则其道益广。使世不用君子则已,如用焉,宰天下、运四海,皆君子之事也。然君子之在下位,虽治一官,与宰天下不珠,举一职与运四海不珠,贱其官而弗为,易其职而无所事,非君子然也。

④自天子驻跸于吴,余杭盖畿也。畿之任,非通官大人不处。以秀实之贤,犹惧其或不遇,则下焉者其何望我?虽然,秀实无以其官之微而贱之,无以其职之下而易之,循吾道而俟焉,其将有遇焉者矣。

⑤予久与秀实游,固矩其不乐于为彼而乐于为此也,念无以纾别者之意,因摭是以为赠。

(选自《宋代序跋全编》有删改)

【注释】①瀛洲、藏室:古代政府为了网络人才设立的文学馆与史馆。②罍䑝léi jiâ:古代用以盛酒、温酒的礼器。

21.在第①段方框内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也 B.者 C.矣 D.乎

22.以下与李秀实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李秀实兄弟对于儒家经典有着较深的造诣。 B.作者与李秀实交往时间很长,了解其为人。 C.李秀实曾与文史馆人才比试,未分出高下。 D.李秀实即将任官之地,属于当时重要地方。

23.文章第③段以玉比君子,请概括两者的相似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全文行文跌宕,感情真挚,请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B 22.(2分)C

23.(4分)玉和君子在未被发掘之前,看起来都很普通;一旦发掘他们,他们的本色就会显露出来;对他们发掘越深入,就越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最终都必将得到重用。(意思差不多即可)

评分说明: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4.(5分)作者首先叙写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李秀实离去的不舍;转而想到爱李秀实就应该让他功业才学得以彰显,于是又希望他出仕而受朝廷赏识;进而又对主簿这样的小官是否真的能使他功名得以成就、才华得以彰显心生疑虑;而后以玉为比,来表达对秀实终将得到重用的信心;但余杭乃京畿要地,任职者皆达官显贵,又一次对秀实是否能被重用心怀疑惧;最后,指出只要秀实能够循道而俟、勤心为政,终会得到重用,再次表达了对他的信心。全文行文曲折,既有对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其才华的肯定和前途的关心、期待,感情深挚。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译文】

我的朋友李秀实将到余杭担任主簿。贤士大夫们都说:余杭,是个小城市。精通儒家经典勤于学问而后能成就名声、自成一家的读书人,近来首推李秀实兄弟。所以我们这些人经常和他们交往游乐,创作诗歌之时,一起吟咏,相互酬答;饮酒笑谈之时,一起欢呼,相互戏弄。如今他们都做官了,不久就要前往赴任了,我们这些人每年将和谁交往游乐?创作诗歌之时,和谁一起吟咏,相互酬答?饮酒笑谈之时,又和谁一起欢呼,相互戏弄?出于我的私情,本是希望他们留下的。

但是一个人爱护他人,应当让他的功名彰显于时代,才学得以施展吧?如果李秀实为官的话,(依他的才学),他应该会有所遇合。但又有人说:主簿,是个小官。凭借李秀实拥有的才华,和今天文史馆选拔的人才比较,不知道谁高谁低,现在竟让他在主簿这样的位置奔波忙碌,察看上官的脸色而后行事,那么他的功名果真能有所期待,他的才学果真能不被埋没?

我于是说:玉,是天下最珍贵的物品。当玉埋藏在山中的时候,没有灵气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雕琢它,它的美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雕琢到极致,那么玉的纹路将更加鲜明。假如世人不用玉则罢了,如果用它,会盟时所用的玉器,祭祀时用的礼器,我知道一定会从玉中选取。君子的才华也是这样,谦卑的样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一旦通过事情检验他就和普通人区分开了。如果所检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的才学体现得就更加广泛。假使世间不任用君子就罢了,如果用他,治理天下,运筹四海,都是君子该做的事。但君子处在卑微的位置,虽然只是处理一个职位的事情,和管理天下、运筹四海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因为自己官职低微)而轻视它不去做,(这)不是君子赞同的行为。

自从天子来到吴地,余杭就相当于京郊。京郊的职位,如果不是达官贵人不能担任。凭秀实的贤能,尚且担心自己可能得不到赏识,那么才能不如秀实的人又有什么指望呢?尽管如此,秀实不要因为官职小而轻视它,也不要因为职位低而看不起它,遵循我所说的方法耐心等待,他终有一天会受到赏识的。

我和秀实交往的时间很长,原本就知道他并不在乎官职的大小而乐于锻炼自己,(临别

之际)想到我没有什么来舒缓我的惜别之情,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

松江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照碧堂记 (宋)晁补之

①去都而东,顺流千里,皆桑麻平野,无山林登览之胜。道都而来者,见其为宽闲之土而乐之。岂特人情倦于其所餍,欣于其所未足耶?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

②宋为本朝始基之地,城南有湖五里,前此作堂城上以临之,岁久且圮。今南丰曾公始新而大之。横七楹,深五丈,自东诸侯之宅,无若此者。先是,南都岁赐官僚钱七千缗,公奉己约,故能有余,积以营斯堂,屹然如跳出堞上,可以放怀高蹈,寓目而皆适。

③后补之谪官于宋,登堂必慨然怀公,抚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骛太空者。花明草薰,百物媚妩,湖光弥漫,飞射堂栋。长夏畏日,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水波纷纭,柳摇而荷靡,鸥鸟尽舞,客顾而嬉,悠然不能去。盖不独道都而来者以为胜,虽餍于吴楚登览之乐者,度淮而北,至此亦踌躇徘徊而喜矣。

④夫人之感于物者同,而所以感者异。斯须之顷,为之易意,乐未已也,哀又从之。公与补之俱起废,而公为太史氏,补之亦备史官,间相与语斯堂,属补之记之。

⑤补之尝论,昔人所馆,有一日必葺,去之如始至者;有不扫一室者。夫一日必葺,以为不苟,于其细则将推之矣;不扫一室,以为有志,于其大则不可必卒之。盖其成功有命,

①②

则婼与蕃之贤,于此乎未辨。公则曰:“吾何有于是,从吾所好而已矣。”

⑥公名肇,字子开,文学德行,事君行己,为后来矜式。其出处在古人中,其欲有为在天下后世,其卷而施之,一郡不以自少而以自得,又乐与人同者如此。堂不足道也。

【注】①婼:叔孙婼,据载“叔孙诺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②蕃:陈蕃,即前文中“不扫一室者”,后用“陈蕃室”借指胸怀天下者的居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而 B.其 C.夫 D.以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 B.交代了堂的规模之大,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 C.曾公用节俭所存的俸禄积余翻新扩建了照碧堂。 D.凭借有利地形,从照碧堂可极目远眺欣赏美景。

23.第③段画线的“坐见风雨自堤而来”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24.有人认为第⑤段中“补之尝论”的这段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案】 21.A

22.B

23.答案示例:此句描绘盛夏之际,在照碧堂中避暑观雨之情状;(1分)“风雨自堤而来”,写出风雨由远及近,充满动感,让人感受到凉意扑面的惬意;(1分)一“坐”字,从容淡然,突显了照碧堂的高耸及其阔远的观景视角;(1分)观景人的惬意悠然跃然纸上;(1分)总领了后文水波纷纭、柳条摇动、荷叶摇摆等画面;(1分)为后面写此处胜景受到人们的喜爱、认可作铺垫。(1分)评分说明:前四点一点1分,给满3分为止。最后一点1分。

24.答案示例:不可以。作者议论了两种人,一日必葺之人,从细小处的一丝不苟可推论出其能实现他小的志向;(1分)一屋不扫有大志之人,不一定能实现其大志;(1分)因为成功与否还与天命有关;(1分)这既是对曾肇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尽人事听天命的乐观淡泊的肯定,暗含以“天命”宽慰曾肇的情感;(1分)用两种古人之贤烘托曾肇之贤(1分);引出第6段对曾公的赞美(其兼有“有为天下后世”的大志和“施之一郡”的不苟);(1分)结构上起勾连与层进作用,不能删去。(1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序洛诗 白居易

①《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

②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

③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

④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茍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

(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

21.以下虚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 )。(1分) A. 也 B. 矣 C. 乎 D. 焉

22.以下对文中提及的“洛诗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集中的诗歌多为愤忧怨伤苦叹之作。 B.集中的诗歌为诗人情感的忠实表达。 C.集中的诗歌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

D.集中的诗歌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 2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白居易在这篇序中提出了“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创作原则。结合《琵琶行》,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1分)B 22.(2分)B

23.(4分以自己这五年的官职变迁,一方面印证上文所说的“官至三品、免罹饥寒”,过着身闲家给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旋”“再”等词,突出了皇恩浩荡,自己身处理安之世,也为后文的论述做铺垫。)

24.(5分)《琵琶行》的序中就交代了文章的创作缘由,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曲子和悲惨身世之后,触动了自己被贬漂泊的身世经历,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寄寓了因无故被贬而愤懑不平的诗歌。 【译文】

《序洛诗》,是白居易自叙在洛阳的快乐生活。

我遍览古今诗歌,自《诗经》《离骚》之后,苏武、李陵以来,李陵、苏武开始写五言诗,依次而及鲍照、谢朓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这中间闻名的词人有好几百个,流传的诗章极多。看它们所写的缘由,大多因为受谗言被冤,被贬谪放逐,远行屯守边疆,受冻忍饥,生病年老,生死别离,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因此愤忧怨伤之作,总计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见。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时代少,战乱的时代多,这也很明白了。

我不才,喜好诗文,从小到老,写了几千首诗。因为诗文多,所以我的诗句被人吟诵,我的名字落入诗人之列,虽然我的才华赶不上古人,但是我所写的不止几千首,正因为诗文写得多,我做一个命运不好的读书人是绰绰有余了。现在我已经年过六十,所幸没有痛苦,官至三品,免于遭受饥寒,这是一大快乐。大和二年,皇上下诏授予我刑部侍郎。第二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洛阳,不久被授予太子宾客的官职分管东都。过了两年,就任河南尹事。又过了三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履道里居所,第二次被授予太子宾客分管东都。从大和三年春到大和八年夏,我在洛阳总共五周年,写了四百三十二首诗。除去悲悼朋友、哭悼儿子等十几篇之外,其他都是在美酒中寄托情怀,或在琴瑟中采取情意。闲适之余,总是饮酒游乐。没有一字为表达痛苦之词,没有一声为表达忧虑之音,这难道是能勉强得来的吗?也是内心产生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而已。这种乐趣,其实本源于明白本分自知满足,再以家庭富足生活闲适辅助,以饮酒赋诗歌咏修饰,以赏看山水风月装饰。这还不感到舒适,到哪里才会感到舒适呢?这又让我的快乐更进了一层。

我曾经说:“安定时代的文辞安闲快乐,闲居时候的诗歌安宁闲适。”假如不是安定的

时代,怎么能过上闲居的生活?因此收集在洛阳所作的诗歌,另外为它做一篇序文。不只是记叙洛阳履道里有一个闲居安适的老头,也想要大家知道大唐大和年间有安定的时代安乐的文辞。汇聚成集,为它做序,以待那些采诗的人。甲寅年七月十日。

杨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就亭记 (清)施闰章

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

①②

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阁皂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谓就其地而不劳也。

②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③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阗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焉亭,悠然户庭,

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

○5○6

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④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 硗啬:土地坚硬贫瘠 ○2阁皂:山名。○3阗:寂静。 ○4青葱:鲜绿 ○5戛:触击;拂:掠过。○6辐辏:聚集。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 B.焉 C.然 D.矣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无暇引山水自娱。 B.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审美意趣已尽失。 C. 叙写为官常态呼应首段游观、人力二者难兼。 D. 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 23.请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评析本文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A(1分) 22.D(3分)

23.作者描绘出随时间变化的山水景致,日与月东升西落,青山下溪水长流,江帆随溪水而下,沙洲上鸟类翩翩飞舞,烟雨移动,山色迷蒙,橘柚鲜绿,刚刚长出。变化的景色表明作者经常立于就亭,眺望风景,可见作者对江山风物的亲近与痴迷,满心的欢喜跃然纸上。(4分)角度1分:视觉角度,动静、角度、远近、俯仰、意向叠加、白描;翻译描写1分;景物特点开阔、清丽、优美、清新、壮阔、生机等1分;感情喜爱、沉醉、享受等1分。 24.本文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不管官务简散还是繁忙,都会融于山水,怡情养性,再而进入广阔天地之志,提倡人生要留下一片精神畅游之地。作品主旨独辟蹊径,不是借亭台抒发怀才不遇或思乡之情,也不是议论某种道理,而是提倡以山水滋养生命、性情。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唯物质名利追求的人们有积极的启示作用。(4分)

分析思想感情2分:在繁忙的公务之余(1分),融入山水、怡情养性(1分)。社会现状(1分),启示(1分):超越物化等。 【译文】

有适宜于游览观赏的地方,没有动用人力修整的烦难之事,二者常常很难兼备;在官舍中找到,离住处很近,就特别难。临江土地本来不肥沃出产少,官署破败简陋,没有优美的山坡亭台楼阁。我到了临江就建了几间屋舍作为阁山草堂,意思是与阁皂山靠近。然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登高远望,心里常常闷闷不乐。一天,下了很久的雪,天刚放晴,发现草堂旁有一处高地,我翘首向南远望,山色青翠积雪洁白,色彩鲜明,我非常高兴。于是整理那些荒芜的杂草,在它的上面建了一个竹亭,有序地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又看到那遮挡我视野的屋角就除去它,我为它取名叫做就亭,就是说顺着地势而不必劳累。

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够寻求山水之景来愉悦自己。但是有时临近都会,诉讼案件繁多喧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应酬不过来。虽然在山坡亭台楼阁之间往来,每天酒足饭饱,听音乐演奏,但是胸中欣赏山水的兴致大概已经很少了。为什么呢?身体倦怠,心情烦闷,而精神因为这些受到妨害。

临江作为郡府,远在赣江的偏僻处,寂静得像是穷山荒野。我怜叹它的破败,那里的百姓也习惯于我的政务宽简,一起休养,相安无扰。这里民俗俭朴打官司的少,宾客很少到这里,属员散去(公务完毕)就关门,于是脱下官服伸腿坐地一段时间,欣赏山水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显现出来。近年打仗,征求军用财物接连不断,距离阁皂山四十里,我没能丢下公务前往一游。姑且试着登上就亭,就亭幽静,靠近城墙,它的位置在官舍的东南,那里,太阳和月亮首先出现。碧绿的山,清净的水,江上的白帆,沙洲上的水鸟,烟雨或隐或现,橘柚鲜绿夺目,无不变幻形态、极为美好,触击内心掠过眼帘(赏心悦目),这众多美景都聚集在就亭内,大概像是江山风景来取悦我亲近我一样。

君子居家就有安息的地方,出游一定要有好的佐游的工具。用它们来发泄心中的郁积,调节自己的情绪,达到开朗舒畅的境地,不只是游览观赏而已。我私下里想这样做,没有实现,姑且和宾朋饮酒作诗,欣然而醉。

长宁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吾庐记 [清]魏禧

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 ?其将怀安也?”

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 B.然 C.之 D.矣

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

23.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 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 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 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

2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A(1分)

22.D(3分选C得1分) 23.B(3分)

24.答案示例: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5分) 【译文】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象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伐树记 (宋)欧阳修

①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

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耶?”因勿伐。

②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剪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耶?”

③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耶?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茀:杂草丛生。②薪:砍掉作柴薪。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而 B.之 C.则 D.既

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 B.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 C.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 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问和对比的形式。 2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4.第③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 21.D 22.A

23.承上启下。(1分)由第①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1分),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夭”),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而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分),从而引出第③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1分)。

24.首先,“客”指出庄子说法的本意,认为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1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1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1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1分) 评分说明:五个层次各 1分。 【解析】

21.本题考查实词解释,高考需要记忆的三百多个实词和18个虚词。原句解释为:春天气息已经浮现,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由此可知选:既,解释为:已经。

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B中应为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C“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错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揭示“有益者生存发展,无益者遭淘汰”的客观规律,而非反思自己。D选项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技巧没有对比。

23.考查课外文言文句段作用,要注意在中间部分可能会有承上启下过渡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分析,首先分析第第一段在内容上写的是东园到了开辟时期,把樗树砍掉以及保留杏树原因,而第二段“既而悟且叹曰”可见是承接上文内容,联想到感悟到“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夭”的周庄的不同见解。另外结构为下文第三段第四段写到“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意思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最后可见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而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从而引出第③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

24.考查了炼字和文段思路分析,首先开头从“是何怪耶?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大意是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可见“客”是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另外“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意思是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可见,“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接着“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意思是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

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可见,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最后“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意思是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 【参考译文】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已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樗树砍掉了。第二天,他又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自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晋文公问守原议 (唐)柳宗元

②③

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

[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矣 B.哉 C.乎 D.耶

22.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23.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5分)

【答案】 21.A 22.B

23.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分析、内容分析、情感分析1点1分。

24.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评分说明:“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解析】

21.主要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上下文语境“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这里应该填写表示完结状态的。选项中“矣”意思主要有: (1)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 (2)表示感叹。

(3)表示命令或请求:君无疑矣。

22.主要原因概括题型,结合文本可知ACD选项是原因的主要体现,而B选项说的是这样做的危害及其严重后果,与题干要求不吻合。

23.属于划线句段的赏析题型,题干中明确限定了需要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从整散句和长短句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需要结合题干标明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阐释。“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大意是: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前后对比明显,作者的愤懑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24.该题目侧重考察论证结构题型。首先需要我们结合文本把控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结合文本梳理出具体的论证思路,具体的论据支撑和分论点阐释。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第②段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然后③段具体结合事例进行原因的探究及其危害的阐释,最后第④段总结议论概括,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照我说,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才算得上顺承了天子诏命,才能树立霸主的威严,才能对诸侯们召唤、传令。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