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2022-10-31 来源:客趣旅游网
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的基础。2009全年GDP仍保持8%左右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前进。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鼓励、3G网络正式开通等共同推动了中国网民规模增长。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了促进经济回升,国家投入4万亿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截止2009年11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773.4亿元,比上年同期累计增加28.5%。2009年末,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TD-SCDMA网络覆盖,其中东部省份100%地市实现覆盖,基站总数超过10万个,核心指标接近2G水平。基础设施的改造为不同区域互联网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家电下乡政策加快电脑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家电下乡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同时实行的政策补贴措施降低了农村地区使用电脑的成本,对农村地区电脑购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网民成为现阶段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手机上网降低了网络使用的门槛,使没有接入条件或电脑的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服务。同时,2009年初3G的开通使得手机上网的速率大幅度提升,手机上网成为了潮流,庞大的手机用户拉动了新一轮网民增长。

虽然普及率持续提升,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较低。截至2009年12月,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我国网络使用的差距还很大,与此同时,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在逐步放缓。从2008年的41.9%下降到2009年的28.9%。这主要是由于:从信息和技术传播的一般模式看,存在随时间延续产生的“衰减效应”,即网络技术、信息及观念等在群体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互联网使用在地区和人群间传播也存在这样“衰减效应”。那些网络的易接触群体在过去的网络普及中已经基本都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而未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是网络渗透门槛较高的人群,针对这个人群的网络普及需要有强诱因刺激。

从绝对规模上看,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二)宽带网民规模

随着手机网民的增长,出现了逐渐增大的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这一群体在2009年末已经占到网民整体的8%。而其他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92%,其中有97.9%使用宽带,即目前有3.46亿网民使用宽带上网,占整体网民的90.1%,年增长7598万用户。2009年,中国基础电信网络的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据工业和信

息化部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1~11月份,基础电信企业净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17.6万户,达到10205.5万户,其中xDSL用户8315.1万户。

(三)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中国手机网民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3G手机上网概念的吸引

2009年1月份3G的正式发牌是通信行业最大的事件之一,?3G牌照的发放极大地鼓舞了整个3G产业链的信心。据调查,目前有46.5%的手机网民表示未来半年内,会使用3G手机上网。虽然目前3G只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3G的品牌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手机”、“3G上网”等概念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终端对上网的支持程度逐步完善

终端设备对上网的支持程度逐步完善。2009年上市的手机终端中,以大屏幕手机为主,且几乎全部支持高速上网服务,WAP2.0与HTTP协议的支持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与使用空间。终端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或明或暗地开展战略转型,将移动互联

网视为发展的方向。对于某些极大影响市场的终端厂商而言,这种转变带动了一批新的用户进入。

三、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由于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一个逐步规范的市场,在市场发展早期缺少规划和管理,导致市场发展混乱,用户对于手机上网一直抱有戒心。随着中国手机网民的增长,这些保有用户开始对周边的非手机上网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目前手机用户的主流人群(学生、上班族及外出打工者)中非常明显。曾经在互联网中上演的“梅特卡夫”现象?,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中上演。

四、运营商的推广举措得力

2009年中国各地运营商的手机上网体验厅快速发展,很多营业厅也提供了手机上网介绍与体验服务。资费一直是中国手机网民上网的重要阻碍因素,2009年中国手机上网资费一再调整,为手机上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运营商联合系统商、终端厂商积极推出便利手机网民上网的工具性软件和功能性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是免费的),从而降低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门槛。

(四)分省网民规模

目前,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我们按照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西、山东十个省或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山东网民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增幅分别达到40.2%和39.6%,增长排名第10、12位。

第二梯队: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海南、重庆、青海、新疆、吉林、陕西、河北、湖北8个省和直辖市。其中湖北和吉林省网民增速最快,年增幅39.9%和39.6%,增长排名第11、13位。

第三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湖南、广西、河南、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江西、安徽、贵州13个省或直辖市。这些省份网民增速较快,其中甘肃、河南、云南排名全国前三甲,分别为63.6%、56.4%和54.0%。

表?1 2009年分省网民规模及增速

CNNIC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也就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可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表征。对各省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92(P小于.001)。如下图所示,随着人均GDP从低到高的变化,互联网普及率也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

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比看,也存在同样的趋势。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较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2008年人均GDP为36575元,其互联网普及率为40.0%。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工农业基础相对雄厚,2008年人均GDP为25406元,其互联网普及率为29.1%。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2008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17507元,互联网普及率22.2%;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5694元,互联网普及率21.5%。

二、网民结构特征 (一)性别结构

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小幅上扬。

(二)年龄结构

与2008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更为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更加均衡。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攀升,整体占到网民的38.5%。这部分人群更为成熟,消费能力较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1.1%,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学历结构

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四)职业结构

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五)收入结构

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六)城乡结构

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低于2008年增长速度,也低于2009年整体网民增幅。

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由于缺乏相应硬件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虽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但在推动农村地区电脑使用上作用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还是较奢侈的用品。同时,宽带接入和费用问题也是农村人购买电脑、使用网络所疑虑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

农村地区网民增速放缓,可能会拉大城乡差距。根据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通过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突出的工具,如果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和接入条件继续滞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能及时赶上,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威胁。目前在农村地区,能够使用电脑接入网络的用户接近了某个增长的临界点。但是,对于更大规模的农村非网民群体,其通过电脑接入网络的基础还很匮乏。而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我国已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远高于电脑拥有量,加强农村地区无线接入的基础建设,可能会加速农村网民增速,缩小“知沟”带来的城乡差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