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台酒镇起源

2020-09-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茅台酒镇起源

茅台镇古代世居着濮僚部落,马桑树满上遍野,故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獠部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习惯称此地为“四方井”。

此后,随着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利用。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所以就把“四方井”改名叫“茅台”。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位“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

明朝时期,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通过半边桥去宫里烧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

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修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现已出土一面,故而得名三鼓寺,茅台村也因此又名“云鼓镇”。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光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路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

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