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
作者:冯艳伟
来源:《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年第02期
【 摘 要 】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是层出不穷。便利的网络环境在为我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表达权的滥用、谣言、信息欺诈和隐私泄露,使网络舆情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进行分析探讨。 【 关键词 】 新媒体;网络舆情;现状;应对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众多热点舆情事件,大多都是由新媒体引发的,部分由传统媒体进行报道,新媒体积极转载、讨论后增强了热点舆情事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何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舆情”在《辞源》中的解释为“民众的意思”。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学者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还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舆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现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等。 网络舆情是社会总体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现实事件和社会思潮,是以网络传播方式汇聚、形成、表达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相互交错的总和。新媒体是基于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凭借自身方便、快捷、可互动的优势,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交流意见的网络空间,已逐渐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渠道。 3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互联网进入我国20多年来,网民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6亿,手机网民超过13亿。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消费、娱乐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互联互通的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传播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民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与诉求。 但与此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带来了表达权的滥用、谣言、信息欺诈和隐私泄露。如果不加限制的强调网络言论自由及网络话语权,很可能会形成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那些有意无意的误导和煽动他人的虚假谣言能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4.1 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是西方政治学的一个定律,通俗地讲就是指由于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民众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要想化解网络上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不信任情绪,需要民众深入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也需要政府部门克服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惯病,以更加诚恳的心态和更加透明的方式与公众沟通。政府部门只有切实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才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4.2 健全完善互联网法律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内容仍不尽完善,客观上为互联网平台上一些可能涉嫌违法的“擦边球”行为提供了滋生空间,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法律条文在网络社会衍生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面前解释力不足,甚至出现了一些盲区,这就使得法律控制效果变弱。
要通过立法程序去遏制信息空间的犯罪活动困难重重,法律控制的滞后性使得这一在现实社会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网络社会中控制效果大打折扣。只有不断完善网络环境的法制建设,对舆情事件的处置才能有法可依。 4.3 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目前,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形成了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信息报送、危机处理、工作保障等一系列的应对机制。然而,在机制运行中仍然存在“主体跨部门、技术跨平台、内容多重复、资源缺共享、应对显滞后”等许多现实问题。个人认为,网络舆情应对需要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另外“三种机制”。
一是日常舆情通报机制。由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刊物进行日常舆情搜集、汇总、整理、分析和报告,这是最主要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联席会议机制。当前网络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应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与舆情处置问题,各职能机构与各方专业力量之间要加强相互协作,在重大舆情会商中充分借助“外力”形成“头脑风暴”。
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要树立信息也是“资源”的理念,对举报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舆情信息实行奖励,形成基层信息上报长效激励机制。 4.4 提升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
近年来领导干部“雷人”、“雷语”、“雷行”现象频出,一方面说明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浓厚,别一方面则折射出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匮乏。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更重要的是强化应用。领导干部要放低身架、换位思考,“在网上有话好好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5 网络舆情应对原则 5.1 坚持话语平等原则
面对网民的质疑,政府部门应该坦率真诚,以人为本,放低姿态,在话语表达和静态姿态上注意与网民平等对话,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5.2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原则
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强化第一时间观念,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在舆情应对中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处理事件的主导权。 5.3 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问题,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在进行新闻发布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官方应对文本,而是从民众心理需求出发准备相应的话语文本,真正回应民众的心理关切和疑惑。
对于网络舆情热点,简单封堵已经失效,应该学习大禹治水,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特点,积极回应民众诉求,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魏超.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研究[A].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4] 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4. [5] 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6] 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7] 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A].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8] 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9] 李彪.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及管理策略研究[M].舆情观察,2014.6. 作者简介:
冯艳伟(1981),女,毕业于河南大学,任职于濮阳市公安局;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互联网舆情及网络信息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