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2021-10-28 来源:客趣旅游网
优选文档

第16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局部。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共有12对,采纳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I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V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XI副神经,Ⅻ舌下神经。除第I、Ⅱ对脑神经外,都与脑干互相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其中I、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IV、Ⅵ、XI、Ⅻ对为运动神经;V、Ⅶ、IX、X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l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成。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推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乳头线为胸4,脐为胸12,腹股沟为腰l。

2.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l)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①大脑:外表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互相关联,当脑干有严峻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高兴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局部,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附1: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脑 小儿出生时脑相对重,约370g,占体重的10%~12%。因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响缓慢且易泛化。小儿的脑耗氧量,在根底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年人则为20%,对缺氧的耐受性较成年人差。

2.脊髓 新生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第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位置要低,应以第4~5腰椎间隙为宜。

3.脑脊液 新生儿脑脊液量少,约50ml,压力为,30~80mmH2O;随年龄增长,脑脊液量逐渐增多,儿童脑脊液压力为70~l80mmH2O。 4.神经反射

(1)出生时存在,以后永不消逝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 (2)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逝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颈肢反射,出生后3~7个月逐渐消逝。

(3)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永不消逝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各种腱反射。

-

优选文档

(4)病理反射,2岁以内引出踝阵挛、巴宾斯基征为正常生理现象。 (5)脑膜刺激征,包含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阳性。

附2:神经系统常见病症、操作和护理

1.头痛的护理 头痛是指额、顶、颞、枕部的疼痛。

(1)病因:分颅内因素和颅外因素。颅内因素包含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颅外因素包含颅脑附近器官或组织病变〔五官、颈椎、颈肌〕以及全身性疾病。 (2)头痛的观察:应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延续时间、前驱及伴随病症,与睡眠、活动体位变化有无关系等。

①发病情况:急性起病并有发热者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剧的头痛,延续不减,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提示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神经症;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病症〔如呕吐、缓脉、视乳头水肿〕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青壮年慢性头痛,但无颅内压增高,多为肌收缩性头痛〔或称肌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的疼痛最为剧烈(医学教育网整理)。

②头痛部位: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多在一侧;颅内病变的头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颅内深部病变的头痛部位不肯定与病变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多为全头部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髓膜炎尚伴有颈痛;眼源性头痛为浅在性且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鼻源性头痛或牙源性头痛也多为浅表性疼痛。

③头痛出现的时间与延续时间: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丛集性头痛常在晚间发生;女性偏头痛常与月经期有关;脑肿瘤的头痛多为延续性,可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

(3)心理支持:解除思想顾虑,鼓舞病人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治。

(4)用药护理: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不良反响,让病人了解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的特点。

2.感觉障碍的护理

(1)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枯燥、无渣屑,预防高热或过冷刺激,慎用热水袋或冰袋。

(2)知觉训练:每天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肢体被动运动、按摩、理疗及针灸。

3.运动障碍的护理 人体运动功能受限〔过少或消逝〕称为瘫痪。运动功能的执行是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局部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所引起的随意运动功能障碍,分别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无肌萎缩,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周围性瘫痪有明显肌萎缩,表现为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逝、病理反射阴性。随意运动是评估肢体有否瘫痪的重要检查。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一侧脑干病变可引起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称交叉瘫。脊髓横贯性损伤表现双下肢瘫痪,称截瘫。颈段脊髓横贯性损伤可引起双侧上下肢均瘫痪,称四肢瘫。肌肉病变可引起单肌或一组肌肉瘫痪,称肌肉性瘫痪。

(1)心理支持。鼓舞、关怀、尊重病人,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2)生活护理。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满足病人根本生活需要,病情平稳后,鼓舞病人用健侧肢体活动。卧床病人保持床铺整洁、舒适、枯燥、无渣屑,每2小时翻身1次,预防压疮发生。尽量预防半卧位及不舒适的体位。

-

优选文档

(3)平安护理。走路不稳、运动障碍的病人,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应预防其跌倒。病房保持安静、舒适、整洁,床铺要有爱护性床栏。地面要平坦枯燥,防湿、防滑。病人应穿防滑软底鞋。病人在行走时不要在其身边擦身而过,也不要突然呼喊病人的名字,以防分散其注意力摔倒。上肢肌力下降的病人,不要自行用热水瓶倒水,以防烫伤。为病人选择适宜的、手杖等助步工具,并有人陪伴,预防受伤。

(4)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和吸入性肺炎。

(5)对于排尿困难的病人予以按摩膀胱以助排尿,训练病人自主排小便,留管病人每4小时开放l次,做好会阴护理。鼓舞病人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每周更换尿管1次。每天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6)向病人说明锻炼的目的,根据病人肢体瘫痪程度制订锻炼方案,强调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4.昏迷的护理

(1)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昏迷程度、瞳孔变化、肢体有无瘫痪、有无脑膜刺激征和抽搐等。

(2)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打算吸引器,做好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的打算。

(3)预防尿路感染和压疮,观察尿量和尿液颜色。

(4)昏迷病人如有不安表情及姿态应考虑有便意,可提供便器。如便秘使用开塞露,大便失禁做好肛门及会阴护理。

(5)预防呼吸道感染,每日清洁口腔护理2次,口腔溃疡涂锡类散和溃疡膏。在翻身时叩背吸痰。张口呼吸的病人口部覆盖温湿纱布。

(6)长期卧床的病人预防坠积性肺炎,随时观察病人的体温、呼吸和痰的性状。 (7)预防营养不良,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5.腰椎穿刺术的护理

(1)目的:①测脑脊液压力,检查椎管有无堵塞现象;检查脑脊液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做出诊断。②向鞘内注射药物,医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放脑脊液和腰椎麻醉。

(2)禁忌证:穿刺部位有感染者;颅底骨折有脑脊液漏出者;颅内有占位性病变,伴有颅内压增高,尤其有脑疝迹象者;高颈位脊髓病变;病情危重或有躁动者。

(3)术前打算:①向病人说明穿刺目的、过程,穿刺采取的特别体位及考前须知,排除恐惧,取得合作。②普鲁卡因过敏实验。③用物打算。④嘱病人排尿、粪,静卧15~30分钟。

(4)术中配合:①取侧卧位,背部齐床沿,头向前屈,膝关节屈曲双手抱紧膝部,使腰椎后凸,椎间隙增大,穿刺选腰3~4椎间隙最正确。动作应柔和,体位勿过度弯曲以免影响病人呼吸。②术者进针时预防病人乱动,以免发生断针、软组织损伤及穿刺部位污染。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及脉搏等,如有异常马上告知医生处理。

(5)术后护理:病人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24小时内严格卧床,以防头痛、呕吐、恶心或眩晕等穿刺后反响。颅内压较高者则不宜多饮水。紧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觉脑疝前驱病症,及时处理。

二、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1.病因

(1)定义:由于某些原因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延续高于200mmH2O(2kPa),并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三大病延,称为颅

-

优选文档

内压增高。 (2)正常值:侧卧位腰椎穿刺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70~200mmH2O(0.69~1.96kPa),儿童为50~lO0mmH2O(0.49~0.98kPa)。

(3)病因:脑体积增加、脑脊液增多、脑血流量增加、颅腔空间或容积减小。

(4)病理生理:成年人颅腔容积为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包含脑组织、血液、脑脊液,颅内压的调节主要依靠脑脊液量的增减来完成,脑脊液总量占颅腔容积的10%,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脑血流量减少或形成脑疝。

(1)头痛:最常见病症,以晨起和晚间多见,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为延续性头痛,并有阵发性加剧。程度可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咳嗽、打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加重。 (2)呕吐:多呈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易发生于饭后,可伴恶心,系因迷走神经受激惹所致,呕吐后头痛有所缓解,但呕吐一般与进食无关。

(3)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客观征象。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中央凹陷变浅或消逝,视网膜静脉怒张、纡曲、搏动消逝,严峻时乳头周围可见火焰状出血。长期、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神经萎缩而导致失明。

(4)意识障碍: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往往意识冷淡,反响迟钝,急性颅内压增高者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颅内压增高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疝。

(5)生命体征变化:病人可伴有典型的生命体征变化,代偿期可出现Cushing综合征,“两慢一高〞,即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脉搏缓慢、洪大有力;呼吸深慢等,严峻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6)其他病症和体征:颅内压增高还可出现复视〔展神经麻痹〕、头晕、猝倒等。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时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饱满、张力增高和骨缝别离。 3.辅助检查

(1)头颅X线摄片: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可见脑回压迹增多、加深,蝶鞍扩大,颅骨局部被破坏或增生。小儿可见骨缝别离。

(2)CT或MRI:对推断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重要参考价值。

(3)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主要用于疑有脑血管畸形的疾病等。 (4)腰椎穿刺:腰穿可引发脑疝〔枕骨大孔疝〕,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病症和体征者禁忌。 4.医治要点〔非手术医治〕

(1)病因医治:是最根本的医治原则,如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去除颅内血肿、处理大片凹陷性骨折、操纵颅内感染等。

(2)脱水医治: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病因者,先采取限制液体入量,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常用20%的甘露醇250ml,15~30分钟滴注完毕。

(3)激素医治: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通过稳定血-脑屏障,改善血管通透性降低颅内压。 (4)抗感染:伴有颅内感染者,可使用抗菌药操纵感染。

(5)冬眠低温医治:当体温降至30℃时,脑代谢率仅为正常体温时的50%左右,脑脊液的压力较降温前低56%。

5.护理问题 ①舒适的改变。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②组织灌注量改变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血流量下降有关。③有体液缺少的危险与剧烈呕吐、操纵摄入量及应用脱水药有关。④潜在并发症为脑疝。 6.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体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给氧,延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适当限制液体入量,不能进食者,成年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

-

优选文档

不少于600ml;不应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以免加重脑水肿;神志清楚的病人给予一般饮食,但应限制钠盐摄入量。维持正常体和气预防感染。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医学教育网整理)。

(2)预防颅内压突然升高:休息。静心休养、预防情绪冲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增加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剧烈咳嗽和便秘;及时操纵癫痫发作;躁动的处理。

(3)药物医治的护理:使用脱水药物的护理,注意输液的速度,如20%甘露醇250ml,在15~30分钟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观察脱水医治的效果。停药前应逐渐减药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肾上腺皮质激素医治的护理,应用的目的是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因应用激素诱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响。

(4)冬眠低温医治的护理:降温方法,病房光线宜暗,室温18°~20℃,专人护理。先根据医嘱给予足量冬眠药物,病人御寒反响消逝前方可加用物理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l℃为宜,体温以肛温31~34℃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凝血障碍等并发症;体温高于35℃则疗效不佳,预防体温大起大落。严密观察病情,在冬眠期间不宜翻身或移动体位,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冬眠低温期间,假设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l00mmHg(13.3kPa),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冬眠疗法或更换冬眠药物。饮食,每日液体入量不宜超过1500ml,鼻饲者,流质或肠内营养液温度应与当时体温一致。低温时观察病人有无尿潴留、腹胀、便秘、消化道出血等,注意预防反流和误吸。预防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冻伤、低血压、压疮、暴露性角膜炎等。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天,停止医治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使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5)脑室引流的护理:引流管开口需要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术后早期应减低流速,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降低引流瓶,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注意补液,以免水电解质失衡。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5~7天,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更换及拔除引流管道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拔管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病症,及时通知医生。 7.健康教育

(1)病人原因不明的头痛病症进行性加重,经一般医治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者,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颅内压突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指导病人学习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病人,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加强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三、急性脑疝病人的护理

脑疝形成的机制是颅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局部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脑疝。

1.解剖概要 颅腔被大脑镰、小脑幕分割为3个彼此相通的分腔。小脑幕上腔分为大脑左、右半球,幕下腔容纳小脑、脑桥、延髓。颅腔的出口为枕骨大孔,延髓经此孔与脊髓相连,小脑扁桃体在枕骨大孔之上,位于延髓下端的背侧。 2.分类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3.临床表现与诊断 (1)小脑幕切迹疝

①颅内压增高病症: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躁动不安,一再呕吐。

-

优选文档

②进行性意识障碍:意识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是推断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病人可出现嗜睡、意识模糊、浅昏迷、昏迷、深昏迷。 ③瞳孔改变:瞳孔变化是推断病变部位的主要指标,小脑幕切迹疝时主要表现为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脑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导致患侧瞳孔缩小,后动眼神经麻痹至患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反响消逝,伴眼睑下垂及眼球外斜。晚期,双侧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响消逝。

④运动障碍:沟回疝直接压迫大脑脚,锥体束受累后,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瘟,病理征阳性。

⑤生命体征变化:先出现Cushing综合征,病情进一步开展,可出现去皮质强直,血压骤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2)枕骨大孔疝:为小脑幕下的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内移位。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一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出现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4.医治要点 关键在于及时发觉和处理。①病人一旦出现典型的脑疝病症,首要的医治措施为应马上静脉输入高渗脱水剂,确诊后尽快手术。②假设难以确诊可通过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外引流术等降低颅内压。

5.护理问题 ①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感染。②舒适的改变:头痛、呕吐。 6.急救护理

(1)改正脑组织灌注缺少。脱水医治和护理,快速静脉输入甘露醇、山梨醇、呋塞米等强力脱水药,并观察脱水效果;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以维持适当的血氧浓度,对呼吸功能障碍者,行人工辅助呼吸。

(2)紧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呼吸、心跳、瞳孔及意识变化。 (3)紧急做好术前特别检查及术前打算。 7.健康教育

(l)对患者经常询问大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腹泻药或人工排便,以免排便用力造成再出血。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如有恶心、呕吐应暂停进食。保持充足睡眠,可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预防发生意外〕。

(3)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6个月后。 (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1个月门诊随访。

(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医治,如高压氧等。如有外伤性癫痫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四、头皮损伤病人的护理

1.头皮的分层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骨膜。 2.分类及护理

(1)头皮血肿:由钝器伤所致,依血肿出现在头皮的具体层次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比拟小、局限;帽状腱膜下血肿大、易扩散,甚至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骨膜下血肿以骨缝为界。较小血肿早期加压包扎,较大血肿行穿刺抽出积血并注意抗感染。

(2)头皮裂伤:出血较多,不易自行停止,严峻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须马上加压包扎止血,并24小时内施行清创缝合。

(3)头皮撕脱伤:是最严峻的头皮损伤,有时可合并颈椎损伤。现场应马上加压包扎、

-

优选文档

操纵出血、止痛、防治休克。完全撕脱的头皮不做任哪里理,用无菌敷料包扎,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

五、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一〕脑震荡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伤后马上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延续一般不超过30分钟,可出现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微弱、肌张力减低、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逝,逆行性遗忘。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病症。

2.诊断 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CT检查无阳性发觉,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

3.医治要点 无须特别医治。一般卧床休息1~2饲,可完全恢复。可适当给予冷静、镇痛对症处理。

〔二〕脑挫裂伤

1.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一般伤后马上出现昏迷,多数病人超过半小时,严峻者可长期延续昏迷。②局灶病症和体征。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③头痛、呕吐。④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因继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所致。⑤脑干损伤是脑挫裂伤中最严峻的特别类型。

2.诊断 CT或MRI检查可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脑水肿的程度及有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

3.医治要点 ①一般处理为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②防治脑水肿。③促进脑功能恢复。④手术医治。颅内压增高明显甚至出现脑疝迹象时,应做脑减压术或局部病灶去除术。

〔三〕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病症所需时间,将其分为3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天至3周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 1.临床表现 (1)硬膜外血肿: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致出血。血液积聚可又撕破小血管使血肿增大。出血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或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导致。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最易导致硬脑膜外血肿。血肿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 ①典型的意识障碍为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 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也可表现为延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③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病人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常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2)硬膜下血肿: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水肿存在,病情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脑疝的昏迷相重叠,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其他征象多在l~3天进行性加重,从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急性颅内血肿鉴别。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脑挫裂伤较轻、血肿形成较慢,可有意识好转期。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可不伴有脑挫裂伤,其意识障碍过程可与硬脑膜外血肿相似,有中间清醒期。

(3)脑内血肿:以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为主,假设血肿累及重要脑功能区,可出现偏

-

优选文档

瘫、失语、癫痫等病症。

2.诊断 CT检查可辅助诊断。硬膜外血肿:CT示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硬膜下血肿:CT示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混合密度影;脑内血肿:CT示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血肿影。

3.医治要点 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医治,手术去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四〕颅脑损伤的护理(医学教育网整理)

1.护理评估

(l)健康史:了解受伤过程,有无中间清醒期、逆行性遗忘、脑脊液漏发生,是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病症,现场急救情况;重要的疾病史。 (2)身体状况:全面检查推断损伤的严峻程度及类型。

(3)心理和社会状况:因脑损伤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智力、肢体功能等大脑功能障碍,病人清醒后,会有较重的心理负担,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等。病人家属也可能会表现为相同的心理。

2.护理问题 ①意识模糊/混乱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②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损伤后高代谢、意识障碍等有关。④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意识不清、癫痫发作有关。⑤潜在并发症为颅内压增高、脑疝、压疮、肌萎缩。

3.护理措施 手术前2小时内剃净头发,清洁头皮,涂擦75%乙醇并用无菌巾包扎。手术后搬动病人前、后应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后,取健侧或仰卧位,预防切口受压;小脑幕下开颅手术后,取侧卧或侧俯卧位。手术中护理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1)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病人去枕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及时去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开放气道;禁用吗啡止痛。加强气管插管、器官切开病人的护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呼吸道感染。

(2)加强营养:早期可采取肠外营养,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 (3)病情观察和记录 ①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状态,观察时采纳相同程度的语言和痛刺激,对患者反响作动态分析,推断意识状态变化。采纳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用量化方法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分别对睁眼、言语和运动3个方面评分,再累计,最高为15分,低于8分表示昏迷状态,分数越低意识障碍越严峻〔表16-1〕。

表16-1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

睁眼反响 自动睁眼 呼唤睁眼 刺痛睁眼 不能睁眼

计分 4 3 2 1

言语反响 答复正确 答复错误 胡言乱语 只能发声 不能发声

计分 5 4 3 2 l

运动反响 遵嘱活动 刺痛定位 躲避刺痛 刺痛肢屈 刺痛肢伸 不能活动

计分 6 5 4 3 2 l

②生命体征:定时观察,如出现库欣综合征提示颅内压增高;假设血压下降、脉搏快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提示脑功能衰竭;假设在受伤1周后延续高热提示有感染的发生。 ③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是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脑干部位的损伤引起。假设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意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受压

-

优选文档

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皮质强直,多为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眼球别离或异位,多为中脑损伤。 ④锥体束征:伤后马上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且相对稳定,多系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损伤所致;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多为中脑受压、锥体束受损所致。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压疮。②泌尿系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会阴护理,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天。③肺部感染。④暴露性角膜炎。眼睑不能闭合者涂眼膏,预防角膜炎或角膜溃疡。⑤失用综合征。已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每日做2~3次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按摩。

(5)排除脑水肿:预防和处理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术中放置创腔引流管,术后护理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

(6)预防造成颅内压突然升高的因素: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剧烈咳嗽和便秘;及时操纵癫痫发作;躁动的处理。 4.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轻型脑损伤病人应尽早自理生活。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的病人应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

(2)外伤性癫痫病人应定期服用药物,病症完全操纵后,坚持服药1~2年,逐步减少药量再停药。不可突然停药,不能单独外出,登高、游泳等,以防意外发生。

(3)康复训练。脑损伤后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有局部恢复的可能,应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协助病人制订康复方案,进行废损功能锻炼。

六、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脑血栓形成

1.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一种,是指脑部血液供给障碍、缺血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

(1)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2)发病机制:在颅内血管病变的根底上,管腔狭窄形成血栓。 2.临床表现

(1)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

(2)起病缓慢,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病症,一般无意识障碍,多在休息或睡眠时由于血压过低、血流减慢、血黏度增加等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病,早晨起床时才发觉半身肢体瘫痪。局灶病症多在数小时或2~3小时达顶峰。

(3)神经病症随堵塞血管而异,常见各种类型的感觉或视觉障碍、眼震、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偏瘫、交叉瘫或四肢瘫。

3.辅助检查 ①脑脊液正常。②CT发病当天多无改变,24小时后脑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③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 4.医治要点

(1)急性期医治:早期溶栓,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给是急性期的主要医治原则,早期溶栓是指发病6小时内采纳溶栓医治;调整血压,急性期的血压维持在比发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预防脑水肿,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应行降低颅内压医治,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抗凝医治,用于进展型脑梗死的病人,预防血栓继续进展;血液稀释疗法;血管扩张药及钙拮抗药;高压氧舱医治;抗血小板聚集医治;脑代谢活化药;中医药医治、手术医治。

-

优选文档

(2)恢复期医治:主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系统地进行病人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 5.护理问题 ①躯体移动障碍与偏瘫有关。②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③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④焦虑、恐惧与偏瘫、失语、或医疗费用、家庭社会支持有关。⑤有失用性肌萎缩、关节畸形的危险与偏瘫、长期失用、无视康复训练有关。 6.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无因缺血、缺氧致脑水肿而颅内压增高的病症,如有马上汇报医生并遵医嘱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等脱水药,降低颅内压。 (2)充分休息,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禁止放置冰袋及冷敷。 (3)满足生活活动需要。

(4)指导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5)指导语言训练。

(6)保证病人营养,病人不能吞咽时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饮食。 7.健康教育

(1)让病人及家属掌握防治脑血栓形成的知识,使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康复医治,戒烟酒,饮食合理,作息有规律,适量运动与体育锻炼,减轻体重。

(2)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压,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可能终身用药,用药不可时用时停,因为血糖及血压的剧烈波动对机体损害更大。 (3)一旦发觉手指麻木无力或短暂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可能为脑缺血先兆,不可疏忽,应去医院就医。

〔二〕脑栓塞

1.病因与发病机制 颅外其他部位病变形成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脑缺血、脑软化。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风湿性心瓣膜病。

2.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静止期或活动后,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病症,常见的临床病症为局限性抽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意识障碍较轻且恢复快。严峻者突起昏迷、全身抽搐,可因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发生脑疝死亡。

3.辅助检查 ①脑脊液正常。②CT发病当天多无改变,24小时后脑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③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

4.医治要点 ①脑部病变同脑血栓形成。②医治引起栓塞的原发病。 5.护理措施 同“脑血栓形成〞。

〔三〕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①为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②颅内动脉瘤。③脑动静脉畸形。④其他。脑动脉炎、血液病、抗凝及溶栓医治等。

(2)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高兴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根底上,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破裂血管以大脑中动脉深局部支豆纹动脉最常见。

2.临床表现

(1)多在白天活动中或情绪冲动时突然发生。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意识障碍出现迅速,可伴大小便失禁。

(2)内囊出血最多见,是由于豆纹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破裂出血所致,主要表现为“三偏症〞,出血灶的对侧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急性期清醒后可检出瘫痪肢体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逝,数天后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多因大量出血致颅内压增高、短期内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

(3)脑桥出血较少见,意识障碍轻,脑桥一侧出血时表现为交叉瘫,即出血灶侧周围性

-

优选文档

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两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瞳孔呈针尖样。

(4)小脑出血也较少见,表现为不能站立、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9

3.辅助检查 ①白细胞计数增高,超过10×l0/L,蛋白尿、尿糖、血液尿素氮和血糖增加。②脑脊液多为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③头部CT、MRI可发觉脑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4.医治要点

(1)急性期医治的主要原则是预防再出血、操纵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 (2)调控血压,急性期一般不用降压药物,当收缩压超过220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时,可用硫酸镁等药物降压。

(3)操纵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 (4)止血药和凝血药应用。 (5)手术医治。

5.护理问题 ①意识障碍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②潜在并发症为脑疝、消化道出血、感染、压疮。③生活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偏瘫有关。 6.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有无颅压增高、脑疝早期表现。

(2)充分休息。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预防搬动病人,病室保持安静。病人侧卧位,头抬高15°~30°,减轻脑水肿(医学教育网整理)。

(3)保证营养: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平稳可行鼻饲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蛋白、维生素的摄入。鼻饲前应抽胃液观察,如呈咖啡色,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清醒后如无吞咽困难,可拔胃管,给予易吞咽软食。

(4)预防窒息。进餐前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进餐时病人不要讲话,减少干扰病人进餐的因素。进食时病人取坐位或高侧卧位〔健侧在下〕,进食应缓慢,食物应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以利吞咽。给病人充足的进餐时间,以利充分咀嚼。进餐后应保持坐位30~60分钟。水、汤等液体简单误吸,吞咽困难的病人不能用吸管喝水或喝汤。如用水杯喝水,应喝至半杯处,预防水位过低病人仰头喝水误吸。床旁备吸引装置。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

(5)满足病人一般生活需要,指导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6)积极指导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7)指导语言训练。 7.健康教育

(1)功能锻炼: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瘫痪的肢体坚持被动及主动的功能锻;对失语、智力减退的病人,进行耐心的语言和智力训练;教会家属护理方法。

(2)脑卒中病人有再次脑出血、脑栓塞的危险,高血压病人应规律服药,将血压操纵在适当水平。脑肿瘤手术后病人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定位病症,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3)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

(4)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压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枯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5)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预防交谈,防呛咳、窒息。

(6)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

-

优选文档

便秘时可使用缓泻药,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7)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血脂等,适当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为脑外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冲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2.临床表现 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可有脑膜刺激征。再发率最高的时期是在首次出血后的2周。一般无肢体瘫痪。 ①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是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为血性,压力增高>200mmH20(lmmH20=9.8Pa)。②CT可显示局限的出血块。③脑血管造影是最具定位意义的辅助检查。

4.医治要点

(1)一般医治。绝对卧床休息4~6周,预防增加病人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对头痛和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用足量有效的镇痛、冷静药。 (2)止血医治。制止继续出血和预防再出血。

(3)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 (4)解除血管痉挛。

(5)颅内血管畸形及颅内动脉瘤可行手术医治、血管内介入医治。

5.护理问题 ①疼痛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有关。②潜在并发症为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③生活自理缺陷与绝对卧床休息有关。 6.护理措施 (1)心理支持。

(2)采纳缓解疼痛的方法,指导病人采纳放松技术,必要时给予脱水药、镇痛药物。 (3)用药护理,紧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响。

(4)病人绝对卧床休息4~6周,加强护理,满足病人的一般需要。

(5)预防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诱发因素。 (6)并发症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率较高,以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最大,2周再发率最高。临床特点为首次出血后病情稳定,突然再次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等。 7.健康教育

(1)预防诱因。指导病人预防情绪冲动、用力屏气、排便、剧烈咳嗽、喷嚏等诱发因素。 (2)对病人和家属告知有关本病的知识,排除恐惧、焦虑心理,增强病人的信心。 (3)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可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纤维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蜂蜜,少食或不食刺激性、辛辣的及可能引起腹胀的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戒烟、忌酒;操纵食物热量,维持理想体重。 (4)女性育龄病人应告知其1~2年预防怀孕。

〔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有微栓子学说、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其他可有颈部动脉纡曲或扭结、受压、盗汗、心功能障碍、高凝状态等。

2.临床表现 发作突然,历时短暂5~30分钟,为脑某一局部的神经功能丧失,一般在24小时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失,反复发作。 3.医治要点 (1)病因医治。

-

优选文档

(2)药物医治。①抗血小板聚集药,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氯吡格雷。②抗凝医治,一再发作、发作延续时间长、病症逐渐加重无禁忌者,及早抗凝医治。③钙拮抗药。④中医药医治。 (3)外科医治。

4.护理问题 ①知识缺少:缺少对本病的防治知识。②潜在并发症为脑卒中。③有受伤的危险与突发眩晕、平衡失调、一过性失明有关。 5.护理措施

(1)疾病知识指导。告知病人本病病因、常见病症、预防、医治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 (2)指导病人低盐、低钙、低糖、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饮食,戒烟洒,戒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预防过分饥饿。

(3)指导病人按医嘱正确服药,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

6.健康教育 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法,到达防病、治病的最正确状态。其内容:①让病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或换药的效果,以及药物剂量对血压的影响。②定期的体格检查,及时发觉问题,及时医治。一般每年1次。③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法。膳食营养成分摄入不合理、活动太少、休息时间不规律等。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预防跌倒,注意平安防护。④克服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

七、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病症。多数40岁起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为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为脑桥小脑角占位病变压迫三叉神经以及多发性硬化等所致。 2.临床表现

(1)疼痛性质:常无先兆,为突然闪电样发作,犹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延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时病人常双手紧握拳或握物、或用力按压痛部,或用手擦痛部,以减轻疼痛。因此,病人多出现面部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眉毛脱落等现象。每次发作从数秒至2分钟不等。其发作来去突然,间歇期完全正常。病初起时发作较少,以后越发越频,疼痛程度也随之加重。本病可缓解,但极少自愈。

(2)疼痛部位:仅限于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居多。以面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门犬牙和舌等处最敏感,为“触发点〞。严峻者洗脸、刷牙、谈话、咀嚼都可诱发。病初起时,疼痛发作仅在三叉神经的某一支分布区,常见为Ⅱ支或Ⅲ支,而后逐渐扩散。

(3)伴随病症:疼痛发作时可出现面肌痉挛性收缩、口角向病侧歪斜、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病症。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者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继发性三叉神经疼痛者多伴有其他脑神经及脑干受损的病症和体征。

3.医治要点 迅速有效镇痛是医治本病的关键。

(1)药物医治:本病的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逐渐减量。其次苯妥英钠、氯硝西泮、氯丙嗪、氟哌啶醇。轻者亦可服用解热、镇痛药物。

(2)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医治:可缓解疼痛数月至数年。但可致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复视、咀嚼无力等并发症。

(3)封闭医治:行三叉神经纯乙醇或甘油封闭医治。

(4)手术医治:以上医治长达数年仍无效且又能耐受开颅手术者可考虑三叉神经终末支

-

优选文档

或半月神经节内感觉支切断术,或行微血管减压术。

4.护理问题 ①疼痛。面颊、上下颌及舌疼痛与三叉神经受损〔发作性放电〕有关。②进食困难与病人因疼痛畏惧进食,担忧进食后诱发疼痛有关。③忧郁、焦虑与疾病因素引起的剧烈疼痛及手术因素等有关。 5.护理措施

(1)预防发作诱因:选择清淡、无刺激的软食,严峻者可进食流质;援助病人尽可能减少刺激因素,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柔和,预防因周围环境刺激而产生焦虑情绪,以致诱发或加重疼痛。

(2)疼痛护理:与病人商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与技巧,鼓舞病人运用指导式想象、听轻音乐、阅读报纸杂志等分散注意力。

(3)用药护理:卡马西平可导致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行走不稳、肝功能损害、皮疹和白细胞减少;匹莫齐特可于医治后4~6周出现手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出现肢体不随意抖动等,有些病症可于数天后自行消逝,病人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自行停药,护士应观察、记录和及时汇报医生。 6.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应援助病人及家属掌握本病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病人痛苦。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和愉快心情,培养多种兴趣爱好,适当分散注意力;保持正常作息和睡眠;洗脸、刷牙动作宜柔和,食物宜软,忌生硬、油炸食物。

(2)用药与就诊指导:服用卡马西平者每1~2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和血常规,出现眩晕、行走不稳或皮疹时及时就医。

八、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的周围神经病,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脑神经,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节段性脱髓鞘。病毒感染可能对免疫反响起一种启动作用。 2.临床表现

(1)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以夏秋季发病率高。劳累、淋雨等常为发病诱因。多数病人病前1~4周可有病毒感染表现,少数有疫苗接种史。首发病症多为双下肢无力,然后向上肢开展。

(2)运动障碍。四肢对称性、缓慢性瘫痪,从下肢开始,下肢重于上肢,从远端向近端开展,如呼吸肌瘫痪可引起呼吸困难。

(3)脑神经受损。成年人双侧面瘫,儿童常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 (4)感觉障碍。可有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或〕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或缺失。

(5)自主神经障碍: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重者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3.辅助检查 典型的脑脊液检查为细胞数正常而蛋白质明显增高,称蛋白-细胞别离现象,在病后第3周明显。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显著增高。

4.医治要点 ①呼吸肌麻痹处理。及时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人工呼吸。②血浆置换疗法,去除血中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炎性物质、补体等。③激素疗法。④免疫抑制药环磷酰胺对本病有效。⑤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5.护理问题 ①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感染、肋间呼吸肌麻痹有关。②呼吸型态改变机械呼吸与呼吸肌麻痹,不能维持正常呼吸有关。③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局部皮肤长时间压迫有关。④营养失调,即低于机体需要量。 6.护理措施

-

优选文档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急性期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进行被动运动,当肌力恢复时,鼓舞病人做主动运动。

(3)饮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特别是维生素B12。

(4)保持皮肤清洁枯燥,注意保暖禁用热水袋,每2~3小时翻身1次,预防压疮。 (5)做好口腔、皮肤、大小便护理,预防感染。 (6)做好心理护理。

(7)用药护理:激素医治时,注意有无急性溃疡致消化道出血及真菌感染的发生。慎用冷静催眠药,可导致呼吸肌麻痹或使原有病症加重。 7.健康教育

(1)向患者介绍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家属提供爱护性看护及一般生活护理的有关知识。

(3)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多吃新奇蔬菜、水果、豆及谷类、蛋、肝及瘦肉等。注意保暖,预防受凉、雨淋、劳累等,以防感冒。

九、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性,以静止性震颤、运动缓慢、肌强直和姿态步态异常为临床特征。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 ①加速老化。本病多见于老年人。②环境因素:环境中与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毒素与农药可能是本病的病因。③遗传因素。

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纹状体内2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功能互相拮抗。脑内多巴胺递质主要是黑质-纹状体通路。帕金森病时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多巴胺的生成减少,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

(1)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

(2)常以静止性震颤为特征性病症,类似搓丸样动作。具有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逝等特征。

(3)肌强直、面具脸、铅管样肌强直、齿轮样肌强直。

(4)运动缓慢,随意运动减少,坐下时不能起立,起床、翻身、解系纽扣或鞋带、穿鞋、穿衣、洗脸、刷牙等一般活动均发生困难。有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的倾向,称为“写字过小征〞。 (5)体位不稳,“慌张步态〞是帕金森患者特有的体征,表现为行走时起步困难,一迈步时即以极小的步伐前冲,越走越快,不能马上停下脚步。

(6)口、咽和腭肌运动障碍,讲话缓慢、语调低、吐字不清、流涎和吞咽困难。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夜间大量出汗、直立性低血压。 (8)精神病症表现为抑郁症、幻觉、思维迟钝等;晚期可出现智力衰退。 3.医治要点

(l)药物医治:药物医治是最主要的医治方法。①抗胆碱能药物,为常用药物之一,可协助维持纹状体的递质平衡。常用药物有苯海索〔安坦〕。②金刚烷胺,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并阻挡其再汲取。③左旋多巴,对脑部多巴胺缺少的替代疗法,需要应用其前驱物左旋多巴。④多巴胺受体冲动药直接冲动纹状体,产生和多巴胺相同的作用。 (2)外科医治

4.护理问题 ①躯体移动障碍与本病引起的震颤、肌强直、体位不稳等运动障碍有关。

-

优选文档

②自尊紊乱与因运动障碍而引起的自身形象改变、生活不能自理等有关。③知识缺少。缺少本病的相关知识与药物医治、康复护理等知识。④语言沟通障碍与咽喉部肌强直、动作减少等有关。⑤营养失调与吞咽困难有关。⑥潜在并发症为外伤、压疮、感染。 5.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注意床的高度适中,方便患者上下床,两边有床栏爱护;呼叫器、茶杯、纸巾、便器、手杖等放于患者伸手可触及处,方便取用;室内或走道配备扶手等辅助设施。 (2)运动护理:预防和推迟关节僵直和肢体挛缩,克服运动障碍的不良影响。①参与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和最大活动范围。②有目的、有方案地锻炼,鼓舞患者自主活动,尽可能减少生活对他人的依赖。③注意头颈部直立姿态,预防畸形。④有起步困难和步行时突然僵住不动者,指导其思想放松,目视前方,双臂自然摆动,脚抬高,足跟先着地。⑤过度震颤者,可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手抓住椅臂,操纵震颤。⑥有显著运动障碍而卧床不起者,应援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被动活动,按摩四肢肌肉,注意动作柔和,预防造成疼痛和骨折。

(3)平安护理:①防烫伤和烧伤。②防自伤、自杀、走失、伤人等意外发生,如患者有幻觉、错觉、忧郁、欣快等精神病症或意识模糊、智能障碍,应专人陪护;禁止患者自行使用锋利器械和危险品;按时服药,送服到口等。

(4)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优质蛋白、易消化饮食。了解病人的吞咽反响足否灵敏,有无咳嗽和呕吐反射。餐前、餐后让病人取坐姿保持10~15分钟。进食时不要督促,食物温度适宜预防烫伤。提供易咀嚼、易消化的细软、无刺激的食物或半流质饮食。蛋白不宜给予过多,以免降低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疗效。

(5)用药指导:告知病人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医治,告知药物的种类、用法、服药考前须知、疗效和不良反响及处理。服药遵循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的原则,尽量以较小的剂量取得较中意的疗效。蛋白质可影响左旋多巴的汲取,服用前预防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豆浆、鱼类、肉类,更不能用牛奶、豆浆替代开水服药。 药物不良反响:①左旋多巴制剂早期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直立性低血压、失眠等不良反响,在进食时服用或减少剂量。长期服用会出现“异动症〞。还可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晨僵现象〞“冻结现象〞。②抗胆碱能药物常见不良反响为口干、眼花、少汗、便秘、排尿困难等,前列腺肥大及青光眼患者忌用。⑨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响有口渴、失眠、食欲缺少、头晕、视力障碍、足踝水肿、心悸、精神病症等。④多巴胺受体冲动药常见不良反响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皮肤瘙痒、便秘,剂量过大时可有精神病症、直立性低血压等。

(1)营养的供给:①增加饮食中的热量、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含量。将食物事先切成小块、磨碎或给予半流质,易于咀嚼和吞咽。②给予有粗大把手的叉子或汤匙,使患者易于进食;如患者手指发抖厉害时,可协助其进食。

(2)保持大、小便通畅:①让患者摄取足够的水分。②指导患者吸气后屏气,利用增加腹压的方法解便与排尿。

(3)药物医治:①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的,虽不能根治,但药物医治可以减轻病症,预防并发症。使其对医治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期望值。②告知患者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因人而异,应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到达疗效最好而不良反响尚轻为止,然后维持服用。

(4)康复指导:①做关节的全范围运动可预防关节挛缩。②温水浴、按摩等物理医治有助于缓解肌肉僵硬,并可预防挛缩。③观察头和颈部是否向前倾,指导患者注意姿态以预防畸形;躺在床上时不应垫枕头,还应定时取仰卧姿态。④指导患者在步行时应以足跟先着地,

-

优选文档

抬高脚趾,不要拖曳;鼓舞患者手臂自然摆动,以舒展的步伐行走,较易保持平衡。⑤过度震颤者应让其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手抓住扶手可以稍加操纵震颤。⑥让患者穿轻便宽松的衣服,可减少流汗和活动的束缚。⑦鼓舞患者尽量试着独立完成一般生活的活动,如说话、写字和进食、穿衣、移动等。

(5)心理支持:①对于心情抑郁的患者,应鼓舞其说出自己的感受。②援助患者寻觅有兴趣的活动,鼓舞自己安排娱乐活动,培养生活乐趣。

十、癫痫病人的护理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由于大脑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的慢性疾病。根据异常放电神经元的部位不同,临床上表现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障碍。

1.病因 ①原发性〔特发性〕癫痫: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数病人在儿童或青年期首次发病。②继发性〔病症性癫痫〕: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颅脑外伤、感染、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和代谢疾病如尿毒症引起。

2.发病机制 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 3.临床表现

(1)局部性发作:为最常见的类型。①单纯局部性发作表现为一侧肢体、局部肌肉感觉障碍或节律性抽搐征,可出现幻觉,但无意识障碍。②体觉性发作或特别感觉性发作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或针刺感。③自主神经性发作表现为多汗、苍白、潮红、呕吐等。④精神性发作表现为无理吵闹、唱歌、脱衣裸体等,事后不能回忆。⑤复杂局部性发作表现为吸吮、咀嚼、舔唇、流涎、摸索等动作的重复,主要特征为意识障碍。局部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2)全面性发作:①失神发作,意识短暂丧失,延续3~l5秒,无先兆或局部病症,延续时间短,发作后仍继续原有的动作。②肌阵挛发作为突然、短暂、快速的肌肉收缩。③阵挛性发作,为全身重复性阵挛发作。④强直性发作,全身性肌痉挛,肢体伸直,头、眼偏向一侧,常伴有自主神经病症。⑤强直-阵挛性发作,旧称大发作,为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分为强直期、阵挛期、惊厥后期。⑥无张力性发作,局部或全身肌肉的张力突然降低。

(3)强直-阵挛性发作的表现:先有瞬间麻木、疲乏、恐惧或无意识的动作为先兆,随后出现意识丧失,发出叫声倒在地上,全部骨骼肌强直收缩、头后仰、眼球上翻,上肢屈肘、下肢伸直,喉部痉挛,牙关紧闭,呼吸暂停,口唇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逝,延续10~20秒,随继全身肌肉阵挛,约1分钟抽搐突然停止,伴有大、小便失禁。首先呼吸恢复,口吐白沫或口鼻喷出血沫,心率、血压、瞳孔等相继恢复正常,意识逐渐恢复。然后呈昏睡状态。10分钟至2~4小时后病人逐渐苏醒。对发作不能回忆。假设发作间歇期仍有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延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为癫痫延续状态,最常见的原因是不适当地停用抗癫痫药物。 4.辅助检查

(1)脑电图:可有特异性脑电图改变,是癫痫首选的辅助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及分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脑血管造影:可发觉颅内血管畸形和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3)头部CT、MRI检查:可发觉脑部器质性改变、占位性病变和脑萎缩等。 5.医治要点

(1)发作时医治:冷静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原则上预防外伤及其并发症。保持呼吸道

-

优选文档

通畅,高热时降温,脑水肿时给予甘露醇和呋塞米注射,预防和操纵感染。

(2)发作间歇期的医治:癫痫病人在间歇期间定时服用抗癫痫药物,原则为从单一药物开始,最多两种药物:不能操纵发作或因不良反响而不能继续应用时应撤换,改用其他药物,撤换时一增一减,需缓慢,至少l周;从小剂量开始,操纵发作后,再坚持服用3~5年,并定期测量血中药物浓度以指导用药。间或发病、脑电图异常而临床无癫痫病症和5岁以下、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的儿童,一般不服用抗癫痫药物。

(3)常用抗癫痫药物:原发性强直一阵挛性发作首选丙戊酸钠;病症性或原因不明的强直-阵挛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复杂局部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4)癫痫延续状态的医治:①给予吸氧及爱护。②迅速制止发作,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速度要慢,以免抑制呼吸。依次还可使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或苯妥英钠、异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

(5)病因医治:对继发性癫痫应积极医治原发病,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手术。 6.护理问题 ①有窒息的危险与癫痫发作时意识丧失、喉头痉挛、口腔和气管分泌物增多有关。②有意外受伤的危险与癫痫发作时意识丧失或精神失常、推断障碍有关。③知识缺少对本病的认识以及药物医治的原则认识缺少。④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癫痫延续发作有关。

7.护理措施

(1)病情推断:观察发作类型,发作的时间及次数,发作时呼吸频率及意识。

(2)预防外伤:有前驱病症时马上平卧;抽搐时,给病人解开衣领,预防过紧压迫呼吸;癫痫发作勿用力按压病人四肢,预防骨折及关节脱位;应及时使用牙垫或压舌板预防置咬伤;去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床旁加床挡,预防发作时引起外伤。

(3)预防窒息和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头位放低,偏向一侧,便于唾液和分泌物自口角流出;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将舌拉出,预防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不可强行喂药、喂水,预防误吸。

(4)癫痫延续状态的护理:紧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应马上按医嘱给予抗惊厥药,如昏迷加深、呼吸变浅、血压下降,马上停止输药;操纵液体入量和速度,必要时输入脱水药、吸氧,尽快操纵抽搐,防治脑水肿,改正水、电解质失衡;保持环境安静,预防强光刺激。 (5)心理护理:解除病人自卑心理。

(6)用药护理:向病人讲明药物医治的原则及不良反响,原则为从单一小剂量开始、尽量预防联合用药;坚持长期服药,嘱病人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停药遵循缓慢和逐渐减量的原则,一般需6个月以上的时间。大多数抗癫痫药物为碱性,宜饭后服用,以减少轻胃肠道反响。苯妥英钠可出现胃肠道反响、牙龈增生、毛发增多、面容粗糙、粒细胞减少、智能及行为改变等;卡马西平可引起眩晕、复视、骨髓抑制、皮疹及肝损伤等;丙戊酸钠可引起食欲缺少、毛发减少、嗜睡、震颤、骨髓抑制、肝损害等。通过正规系总揽疗,有近一半的病人可以完全停药。 8.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体力与脑力劳动,预防过劳、便秘、睡眠缺少和情感冲突。

(2)合理饮食,给予清淡无刺激富于营养的饮食,预防辛、辣、咸,预防饥饿或过饱,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酒。

(3)按医嘱坚持长期有规律服药,预防突然停药、减药、漏服药及自行换药。定期复查,每月做血常规和每季做肝、肾功能化验。

(4)预防淋雨、过度换气、过度饮水、声光刺激等,预防感冒。

(5)禁止从事高风险活动,如攀登、游泳、驾驶及在炉火旁、高压电机旁作业,以免发

-

优选文档

作时危及生命。

(6)随身携带示有姓名、住址、联系 及病史的个人资料,以备发作时及时联系与处理。 (7)特发性癫痫病且有家族史的女性病人,不宜生育;双方均有癫痫或一方患癫痫而另一方有家族史,不宜婚配。发作一再、病情较重的女性病人不宜生育,因癫痫发作可致全身缺氧,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服用的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十一、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1.病因 新生且及2个月以下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B组溶血性链醚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出生2个月至儿童期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等为主;12岁以上患儿以脑膜炎奈瑟菌或肺炎链球菌为主。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行,致病菌大多从呼吸道侵入血流,也可由皮肤、黏膜或新生儿脐部侵入,经血循环到达脑膜。

2.临床表现 90%以上的病例在生后1个月至5岁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季节感染者,其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春、秋季常见的以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

(1)爆发型:多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患儿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瘀斑,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的病症,医治假设不及时24小时内死亡。

(2)亚急性型:发病前数一般有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突发高热,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关节痛、厌食等,小婴儿表现为烦躁、目光注视、拒乳、惊厥等。神经系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鲁津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儿前囟饱满、颅缝增宽、表情冷淡,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脑疝〕的表现,局部或者全身惊厥,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少典型表现,似新生儿败血症,有发热、面色青灰、拒乳、注视、哭声调高而尖、心率慢、青紫、惊厥。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前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婴幼儿可有前囟饱满、颅缝增宽、双侧瞳孔反射不对称,甚至出现脑疝。脑膜刺激征阳性(医学教育网整理)。

(3)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颅骨透照试验阳性+诊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脑积水:因脑脊液循环发生粘连堵塞,引起脑积水;脑室管膜炎: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程初期未及时医治的婴儿脑膜炎患者。医治中发热不退,惊厥一再,前囟饱满。CT检查可见脑室稍扩大。

(1)外周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糖含量显著降低,甚至测不到:蛋白质含量增高。涂片及培养检测致病菌对确诊有价值。 (3)其他检查:血培养,头颅CT。 4.医治要点 (1)抗生素医治。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未确定病原菌之前选用氨苄西林或大剂量青霉素,防治感染性休克。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医治。青霉素应在l小时内输完,以免影响药效。

-

优选文档

(2)糖皮质激素应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还可减轻脑水肿。常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2~3天。 (3)对症和支持医治。

5.护理问题 ①体温异常与感染有关。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或不进食有关。③有体液缺少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致恶心、呕吐有关。④有窒息的危险与呕吐及意识不清有关。⑤躯体移动障碍与患儿出现肢体瘫痪有关。 6.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①病室温度维持在18~22℃,湿度50%~60%。②鼓舞患儿多饮水,体温>38.5℃时,应在30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乙醇擦浴、温水浴〕、药物降温,每4小时测温1次并记录。③遵医嘱用抗生素。④口腔护理,每日2~3次。

(2)保持室内安静,卧床休息,预防强光刺激。头肩抬高15°~30°,有利于静脉回流;颅内压高时按医嘱正确使用脱水药,如甘露醇等。20%甘露醇每次1~2g/L,30分钟内推入静脉;患儿腰椎穿刺后去枕平卧4~6小时,预防发生头痛。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或者静脉高营养。

(4)对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儿,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以免仰卧舌根后坠堵塞喉头。及时去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误吸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时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辅助呼吸。惊厥发作时牙间应置牙垫,防舌咬伤。

(5)保持床单位及衣物枯燥、平坦,勤翻身,受压部位给予按摩,预防压疮发生。抽搐时不要强行按压肢体。及时更换潮湿衣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瘫痪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预防足下垂。 7.健康教育

(1)加强卫生知识的大力宣传,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在流行地区实施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接种。

(2)对患儿及家长给予抚慰,鼓舞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讲清医治护理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托。 (3)队恢复期和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促使病情尽可能康复。

(4)预防。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免疫。

十二、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假设炎症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假设病变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表现。

1.病因 80%病毒性脑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包含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等;其次为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2.临床表现

(1)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或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局部患儿在发热前或发病时出现皮疹。年长儿可有头痛,颈、肩、下肢痛,婴儿则易激惹、烦躁不安。少有意识障碍和惊厥发作,可有脑膜刺激征。

(2)病毒性脑炎:①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反复惊厥,随体温增高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②有的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临床以一再抽搐发作,伴或不伴发热。③病变如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则表现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和、幻觉、失语等,伴发热或无热。④其他。可有以偏瘫、单瘫、四肢瘫为主要表现者。

-

优选文档

3.辅助检查

6

(1)脑脊液检查:多数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10~500)×l0/L,病初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正常或稍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病毒学检查:局部患儿病毒培养阳性及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4.医治要点 无特异性医治,急性期支持、对症医治〔降低颅内压、操纵惊厥、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和抗病毒医治〔阿昔洛韦等〕。 5.护理措施 参见“化脓性脑膜炎〞。

十三、小儿惊厥的护理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婴幼儿多见。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未成熟,各种较弱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高兴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反复放电活动所致。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性疾病:①颅内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等,或随之引起的脑水肿。②颅外感染。各种感染造成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和破伤风等,其中高热速厥最常见。

(2)非感染性疾病:①颅内疾病。各型癫痫、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畸形、脑退行性病,其他如接种后脑炎等。②颅外疾病。如中毒〔杀鼠药、农药及中枢神经高兴药等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等〕、肾源性、代谢性因素〔如低血糖症、苯丙酮尿症〕及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溺水、心肺严峻疾病等〕。 2.临床表现

(1)惊厥: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局部或全身肌群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延续数秒至数分钟,抽搐停止后多入睡。

(2)惊厥延续状态:惊厥发作延续超过30分钟或2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者。 (3)热性惊厥: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高热;高热惊厥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典型热性惊厥的特点:①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小儿。②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小时之内。③发作时间短,在10分钟之内。发作后短暂嗜睡。④在一次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很少连续发作屡次,可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时再次发作,故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抽搐的患儿,护士疑心为小儿惊厥时,应重点询问其既往发作史。⑤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没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热退后l周做脑电图正常。

3.辅助检查 血生化、脑脊液、脑电图检查。

4.医治要点 应用抗惊厥药物,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灌肠,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或人工机械通气。 5.护理问题 ①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时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和呕吐反射减弱有关。②有受伤的危险与肌群不自主收缩痉挛有关。③潜在并发症为脑水肿。④知识缺少。家长缺少有关惊厥的急救、护理及预防知识。 6.护理措施

(l)预防窒息:发作时就地抢救,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 (2)预防受伤:放置压舌板,预防舌咬伤;将周围的硬物移开。切勿用力强行牵拉或按压患儿肢体,以免发生骨折或关节脱位。

(3)预防脑水肿:①保持安静,预防一切刺激,如声、光及触动等,积极操纵惊厥。②惊厥较重或时间长者应按医嘱给予吸氧,紧密观察其血压、呼吸、脉搏、意识及瞳孔变化,发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发生脑水肿者按医嘱用脱水药(医学教育网整理)。

7.健康教育 告知家长感染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平常注意预防感染,特别是在

-

优选文档

传染病的流行季节要预防传染病,如夏、秋季节重点预防中毒型菌痢、乙型脑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秋、冬季节重点预防流脑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