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养殖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24-08-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现代养殖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校企共育、德技并修、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同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建设大师引领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建设发展和保障机制,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展开1+X证书制度试点。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现代养殖产业转型升 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以现代养殖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建成特色鲜明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建成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二、建设思路

聚焦现代养殖产业,强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区域发展、促动产业升级,为

现代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1.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

2.坚持服务产业。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专业(群),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提升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推 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3.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技术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动产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 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4.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行校企共同管理、共建专业、共设基地、

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共担责任。

三、建设内容 1.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领导班子,设立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相对应内部组织机构。深入推动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与教学标准。探索特色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 权。

(2)健全教学工作诊断、改进与激励机制

成立质量保证小组,成员包括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外校专家等。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等的诊断分析与改进,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师资建设规划和师资准入标准,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机制,展开岗位适合性调查研究,建立反馈机制。 结合学校相关文件,健全教师考核聘用激励机制,推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2.增强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1)校企共同展开专业建设,共同实施教学改革

在现代养殖产业学院框架下成立专业群产学研用建设与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等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专家很多于三分之二。委员会负责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建议,指导制订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指导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荐兼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展开毕业生追踪调查、分析、评价等,每年召开2次会议。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绘制专业对接产业的“映射图”,研究开发专业对接产业的“契合度”模型,将“契合度”分析作为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的重要依据。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展开专业建设。 共同实施教学改革。

(2)全面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 ①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3+3”延伸培养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现代化实训基地、科研创新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展开了畜牧兽医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实施、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实施“四方协同”机制下的“校企共育”。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校企“双导师”、“双场所”育人。 德技并重,培养成为爱国、爱农、爱岗、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致力于“大国工匠”养成,基于“一万小时定律”,实施在校3年+毕业后3年,校企共育“3+3”人才培养,在校生3年时间,实施“校企共育、同基多向”现代学徒制专业群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前后3年,学校实施延伸培养,根据毕业生岗位配备学校教师,实施导师制辅 导,协助企业助推学生成长,形成特色“3+3”延伸培养现代养殖工匠养成模式。

②扩大“1+X”证书试点范围,研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课程

在现有“动物疫病防治员”、“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础上,依托产业学院,结合企业探索基于岗位水平的认证标准,探索“动物检验检疫员”“繁殖员”“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员”等证书试点,和将认证标准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同步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与认证考试。跟踪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认证方向、认证内容和培养规模,精确匹配人才供给的需求。建立证书学分认定机制,支持在校学生积极取得多个认证证书,培养复合型 养殖业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展开“1+X”证书制度试点。到2024年,考证学生通过职业技能

证书高级率保持60%以上。

③共同开发现代养殖模块化课程和活页式、立体化、特色教材

畜牧兽医专业群重构成8大教学模块,群内专业选择相对应课程模块的全部或者部分课程,构建实现本专业群培养目标的“模块化、厚基础、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8个课程模块中,有3个课程模块的全部课程、3个课程模块的部分课程在群内专业共享互通。群内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建,重点开发建设5门以上课程。共同开发现代养殖活页式、立体化、特色教

材5~10部,包括《智慧猪生产技术》《现代养殖装备》等,力争建成1部国家规划教材。

④共同展开学徒制、订单培养

共同展开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参加学生数在校生规模占比30%以上。行业企业一线

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

3.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形成具有共同目标和愿景、互聘共培人才培养新机制、共育共管考

核评价机制的创新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1)实施师企对接,实现学校、养殖名企人员双向流动

实施“师企对接”计划,探索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专职任教的有效路径,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群内专业教师双向流动。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个以上,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3个以上,全面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专任教师每年完成至少1个月的下企业锻炼,建设期内,20%以上的专任教师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践锻炼,规范专任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提升,展开兼职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展开品种选育、疾病诊治等,提升教师掌握使用新技术的水平。展开校企导师结合授课,在5门以上课程实施校企双导师结合。产业学院全体学生均安排校企双导师指导企 业实习。来自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0%。

(2)实施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建设大师引领的现代养殖双师队伍

实施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聘请2~3名养殖行业企业中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掌握关键技术,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专家为“特聘教授”。形成以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特聘教授”为补充的双师梯队。坚持“四有”教师标准,按照现代养殖产业中高端职业水平新要求和专业群课程新结构组建师资。着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水平,实施“以老带新”计划,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带着、辅导新教师,举行新教师拜师、出师仪式;实施“一师N证”计划,培养25名骨干教师;建设3~5个名师工作室,带着学生攻技术难关,与企业合作从专兼职教师中培育10名左右具有动物高效养殖、疾病防 治、疫病防控、产品检测、营销与支持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

(3)建立相互帮扶长效机制,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建立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相互帮扶机制。由教学名师、教学水平大赛获奖讲师开设专题

讲座,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每年举办5次以上。按照“品种繁育、养殖繁育、疾病防治、检

验检疫”等任务模块,分别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挖掘各任务模块中的知识点、技能点。 展开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期内,力争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4.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模式,建设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综合性、开放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共同推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建设 覆盖现代养殖全岗位群的国内一流校内实训基地。

在现有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增加实训室面积3000m²,工位数达2600个;建设动物疾病数字化诊疗实训中心、黄鸡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实训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训室、畜禽环境卫生实训室、兽医基础技能实训室。 新建畜牧兽医职业水平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1)建设动物疾病数字化诊疗实训中心

设计面积1395平方米。医院设立影像诊断中心(核磁影像室、CT影像室、超声影像室、DR影像室)、分子诊断中心、重症监护ICU、万级手术室治疗中心等,购置动物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一流设备。能够面向高价值动物如,种猪、种禽、奶牛、宠物等实行全方位动物疾病数字化精确诊治,引领动物疾病数字化诊断、检测等,给专业群学生提供大量的真 实临床病例数字化诊断的实训。

(2)动物遗传育种繁育实训中心

建设现代化孵化中心,用于特色家禽种蛋孵化、分拣、免疫等实训技能训练;新建一个现代化家畜繁育中心,包括线上的繁育仿真教学系统和线下性能测定(背膘仪、兽用B超、体尺测量工具等),用于《畜禽繁育与改进》等课程的技能训练、“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等 技能培训和考核;购置显微操作仪,用于胚胎工程等操作技能训练。

(3)畜禽绿色养殖技术实训中心

设计建造猪、禽、牛、羊的绿色、智能养殖沙盘,全面展示绿色、智能畜禽舍的建筑结

构和设施设备情况,为绿色、智能养殖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提供保障。

(4)畜牧兽医职业水平训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集虚拟仿真实训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传统教室的功能于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式教学、课堂及学生科学管理、即时测评、教学成果分析、多方结果反馈等功能,为畜 牧兽医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保证。

(5)全智能生态循环水养殖实训中心

新建水产动物的全智能生态循环水养殖实训中心;包括杀菌消毒系统、水处理系统、生化反应系统、温控与监测系统、废水回收与循环系统,保障从繁育到养成全生产过程的实训 技能的训练。

5.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打造国内一流的家禽、水产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展开多样化社会服务,助力养殖业产业升级。建设期内,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很多于30万元,横向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 费很多于50万元。

(1)打造国内一流的家禽、水产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①展开黄鸡优良品种选育,锻造国鸡“种业芯片”

重点围绕优势养殖家禽,展开品种选育,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化,打造“国鸡”领

域国内先进的研发和成果孵化推广基地。

②建设水产技术创新平台,展开良种良法培育推广

整合校企资源,建设水产技术创新平台,组建水产技术服务团队,努力推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到2024年,建设省级标准水产创新平台1个,培养水产行业专家2名,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5项,承担技术服务项目很多于10项,服务中小微企业超20家,产生效益500 万元以上。

③建设动物疫病诊治平台,展开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研究

依托动物医院、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实训室(P2)面向小微企业、养殖户展开抗体监测、疾病诊断等技术服务;展开疫病防控领域技术培训,展开后非洲猪瘟时代发病猪场复产技术 支持;到2024年,服务10~15家企业,展开各类技术服务100次以上。

(2)展开多样化社会服务,助力养殖业产业升级 ①实施“千生联千村、服务千万户”工程

集聚技术与资源优势,面向养殖产业需求,展开“千生联千村、服务千万户”工程,形成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指导1000名以上学生,联系1000个自然村 (中、小、微公司)、服务成千上万个养殖场(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很多于10 项,增加养殖场、农户养殖效益500万元以上。

②面向现代养殖新业态,展开“职业经理人”等培训

在已经展开的“职业经理人”培训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大力度,努力成为养殖业职业经理人技术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面向养殖技术人员展开绿色养殖、智慧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000人日。依托在线课程资源,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展开专业技能培训。 累计培训10000人次。

四、建设计划 1.方案规划完善阶段

2022年1月前,展开产业学院调研工作,研究编制产业学院建设方案,提出建设思路。 制定各任务模块建设任务。

2.方案实施阶段

2022年1月-2025年1月,为方案实施阶段

(1)监测实施每年对各建设任务实行年度监测,对各项工作的实施实行年度检查。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举措,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项目启动启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启动教学资源库扩容,启动教材教法改革,启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实践基地建设,启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携手养殖业领先企业“走出去”工作,启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设。

(3)建设初期

形成专业群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完成省级以上专业群

相关教学标准2项,在校生获得省赛以上一等奖3-5个。

参建完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成区域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群资源库,力争建成在线开

放课程1门以上,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

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开发国家规划及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3部,教师获教学水平

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2项。

建成高水平双师队伍,1-2人以上获领军人才或名师认定,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

队1个。

(4)中期检查

2023年年中,对产业学院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实施中期评估,编制中期报告。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建设措施,展开相关改进工作。

(5)进一步建设

在前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对照专业群建设指标,完成建成特色专业群资源库,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 平台,展开社会服务,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

3.验收总结阶段

2025年1月-2025年6月为方案验收阶段

总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和成效,编制终期报告,总结可推广建设经验,调整建设成效不显著的建设措施。2025年年底,形成产业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特色专业群资源库,建成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创新服务 显著增强,建成服务养殖业社会服务体系,建成产学研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1.建立项目论证机制

建立产业学院建设项目论证机制,对实训室(基地)项目、货物类采购项目、软件开发、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培训项目涉及采购的建设项目实行校级实施方案论证,分析、比较、论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为项目决策、审批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依据的机制。对学院各相关文件中规定或职能部门认定为不需实行实施方案论证的建设项 目,采取子项目组内部论证的方式。建立规范的专业群项目论证实施程序。通过论证的建设

项目开始进入项目建设阶段。

2.建立成果导向机制

以成果为导向的机制主要指的是以是否取得预期成果、达到预期目标为考核评价标准的激励机制。以主要标志性成果作为建设成果考核的标准。通过对主要标志性成果实行客观评价,进而反馈项目组的项目实施与建设成效。各子项目组所取得的主要标志性成果作为建设 成果考核的重要标准。

3.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评判器”作用,有效调动各子项目组建设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工作效率,持续提升建设质量。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各子项目组表彰的主要依据,作为产业学院建设持续整改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等次的子项目组,和没有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子项目组,取消项目组负责人及组内相关责任人当年各种评优资 格。

六、预期成果

1.形成现代养殖产业学院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形成充分发挥作用的治理模式,建成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成为产业学院建设的 范式。

2.产业学院的专业共建成果丰硕,畜牧兽医专业群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教学成果奖1项,完成相关教学标准2项,在校生获得省赛以上一等奖3-5个。建成区域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群资源库,力争建成在线开放课程5门以上。校企开发国家规划级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3部,教师获教学水平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3项。建成高水平双师队伍,1- 2人以上获领军人才或名师认定,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3.建成一支大师引领,对标国家团队标准的教学创新团队

聘请2~3名养殖行业企业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专家为“特聘教授”。实施专业群教师的技能证书培训计划,年均培训15-20人次。实施“师企对接”计划,在职教师必须有半年在行业企业锻炼经理,兼职教师占专业实践课教师比例大于55%。到2025年,打造高水平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2个。

4.建成国内一流水平,集训产创服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增加实训室面积3000m²,使实训工位2600个;新建教学动物医院,畜牧兽医职业水平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完善现有的动物遗传繁育实训室、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训室、畜禽 环境卫生实训室、兽医基础技能实训室,生均仪器设备值达1.5万元以上。

5.建成一个引领现代养殖行业发展国内领先的创新平台

到2025年,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5项,获得专利或品种权3-5项,承担技术服务项目很多于8项,服务中小微企业超10家。“千生连千村服务千万户”工程成效显著。建设期内。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很多于30万元,横向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费很多于50万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