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 慧 传播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探究 毛维国 (衢州学院学生处,浙江衢州 32400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范畴,其过程又是思想传播的过程,有着自身的传播架构,与传播学领域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特点进行剖析。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传播学 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在目前形 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人文科 有美德功德、科学思维方法、国内外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 一系列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尽管至关重要.但在经年累月的 传播中很容易被教育者僵化灌输,导致学生抵制情绪的产 生。而当下,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日臻成熟,大学生作为典型 的青年群体,有着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世俗化的青年话 语表达诉求,相比于刻板、抽象的话语内容,他们更倾向于 网络中诙谐、直白的调侃题材。他们更关注与青年人利益密 切相关的Et常现象和时事热点.此类生活化的传播内容能 直观并且形象地表达出当下青少年的生活体验,根据传播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 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 动。 稿校思想政治教育虽属教育范畴。但整个实践活动过 程正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 并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它有其具体的传播主体、传播客 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因此,从传播学视角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 的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在此基 础上结合当下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从而提出具有 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上的“共同经验论”.这类传播内容容易在青年群体中产 生共鸣,更容易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 (三)传播媒介载体因素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社会媒介也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四媒体”——互联网依旧占据重要 地位.而“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一路凯歌,发展势头格外 迅猛。这些新媒体载体出现之后,媒体技术逐渐由一种高门 槛高准入机制的专业机构操作.变成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特点 (一)传播主客体因素的变化。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出现.一个 全新的环境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在这种网络 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获取是完全开放与平等的,思想政治教 育传播主体很难拥有信息的绝对支配权和先导权。甚至由 于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接受和吸收上 可以发布信息传播内容的自主操作。从QQ等社交软件到论 坛、贴吧、社区,从博客到微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公民送来 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校园 媒体统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局面。互联网、手机媒体 等新兴媒介载体加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并 形成了与传统校园报纸、广播台、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媒 介共存的局面。这些无不要求并逐渐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 不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客体,导致了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 政治教育传播理论及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热衷于单向灌输和 行政强制的“主体——客体”两极化模式被悄然打破.继而 向“双主体”模式转变,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都既是传播过 程中的行为主体,又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客体。在这一模式 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依存、互相反馈。当教育者作为 传播主体将信息传播至受教育者时,受教育者又作为主体 将信息反馈给教育者,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传播 者与受传者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体。 (二)传播内容因素的变化 “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一 向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另外还 一育传播的媒介使用及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情况。 二、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新媒体变化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依然 进行以“灌输”、“自上而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模式,企图让学 生单纯地成为信息的“存储器”:教育者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 思想特点把握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而且话语霸 权、话语专断现象时常充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对于 网络等新兴思想教育阵地的抢占速度和力度不够,适应及应 对变化能力尚显不足等。因此,为了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的新特点,改善现有工作中的不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 116— 麟 熬 鞲 露鬻慧麓 一育的传播效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必要。 (一)优化教育传播者综合素质。 关,不断优化、丰富传播内容,增强传播内容的渗透力,以 期达到改善传播效果的目的。优化传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三贴近”性。思想政治 教育不能疏离生活世界,不仅要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 点,直面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问题.更要与大学生群体的生活 有紧密的联系,不能游离于大学生群体的世界之外,尽可能 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其次,丰富思想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作为传播者 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既是教育内容取舍选 择的决定人,又是传播手段和方式选择的掌握者,是影响传 播效果的主导因素。教育传播者自身信誉和形象的良好与 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强弱与否。因此要增强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必然要优化教育传播者的综 合素质。通过提高传播主体的可信度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 用。首先,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知识理论水 平,用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素质武装自身,以专家的面孔, 以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姿态征服受众,获取受教育者在专业 治教育传播内容的时代性。在新媒体背景下,若要取得传播 内容的话语优势,就必须充分参考运用网络媒体,善于使用 网络新话题新话语,大胆地借鉴网络中的焦点、热点,用积 极正确的方式引导这些话题、话语到健康有益的方向上去, 并且要时刻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把握住时代的脉动, 深入了解受传者们的兴趣爱好和心境变迁.从而让传播的 知识方面的信任;其次,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 人格魅力,在受教育者心里长期积累形成客观、公平、公正、 友善、诚实等良好印象,从而提高传播者自身的可信度和亲 和度;最后,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传播能力, 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 内容能被教育受传者们愉悦地理解和接受。 (四)整合各类教育传播载体资源,发挥合力优势。 传播载体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信息交流的“桥 梁”。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播媒介载体选择与使用的好坏程 度.直接关系着整个传播活动开展的顺利程度和最后传播 效果的优劣程度。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等,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加顺利、有效地展开。 (二)尊重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传播内 容的接收者。但是在现当代的自媒体环境下,受众并非严格 的受传者,更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接收者地位,他们在一定 程度上亦属于传播主体。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根 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好传播载体选取与应用环节的问题。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及新媒体传播环境日臻成熟的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教育 传播载体资源上,而应该将其多元化、多样化,不但要整合 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个性特征,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性地 接收、理解、记忆,并通过各自的反馈方式来影响传播者的 传播行为。根据传播学上的“选择性理论”来分析,选择性理 论涉及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贮存,一般说来包括选择 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或三层意思。这 一原有的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 文化橱窗、寝室文化建设等载体,更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络、 手机媒体等新型载体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的主要 信息获得渠道,对大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他们在网络上使 用各类聊天软件、社交软件、论坛、贴吧、社区及劲头正盛的 微博等工具来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不仅满足了他们尽 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他们拟人化的交往铺设 了广阔的空间。当他们对网络及手机媒体青睐有加时,这类 新兴媒体反过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力也就越 来越大。因此。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代表主流及 正确的思想抢占这一领域.在以校园教育传播媒介载体为 理论的主旨是说受众接受信息总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 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乃至有所理解,使之与自己固有的 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相互协调E21。如果教育传 播者在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一肩挑”、“一 头热”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需要.那么整个传播活动的 传播效果将会被大大削弱。因此,传播者要深人了解受传者 的实际需要和心理要求,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传播内 容、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有的 放矢的传播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所传播的信息是真正为其 考虑对其有益的,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三)丰富、优化传播内容。 依托的基础上,整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资源,形成一 体化的教育传播合力,以便能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教育评论, 2009(6). 在线索分离假说(Dissociative Cue Hypothesis)理论中, 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和卫斯(Hovland和Weiss)认为,态度形 成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着变化。在立即测试时,个 体的态度既受信源和信息内容的影响.而在经过一段时间 [2]广陵.传播学的选择性理论[J].新闻爱好者,1996(7). [3]张朝洪,凌文辁,方俐洛.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研 之后的测试中,态度主要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不受信源的 影响,虽然个体还记得信息来源。[33这表明传播内容对一个 传播活动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长期久远,同时还表明传播 内容可信度的高低与最后传播效果的成败休戚相关。所以 说,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不仅要做好传 究概述[EB/OL].http'J/jouma1.9med.net/html/qikardjcyxyswyxg e/xlkxjz/20042121/wz/20080831095031343_278294.htm1.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思政教育专项课题:自媒体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项目编号:Y201226408) 的阶段性成果。 播者和受传者方面的工作,还必须牢牢把握好传播内容这 一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