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题组08:古诗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复习题组训练之古诗文阅读(解析版)

2024-01-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题组08:古诗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题组训练

(共10道题,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默写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30分 )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3)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妙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壮美的塞外风光。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词来展现戍守边疆的战士思念家乡但功勋未立、不能返乡的矛盾心理。

(7)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明困难的境地中也依然包含着转机和希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笔洗练,极力描写了山之高、水之净。

(8)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流露出作者对繁华易尽的无奈,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

3.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2)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十五从军征》中,揭露古代兵役制度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5分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乙】词上片着重写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风景图,隐隐地透露宋朝有利的军事形势。

C.【甲】诗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D.【乙】词下片抒情,借用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的志向。

(2)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边塞生活,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C.“闲来”两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在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在尾联又抒发了什么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55分 ) 7.(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弗之怠

C.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马之千里者 D.何陋之有

(3)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典故成语_______________(典故)、_______________(人物)。 (4)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选段内容任选一处进行具体分析。

8.(13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初至涧底,芳叔双瀑从空夭矫

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

,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

水边突出之石断磴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注】①芳叔:作者的朋友。②夭矫:屈曲。③危矶:水边突出之石。④断磴:石阶。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如鸣珮环,心乐之( ) ②佁然不动(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4)【甲】文第②段和【乙】文都写到了水。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水的特点的。

9.(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皆踞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

,花蕊藉。……

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

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有改动)

【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幕。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⑥灵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沟壑交错。 (1)下列各项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穷其林/其名为鲲 B.见渔人,乃大惊/乃记之而去 C.之绿萝山下/闻之,欣然规往 D.石为泉啮/中轩敞者为舱 (2)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复前行( ) ③明日过桃源县( ) ④溯源而上(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4)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

10.(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

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

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①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_____ ②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_ (2)下列画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以顺为正者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C.一怒而诸侯惧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即为绝笔自赞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4)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

(5)文天祥是“大丈夫”吗?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 默写题 1. 【答案】 (1)蒹葭苍苍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野芳发而幽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答】

(1)注意“苍”的书写。 (2)注意“翼”的书写。 (3)注意“啼”的书写。 (4)注意“幽”的书写。

(5)由“描绘壮美的塞外风光”可推知答案。注意“孤”的书写。

(6)由“展现戍守边疆的战士思念家乡但功勋未立、不能返乡的矛盾心理”可推知答案。注意“勒”的书写。 (7)由“表明困难的境地中也依然包含着转机和希望”可推知答案。注意“疑”的书写。 2. 【答案】 (1)风正一帆悬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提携玉龙为君死

(4)我报路长嗟日暮 (5)雉从梁上飞 (6)受任于败军之际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答】

(1)注意“悬”的正确书写。 (2)注意“畔”的正确书写。 (3)注意“携”的正确书写。 (4)注意“嗟”的正确书写。 (5)注意“雉”的正确书写。 (6)注意“际”的正确书写。

(7)由“用笔洗练,极力描写了山之高、水之净”可推知答案。注意“峰”的正确书写。

(8)由“既流露出作者对繁华易尽的无奈,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可推知答案。注意“奈”的正确书写。 3. 【答案】 (1)悠哉悠哉 (2)静影沉璧 (3)朔气传金柝 (4)坐断东南战未休 (5)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答】

(1)注意“悠哉”的书写。 (2)注意“璧”的书写。 (3)注意“朔”的书写。 (4)注意“未”的书写。

(5)由“揭露古代兵役制度极度不合理”可推知答案。注意“征”的书写。 (6)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美丽的雪景”可推知答案。注意“梨”的书写。

(7)由“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可推知答案。注意“嗟”“谩”的书写。 二、 古诗词鉴赏 4. 【答案】 (1)B

(2)《雁门太守行》抒发的是决心慷慨赴战,报效朝廷,为国捐躯的情怀。《渔家傲·秋思》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解答】

(1)B项,“隐隐地透露宋朝有利的军事形势”理解错误。【乙】词上片“孤城闭”三个字,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2)在【甲】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出来。尾联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的典故出自《战国策》,是说燕昭王希望招贤纳士,筑台拜谋士郭隗为国师,招来各国人才的故事。作者引用这个典故,表现了边关战士浴血奋战、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乙】词的上片着重写边塞风景;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写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家乡又为国担忧,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 【答案】 (1)C

(2)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或鼓励他人时引用它。因为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豪迈气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答】

(1)C项,“表现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有误,诗人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起用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既愤懑于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理,含蓄地表明作者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2)结合诗句的意义进行解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是指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仍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有鼓舞力。所以人们常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或鼓励他人时引用它。 6. 【答案】

(1)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荆门,壮游楚国的目的(或渡远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了连绵起伏的山峦逐渐消失,平原逐渐延展变化之态,描绘了渡过荆门后楚地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初次离乡远游心情的豪迈、激动和愉悦。 【解答】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为“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交代了远渡荆门的人物、地点和出行的目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为“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诗人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写出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地方,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的情感。本题“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三、 文言文阅读 7. 【答案】 (1)A

(2)C

(3)悬梁刺股,苏秦和孙敬

(4)①老师辞色严厉(叱咄)和自己恭敬好学(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突出了作者谦虚好学的态度。 ②同舍生穿戴(烨然若神人),自己穿戴(缊袍敝衣)对比,不但“略无慕艳意”,反而“以中有足乐”,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解答】

(1)A项,像/像;

B.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财物; C臭:香气/气味; D项,两次/继续。 故选A。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A项,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B项,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C项,被动句。

D项,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故选C。

(3)根据积累,表现古人“好学”的典故成语有:悬梁刺股(苏秦和孙敬);囊萤映雪(孙康和车胤);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祖逖);断齑画粥(范仲淹)等。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将老师的辞色严厉和作者自己的恭敬好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谦虚好学的态度。“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将自己求学时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8. 【答案】

(1)①以……为乐,②静止不动的样子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由“隔篁竹”听到铮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接着看到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内心得到慰藉;最后由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而生发被贬谪的落寞悲凉之感。

(4)【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描写水之清澈。【乙】文“双瀑从空夭矫”“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运用正面描写,写出水之湍急,在阳光照耀下五光十色的特点。 【解答】

(1)①句意: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止高兴。乐:以……为乐。 ②句意:(鱼)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2)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

(3)阅读文本,从“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作者初到小石潭时心情是快乐的;“水尤清冽”,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则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愉乐;而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以及联系作者的经历可知,作者作此文时,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复杂,既有被贬的失落、孤寂,又有重新振作,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被贬的郁闷之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产生忧伤、悲凉的情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

,“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乙】文“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属于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水流湍急和五光十色的特点。 9. 【答案】 (1)B

(2)①新鲜美好,②向前,③第二天,④逆流而上

(3)①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②(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4)①景色优美;②环境幽静;③依山傍水;④位置隐秘;⑤与世隔绝;⑥祥和安宁;⑦民风淳朴。 【解答】

(1)A项,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代词,它。

B项,连词,于是,就。

C项,动词,去,到/代词,指发现桃花源一事。 D项,介词,被/动词,是。 故选B。

(2)①句意:花草新鲜美好。鲜美:新鲜美好。 ②句意:渔人又向前走。前:向前。

③句意:第二天,经过桃源县。明日:第二天。 ④句意: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溯源:逆流而上。 (3)①悉:都。

②泊:停泊。步:步行。至:到达。

(4)从【甲】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和【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可看出,古人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景色优美、环境幽静、依山傍水、位置隐秘、与世隔绝、祥和安宁、民风淳朴的特点。 10. 【答案】

(1)①同“汝”,你,②遵从 (2)C

(3)①这怎么能够是大丈夫呢?

②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4)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强调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仪之道。

(5)是。文天祥做到了“仁”“礼”“义”;尽管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坚持自己想走的路,不迷惑,不动摇,不屈服,所以是大丈夫。 【解答】

(1)①句意为: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②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2)A项,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 B项,以:介词,把/介词,凭借。 C项,而:均为连词,表承接。 D项,为:动词,写/介词,表被动。 故选C。

(3)①是:代词,这。焉:怎么,哪里。

②从容:不慌不忙。谓:对……说。毕:结束、完成。

(4)文中连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两个问句,引出下文的说理,从而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子未学礼乎”点出了景春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仪,两个问句表达了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5)首先理解【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即要有“仁”“礼”“义”;然后从【乙】文中找出文天祥相对应的表现。【乙】文中,依据文天祥自我总结的词“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可知,文天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动摇,做到了“仁”“礼”“义”,因此,他是“大丈夫”。据此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