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二篇、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张元素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遣药制方论:药物研究: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气味厚薄,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味薄则通,味厚则泄);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归经;引经报使说
制方大法:风暑湿燥寒制法
引经报使说:通过某一药物特殊作用,引导全方到达某一脏腑经络才能更好
11、李杲
脾胃论:①元气之本:先天真气有赖于脾胃充养;诸气皆由胃气所化;疾病与脾胃元气的关系
②脾胃为升降枢纽:重视阳气升发
内伤论: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用药法度:重在保护元气:主升阳:扶脾胃为主,兼及心肺;次潜降泻火
泻火当辨虚实:虚火甘草;实火芩连柏
12、王好古
内伤三阴例:厥阴,肝阳虚损——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当归四逆汤
少阴,肾阳虚损——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通脉四逆汤
太阴,脾阳虚损——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理中丸
13、赵献可
命门学说:含义:命门为一身之主
部位:居两肾之间
属性:为水中之火(生理:相依而不相离;病理:可补而不可泄)
功能:命火乃人身至宝: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立命之门痰证:无水→阴虚火动,水沸为痰→重浊白沫→六味丸补水配火
无火→肾不制水,水泛为痰→纯是清水→八味丸补火制水
重视五志之郁——肝郁(木郁)
凡郁皆属肝郁→治木郁为主→逍遥散
14、张介宾
阳非有余论:行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只有阴形而无阳气,形体便失去活力,阳气决定生命
寒热之辨:热为阳,寒为阴;自然界万物盛衰→热无害、寒可畏,人体寒热,取决于阳气多少——气不足便是寒
水火之辨:水为阴,火为阳;水中有阳→生物化气,水中无阳→寒凝冰冻
真阴不足论:真阴之象:真阴在外的表现和征象,精血形质之属——真阴之象,形体
肌肉的丰盈和消瘦(阴精的亏虚)
真阴之脏:肾藏精之所为命门即真阴之脏;命门居于两肾之中,本同一气,非别有一腑;命门兼具水火,即真阴,真阳
真阴之用:真阴即命门之水,是命门之火的物质基础;命火养于真水之中,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为元气,内含火中之真水命门之水为元精,内含水中之真火是真阴的存在形式;命门水火是五液五气十二经之化源
真阴之病:只有虚证,实质是真阴(阴精)不足;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真阴之治: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辩证论治经验:(1)诊病施治,纲举目张
二纲:阴阳(医中之大法)
六变:表理寒热虚实(医中之关键)
(2)列方八阵,执持圆通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3)诸郁证治,各求其属
重视情志之郁
15、李中梓
先后天根本论:
①脾肾关系相赞互济的人生根本
②脾肾同补——气血阴阳俱损(六味丸、补中益气汤)
③补肾兼以补脾——肾病为急(甘寒:砂仁、沉香;久痢:附子、肉桂、四君)④补脾兼以补肾——脾胃伤损(耗→五味子;温→桂附干姜)
水火阴阳论:阴阳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论气血,气为先(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
16、方有执
首创《伤寒论》错简重订意义:经过删改移调,《伤寒论》系统性、条理性、规律性增强;观点偏激(学术争鸣)柯琴:《伤寒来苏集》
王叔和:第一个研究整理《伤寒论》
治疗八法:汗吐下温灸刺水火
成无己: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
七方:大小缓急奇耦复(制方之用)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制方之体)
朱肱:第一个以经络解释六经
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阳脉)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八里:迟缓微涩伏沉濡弱(阴脉)
17、吴有性(吴又可)
三斑:斑疹桃花斑紫云斑
四汗:自汗盗汗狂汗战汗
温疫的治疗:
(1)疏利透达:代表方:达原饮
适应症:温疫初起,邪伏膜原治法:使邪毒速离膜原
(2)表分里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
适应症:疫邪游溢诸经,见三阳经证治法:随经引用,以助升泄
太阳经→见腰背项痛→达+羌活
泻热溢于阳明经→见目痛、鼻干不眠→原+葛根
少阳经→见脉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饮+柴胡
②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大黄
适应症:入里入胃兼三阳经证治法:消内、消外、消不内外
(3)汗法→白虎汤
适应症:邪离膜原,欲表未表,邪热散漫治法:辛凉解散
(4)吐下法→瓜蒂散(下法:三承气三清饮)
适应症:疫邪传里治法:就近驱邪
18、余霖
清瘟败毒饮: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
重用石膏
石膏六脉:沉细而数——大剂,180~260g
沉而数——中剂,60~120g
浮大而数——小剂,24~36g
19、叶桂(叶天士)
主张脾胃分论:生理:脾为脏,属阴,主运化,以升为用,贵在健运,喜燥恶湿胃为腑,主受纳,以降为用,贵在通降,喜润恶燥
病理:脾失健运,则气下陷,益气升阳健脾升柴芪术参
胃失通降,则气上逆,甘凉通降养胃沙竹麦斛粉
阳化内风说:定义: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即肝阳化风
病机:虚实夹杂证:精血衰耗,水不涵木;阴阳并损,肝失濡养;木横土衰,脾土失养;嗔怒动阳,阳化内风
理虚大法: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虫蚁剔络(辛咸通络):病邪在络日久,气血交结成形,非峻剂可效,叶桂用虫蚁类辛寒之品取其走窜之性,搜剔在络之邪,松透病根
20、吴瑭(吴鞠通)
清热养阴法:①清表热三法:辛凉轻剂(桑菊饮)主治:太阴风温(卫分证),热伤肺
络,咳嗽、身不甚热、微渴;治法: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降卫分之逆;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治:太阴风湿(肺卫证),风热伤肺,泻热伤津,但热不恶寒,口渴;治法:轻清轻扬,化卫分之秽
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太阴温病(肺经气分),热重伤津,脉浮洪,渴甚,大汗,舌黄,面赤,恶热;治法:清热保津,清气分之燥
②清里热三法:清络法(清络饮)主治:暑温汗后余邪不解,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微胀,目不了了;治法:辛凉芳香法,轻清入络
清营法(清营汤)主治:邪热入营,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治法: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
清宫法(清宫汤)主治:热入心包,闭阻心窍,神昏谵语;治法:咸寒甘苦法,清膻中心包之秽浊湿邪,补心中失气
③养阴三法:一甲复脉汤(养而涩之)主治:下焦温病,伴滑脱之象,大便溏;治法:咸寒兼涩法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
二甲复脉汤(养而镇之)主治:热入下焦,肝风欲动,脉沉者,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治法:咸寒甘润法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鳖甲
三甲复脉汤(养而济之)主治:热入下焦,累及于心,
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詹詹大动,甚则心中痛;治法:咸寒甘润法加减复脉汤加生
龟板
21、王士雄
论暑:暑为阳为热;
暑独盛于夏,火四时皆有;
暑多兼湿,非暑必兼湿;
暑热易耗气伤津;
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
22、庞安时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寒毒说:病因: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外因是寒毒
外因寒毒;内因辛苦之人,扰动阳气使得寒毒与营卫搏结
发病: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勇者气行则己,正气强盛阳气充沛则足以抵抗寒毒而不发病
怯者著而为病,正气虚弱阳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寒毒而发病
温毒五大症:
青筋牵——筋脉牵急,先寒后热
赤脉费——身热皮肉痛起
黄肉随——皮肉强痹,颈下结核
白气狸——乍寒乍热,暴嗽呕逆
黑骨温——里热外寒,腰痛欲折
23、缪希雍
治吐血三法:宜降气不宜降火
宜行气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内虚暗风说:类中风;阴阳两虚,阴虚为多
24、王清任
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补气药+活血药
益气为主:重黄芪4~8两,大补元气,使气足血行
活血为辅:轻桃红各一小钱,不在逐瘀,而在活血通络
适应症:气虚→血瘀
理气活血法:理气药+活血药
在外: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麝香、葱姜酒通窍行气
在内: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柴桔牛枳通降胸胁之气
膈下逐淤汤治肚腹血瘀之症+元胡、香附、乌药、枳壳调理肝脾之气
25、陈自明
妇产科学的贡献:使妇产科学初具规模
重视气血
调摄冲任
脏腑辨治
26、唐宗海
血证的治疗
治疗原则:和法为第一良法
调气(降逆泻实)补气(补虚升陷)
治疗措施:止血(第一要法)不仅止溢出之血还要止脉中未出之血
气火上逆→泻火→泻心汤+大黄(推陈致新、损阳和阴、活血化瘀、止血不留瘀)气无所附→补气摄血→独参汤
消瘀(第二要法)血止之后,离经未出之血为瘀血,内溢于脏腑、经络肌奏,失去了生理作用,久则变生他证
宁血(第三要法)止血瘀消之后,气不安则血不安,往往隔数日复发,须及时安定气血,巩固疗效。宁气即宁血
补血(第四要法)血属阴,脱血→阴虚阴虚阳无所附→阳虚
应以补虚善后收功
区别阴阳
注重补肺脾肝
炙甘草汤为补血第一药方
治血禁忌:
①忌汗血汗同源→重亡津液气最难敛→血随气溢止宜和散→敛散两施
②忌吐气机上逆→助其逆势,气上不止
最忌动气,病时病后,内不可吐第三篇、《中医各家学说》在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方式中的重要性-论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四篇、对《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教学的思考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五篇、《中医各家学说》在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方式中的重要性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六篇、谈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作用与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七篇、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刘完素:
字守真,河北省河间人,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高尚先生。
河间六书: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葛雍《伤寒直格》,马宗素《伤寒医鉴》,馏洪《伤寒心要》。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治疗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黄芩、滑石、生甘草,生姜、荆芥、白术、栀子“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清热凉血,通腑解毒,攻下里热,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淋,清解暑热,利咽化痰宣通郁结。加辛夷花治疗鼻渊。
配伍特色:一,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治疗外感风邪化热或兼有里热证。二,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体现着“火郁发之”之意。三是防风通圣散中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体现了刘完素重视阳气佛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
素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的病由10种扩大到34种,属于热的由7种扩大到23种,热与火的病共计57种。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阳气弗郁是火热病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阳气佛郁,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开通宣行,导致多种火热病,随其病位而有所不同,如其所言:“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不能视色,耳郁而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湿热用茵陈蒿汤,热在阳用小柴胡汤和解表证:辛凉或甘寒解表。里证: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可导致中风。三化汤:厚朴(姜制.二钱)羌活(二钱)枳实(一钱半)大黄(四钱)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大小便秘结。通腑泄热,降浊升清,开腑法治中风之先河。大秦艽汤:【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呙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地黄饮子由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诸药组成。用于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沈迟细弱之喑痱证。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其中妙用薄荷利咽喉治“中风失音”。
张元素
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脏腑辨证理论:天人相应论藏象,依据脉象辨病证,虚实寒热辨病性,确立治则定方药,综合分析辨吉凶。
风升生类:麻黄2.热浮长类:黑附子3.燥降类:茯苓4.寒沉藏类:大黄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子,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痛用藁本,肢节痛用羌活,腹痛芍药,恶寒加桂枝,恶热加黄柏。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配伍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中羌活入足太阳,苍术入足太阴,白芷入足阳明,川芎入足厥阴,细辛入足少阴,黄芩入手太阴,生地入手太阴,防风风药卒徒,随所引而不至。甘草协和诸药。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间)睢州考城人。
著有《儒门事亲》。
三邪致病学说:包括天地人三邪,天邪指六气,地邪指地的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邪指的是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汗法: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注意观察汗出程度。吐法:具有催吐等上行作用的方法,使得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排出。“凡上行者,皆吐法也”注意事项:先与小剂量,不效则逐渐加量,并用叉股,鸡羽探引。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疗方法。“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注意事项: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四肢蕨冷,小儿慢惊,十二经败证均不宜用下法。李杲
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传学于罗天益,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川芎,蔓荆子,细辛,白芍创立顺气和中汤,治疗气虚头痛著名方剂。脾胃生理功能:1.脾胃是元气之本2.脾胃为升降枢纽脾胃内伤病因:1.饮食不洁2.劳役过度
3.情志内伤。脾胃内伤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阴火是内伤所引起的一切虚性,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包括亢盛的心火,下焦包络之火,相火,肾间阴火,七情之火,脾胃津亏燥热等。升阳散火汤: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甘草(炙)柴胡防风甘草【功能主治】升阳散火。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扪之烙手。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组成】柴胡,甘草,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
【功效】补脾升阳泻火【主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治疗盗汗。朱震亨
字彦修(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弟子有赵道震,赵良仁,戴Yan,戴思恭,王履,刘叔渊,虞城斋。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中医学术语。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
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相火位置:寄于肝肾,即“肝肾之阴,悉具相火”相火特性:相火“内阴而外阳”以肝肾精血为物质基础,以阳动为功用。相火妄动原因: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妄动危害:煎熬真阴,耗伤元气。阴虚火动治疗:有阴精虚和阴血虚之分,亦分别治疗。阴精虚:大补阴丸阴血虚: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痰证论治:病因: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烂投补剂,或脾虚水谷不运,或肾虚水液不行,或阴虚火动伤津等,均可导致气机逆乱,津液停滞为痰。病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
治疗原则:1.实脾燥湿2.治痰先治气3.痰淤同治。
治疗方药:二陈汤,【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薛己
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有《内科摘要》、《明医杂著注》《小儿痘疹方论》《妇人大全良方》《外科枢要》
人以胃气为本1.胃为五脏本源2.脾胃与气血关系: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3.脾胃受伤,诸证峰起。
温补脾肾:1.温补脾胃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用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虚寒加炮姜。胃土燥热不能生阴者用四物汤;脾胃虚寒不能生阴者用八味丸,川巴戟,高良姜30克,川楝子,胡芦巴,茯苓,香附2.温补肾命六味丸补肾阴,八味丸补肾阳
3.脾肾同治。脾肾虚寒,用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组。用药方法与特色:1.朝夕互补法2.急证骤补法如危急证,必须选取作用强,见效快的方药进行急救如八味丸,独参汤,参附汤。3.偏虚纯补法。如疮疡浓多而清,或瘀肉不腐,溃而不愈。脉大无力,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古代中药汤剂,使用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制成,有补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7.张介宾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张熟地”之称。是为温补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1.阴阳同源一体,阴阳一分为二,首次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观点2.阴阳和谐相济3.五行互藏4.真阳论,一.形气之辨,从人的形体与功能的密切联系论述阳气的重要性。二.寒热之辨,从寒热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不同作用,阐发阳气的重要性。三,水火之辨,从水火的性质和作用阐发阳气的重要性。由以上三点,张得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5.真阴论,一,真阴之象,即人之形体。二,真阴之脏,即命门。三,真阴之用:真阴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门火养于阴水直之中,所以命门之用指的是命门水火的作用。四,真阴之病:命门火衰与水亏之候。五,真阴之治:由于水亏火衰介在于命门,因此,真阴不足,既可以壮命门之水,
也可以补阳以生水。首先提出“二纲六变”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六变。
左归丸: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牛膝、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津液枯涸之证。
右归丸:熟地黄,炒山药、枸杞子(微炒、鹿角胶、制菟丝子、杜仲(姜汁炒),山茱萸(微炒、当归(便溏勿用)各,肉桂、制附子,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火不生土,脾胃虚寒之证。左右归丸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证.补略》“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辨》张还重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的运用,把人参,熟地为治喻治世良相;把附子,大黄喻为治乱良将。张善用熟地,专注《本草证》进行阐发。《景岳全书.痘疹论》阐发说:“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浓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浓之药”吴有性
字又可,号淡斋汉族,吴县东山人。著作《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吴将杂气中传染性强,毒性大,所治病重的称做戾气,疫气。吴认为杂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
原。其将杂气分为四类9种,称为“九传”。
达原饮,载在《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吴氏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
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三消饮,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主治温疫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舌根渐黄至中央者。
三消:消内,消外,消不内外。一使邪气溃散,而是表里分销。吴称为“治疫之全剂”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肝风内动:叶认为肝风的主要病机在于“阳化内风”而非外邪袭扰。所谓阳化内风,指的是“身中阳气之变动”以至:内风震动,总之,其与厥阴肝木有关。
治疗经验:常用滋肾、养血、益气、养阴之法赔补正气,再用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调和阳气之变动,从而达到息风的目的。
养胃阴经验:胃阴虚的病因病机:一是素体阳盛,五志化火伤及胃阴。二是五味偏性,过食辛辣温燥使胃阴损伤。三是素体阴虚,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耗胃阴。四是热病后期肺胃阴伤。五、外感燥热,热病之后。六、放化疗。
叶治疗胃阴不足,主张以甘平或干凉濡润为主濡养胃阴,以恢复胃之通降功能。辨治虚损病经验:1.甘药培中2.血肉填下3.中下兼顾4.静养节欲5.饮食调养。
叶治疗络病以通为主。使用活血化瘀通络的同时,常配伍辛散、温通、香窜之理气之品。从而达到行气、散结、止痛的目的。对使用辛咸的虫蚁类药物,如地鳖虫、全蝎、地龙、蜂房等,更是叶治疗络病的独到之处。他认为虫蚁类药灵动迅速。
王清任
清代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医林改错》。创立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以补气为主,活血次之,标本同治。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膈下逐淤汤: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少府逐淤汤:小茴香,干姜(炒),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炒)。以上四方体现了王辨血瘀证的基本思路“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只要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淤,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治疗瘫腿,黄芪赤风汤(黄芪、赤芍、防风);黄芪桃红汤(黄芪、桃仁、红花)主治妇人产后抽风。
治疗用药特色:治中风应“审气血值荣枯,辨经络之通滞”
唐宗海
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代表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血证论》。唐所论血证包括上部出血14种,下部出血6种,血外渗7种,血中有淤5种。失血兼证39种。
血证病因病机:1)气机阻逆2)火热炙盛3)淤血阻络4)脾失统摄。血证与脏腑关系:吐血病在胃、呕血病在肝、咳血病在肺、咯血病在肾。他根据吐血病因病机总结了:止血、消淤、凝血、补血四法。止血:泻心汤或十灰散消淤:花蕊石散、圣愈汤补血:炙甘草汤。第八篇、中医各家学说—薛己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