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题

2021-08-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广元市实验中学

高2012级2014年春半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唐以荣

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下列最能完整反映梭伦改革特点的是

A. 坚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满足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 试图在中庸、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 D. 没有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 政令不畅,一些地方官员不执行新法 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政 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C.增强了统一战争物质力量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6.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8.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9.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11.“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二、非选择题(13题18分,14题34分,共52分) 13.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

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分)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8分)

14.(34分)改革要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6分)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材料三:他(马丁·路德)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2).材料三中“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2分)

材料四: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

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2分)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4分)

材料五: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卡尔文

(4)材料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代表了谁的利益?(2分)

材料六: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七: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5)根据材料六、七,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对两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广元市实验中学

高2012级2014年春半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答题卷 考试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唐以荣

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非选择题(13题18分,14题34分,共52分) 13. (18分) (1) (2)

(3)

14.(34分) (1) (2) (3) (4)

(5)

广元市实验中学

高2012级2014年春半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A 5.D 6.A 7.D 8.C 9.C 10.B 11.D 12.A 二、非选择题 13.(18分)

(1)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2分)依据: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中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4分) (2)加强中日两国交往;还想派康有为赴日本考察变法。(4分)

(3)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8分) 14.(34分)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6分)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分)

(2)目的: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2分)理论:因信称义。(2分)

(3)发明:印刷术。(2分)原因:圣经的大量印刷,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独立理解,有助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更广泛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4分) (4)核心思想:先定论。(2分)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5)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4分)共同影响: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加强侵略扩张。(6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王安石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A.军事

C.③④

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

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

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 B.①错②对 C.①②都对 D.①②都错 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 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 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

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反映的是:(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9.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②④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0. 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宋神宗态度的动摇

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11.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B.C.

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二、材料题 13、(14分)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4分

(2) 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8分 14、(18分)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2分)

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

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⑶. 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4)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4分

15、(20分)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材料三、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4分)

(3)材料三中“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的原因。试简析其理财措施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8分)

1) 同:主张节俭,异:孔子重义轻利、墨子将义利的关系对立统一起来。 根源:代表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维护西周的王权宗法制社会;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利益,平民百姓的愿望。(8 分)

(2) 目的:改变北宋贫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特点:以理财为中心。

(3)原因: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而王安石富国强兵思想自然被国人与主张通过变法改良以图中国强大的思想联系起来。 相吻合:青苗法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银行贷款;募役法既个人所得税;市易法即政府干预经济;均输法既政府采购等

①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②寇盗横炽:农民起义;③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2分 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均输法、市易法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相似之处:科举制未能真正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 不同之处:王安石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

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