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捍卫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不是听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在课堂中,教师仅仅是组织孩子成长生命、体验课堂学习过程的导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激励者、帮助者、参与者、欣赏者、引领者。
【教学内容分析】
疫病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不仅带来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也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卫生与医疗手段的进步。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到的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影响;二是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三是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感受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学情分析】
通过生活积累与常识学习,学生对一些疾病多少有所了解,对一些历史医学人物也有所耳闻,但是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与了解。本部分内容涉及人的身体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再补充相关材料和故事,相信学生对本部分的学习效果会很好。
【教学目标】
(1)研读教材,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2)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感受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①疫病所带来的影响:疫病会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会使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丧命,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同时,为了应对疫病的危害,政府与人民也开始研发治疗疫病的方法和药物,刺激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②中医药的的成就;中国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战国时期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汉代的《皇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针灸学在中医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热潮;进入21世纪,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2)教学难点: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分析
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史实教材中介绍的非常明确,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医会在古代和近代中国得以传播?原因有三:一是西医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二是中医与西医相比,有一些我们中医自身所没有的东西,二者可以相互结合或弥补,共同救死扶伤,造福大众;三是明末清初开始西学东渐,中西外化交流频繁,为西医传入和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古代的疾病与医学成就”,我们选择其中集中疾病的内容展开活动。学生们从小到大基本都与疾病有过亲密接触,这些疾病为什么会产生?有何危害?如何防治?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自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主题为“考察古代中西历史上的疾病”,力图通过活动达成以下目标:
1.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疾病,了解疾病通过什么渠道传染的?以及传染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2. 从听诊器这个具体而微的例子可以看出,医疗器具和诊断技术对于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学习,是通过历史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习惯,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重新确定的学习单位。不能拘泥于教材,得清楚学情,研究核心素养、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和构建好大单元的包含部分,并有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主题贯穿,再寻找合适的情境任务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之后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大单元整体学习的最终目的仍是立德树人,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加之判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任务设计和课堂上自然而然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切实运用好,真正从具体的知识落脚到德育的培养, 本节课古代疾病与医学成就,要用历史灵魂引领学生对待,疾病发生在每个人都会发生,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疾病防治工作日益完善和发展。
【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屠呦呦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解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文本材料,学生能够列出中西古代疾病有哪些,同时,为了应对疫病的危害,政府与人民做了哪些防治疾病的措施。
2.阅读史料,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了解扁鹊、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著作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热潮;进入21世纪,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3.总结史料,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方式,结合课本内容,制作“中国古代医学、农学主要成就简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
4.学习古代中医学、农学的重要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探究学习:
活动一 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疾病,了解疾病通过什么渠道传染的?以及传染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古代疾病及医学成就,学生展示交流: (一)扁鹊和“四诊法”
1.请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中医为病人诊病的情景,然后教师结合多媒体出示扁鹊的图片并请学生介绍扁鹊及他的成就。
介绍扁鹊:“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医理,提出“四诊法”,被奉为中医脉学的始祖。因他医术高超,人们以传说中的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名称之,本名秦越人。
2.“四诊法”:望、闻、问、切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二)华佗和麻沸散
1.请学生上来表演华佗为病人做外科手术的片段。然后教师去采访病人,引出华佗和麻沸散。多媒体出示华佗的图片,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华佗生活的年代和精通的领域及成就。 2.请学生介绍华佗,多媒体出示华佗出生的年代、精通领域和成就。
3.教师总结,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术进行手术的医学家。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为奠定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做出了贡献。
设计目的:通过表演、采访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医圣张仲景
从曹操得了流感引出张仲景。多媒体出示张仲景的画像,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然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8页,完成下面的内容:
1、张仲景是( )的著名医学家。
2、他的代表作是:《 》,这本书的内容是:全面阐述了( ) 和( )的原则,奠定了( )的基础,被后人尊奉为 ( ),至今仍为中医的必读书。
3、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人誉为 ( )。
完成后,让学生介绍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及主要成就。多媒体出示《伤寒杂病论》书影,然后阅读小字部分,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伤寒与现代医学上的概念不同。 (四)唐代《新修本草》
(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小组讨论】
张仲景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从医学实践、理论著作和医德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历史结论的能力,以及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二:从听诊器这个具体而微的例子可以看出,医疗器具和诊断技术对于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背景:近代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晚清来华传教士中的医生。1834 年,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办眼科医局,成为19 世纪西医东渐的滥觞。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条约体系的建立为传教士在华活动提供了保护。外国人得以在中国“设立医馆”、
建造“医人院”及“游历传教”,推动西方医学在各地的深入,构建起了一张以通商口岸为中心遍及内地的西医网络。在近代西医东渐的过程中,虽然双方有误解、冲突,但相对同期西方传入的其他知识,中国人对于西医的认同和接受相对顺利。究其原因,固然有医学本身的因素,19 世纪是西方医学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但也跟西医施展其医疗技术时的“展示”与“说服”,以及中国人在与西医的日常接触中对西医医疗器械、诊断方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听诊器与听诊技术在近代中国的接受史即为一例。
1.学生网络搜集资料,进行展示,从而得出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一组:听诊器是1816 年法国医生雷纳克发明的医疗器具,其构造是一支长约25 厘米,直径约2.5厘米,内里配有铜质导管和铜塞的木质长管,用于心脏和肺部疾病的诊断,可极大地提高准确率。听诊器的出现,改变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千多年“直接听诊”的历史。随听诊器而起的还有整套专业听诊技术。经过训练,医生可以就病人胸腔不同部位的声音判断病人的疾病种类和状况。这一技术极大地改变了近代西方的医病关系。在此之前,医生对病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与病人的沟通,但听诊器的发明将两者区隔开来,医生不再需要关注病人全体,而只需专注于病人身体局部器官所发出的声音即可自行判断。
二组:19 世纪中叶来华的西医,将听诊器和听诊技术带到了中国。英国伦敦传道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医生雒魏林早年在爱尔兰的医学院学习时一周要上三次听诊课,他的老师就是最早将听诊器介绍到英国的斯托克斯。入华之后,听诊器自然成了他诊断胸腔疾病的重要工具。1844 年,在广东的圣公会传教士四美,也用听诊器帮时任两广总督耆英诊断出了疑似肺结核病。除了日常的实践外,这一时期的医学出版业推动了听诊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三组:为了使中国人接受西医听诊器与听诊技术,西医往往将其比附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闻”和“切”,强调其准确性。就诊断而言,当时西医针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疾病,已发展出相当齐备的诊疗器具,如“验脉息有时辰表,观脓血有显微镜、试血热有寒暑表,听心肺之病则有闻症筒”,而中医“只知切脉定症,而不能洞见脏腑”。因此,相对于中医,西医无疑更为精准科学。由此可见,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疗器具的进步,是西医自信其胜过中医的重要原因。
四组:在清末接受并推崇西医的时人中,西医医疗器具的精良及其带来的诊断技术的改进,也是他们愿意相信并接受西医的重要原因。“桐城派”吴汝纶就曾称,相对于中医,西医的医理确凿、方法简洁,西药经科学研制、富有疗效,而诊断技术上则更加科学。1899 年,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他就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其实,早在19 世纪80 年代,康有为的《实理公法全书》中,就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每隔三五日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康有为的这种想法,是19 世纪下半叶西方优生学与国民健康理论影响的结果,“闻症筒”能够查验血管虽然是他的误解,但也恰好显示了听诊器在初入中国之际给晚清时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到了20 世纪前后,听诊器在中国社会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总结:从听诊器这个具体而微的例子可以看出,医疗器具和诊断技术对于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来华西医而言,这是他们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进行医疗扩张的有力工具。对中国社会而言,听诊技术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也是促使传统中国人相信并主动接受西医的关键。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史,是中西双向交流和沟通的结果。
活动三 辩论赛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主要指标 评价标准描述 优秀 良好 一般 加油 参与学习的态度 学习准备阶段 学习过程 学习实施阶段 参与这一单元的学习活动态度端正,有充足的信心。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古代的疾病与医学成就,独立构建出简明、条理、有特色的知识体系。 采用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自 主学习要认真研读、勾划、标注课文。分组学习要明确成员的分工、团结互助;组员学习积极性高、能全员参与、能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氛围轻松愉快;小组课堂展示的“疾病与防治”的相关内容丰富、正确具体、有学习价值;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活动方式有新意、紧扣主题、有吸引力等。 单元体系建构合理,以知识树、时间轴、图表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完成。 走进社区、农村,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报告或论文观点明确,内容详实,史论结合,有说服力。 学习成果 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研究性 学习 【板书设计】 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古代的疫病 1.疫病 2.影响 二.中医药的成就 1.扁鹊 2.汉代《皇帝内经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针灸学 5.唐代《新修本草》 6.李时珍《本草纲目》 7.新中国中医药发展 三.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的史实 2.传播的原因 学习目标 1……………. 2……………. 【教学反思】 (1)优点: 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和活动,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将重点难点问题自主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精讲点拨,起引领作用,不包办代替,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成长。
②学习目标达成度高,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对古代疫病和医学成就有了深入了解,知道了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明确了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并且能够发散思维,归纳总结出西医在中国传宝的原因有哪些,学习效果很好。 (2)不足与反思:
在教学评价方面还需加强。在课堂中还有个别同学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参与不积极,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和学习的热情,还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去达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