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对我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意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以及生态意义。 一、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黄淮海流域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仅占7.2%。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年调水量将达到448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水量。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和黑龙江差不多。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时规划区的人口4.38亿,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人口总和。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而南方洪水频发。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可以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
防污型社会:
调入水后从缺水变为水资源配置合理,也从因缺水而节水转变为水环境良好的节水,也有了更多水资源去进行防污。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调入水使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水流增大,保证了通航。 二、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工衣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北方工农业急需用水缺水的问题得以缓解,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投资,机械、电器、设备、钢材的投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以及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都会促进经济结构。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
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京津塘首都经济圈”是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增长重心之一,经济发展极具优势。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有利于华北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
4、扩大内需,扩大就业,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总体规划阶段初步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0.12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
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随着广大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企业生产结构和规模也会随之变化,一些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扩大就业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 三、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调水将改善调入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
北方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地下水含有较多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例如我国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地下水含氟大量超标,我国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含碱过多,这些对当地饮水造成强烈影响,长期饮用危害人体健康。
南水北调能通过调用其他地区水源的水来改善部分地区饮水质
量。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受水地区得到水资源补充水循环得到保障,一些生态敏感区如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都离不开用水,而这是建立在平衡的水循环基础上的。当一个地区发生区域性的缺水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强烈得制约。同时缺水还会引发恶性的开采使用水资源破坏环境的平衡性。
南水北调通过补充水资源缺口,使得缺水地区预留出合理规划使用水资源的空间,从根本上缓解缺水引发的恶性循环。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调水将改善调入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能满足黄河流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的,是黄河流城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社会经济承载力不足的直接结果。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人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时,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