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训练7文学作品阅读未完

2024-02-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考点跟踪训练7 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1. (2018·台州中考)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玉白菜 李世营

①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④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

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挂

1

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⑩赵德茂失望而去。

11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

12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13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14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15“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

(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填空。

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 →杨石头拒绝赵德茂高价购买“玉白菜”→ 。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2

②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写“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2.(2018·绍兴市上虞区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祖父的表 [英]斯丹·巴斯托

①那块挂在床头的表是我祖父的,它的正面雕着精致的罗马数字,表壳是用金子做的,沉甸甸,做工精巧。这真是一块漂亮的表,每当我放学回家与祖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盯着它看,心里充满着渴望。

②祖父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他非常喜欢我与他在一起,经常询问我在学校的状况。那天,当我告诉他我考得很不错时,他真是非常兴奋,“那么不久你就要到新的学校去了?”他这样问我。

③“然后我还要上大学。”我说,我仿佛看到了我面前的路,“将来我要当医生。” ④“你肯定会的,我相信。但是你必须学会忍耐,明白吗?你必须付出很多很多的忍耐,还有大量的艰辛劳动,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⑤“我会的,祖父。” ⑥“好极了,坚持下去。”

3

⑦我把表递给祖父,他紧紧地盯着它看了好一阵,给它上了发条。当他把表递还给我的时候,我感到了它的分量。

⑧“这表跟了我50年,是我事业成功的印证。”祖父自豪地说。祖父从前是个铁匠,虽然现在看来很难相信那双虚弱的手曾经握过那把巨大的锤子。

⑨盛夏的一个晚上,当我正要离开他的时候,他拉住了我的手。“谢谢你,小家伙,”他用一种非常疲劳而虚弱的声音说,“你不会忘记我说的话吧?”一刹那,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会,祖父。”我发誓说,“我不会忘的。”

⑩第二天,妈妈告诉我,祖父已经离开了人世。

11祖父的遗嘱读完了,我得知他把那块表留给了我,并说我能够保管它之前,先由我母亲代为保管。我母亲想把它藏起来,但在我的坚持下,她答应把表挂在起居室里,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它了。

12夏天过去了,我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我没有很快找到朋友,有一段时间内,我很少与其他的男孩交往。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很富有的男孩,他经常在那些人面前炫耀他的东西。确实,他的脚踏车是新的,他的靴子是高档的,他所有的东西都要比我们的好——直到他拿出了自己的那块手表。

13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表不但走时极为准确,而且还有精致的外壳,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表?“我有一块更好的表。”我宣称。

14“真的?”“当然,是我祖父留给我的。”我坚持。 15“那你拿来给我们看看。”他说。 16“现在不在这儿。”

17“你肯定没有!”“我下午就拿来,到时你们会感到惊讶的!”我一直在担心怎样才能说服母亲把那块表给我,但在回家的汽车上,我记起来那天正好是清洁日,我母亲把表放进了抽屉,一等她走出房间,我一把抓起表放进了口袋。

18我急切地盼着回校。吃完中饭,我从车棚推出了自行车。 19“你要骑车子?”妈妈问,“我想应该将它修一修了。” 20“只是一点小毛病,没关系的。”

21我骑得飞快,想着将要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羡慕的目光。 22突然,一条小狗窜入了我的车道,我死命地捏了后闸,然而,在这同时,闸轴断了——这正是我想去修的。我赶紧又捏了前闸,车子停了下来,可我也撞到了车把上。

23我爬了起来,揉了揉被摔的地方。我把颤抖的手慢慢伸进了口袋,拿出了那块我

4

祖父引以自豪的物品。可在表壳上已留有一条凹痕,正面的玻璃已经粉碎了,罗马数字也已经被古怪地扭曲了。我把表放回口袋,慢慢骑车到了学校,痛苦而懊丧。

24“表在哪儿?”男孩们追问。 25“我母亲不让我带来。”我撒了谎。

26“你母亲不让你带来?多新鲜!”那富有的男孩嘲笑道。 27“多棒的故事啊!”其他人也跟着哄了起来。

28当我静静地坐在桌边的时候,一种奇怪的感觉袭了上来,这不是因同学的嘲笑而感到的羞愧,也不是因为害怕母亲的发怒,不是的,我所感觉到的是祖父躺在床上,他虚弱的声音在响:“要忍耐,忍耐……”我几乎要哭了,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

(选自《语文世界》)

(1)请用第三人称概括故事情节。(100字以内)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你肯定会的,我相信。但是你必须学会忍耐,明白吗?你必须付出很多很多的忍耐,........还有大量的艰辛劳动,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祖父的话有何深意?请重点研读加点词然后作答。)

②当他把表递还给我的时候,我感到了它的分量。(“我”为什么会感到它的分量?联系......上下文简析原因。)

(3)小说以“祖父的表”为题有什么好处?

5

(4)小说结尾处写道:“我几乎要哭了,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为什么此刻会...是“我”“最伤心的时刻”?请联系小说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3.(2017·绍兴市上虞区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坐在过道里的民工

非 鱼

在异乡。

我想去一个叫“马道”的街道看看,大家都说那里是这个城市的“核”。刚踏上公交车,还没来得及找个合适的位置,就听见身后大呼小叫。

不用看,肯定是刚才在车站候车的几个民工。他们和所有的民工一样,家在手里拎着:破旧的蛇皮袋,装着一床被子,几件换洗衣服,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或者是工地,或者是街头。似乎永远梳理不顺的头发,似乎永远洗不干净的脸和手,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明显的特征。

他们提着、拖着“家”上来,毫无顾忌地大声叫嚷着,然后把“家”放在中间过道上,一屁股坐了上去。车在行走,不断有人上上下下,车内的人越来越多。这几个民工依旧在大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人更多了,过道拥挤起来,坐着的他们有些碍事了。有人小声发出抱怨,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不被他们的“家”蹭到。抱怨声越来越大,说他们挡了道,一个胖乎乎的老太太大声呵斥,一个民工指指他的包袱卷:“你可以坐上去,也可以踩,没关系。”老太太鄙薄地瞥了一眼:“我才不坐。”

拥挤的人群和喧闹的说话声,我渐渐听不清楚自动报站名的声音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在那个叫马道的地方下车,更看不清楚车窗外。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姑娘:“马道街快到了吗?” 她头也没抬:“还早呢。” “还有几站?”

6

她不知道是没有听到还是不屑于回答,始终再没有吭声,一直悠闲地看着窗外。 又过了几站,我忍不住又问身边一个站着的大姐:“现在到哪儿了?” 她似乎也不太熟悉,看了看说:“似乎是一附院吧?” “马道街还远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

我很纳闷,这个城市不至于有那么大吧?

车里的几个民工依然在大声地说着话,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周围人也在说着话,抱怨着几个民工,抱怨着公交车,抱怨着其他的一些事。

车拐了个弯,一个民工很促狭地喊了一嗓子:“前方到站马道街。”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扭头看了看他,他正低头摆弄系在蛇皮袋上的一堆铁丝,另几个民工还在继续说话。

街道渐渐窄起来,人渐渐多起来,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小店铺,还有人力车,依稀是旧时的繁华。

那个民工又喊起来:“马道街到了,有在马道街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了。”他模仿着公交车的售票员,有着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惹起了几声哂笑。

我明白了,他在提醒我,该下车了。

又扭头看他,他依然在摆弄那堆铁丝,好像从来就没有张口说过话,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属于他,和他无关。

很显然,他和我一样,不属于这个城市。

车门打开,我从他们身边挤过去,和很多人一起从他们身边挤过去,下车,站在异乡的马道街上,看人来人往,车来车往。

所有在异乡的温暖,只有来自那个坐在过道上的民工,那个一直摆弄铁丝的民工。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我”上车遇见一群民工,他们 ;一路上,“我”听不清报站名,有个民工促狭地喊了声站名提醒“我”;车近马道街时,这个民 工 ;“我”挤下车,站在马道街上,感受来自那个民工的温暖。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们和所有的民工一样,家在手里拎着。(加点字“拎”很有表现力,传递出许多“言.

7

外之意”,请你具体说说。)

②车门打开,我从他们身边挤过去,和很多人一起从他们身边挤过去,下车,站在异乡......的马道街上,看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画线部分改成“我从他们身边挤过去”更简洁,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样啰唆?请简要分析。)

(3)文章用较多笔墨对民工外貌与言行进行描写,有何用意?

(4)文章最后一句说:“所有在异乡的温暖,只有来自那个坐在过道上的民工,那个一直摆弄铁丝的民工。”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2018·绍兴市上虞区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苏小童的夏天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8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的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甲】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决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11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12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

9

三毛。

13“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14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15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根据小说情节,用简要的语言填空。

那年夏天,苏小童没考上高中,进城随父亲 ;当发现了 的秘密后,他对父亲心生怨恨,于是有了新的筹划: 。八月底,他实现了回老家读高中的愿望。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父子俩的心理。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

(3)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处文字联系起来看很有意味。同样是做买卖,思路也相似,却体现出人物不同的行事方式与人格品质。请你仔细揣摩这两处文字,作简要评析。

10

(4)小说题目是“苏小童的夏天”,这个夏天对他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散文阅读

1. (2018·江苏徐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

11

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有删改)

(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

贫贱但不卑贱—— —— —— ——越老越有用。 (2)品析语言。

①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品.析加点词。)

②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

12

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

(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2. (2017·仙居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枯茎的秘密 张晓风

①秋凉的季节,我下决心把家里的“翠玲珑”重插一次。经过长夏的炙烤,叶子早已疲老不带绿,让人怀疑活着是一项巨大艰困而不快乐的义务,现在对付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拔掉重插了。原来植物里也有火凤凰的族类,必须经过连根拔起的手续,才能再生出流动欲滴的翠羽。

②搬张矮凳坐在前廊,我满手泥污地干起活来,很像有那么回事的样子。秋天的播种让人有“二期稻作”的喜悦,平白可以多赚额外一季绿色呢!我大约在本质上还是农夫吧?虽然我可怜的田园全在那小钵小罐里。

③拔掉了所有的茎蔓,重捣故土,然后一一摘芽重插,大有重整山河的气概,可是插着插着,我的手慢下来,觉得有点吃惊……

④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选上这种“翠玲珑”来种,是因为它出身最粗贱,生命力最泼旺,最适合忙碌而又渴绿的自己。想起来,就去浇一点水,忘了也就算了。据说这种植物有个英文名字叫“流浪的犹太人”,只要你给它一口空气,一撮干土,它就坚持要活下去。至

13

于水多水少向光背光,它根本不争,并且仿佛曾经跟主人保证过似的,非殷殷实实地绿给你看不可!

⑤此刻由于拔得干净,才大吃一惊,发现这个家族里的辛酸史,原来平时执行绿色任务的,全是那些第二代的芽尖。至于那些芽下面的根茎,却早都枯了。枯茎短则半尺,长则尺余,既黄又细,是真正的“气若游丝”,怪就怪在这把干瘪丑陋的枯茎上,分明还从从容容地长出些新芽来。

⑥我呆看了好一会儿,直觉地判断这些根茎是死了,它们用代僵的方法把水分让给了下一代的小芽——继而想想,也不对,如果它死了,吸水的功能就没有了,那就救不了嫩芽了,它既然还能供应水分,可见还没有死,但干成这样难道还不叫死吗?想来想去,不得其解,终于认定它大约是死了,但因心有所悬,所以竟至忘记自己已死,还一径不停地输送水分。像故事中的沙场勇将,遭人拦腰砍断,犹不自知,还一路往前冲杀……

⑦天很蓝,云很淡,风微微作凉,我没有说什么,“翠玲珑”也没有说什么。我坐在那里,像接触一份秘密文件似的,觉得一部家族存亡续绝史全摊在我面前了。

⑧那天早晨我把绿芽从一条条烈士型的枯茎上摘下来,一一重插,仿佛重缔一部历史的续集。

⑨“再见!我懂得,”我替绿芽向枯茎告别,“我懂得你付给我的是什么,那是饿倒之前的一口粮,那是渴死之先的一滴水,将来,我也会善待我们的新芽的。”

⑩“去吧!去吧!我们等的就是这一天啊!”我又忙着转过来替枯茎说话,“活着是重要的,一切好事总要活着才能等到,对不对?你看,多好的松软的新土!去吧,去吧,别伤心,事情就是这样的,没什么,我们可以瞑目了……”

11在亚热带,秋天其实只是比较忧悒却又故作爽飒的春天罢了,插下去的“翠玲珑”十天以后全都认真地长高了,屋子里重新有了层层新绿。相较之下,以前的绿仿佛只是模糊的概念,现在的绿才是鲜活的血肉。不知道冬天什么时候来,但能和一盆盆翠玲珑共同拥有一段温馨的秘密,会使我自己在寒流季节也生意盎然的。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眼种四则》)

【理清脉络】

(1)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

经过长夏炙烤的“翠玲珑”,曾让作者心生“ ”;但在拔掉重插过程中,作者由“ ”而“ ”;最终读懂“枯茎”后,觉得和“翠玲珑”共同拥有一段“温馨的秘密”。

14

【语句理解】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选上这种“翠玲珑”来种,是因为它出身最粗贱,生命力最泼旺,最适合忙碌而又渴绿..的自己。(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相较之下,以前的绿仿佛只是模糊的概念,现在的绿才是鲜活的血肉。(为什么说“现在的绿”才是“鲜活的血肉”?)

【艺术手法】

(3)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中说“植物里也有火凤凰的族类”,作者借凤凰浴火重生的传说暗示了“翠玲珑”对生命的渴望。

B. 第④段中的“非殷殷实实地绿给你看不可”,第11段中的“全都认真地长高了”,这些语句显示出“翠玲珑”顽强、执着的精神。

C. 文章开头极力描写“翠玲珑”的疲劳,反衬出“翠玲珑”虽枯不死、尽力付出的无私伟大,为下文做铺垫。

D. 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温馨”指温暖、美好,作者被“翠玲珑”顽强、无私、绵延种族的精神所感染,由此觉得温馨,即使在寒流季节也生意盎然。 【思想情感】

(4)结合上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枯茎的秘密”的理解。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5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淹没。岭上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栽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

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漫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梨花的配角,还有那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温柔与野性之美。

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④我坐在古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后,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嫩绿的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则带着一分圣洁、一分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前,一夜间扯起了白幡,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和淡淡的清香。

⑥岭上梨花雪,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梨花的香也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

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

16

地念叨着,并期待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选自《安徽日报》2016年6月3日)

(1)作者说“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哪些是作者发现的配角呢?细读第②③两段,完成表格。

主角 配角 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 ① 效果 写法 ② 梨花 以其野性衬托出梨花的温柔之衬托 美 ③ 与梨花相映成美(或:互为背景,互为衬托) (2)唐代诗人将“雪”比作“梨花”,而本文作者将“梨花”比作“雪”。你认为本文中将“梨花”比作“雪”有哪些妙处?

(3)结合本文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谈谈文中的梨花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请仿照示例再概括两个方面。

示例: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

(4)作者在本文中说“(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结合具体内容,试着探究文人们总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的文化密码。

17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买了半山百合 林清玄

①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②这个宜兰人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他告诉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有时候他的花好,我就全买了(不过才三四把),所以他常对我说:“老板,你这个人阿莎力,我真甲意。”有时候花真的不好,我不买,他会兜起一把花追上来:“嘿!送你啦!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③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嘻嘻的。 ④今天路过阿莎力的摊子,看到有几束百合,比从前卖的百合瘦小,株条也不挺直,我说:“阿莎力,你今天的百合怎么只有这些?”

⑤“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全摘来了。” ⑥“半座山的百合?”“是呀!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

⑦“半座山的百合,那剩下的半座山呢?”

⑧“剩下的半座山是悬崖呀,老板!”阿莎力苦笑着说。

⑨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才花了三百元。 ⑩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11在山里的花,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合了。从前家住山上,有四种花是遍地蔓生的,除了百合,还有野姜花、月桃花、牵牛花。野姜花的香气太艳,月桃花没有香气,牵牛花则朝开暮谢,过于软弱,只有百合是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

12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瓶花呢?但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有些山坡开满了百合花,我们就会躺在百合花的白与白之间。山风使整个田园都有着清凉的香气。感觉

18

我们的心也像百合一般白了,并用白喇叭吹奏着高扬的音乐。然后想到“山上的百合也不纺纱,也不织布,但所罗门王皇冠上的宝石也比不上它”的句子,我们就不禁有陶醉之感了。

13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只有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自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

14一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像……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

15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醒之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

16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温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

17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

18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

(选自《快乐阅读》)

(1)阅读文章,说说山里的花,作者为什么最喜欢百合。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加点的“流淌”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19

②A. “嘿!送你啦!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B. 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像……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A、B两句中的“阿莎力”含义有何不同?)

(3)有人认为文章主要写野百合,关于写卖花人的笔墨太多,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末尾说:“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5. (2017·嵊州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凌 宇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成果,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和帮助别人外,都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解放后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

20

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具有独特风格又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和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自《沈从文传》)

【乙】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21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坊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

22

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汽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1)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甲】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2)【甲】文中,作者在结尾描绘了想象中的沈从文故乡恬静优美、生机勃勃的生活画面,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3)请从“衬托”的角度,对【乙】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乙】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的情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乙】文内容及你所了解的沈从文及其作品情况说说你的理由。

23

(6)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一再强调自己的“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沈从文是一位将水融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的灵动是他作品的精魂,水的品性是他性格的写照。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6. (2018·衢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 红

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

24

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5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①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②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③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形象分析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

26

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7

参考答案

考点跟踪训练7 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1. (1)杨石头想把“玉白菜”卖给赵德茂来给老伴治病 杨石头把“玉白菜”送给儿子 【解

析】考查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一般用“人+事”的格式概括,人是杨石头,他得到石头后取名“玉白菜”,后来妻子生病他想把石头卖给赵德茂来给老伴治病;最后他把“玉白菜”送给了儿子。 (2)①“惊”写出了赵德茂发现“玉白菜”是一块上品奇石时的惊喜,“笑”和“撂”写出了赵德茂掩饰自己的惊喜,想压低玉石价格的心理,写出了他的不讲情谊、唯利是图。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内心的犹豫:是把“玉白菜”卖给出高价但人品不好的赵德茂,还是送给刚回来当县长的儿子。

【解析】考查小说的语言赏析能力。先要明确语言的特色,这两句话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再结合全文及语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形象。 (3)一方面写出了赵德茂是一个靠攀附权贵来谋利的商人,另一方面为下文写赵德茂到县长办公室送礼这一情节做铺垫。 【解析】考查小说中段落的作用,从内容、主题或情感及结构方面作答。先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写出了赵德茂是一个靠攀附权贵来谋利的商人,再在结构上为下文写赵德茂到县长办公室送礼做铺垫。 (4)第一层级: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没有写到标题的含义。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小说的情节围绕“玉白菜”展开)。 第二层级: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玉白菜”具有“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的特点,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 第三层级: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结合小说主题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玉白菜”隐含着小说的主题。文中的赵德茂认为“玉白菜”寓意“招财纳宝”,想用高价买来送人谋利;而杨石头认为“玉白菜”代表做人要“清白坚贞,两袖清风”,决定送给当县长的儿子,勉励他做个好官。小说以此为标题,表达对为官清廉的美好期盼。 【解析】考查小说的标题的作用。本题可从情节、主题上回答,情节上围绕“玉白菜”概括杨石头和赵德茂的不同的行为及理解,点明这是文章的线索;主题上结合两人的不同行为及理解回答,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要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小说的普遍意义,即当前人们对为官清廉的期盼。

28

2. (1)在他的渴望中,祖父将见证自己事业成功的表赠送给他,他为了在同学面前展示这

只表(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趁母亲不注意偷拿了这只表,结果在路上不慎将这只表摔破了,他为此伤心不已。

(2)①两处“必须”强调忍耐对成功的重要性;而“很多很多”隐含“要做到忍耐很不容易”的意思。 ②这只表十分精美贵重;这只表陪伴祖父50年,是他事业成功的见证,意义不同寻常;这只表也寄托了祖父对“我”深深的期望。 (3)①“祖父的表”作为线索串起故事情节,所以文题本身就是线索。②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祖父的表”寄寓了深意: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忍耐,以此为题,彰显主题。 (4)第一层级:对“原因”没有形成理解,或其理解本就是文本否定的理由。示例一:“我”因为摔破了表而痛苦懊丧,所以“最伤心”。 示例二:“我”因被同学嘲笑而感到羞愧,又怕母亲发怒,所以“最伤心”。 第二层级:能关注到某一表层原因(祖父角度),分析没有深入到心灵深处。示例一:因为“我”把祖父赠送的精美贵重的表摔破了,不但没有满足虚荣,还在同学面前出了丑,所以“最伤心”。 示例二:因为祖父的表寄托了他对“我”的期望,“我”摔坏了表,就如同打碎了祖父的期盼与梦想。 第三层级:能关注两方面(祖父、“我”)原因来分析问题,但两者没有形成因果关联,也缺乏提炼与升华。示例:因为“我”把祖父赠送的精美贵重的表摔破了,辜负了祖父的期望;“我”没能忍耐克制,成事不足,却遭受了挫折,因此“最伤心”。 第四层级:能作全面、关联分析,并能提升到小说主旨的高度来理解。示例:祖父的表凝结着他一生因忍耐而成功的真切体会,赠表于“我”,寄托着祖父对“我”人生成功的殷切期望。“我”因为虚荣、好胜而冲动,忘记了祖父的谆谆告诫——忍耐,摔坏了这块表,“我”因没有信守“我”的承诺而内疚,因没有记取祖父“忍耐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一告诫而悔恨。所以这件事成了“我”内心最为痛苦懊丧的事,这一刻也成了“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虚荣、好胜等心理其实是生活对我们的无形的考验,我们须以忍耐去战胜,“我”的伤心时刻,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警示意义。

3. (1)毫无顾忌地坐在过道里(或:大声谈笑、叫嚷) 模仿售票员报“马道街”站 (2)

①一个“拎”字写出了民工在外务工日常用品简单,生活艰苦;也写出他们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 ②画线部分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反复,但又不是简单的反复,加上了“和很多人一起”,以此强调,需要“从他们身边挤过去”、在马道街下车的人有“很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可能都能回答“我”的询问,为“我”解困,但他们(或:“很多人”)都没有回答,倒是一个民工用自己的方式为“我”解困,给“我”帮助。

29

这一强调是为了使对比更强烈,更能表现城市里“很多人”的冷漠,民工的善良热心。如果改成简洁的表达,就没有这种效果。

(3)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民工外貌形象的“脏乱差”,以及上车后毫无顾忌地占据过道、叫嚷喧哗,意在“丑化”民工形象(或:强化人们对民工的普遍印象),为写其他乘客的抱怨、鄙视以及“我”的误会做铺垫,从而与后面民工“报站名”的善举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反衬民工内心(或:心灵)的纯真善良,给人温暖。 (4)第一层级:从“乘客们对我的态度”或“民工对我的态度”单个角度考虑,理解片面而肤浅。示例一:当“我”身处异乡的公交车上,向身边的乘客们打听下站点,却得不到热心详细的解答,作为异乡人的“我”深感这个城市对异乡人的冷漠。 示例二:只有跟“我”一样来自异乡“坐在过道里的民工”给了“我”热心真诚的提醒和帮助,让“我”感受到在异乡还有温暖——而且是在异乡得到的所有温暖。 第二层级:从“乘客们对我的态度”和“民工对我的态度”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理解全面而较深入。示例: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亟需得到理解、尊重和帮助。当“我”身处异乡的公交车上,向身边的乘客们打听下站点,却得不到热心详细的解答,作为异乡人的“我”深感这个城市对异乡人的冷漠。只有跟“我”一样来自异乡“坐在过道里的民工”给了“我”热心真诚的提醒和帮助,让“我”感受到在异乡还有温暖——而且是在异乡得到的所有温暖。 第三层级:从“我”的视角与感受,全面阐述人物意义与小说主题,理解深刻,表达简明。示例: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亟需得到理解、尊重和帮助。当“我”身处异乡的公交车上,向身边的乘客们打听下站点,却得不到热心详细的解答,作为异乡人的“我”深感这个城市对异乡人的冷漠。只有跟“我”一样来自异乡“坐在过道里的民工”给了“我”热心真诚的提醒和帮助,让“我”感受到在异乡还有温暖——而且是在异乡得到的所有温暖。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处于社会底层的民工,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低微、生活漂泊,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其真诚善良的品质。这个人群该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帮助和爱戴。

4. (1)挑担子卖鸡蛋 父亲让自己“变着法”卖坏鸡蛋 利用暑假挣够高中“建设费”,

离开父亲,回校念书(意思接近即可) (2)①“假装听不到”,其实是出于怨恨。此时流泪,一是为父亲欺骗顾客的做法而气恼(或:伤心),二是为父亲过于看重钱财而羞愧,三是为自己没有坚定地“忤逆父亲”而自责、难受。 ②为儿子吃了不少苦而心疼;因自己忽视儿子的求学需求而自责(或:此前他全然不关心儿子为读书而孤军挣扎的事,因而深深歉疚);为儿子年纪虽小但有追求有决心而感动;“歇业”“专门护送”

30

是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3)【甲】处文字写出了父亲为挣钱而“变戏法”,动足了歪脑筋,让孩子提着单独装蛋的小篮子,以“家养蛋”的面貌卖“变质鸡蛋”以“凑学费”,这种不讲诚信的赚钱方式,折射出父亲这一类生意人见利忘义的处理原则与人格品质,这深深伤害了孩子的感受,令人气愤与厌恶。 【乙】处文字写苏小童为挣自己读高中的“建设费”而做起了小本生意。尽管他也采用了父亲些许的“包装”思维,“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但他诚实买卖,不骗不坑,以较低价买进农家菜,又以稍高的价格卖出。他赚钱凭的是自己的聪明、诚信和辛劳付出,这种赚钱方式值得称赞。 (4)第一层级:能分析出这个夏天有苏小童“实现复学”的意义,理解片面而肤浅。 示例一:中考失利的苏小童失学了,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实现了复学的梦想。 示例二: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于是跟着父亲进城挑担子卖鸡蛋。经历了这个夏天的生活之后,他决心重回校园。于是他努力挣钱,凑够了高中的“建设费”,重新开始新的学习。这个夏天对苏小童而言是一个从失学到复学的夏天。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这个夏天有苏小童“身心成长”的意义,理解较全面而较深入。 示例一:中考失利的苏小童失学了,过着挑担子卖鸡蛋的生活,品尝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他拒绝卖坏鸡蛋给顾客,坚守诚信的品格。他利用假期卖菜、卖冰糕挣学费,过上自立自强的生活。他决心用暑假时间挣够学费,并实现复学的愿望。这个夏天,他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示例二:这个夏天,苏小童早出晚归,忙碌奔波,第一次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验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在这个夏天里,苏小童学会了做生意,学会了找商机,学会了做饭做家务,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能力也丰富了社会阅历。同时,他的心理也得到了锤炼,慢慢学会了正视生活,规划生活与人生。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这个夏天有苏小童“精神成长、命运改变”的意义,理解深刻,表达简明。 示例:中考失利的苏小童失学了,过着挑担子卖鸡蛋的生活,品尝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他认识到父亲有欺骗顾客的恶习后,拒绝卖坏鸡蛋给顾客,坚守诚信的品格。为逃离卑鄙不诚信的生活和庸俗没出息的命运,他利用假期卖菜、卖冰糕挣学费,过上自立自强的生活。他决心用暑假时间挣够学费,以自己的坚持与坚忍感动父亲,并实现复学的愿望。苏小童通过这个夏天的特殊经历,身心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并且明白了努力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坚强支撑这一道理。

散文阅读

1. (1)蓄势而动,厚积薄发(或:默默无闻、努力生长) 王者 雅致和悲情 (2)①

31

“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以及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 (3)通过野菊花在冬日里的涅槃和等待,深化了文章主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4)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

2. (1)怀疑 喜悦 吃惊 (2)①连用三个“最”字,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写出了“翠

玲珑”出身粗贱,但生命力泼旺,交代了“我”选种的原因。 ②“以前的绿”指的是发现枯茎秘密之前的“翠玲珑”,作者对它们的认识是肤浅、表面的,仿佛只是“模糊的概念”;而“现在的绿”指的是发现了枯茎秘密以后的“翠玲珑”,作者对其生命的繁衍已经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所以说才是“鲜活的血肉”。 (3)A (4)第一层级:只关注“枯茎”的表面行为,思维单一肤浅,表述较笼统。示例:枯茎临死前还不停地为下一代输送水分。 第二层级: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枯茎的秘密”的含义,思维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示例:“枯茎的秘密”表面是指枯茎在临死前还不停地为下一代输送水分的行为,枯茎用它的残存的生命践行着滋润下一代的使命,这种顽强执着的精神使它从容地选择死亡,而新芽得以延续生命,它们共同绵延了自己的种族。 第三层级: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枯茎的秘密”的含义,能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释,思维有深度,表述有条理。示例:枯茎用代僵的方法把水分让给了下一代的小芽,以自己的从容牺牲来换取下一代的蓬勃生长,这种执着、无私的精神令我们动容。枯茎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新芽的生命,让种族得以延续。其实岂止是“翠玲珑”,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都有重缔历史的秘密。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为了孩子,忘了自己的疾病,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牺牲自己,无私地献出一切,这样的精神何其伟大。

3. (1)①将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 ②奇形怪状的褶皱石 ③游人的欢笑舞动 (2)①岑

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本文题目中的“梨花雪”是用雪喻梨花,巧用诗意,推陈出新。②“梨花雪”既指梨花的洁白,也暗含圣洁的品质,一语双关,赞美了梨花纯洁而高贵的品质。 (3)①梨花开在清明之前,仿佛在祭奠万物生灵,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②梨花坚守不变的清白,坚守淡淡的清香,启发人类

32

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③梨花的暗香很特别,易让人忽略,告诉人们:只有静心感受,才能觅得更多的幸福。(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第一层级:能谈到花人联系、写法溯源及文化意蕴的其中一方面,但结合不到位,语言表述不清晰。 第二层级:只谈到一个方面,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到位,语言连贯;或能谈到两个方面,但结合不到位,语言表述不清晰。

第三层级:能谈到两个方面,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言表述清晰连贯。 第四层级:能结合文章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示例:①《岭上梨花雪》一文的作者将梨花与人的一生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发现两者重叠的部分;《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将紫藤萝所遭遇的命运变迁与人的生离死别联系起来。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②以花喻人的写作从《诗经》时代就已有之。中国文人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花儿与人同为大自然最美好的生命状态,当人完全沉浸于花的世界时,才能从花中发现自己,也方能更好地表达出人性。③同时,将自己的情感用花来表达,显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4. (1)①因为百合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②百合,还

是作者童年无忧生活的一段记忆。③百合花有一种灵醒之白,能净化人的心灵。(答出两点即可) (2)①运用通感,以视觉的流淌写闻香的嗅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野百合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屋里的情状,突出了野百合的香气之浓,表达了作者对野百合由衷的喜爱之情,以及闻到花香的愉悦之情。 ②A句的“阿莎力”写出了卖花人的性格干脆豪爽。B句的“阿莎力”写花开得痛快奔放,充满野性活力。(意思符合即可) (3)示例一:可以删。文章主要写野百合,与卖花人无多大关系,文章用了那么多笔墨写卖花人,是详略处理不当,写法过于随性。 示例二:不可删。正因为卖花人把半山的野百合给采来了,作者由此联想到野百合越来越少了,为后文作者对野百合花命运的忧虑做铺垫。但前面写卖花人的笔墨太多,可以简化处理,只要简单交代“我”买野百合的过程就可以了。关于卖花人的性格之类的,不需要提及,与后文无关。 示例三:不可删。卖花人的性格爽直、随意、无拘无束,而野百合花开得痛快奔放,充满野性活力。借卖花人的性格来写花,起到以人映花之妙。同时正因为卖花人把半山的野百合给采来了,作者由此联想到野百合越来越少了,为后文作者对野百合花命运的忧虑做铺垫。 (4)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肤浅,用文中原句回答喜欢野百合的理由。示例:一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 第二层级: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示例:作者从小

33

就喜欢野百合,因为那是一段无忧岁月的见证,童年的山坡地生活的天真烂漫、纯真,正如那野百合一样美好纯洁,是他心里的一块净土。而现在野百合少了,花期即将过去,剩下的就是温室种植了,预告着一个春天的过去,而“我”的无忧岁月也流得远了,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在离我们而去。这是作者一种由衷的感叹,表达作者缅怀过去、留住美好的愿望。 第三层级: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或: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示例:百合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作者对野百合的不幸遭遇感到疼惜;山坡地被开发,野百合的生存家园逐渐缩小,作者对野百合的生存状况感到忧虑。文末用反复的手法,辅以断句成短句,强调野百合应该开在山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挽留。作者以一颗仁爱之心关注现世自然万物,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对野百合的不幸遭遇感到深深的愧疚,对人类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感到痛惜和不安。

5. (1)①作品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

和文物研究都取得成就;②作品质量高,被鲁迅誉为“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是文学大师;③作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构筑了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 (2)这样写从侧面烘托出了沈从文性情如水一样的宁静平和,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情真意切,令人回味。 (3)通过其他树木的凋零瑟缩来衬托红梅、翠竹、杂树的盎然生机,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暗示着沈从文作品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表现出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4)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的情侣是为了说明虽然沈从文先生已经逝去,但年轻的一代仍然对他及他的作品很推崇,表现了沈先生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5)示例: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了常青树”。沈从文确实离开了人世,但他的作品却在现代文学史上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如《边城》内涵丰富,永葆生命力。他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追随着沈从文及其作品。 (6)沈从文的一生与水密切相连,水给了他独特而丰厚的人生经历。水使他认识了美,学会了思索。水是他作品丰沛鲜活的创作源头,水成就了其作品难得的灵气,让他的作品永远水汽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沈从文有水一样的精神品格:①水有兼容并包的品行,沈从文能包容社会对他的不公;②水至柔之中有强韧,沈从文受到迫害,在文坛上不被承认,总是微笑面对,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坚守至终;③水仁爱博大,沈从文热心助人,情系家乡;④水平和淡定,沈从文

34

虽是大家,却以平常心对待荣誉。

6. (1)A 【解析】考查阅读感受,选择诗句来表达。首先要理解三句诗句的意思:A句

表达的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B句表达的是“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C句表达的意思是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所以A句最准确,B句有一点关系,C句无关。

(2)①示例:“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②示例:“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 ③示例: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解析】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句式及说话方式,找到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结合语境概括车夫或老头的形象。 (3)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解析】考查散文语言的赏析,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去思考。表达方式分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这段话属于描写,且描写细腻。从行文节奏来看,其实就是结构,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让文章有起伏变化。从画面色调来看,抓住表现色彩的词,如“红”,表现力极强,写出“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 (4)示例一: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二: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三: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

35

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解析】考查散文的情感,采用对比的方式考查。可以进行对比,两个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可以写其中一位,要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作者“愧”的原因,再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杨绛后来终于明白她与老王的态度不对等时,对自己进行了无情地剖析,这种情怀令人敬佩。萧红在自己处境艰难时,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老人向她表示感恩时,她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别人而自责羞愧,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