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榜高考2013二年名校模拟·一年权威预测8

2023-06-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金榜高考2013二年名校模拟〃一年权威预测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2012·枣庄模拟)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2012·黄冈模拟)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3.(2012·福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4.(2012·长沙模拟)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稻 桑 家禽 数量 30亩 产量 90石 收入(白银) 90两 125两 55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58头 (略) 从材料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5.(2012·金华模拟)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

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6.(2012·昆明模拟)《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 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 ”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7.(2012·无锡模拟)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兽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产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8.(2012·合肥模拟)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这一主张(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反映了农商皆本的思想 D.重视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

9.(2012·日照模拟)右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10.(2012·武汉模拟)北宋著名词人柳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作坊 地位 现 繁荣 永在《望海钱塘自古

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

能反映出当时( )

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 11.(2012·唐山模拟)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 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12.(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二、非选择题

13.(2012·北京模拟)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14.(2012·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 【高考预测】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本专题命题方向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展开,考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既要看到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命题时,往往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命题预测如下:

命题角度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一、选择题

1.“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 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高考预测 1、2、3、4 5、6、7 8、9、10 11、12

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4.《诗经》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5.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初年 北宋治平年间 南宋初年 元中统四年 明朝永乐初年 824.1万斤 216.2万斤 584.4万斤 957.5万斤 铁年产量 207万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

6.《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据此不能判断( ) A.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 B.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 C.汉代瓷器常作为冥器使用

D.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

8.“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都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9.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0.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11.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12.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指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则宜有商贾以资之。”他认为商业的发展“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故制法以权之,以使本盛而末衰。”这表明王安石( )

A.彻底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主张工商农并重,协调发展 C.认识到了发展商业的必要性 D.认识到商业对充实国库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什么经济现象?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14.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城市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模拟演练】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选C项。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农具能够控制入土的深度,再结合“江东”等信息,可判断这一农具是唐代的曲辕犁,是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重要农业生产工具。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使用并得到推广,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土地逐渐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在此基础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4.【解析】选C。根据材料分析可以了解到,湖州地区丝织业兴盛,收入超过农业和畜牧业。商品经济发达,联系各选项,C项“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灌钢法是把生铁与熟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锻造的技术,材料中“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即是体现的这种技术。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这描绘的是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因此A、B、C三项均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7.【解析】选A。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材料中讲到的中国的产品中出现了中亚、西亚等地的元素,正是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它是适应了对外贸易的需求;材料讲到的不是处理民族关系,故选A项。

8.【解析】选A。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长期存在,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材料未能反映手工业方面,仅涉及农商关系,D项错误。材料表明张居正在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在宋代私营手工业逐渐获得发展,促进了商品经

济繁荣,故选D项。

10.【解析】选D。由材料中“参差十万人家”描绘出当时三吴地区人口众多;由“钱塘自古繁华”可以看出商业繁华的现象;由“户盈罗绮,竞豪奢”看出市民殷富;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故选D项。

11.【解析】选B。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情景。在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影响下商人在商业中积累的资金用于买房置地,而使得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阻碍商业的发展,选择B项。

【误区警示】辨别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解答本题一定要排除干扰选项C。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由官府推行的不能促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材料反映了商人致富后买房置地,使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从而阻碍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12.【解析】选A。材料中的“澳”指澳门,顺治四年时已被葡萄牙占领。结合“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可以看出,明末对外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的是对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题考查的是对明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及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的理解。经济政策为盐铁官营。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题考查的是对明朝矿冶业具有的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概括为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第二问受到阻碍的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居民居住特点,材料二反映里(坊)与市分开、城市布局特点以及夜禁制度等。第二问可以从稳定社会秩序、阻碍

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来思考。第(2)题根据材料从时间、空间等方面来概括市的发展。第(3)题从材料一里、坊名称中有“德”“义”等词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答案:(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2)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限);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3)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高考预测】

1.【解析】选D。材料主要的意思是,从事农业耕作完成后,牵着牛载着耕作收获得来的东西,换取所需的必需品,回家孝敬父母。材料中虽然提到了交换,但是不能理解成是商品交换的特点;因为在当时交换只是附属,是换取生活必需品,不是用来换取钱财;综合分析,这主要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中自给自足的特点。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井田制,“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出现和牛耕技术的应用。

3.【解析】选D。封闭性、分散性、连续性、脆弱性都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由材料中“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可以明显看出主要描述的还是脆弱性的一面。 4.【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从材料题目《周颂》可知材料反映西周时期社会情况,西周实行井田制,“千耦其耘”是在井田中奴隶们集体耕作的写照。故选C。 5.【解析】选C。材料中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在冶铁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材料要求选实质问题,通过铁产量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到妇女织布,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说明这种生产方式不是官营的,而是私营的,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尤其是在纺织、制瓷等方面,据此判断本题选D项。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东汉墓中出土瓷器,说明东汉时已有瓷器;河南、河北属北方,湖南、浙江属南方,当地古墓中出土瓷器,说明当地可能出产瓷器;瓷器在墓葬中被发现,说明瓷器是作为陪葬品即做冥器使用。材料没有反映出当时出现青白两个瓷系,而且据所学知识可知白瓷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选D。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中秋节的夜晚,富裕人家将自己家的楼台亭榭装饰起来,普通老百姓则到酒楼里占个好位子以赏月。一边赏月还一边演奏着音乐、唱着歌,这些笙歌的声音一直传出很远。从材料普通百姓“争占酒楼玩月”可知商业活动已突破时间的限制,描绘的应是北宋都城东京。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A、B两项表明的是严格的坊市制,C项反映唐代商业发展。 材料中“市场区域”与“居住区”分离是在宋代,故只有D项符合。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时间是宋代,材料提示“(太原)刀”,“(苏州)盐”,反映了城市和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所学知识,A、D材料没有体现,C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

11.【解析】选A。“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由官府控制的。

12.【解析】选C。依据材料“宜有商贾以资之”“本盛而末衰”,说明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但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B项的协调发展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国库的问题。

1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可得出作者强调的是重农抑商;第(2)题材料二中反映了汉初重农抑商政策上下相背离的倾向;第(3)题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消费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4)题可从商人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等方面总结。 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4)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促进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第(2)题宋代东京货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坊市界限打破。第(3)题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中人口逐渐增多,市民生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答案:(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市民文化的兴起。

(3)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