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2024-08-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页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论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可知论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真理 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 价值的本质

二、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C )院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

核心是(A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 A反映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D )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院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3.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C )院0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

标准

1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16.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B )院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17.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18.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1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

要基础

20.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21.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5.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2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3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1.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C )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

3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D )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34.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3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D辩证唯物主义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36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3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38.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39.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D正确认识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40.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C )院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 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

4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42.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4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C )院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C )院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4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

又有相对性

46.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47.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C )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8.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49.“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BCD )院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BCD )院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3.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E)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B )院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BCD )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 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7.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ACD )院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 )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9.感性认识是(AB )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0.理性认识是(ABD )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1.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AB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CD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CD )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1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BCD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BCD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6.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行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BCD )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BDE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8.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AB )

A普遍性品格 B直接现实性品格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继承性

19.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BC )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纲领的讨论是无足轻重的 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CD )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2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D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23.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ABCD )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C )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2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BCD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6.真理具有( ADE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27.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AB )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28.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ABC )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 30.“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AC)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3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CD )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2.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ABCD) 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 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 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 3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34.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 ABD)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BC )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 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36.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ABD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37.相对真理是指(AB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ABC)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

39.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ABC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40.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ACD)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4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C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42.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 CD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4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BCD )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4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ACD )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CD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CD )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4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 BC) A审美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主从关系 48.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BC )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4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BCD )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50.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ABCD)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51.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CD )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52.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 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 D听从感觉的召唤 53.科学研究要经过(ABCD)

A孕育阶段 B准备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5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ADE)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BCD)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56.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CD )院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57.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CD )院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58.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CD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59.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AB )院 A.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 B.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

C.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D.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

60.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D )院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四、判断说明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错误。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6.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7.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错误。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8.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9.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思考题:教材91—92页

页脚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