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

2023-11-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10讲 八年级文言文综合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八年级部分重点文言文阅读; 2、综合训练相关阅读题,落实技巧灵活答题。

《桃花源记》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 缘:沿着 3、甚异之 异:诧异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9、具答之 具:详尽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咸: 都

10、咸来问讯

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 15、延至其家 17、欣然前往

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延:邀请

16、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

津:渡口

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爱莲说》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核舟记》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 可:大约; 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 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雕刻。 12、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15、石青糁之。 糁:涂 16、东坡现右足。 现:露出 17、如有所语。 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 矫: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 夷:平

二、翻译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

了没有的样子。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三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 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答谢中书书》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观潮》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虽:即使 容:许、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译文: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1、 人物略不相睹。 译文: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译文: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译文: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 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柳先生传》

一、识作者—知文体: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一篇自传,是作者的自画像。 二、积词汇:

先将课下注释熟背,其中第173页注释②和⑥了解即可。然后背诵以下知识点。 (1)古今异义:

①造饮辄尽:(古义:到,往) ②赞曰:(古义:传记结尾评论性的文字) ..③因以为号焉:(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④造饮辄尽:(古义:尽兴) ...(2)词类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可理解为“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可理解为“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理解为“为……感到快乐”) .(3)重点虚词:

①之: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或置酒招之(代词,指代“他”)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定语后置的标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无实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凑足音节,无实意)辍耕之垄上 ( 动词,去、往、到 ) ..②以:因以为号焉(用,把) 以此自终(凭借,依靠) 以乐其志(来) ...③其:亲旧知其如此(代词,指“他”)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表揣测语气) ..④如:晏如也(……的样子) 亲旧知其如此(像) ..

⑤于:不戚戚于贫贱(因为)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比 ) ..

(4)重点词语补充:

每有会意(领会 )(书中的意旨)便欣然忘食(高兴的样子 )性嗜酒(特别爱好)或置酒而招之......(有时)箪瓢屡空(经常)颇示己志 (稍微 )(表达) ...(5)成语积累。

不求甚解:本指:读书的要义在于把握主旨、有所领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现在常用来批评: 读书粗枝大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三、解句意:(熟背下面的句子及翻译)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心句、全面评价作者精神面貌的句子)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仍然安然自若。

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⑤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⑦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四、理框架:

五柳先生传 写作角度 性格 爱好 具体特点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人格归纳 闲静少言 率真自然 安贫乐道 不慕荣利 不随世俗 (洁身自好)

五、明主旨: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闲静少言、率真自然的性格,赞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本文是作者的自画像,却采用了史传的形式,分为“传文”和 “赞语”两部分,这样写,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七、内容理解:

此文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生活态度?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句,表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代名贤 颜回自况(自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

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1、本文节选自北魏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 “三峡”是指: 、 、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2.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逮举轴 ( ) 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3.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分)

【★★★】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其两膝相比者: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2分)

4、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4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节选(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 (2)从武林门而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3.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3分)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3分)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6题。(20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泉而茗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

文言文阅读(共15分)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

(二) 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 ”; 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4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每有会意 会意: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 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3分)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 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 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 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

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 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 谅:确实。 ⑦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 ②甘冒霜而停雪 2.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停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