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2020-09-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课80学时,实验课6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物制剂和生物技术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药学、药物制剂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分析化学与药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提高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四、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药学各专业有关的的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重点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在药学中的应用,为后续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物制剂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培养新时期为军、民服务的药学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

2、创新教学思路,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内容取材上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又要与医学、药学紧密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启发式教学方式始终贯穿在实验课堂中,又避免受到纯化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学到尽量多而实用的东西。实验内容的选材,每个实验的承上启下作用,应不只从本门课程出发,而是从整个药学专业学科系统全局出发。在实验教材中适当补充本学科仪器分析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内容取材上即强调科学性又注意新颖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且加强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红外分光光谱仪的使用以及全自动分析天平、Mettler 320-S pH计,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仪等仪器。

3、结合传统教学,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电视录像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和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选用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学生才能对课程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创新性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以适合分析化学课程目标要求为原则的教学新体系。这一体系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这一体系核心要点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实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中,教师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导演、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学内容采取分组讨论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准备某个章节的内容,写出讲稿,经讨论后,推举1-2人上台讲解,然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由讲解同学给予回答。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基础好坏、特长和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学和学习都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本门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总体思路

1、课程标准要符合《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体现“不断创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2、课程标准力求构建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是把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丰富分析化学课程的内涵,使本门课程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和学习理论的载体,而且成为介绍分析化学最新进展、探求学

习方法的平台,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3、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便于操作与管理。

4、课程标准要体现现代科技含量,在学生学习评价、选课、成绩管理等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具体设计

《分析化学》有理论课、实验课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等形式。实验课可以和理论课并进,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

理论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及其在药学各专业中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须的知识基础。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要积极尝试PBL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育重教轻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的缺点,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部分教学内容采取讨论与设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后列出疑难问题,第二次课时划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激发思维,这样可引导学生自己钻研理论、提出问题并发现规律。

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相互协作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支撑后续课程如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的重要分析化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解释一些药学科学问题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认知能力。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分析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理解分析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各类方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熟练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胜任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药研究、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操作训练,打牢学生专业基础;通过课内外研讨、实验操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教师

的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撰写科研论文等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员、学生的双边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发现、引申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员领悟药学工作者的社会职责和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和献身军队药学事业,增强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 通过分析化学中各种分析方法及其最新进展的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积极思考、不断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3. 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身边有关物质鉴定与分析的关注和思索的良好习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相关药学工作实践中去。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与行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篇、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绪论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法概论 酸碱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光谱分析法概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 理论 1 5 2 7 4 4 4 4 2 4 3 5 2 4 4 学时分配 实验 0 3 0 12 6 6 6 3 0 9 3 3 0 0 0 小计 1 8 2 19 10 10 10 7 2 13 6 8 2 4 4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5 5 5 3 2 1 2 0 3 3 3 演示实验 5 8 8 6 2 1 0 2 140 色谱联用技术 仪器分析进展 考 试 合 计 0 0 60 2 80 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一)理论课

【说明: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级,即核心内容、重点内容、一般内容。核心内容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是教员必须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核心内容的延伸和丰富,教员在课堂上可以少讲,但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并熟悉的内容;一般内容指教员可以不讲,但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并了解的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在药学各专业中的作用;熟悉分析化学的分类、分析过程和步骤;了解分析化学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及其作用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 二、分析化学的特点 三、分析化学的作用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一、由发展历程来看 二、由分析对象来看 三、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启发式教学增强学员对分析化学的 √ √ √ √ √ √ 了解和兴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增强学员对分析化学的发展的了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主要内容 四、由分析自动化程度来看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一、按分析任务分类 二、按分析对象分类 三、按分析方法分类 四、按数量级分类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四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对分析化学的分类的认识。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员对分析过程的基一、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本步骤的了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考试方式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归纳教学法增强学员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掌握与误差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及运算规则。熟悉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了解误差的分布、传递规律和处理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 相关与回归。

重点: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法及有关计算;有效数字的

修约规则及运算规则。

难点:误差的分布、传递规律和处理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增强学员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认识;适 √ √ 主要内容 三、误差的传递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 √ √ √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增强学员对有效数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提问加强师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 生间的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及其运算 一、偶然误差正态分布 二、t 分布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四、显著性检验 五、可疑数据的取舍 六、相关与回归 √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通过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和提问等帮助学员熟悉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分析法的有关基本概念;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滴定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其浓度的表示和计算方法;各种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分布系数、副反应系数、电荷平衡、质量平衡和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化学平衡系统处理的基本方法。熟悉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了解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重点:滴定分析法的有关概念、特点和结果计算;滴定方式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难点:分布系数、副反应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式的推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法定义及几个基本术语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基础,通过讲 √ 主要内容 二、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主要方法 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主要方式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节 标准溶液 一、基本概念 二、对基准物质的要求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法、启发式教学和适当提问帮助学员对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的理解和掌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基础,通过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员对标准溶液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 √ √ √ √ √ √ √ 四、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 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二、滴定分析计算公式 √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较好基础,主要通过讲授、讨论和提问帮助学员对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的三、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掌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一、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二、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员对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的认识和理解;适当安排提问三、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 和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四章 酸碱滴定

基本要求:在理解酸碱质子理论和各种类型滴定曲线的基础上,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会处理简单酸碱平衡、各种溶液 pH 计算、各种类型酸碱滴定条件的判断及滴定误差。熟悉各种类型的酸碱滴定方法;熟悉非水溶剂的分类方法及溶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非水滴定的基本原理。了解非水滴定的应用。

重点:酸碱平衡体系的处理、各种溶液 pH 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难点:滴定误差的计算;非水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主要内容 预备知识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溶剂合质子 三、酸碱反应的实质 四、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及其常数 五、酸碱的强度 第一节 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二、弱酸弱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三、两性物质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四、缓冲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关于混合指示剂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强碱强酸滴定 二、强碱滴定弱酸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四、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五、滴定方式 第四节 滴定终点误差 一、强酸(碱)的滴定误差(TE)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帮助学员对酸碱质子理论的掌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员对不同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的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和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酸碱指示剂的掌握和应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较好基础,主要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帮助学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和应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滴定终点误差的理解和二、弱酸(碱)的滴定误差(TE%) √ 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五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主要内容 一、非水滴定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和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非水酸碱滴定法的认识 √ 二、非水滴定的应用 √ 和理解;适当安排提问以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基本要求:掌握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的关系,条件稳定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配位滴定终点误差计算;金属离子直接滴定的酸度控制条件。熟悉EDTA 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和特点;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及其使用条件,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和消除方法;配位滴定的主要方式。了解配位滴定法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

重点: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和计算,配位平衡体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主要内容 概述 一、配位滴定法 二、滴定条件 三、配位剂种类 四、常用有机氨羧配位剂 五、EDTA配合物特点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配位平衡 二、金属离子指示剂 三、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四、滴定终点误差计算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一、单一离子测定的滴定条件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对配位滴定有关概念的熟悉和理解;适当安排提问以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配位滴定基本原理的理 √ √ √ √ √ √ √ √ √ √ 解和掌握;适当安排一些提问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主要内容 二、提高混合离子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三、标准溶液及配位滴定的主要方式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讲授法和案例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配位滴定条件选择的理解和熟悉;适当安 √ √ 四、配位滴定法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 √ 排提问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原理(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及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滴定误差的计算;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和计算。熟悉高锰酸钾法和亚硝酸钠法。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原理及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重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和计算。

难点:氧化还原滴定误差的计算,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原理、特点和使用方法。

主要内容 引 言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 二、氧化还原的实质与特点 三、氧化还原的分类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氧化还原滴定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四、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 √ √ √ √ √ √ 氛。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电极电位 二、条件电位及影响因素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通过提问帮助学员系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再通过讲授和讨论帮助学员对条件电位等知识点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 的理解和掌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主要内容 一、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前期已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和提问帮助学员对氧化还原滴定的深入理√ √ √ √ √ √ √ √

√ √ √ √ √ √ √ √ √ √ √ √ 三、氧化还原滴定的试样预处理 解和掌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碘量法 一、直接碘量法 二、间接碘量法 三、碘量法误差的主要来源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五、淀粉指示剂 六、应用与示例 第四节 高锰酸钾法 一、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 二、KMnO4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五节 亚硝酸钠法 一、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 二、亚硝酸钠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三、指示剂 四、应用 第六节 其他氧化还原方法 一、溴酸钾法 二、溴量法 三、重铬酸钾法 四、铈量法 五、高碘酸钾法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对碘量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熟悉不同碘量法的应用;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员了解高锰酸钾法的原理和应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员了解亚硝酸钠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讨论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和案例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其他氧化还原方法的理解。 手段:电子幻灯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基本要求:掌握沉淀滴定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

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熟悉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形成条件。了解沉淀滴定法和挥发法在药学领域的应用;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

重点:银量法的原理、滴定曲线和影响因素;沉淀重量分析法的原理,晶形沉淀和无定

型沉淀的形成条件。

难点:银量法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晶形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形成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一、银量法的原理及滴定分析曲线 (一)银量法的原理 (二)滴定曲线 (三)影响沉淀滴定突跃的因素 二、指示终点的方法 三、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四、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一、沉淀重量分析法 (一) 基本概念 (二)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要求 1、分析过程—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 2、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沉淀形态和沉淀的形成 4、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5、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6、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7、沉淀条件的选择 8、沉淀的滤过、洗涤、烘干或灼烧 8、结果的计算 二、挥发重量分析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归纳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沉淀滴定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对重量分析法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基本要求:掌握电位分析法的有关基本概念(化学电池、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不对称电位等);直接电位法中溶液 pH 的测定;电位滴定法的实验技术和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熟悉 pH 计的原理及有关实验技术;其他离子选择电极的测定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仪器装置和确定终点的方法。了解常用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构造与原理;各种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原理、特点和性能;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在药学中的基本应用。

重点:电位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离子选择电极的原理和

特点。

难点: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一、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知识 二、电化学分析法的类别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一、化学电池与电化学分析装置 二、原电池和电解电池 三、电极电位的产生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介绍电化学分 √ √ √ √ √ √ √ 析法的类型、特点;采用事例、图片,增强学员对电化学分析的了解和兴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前期已有较好的基础,主要通过提问帮助学员回顾原电池和电解电池的原理;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演示方四、电极与电极分类 √ 法,加深学员记忆和理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一、溶液pH值的测定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帮助学员对直接电位法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二、其它离子浓度的测量 提问和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二、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三、特点 四、应用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一、永停滴定法 二、测定原理 三、永停滴定法的分类 四、特点 五、两种滴定方法对比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发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电位滴定的理解和熟悉;适当安排讨论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永停滴定法的理解和熟悉;适当安排提问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 √ √

√ √ √ √ √ √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要求:掌握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关系;光谱法的分类; 熟悉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子对光的吸收与吸收光谱;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光谱分析法的发展。

重点:电磁辐射的有关概念;光谱法的分类。 难点:分子对光的吸收与吸收光谱。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二、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发射 三、光谱种类 四、分子对光的吸收与吸收光谱 五、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一、光谱法 二、非光谱法 三、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介绍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 √ √ √ √ √ √ √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帮助学员对光学分析法分类的掌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一、辐射源(光源) 二、分光系统 √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介绍光谱分析仪器的组成和功能;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演示的方法,加深三、检测系统 学员记忆和理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一、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的发展 二、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的发展 三、高频、多维核磁共振仪的不断升级 四、不同分析方法的联用技术 五、两种滴定方法对比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介绍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适当安排提问和讨论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员对光谱分析发展的兴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本要求: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几种光路类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定性和纯度检查。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光电比色法的原理及应用。

重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电子跃迁和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

难点: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多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内容 引 言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二、特点 三、电磁波谱(紫外可见光区) 第一节 UV-vis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一、电子跃迁与电子跃迁类型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 三、吸收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五、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六、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七、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第二节 UV-vis分光光度计 一、主要部件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知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员对 √ √ √ √ √ √ √ √ √ √ √ √ UV-vis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提问帮助学员对UV-vis分光光度计的熟悉。课后组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 织学员参观UV-vis分光光度计。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定性鉴别 二、纯度检查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 五、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讨论、问题式教学和归纳式教学法引导学员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熟悉;适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图六、比色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应用 √ 片、动画等直观演示方法,加深学员记忆和理解。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基本要求:掌握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的特征;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熟悉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定量分析方法。了解荧光分析新技术。 重点: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有机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难点:分子荧光的产生;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 二、荧光与分子结构 (一)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 (二)有机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三)荧光试剂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一、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图片、板书和动画讲授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动画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授荧光定量分析方法。适二、定量分析方法 √ 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动画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授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适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 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峰位因素;基频峰。熟悉振动形式的书写及读音,某基团振动形式的表述;特征峰和相关峰;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振动自由度;常见有机物的典型图谱;红外吸收光谱的解析方法。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红外光谱仪的性能;试样的制备。 重点: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基本振动频率;电子效应对峰位的影响。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 (一)振动能级 (二)振动形式 (三)振动自由度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 (一)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二)吸收峰的强度 三、吸收峰的位置 (一)基本振动频率 (二)基频峰与泛频峰 (三)基频峰的分布规律 (四)影响峰位的因素 1、分子内部结构因素 (1)电子效应 (2)空间效应 (3)互变异构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通过图片、板书和动画讲授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视频 (4)氢键 (5)费米共振 2、外部因素 (五)特征区和指纹区 四、特征峰和相关峰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一、脂肪烃类 二、芳香烃类 三、醇酚和醚类 1、醇和酚 2、醚 四、羰基化合物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一、光栅型红外光谱仪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三、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 √ √ √ √ √ √ √ √ √ √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动画、板书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授红外光谱仪。适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授红外光谱分析。适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授、板书、动画和案例教学法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适当安排提问、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四节 红外光谱分析 一、试样的制备 二、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本要求: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吸收线变宽的主要原因;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熟悉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峰值吸收;灵敏度和检出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干扰与其消除方法。 重点:原子吸收线的轮廓;谱线变宽的因素。 难点:峰值吸收。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二、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一)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二)谱线变宽的因素 四、原子吸收值和原子浓度的关系 (一)积分吸收 (二)峰值吸收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单色器 (四)检测系统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三节 实验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通过图片、板书和动画讲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 √ √ √ √ √ √ √ √ √ √ 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板书和动画讲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一、测定条件选择 二、干扰及其抑制 三、灵敏度和检出限 四、定量分析方法 √ √ √

√ 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核自旋类型和NMR的原理;共振吸收条件;化学位移;广义n+1规律。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了解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的解析。 重点:化学位移;自旋分裂的规律(n+1律);偶合常数。 难点: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共振吸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三、自旋弛豫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第三节 化学位移 一、屏蔽效应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讲授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介绍核磁共振仪。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讲授化学位移。适当安排提问加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第四节 偶合常数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一)自旋分裂的产生 (二)自旋分裂的规律(n+1律) 二、偶合常数 三、自旋系统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 √ √ √ √ √ √ √ 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偶合常数。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核磁共振氢谱。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自修 手段: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的简介 一、核磁共振碳谱 二、相关谱 √ √ 第十五章 质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不同离子类型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应用。熟悉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分子式的确定。了解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

重点:离子类型;裂解类型;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难点:离子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一、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二、质谱仪 (一)高真空系统 (二)样品导入系统 (三)离子源 (四)质量分析器 (五)离子检测器 (六)主要性能指标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一、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二、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 √ √ √ √ √ √ 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讲授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视频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 √ √ √ √ √ √ √ √ 授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质谱分析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一、分子式的测定 (一)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分子式的确定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综合解析 一、解析程序 二、解析示例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综合解析。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要求:掌握色谱法的概念和相关参数;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熟悉色谱过程;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空间排阻色谱的分离机制。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重点: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塔板数和塔板高度;速率理论方程。 难点: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速率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三、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 第二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一、色谱法的分类 二、分配色谱法 三、吸附色谱法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一、塔板理论 (一)质量分配和转移 (二)流出曲线方程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动画讲授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基本类型色 √ √ √ √ √ √ √ 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色谱基本理论。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三)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二、速率理论 (一)速率理论方程 (二)影响柱效的动力学因素 (三)流动相线速度对柱效的影响 第四节 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色谱法的发展概况。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气相色谱法一般流程、速率理论在气相色谱法中的具体运用,范第姆特方程以及各项的名称;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及分离度的计算;检测器的性能指标;定量方法中归一化法和内标法以及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熟悉范第姆特方程填充柱详细式的各符号的含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柱温的选择,检测器的分类以及选择,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分类和特点,高分子多孔微球,载体,样品预处理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操作条件,定性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 重点: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难点:固定液;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三、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动画讲授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固定相和载气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一)固定液 (二)载体 二、气固色谱固定相 三、载气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二、热导检测器 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三、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特点和分类 二、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和实验条件的选择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方法 √ √ √ √ √ √ √ √ √ √ √ √ √ √ √ √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讲授气相色谱法固定相和载气。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气相色谱检测器。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分离条件的选择。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二、定量分析方法 √ 授定性与定量分析。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二元混合溶剂强度参数的计算;分离条件的选择。熟悉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和正相键合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部件;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速率理论对选择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及其常用固定相;溶剂强度和流动相最优化方法。 重点: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固定相;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 难点:流动相对分离的影响;分析方法的选择。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一)正相键合相色谱法 (二)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三)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三、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一、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固定相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动画讲授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 √ √ √ √ √ 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 √ 授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一)流动相对分离的影响 (二)溶剂的强度和选择性 (三)流动相优化方法简介 三、分离条件的选择 四、其他固定相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一、输液系统 二、分离和进样系统 三、检测系统 (一)检测器的主要性能 (二)紫外检测器 (三)荧光检测器 (四)安培检测器 (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四、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 √ √ √ √ √ √ √ √ √ √ √ √ 和流动相及其选择。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讲授高效液相色谱仪。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比移值与分配系数、容量因子的关系。吸附色谱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熟悉平面色谱法分类,各色谱类型中组分出峰顺序,平面色谱中比移值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种类型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应用及实例。

重点:定性参数;相平衡参数;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难点: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展开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二、平面色谱法参数 定性参数 相平衡参数 面效参数 面效参数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 五、高效薄层色谱法 六、薄层扫描法简介 第三节 纸色谱法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动画讲授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薄层色谱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实物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一、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二、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 √ √ 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讲授纸色谱法。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基本要求: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毛细管电泳中的几种分离模式。 熟悉评价分离效果的参数及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操作条件的选择。了解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及其在药物分析的应用。

重点: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带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难点:电渗流产生的原理和意义,电泳淌度的概念;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等电聚焦的分离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毛细管电泳及其特点 二、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介绍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通过事例和图片增 √ √ 强学员对毛细管电泳的了解和兴趣;适当安排提问加三、CE技术的应用 √ 强师生互动。课后组织学员参观教研室毛细管电泳仪。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理论 一、毛细管电泳基础知识 二、电渗和电渗流 三、电泳和电泳淌度 四、表观淌度 五、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 六、分离度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 √ √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帮助学员对毛细管电泳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本节知识内容,学员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通过讲主要内容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MECC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CGE 四、毛细管等电聚焦 CIEF 五、毛细管电色谱 CEC 六、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基本策略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仪 一、进样系统 二、分离系统 三、检测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讨论和提问等方式帮助学员熟悉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辨别不同分离模式的特点。 手段:电子幻灯、板书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员了解毛细管电泳仪的组成和功能;适当安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 √ √ √ √ √ √ √ 四、数据处理系统 √ 手段:电子幻灯 课后组织学员参观教研室毛细管电泳仪。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基本要求:了解色谱-质谱联用提供的信息;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提供的信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的特点;毛细管电泳-质谱、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简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三、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四、色谱-质谱的扫描模式及其提供的信息 第二节 其他联用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教学要求 了解 熟悉 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通过图片使学员了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课后组织学员见习参观。 手段:电子幻灯 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通过图片使学员了解其他联用分析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 三、色谱-色谱联用 √ √ 手段:电子幻灯 第二十二章 仪器分析进展

基本要求: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二)实验课

实验课的实施是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必要环节。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①通过实验课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使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②通过实验课使学生了解获得分析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掌握化学分析的各种方法和仪器分析的具体操作;③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并能通过客观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而解决实际问题;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今后从事药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培训基本技能。

具体实施方案

验证性实验

通过不同实验项目检验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类实验由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仪器和试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内容完成每步实验操作,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相关理论知识点对照,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学生每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行中,教员不断巡视,并及时解答和纠正学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实验

通过内容综合、所涉及的分析化学知识点综合以及实验操作综合等方面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学会如何理解分析方案,制定分析步骤,如何实施实验流程,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分析和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类实验由教师在实验教材中选择有不同要求和目的、运用不同分析化学知识点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制定具体操作步骤和流程,按照实验要求予以实施。在实验进行中,教员不断巡视,并及时纠正学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设计性实验

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分析方法,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误差,锻炼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不同分析方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原则,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本类实验的实施先由教师制定分析对象,让学生根据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和简便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取得教师认可后,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中,教员不断巡视,并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要求 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 必做 1 分析器皿的校准 NaOH溶液配制、标定及阿斯匹林2 的含量测定 HCl溶液配制、标定及药用硼砂的3 含量测定 EDTA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水的硬4 度测定 Na2S2O3和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VC含量测定 KMnO4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市售6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生7 理盐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测定 磷酸的电位滴定 纸色谱—混合氨基酸的分离分析 植物色素和合成染料的分离与鉴10 定 3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6 √ √ 每1人一组 3 √ 实验类型 演示 分组 自主 选作 验证 √ 综合 设计 要求 每1人一组 5 8 9 3 3 √ √ √ √ 每2人一组 每1人一组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VB12吸收曲11 线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VB12含量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铵矾样品13 中铁离子含量 14 硫酸奎宁的荧光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片15 剂中维生素C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校正因16 子 17 酒石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3 2 71 √ 51 √ 20 √ 2 √ 24 39 3 0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3 √ √ 每2人一组 18 毛细管电泳分析手性药物 合 计  为选作实验,每年从中选做

2个实验。为演示实验。

具体实验要求:

实验一 分析器皿的校准(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用称量法校准移液管、滴定管的方法;(2)掌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相对校准方法;(3)了解并掌握校准容量仪器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二 NaOH溶液配制、标定及阿斯匹林的含量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2)掌握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熟悉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三 HCl溶液配制、标定及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2)掌握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3)掌握药用硼砂含量的测定方法;(4)熟悉甲基红指示剂、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的使用。

实验四 EDTA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2)掌握测定水硬度的方法;(3)熟悉铬黑T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断;(4)了解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的原理、水硬度的表示方法。

实验五 Na2S2O3和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VC含量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掌握Na2S2O3和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2)掌握碘量瓶的使用方法;(3)正确判断淀粉指示剂的滴定终点;(4)了解直接碘量法的原理、操作和测定还原性药物VC的过程。

实验六 KMnO4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市售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高锰酸钾溶液配制和标定方法;(2)掌握高锰酸钾自身指示剂使用;(3)熟悉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七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测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铬酸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指示终点的原理及应用条件;(2)掌握标定硝酸银标准溶液的原理及方法;(3)熟悉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八 磷酸的电位滴定(综合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电位滴定法操作和确定终点的方法;(2)熟悉磷酸电位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3)了解磷酸离解常数(pKa1和pKa2)及其浓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九 纸色谱—混合氨基酸的分离分析(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纸色谱法分离鉴定原理;(2)熟悉纸色谱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十 植物色素或合成染料的分离与鉴定(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有机物色谱分离鉴定的原理;(2)熟悉利用柱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规范操作。

实验十一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绘VB12吸收曲线(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2)熟悉测绘吸收曲线的一般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二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VB12含量(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2)熟悉注射剂含量测定的计算方法;(3)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三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铵矾样品中铁离子含量(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2)熟悉使用7200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十四 硫酸奎宁的荧光法测定(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熟悉用荧光法测定药物的流程;(3)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实验十五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片剂中维生素C的含量(设计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液相色谱法的一般原理;(2)熟悉液相色谱法的基本操作;(3)熟悉如何优化色谱条件。

实验十六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校正因子(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一般原理;(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3)熟悉脂

肪酸相对重量校正因子;(4)了解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实验十七 酒石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1)掌握压片法制样方法;(2)熟悉仪器的简单操作与谱图解析;(3)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实验十八 毛细管电泳分析手性药物(演示实验)

基本要求:(1)了解毛细管电泳分析仪的结构和组成;(2)了解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手性药物的原理和操作流程;(3)了解毛细管的预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科)室主任负总责,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教学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每周安排2-3次课,即4-6学时。每两周进行一次辅导答疑。

(二)教学方法

教员根据教学实际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标的设计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一)教员授课质量评价

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水平,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可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进行“三位一体”的总体评估。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课堂内容融会贯通,讲解精炼;理论联系实际,易于理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照本宣科;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板书整齐有条理,注重现代教育的应用;普通话授课,语言生动,快慢适中;熟练应用专业外语词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分析化学教学内容重视素质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学内容丰富,反映分析化学学科进展。

(二)学生课程学业考核

1、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2、考试时间:理论考核90分钟 3、考试方式、分制与解释

(1)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80%~90%。

(2)实验成绩的综合评价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理论水平、实验技能和治学态度,鉴于实验技能考试的可执行性较小,学生的实验成绩为平时成绩平均分,满分为10分。实验课平时成绩可根据每次的实验报告和现场表现记分,占总成绩的10%~20%。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4、理论课考试试题类型及权重

选择题20%~30%、判断题10%~20%、填空题10%~20%、名词解释5~10%、简答题10~20%、计算题10~20%。 5、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

1)选择题(单项选择):(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例: 二元弱酸(H2CO3)的质子条件式为( ) (A)[H+]=[HCO3-] +[CO32-]+[OH-] (B)[H+]=2[HCO3-] +[ CO32-]+[OH-] (C)[H+]=[ HCO3-] +2[CO32-]+[OH-] (D)[H+]=[ HCO3-] +[ CO32-]+2[OH-]

2)判断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例:毛细管电泳中电渗流的方向和大小与背景电解质pH、添加剂种类无关。( ) 3)填空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例:正态分布曲线反映出( )误差的分布特点。 4)名词解释(着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有效数字。

5)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试推导对称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电势。 6)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与思考能力)

例:某钢样含Ni约0.12%,用丁二酮肟显色光度法(=1.3104)进行测定,试样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显色,再加水稀释至刻度。在=470nm处用1cm吸收

池测量,希望测量误差最小(T=36.8%),应该称取试样多少克?(MNi = 58.69)

三、教材建设建议

1、实用原则,目前我校本科生使用的的分析化学教材是李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第六版),该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每4年修订一次。

2、系统性,指把关系较密切的章节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比如将滴定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中的共性问题分别集中在各自“概论”中进行合并施教。

3、先进性,体现在把先进的、最新的分析技术适当地编入教材。

4、衔接性,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药学及临床药学课程的衔接。 5、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原则。 6、教材的编写应方便学生学习、阅读和理解。

除了注意语言通俗和行文流畅外,用适当方式表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编制提示性强的图解和具有归纳性的表格等。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分析化学相关资源建设。不断进行多媒体幻灯、电子教案、课堂设计等资源优化。补充和完善精品授课录像,加深学员对重点知识的领会。

2、根据实验教学需要,逐步制作实验操作演示视频,更新陈旧的电化教学资源。

五、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及建议

1、建立年轻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成员由教学组组长、主讲教师、教学组的其他教师以及有关的教授。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讲授内容的基本概念、框架,应突出的重点、教学的难点,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评估制度

分不同时间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保障高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在课程开课初期,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现场听课评估,在结业考试前由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

3、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对新入科室的年轻教员和首次承担《分析化学》主讲教员,必须进行培训,培训方法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求受培训者在一年之内必须完整地听一轮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必须进行预讲以及进行预实验。

4、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

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研室重要工作之一。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所有资料与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反映教学过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资料,对进行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学档案记载了教研室的成长、发展过程,是教研室的宝贵财富。教研室应公示已有的重要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幻灯、电子教案、国内外优秀教材、试题库等,使年轻教员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严格建立教学材料和档案上交制度,上交内容包括:

(1)所有授课内容的规范电子版教案与多媒体幻灯; (2)学生反馈的及本人的教学意见或建议; (3)集体备课情况记录(教学组长); (4)试卷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教学组长); (5)学生成绩单(教学组长);

(6)评教评学统计分析结果(教学组长); (7)教研室主任听课记录; (8)辅导答疑记录; (9)批改作业记录; (10)预实验记录; (11)实验报告。 以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料: (1)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2)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申请表、意向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PDF格式); (3)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教学论文复印件和电子版(PDF格式); (4)其他有价值教学相关资料,如视频资料等。

第五部分 附录

一、课程教材

(一)使用教材

《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参考资料

1.《分析化学》(第五版)(上、下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分析化学实验》第四军医大学内部使用教材,2004

3、《分析化学》期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月刊) 5、《实验仪器分析》,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7、《分析化学实验指导》,第2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1st Edition by David Harvey. McGraw Hill: Boston, 2000. 二、课程标准主要编写人和审核人

1、主要编写人

程司堃,刘鹏,张生勇,朱星枚,赵燕 2、主要审核人 吴红,程司堃,刘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