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

2020-04-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1. 郑人买履﹝lǚ﹞

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欲:将要,想要。 2.者:......的人。(定语后置) 3.先:首先。

4.度(duó):测量。 5.而:连词,表示承接。 6.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7.其:他的。 8.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9..之:到……去,往 10.操:携带。

11.乃:于是,这才。 12.持:拿。13..度(dù):量好的尺码。 14.反:通假字,同“返”,返回。15.遂:于是。 16.以:用 17.宁(nìng):宁可。 18.自信:相信自己。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

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欲食半饼喻

寓意: 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注释1.恚悔(嗔恙【chēn yàng】):恚,忿怒而懊悔 ;责怪自己有病 2.唐:空,徒然。

3.故:原因 4.已:停止,完毕 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6.设:假如,如果7.譬:假如 8.足:吃饱 9.便:就 10.是:这(是) 11.今:现在 12.已:停止 13.捐弃:浪费 14.设:假如

译文: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当吃到六块半饼时停止了,就觉得已经吃饱。他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却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能吃饱,就应该先吃的。”

3.反裘负刍﹝chu﹞

本文的道理是:做事情或看问题要从根本入手,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原文: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释义: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袄。 负:背。 刍:喂牲口用的草。胡为:为什么。

上计:战国时,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本地全年的赋税收入的帐薄呈交朝庭。布:古代钱币。 譬:打比方。 夫:表示实指,这个或那个。 加:更 士:官员若:你,你们。 恃:依靠,凭借,文中意为“附着”。 尽:完。 爱:吝惜,舍不得。 居:坐(安坐享乐)。

译文: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

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4.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5.列子学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原文: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

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释义: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顷岁:近年来。

⑦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⑧工:精,妙。 ⑨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6.薛谭学讴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1)讴(ō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2)于:向。 (3)穷:尽、完,用完。这里指学完。(4)尽:学尽,学完。(5)谓:以为,认为,自认为。 6)技:本领。

(7)遂:于是,就。 (8)之:代词,指代上句中的秦青之技 。 (9)辞:告辞,告别。

(10)归:回去,回家。 (11)弗:没有,不。 (12)止:挽留,停止。(13)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 (14)郊:城外大道旁。 (15)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16)悲歌:慷慨悲壮的歌。 (17)振:振动。(18)响遏行云:遏,阻止;阻拦,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 (19)谢:道歉。

(20)反:通“返”,返回。 (21)抚节:打着节拍。轻轻地打着拍子。 (22)于:在。

(23)言:发誓。 (24)乃:于是,就。 (25)抚节:打着节拍。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并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为他送行。秦青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6.一毛不拔

比喻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原文: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1)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2)。方(3)拔一根,猴不胜(4)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选自《笑林》)

(1)既:既然 (2)之:代指猴毛 (3)方:才 (4)胜:能忍受

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7.南橘北枳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说:‘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难道不是

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8.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9.曲突徙薪

原文:客有过⑴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⑵,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⑹为曲突,远⑷徙⑶其薪

⑸,不⑺者且⑻有火患。主人嘿⑼然不应⑽。俄而⑾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⑿。于是

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⒀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⒁坐⒂,而不录言⒃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⒄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⒅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⒅恩泽,焦头烂额为⒆上客耶?”主人乃⒇寤(21)而请(22)之。——选自《汉书·霍光传》

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注释:1.过:拜访。2.突:烟囱。曲突,使烟囱弯曲。3.徙:迁移,移走。4. 远:使……远离 5.积薪:堆积的柴草。6. 更:更改,改变。7.不(fǒu)者: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同“否”,否则。8.且:将要。9.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10.应:应答。

11.俄而:不久。12.息:同“熄”,灭。13.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14.次:按次序。15.坐:同“座”,座位。16.录:收,此处意思为请。17.乡(xiàng)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假如。18.亡(wú):通“无”。19. 为:当作,作为,认为。20.乃:于是,就。21.寤(wù ):同“悟”醒悟,觉悟22.请:邀请。

通假字: 傍:通“旁”,旁边。 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通“默”。 息:通“熄”,灭。乡(xiàng)通“向”,从前。 寤:同“悟”,醒悟,觉悟。 不 (fǒu):同“否”。 坐:同“座”,坐下。 亡(wú):同\"无\没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