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趣的文言故事

2024-03-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安石配享

初,崇宁既建辟雍,诏以荆公封舒王,配享宣圣庙。肇创坐像。未几,其婿蔡卞方炫赫用事,议欲升安石于孟子之上。优人尝因对御戏:为孔子正坐,颜、孟与安石侍侧。孔子命之坐,安石揖孟子居上,孟辞曰:“天下达尊,爵居其一,轲仅蒙公爵,相公贵为真王,何必谦光如此!”遂揖颜子,颜曰:“回也陋巷匹夫,平生无丝毫事业。公为名世真儒,位貌有间。辞之过矣。”安石遂处其上。夫子不能安席,亦逊位。安石惶惧,拱手云:“不敢。”往复未决。子路在外,愤愤不能堪,径趋从祀堂,挽公冶长臂而出。公冶为窘迫之状,谢曰:“长何罪,乃责数之?”曰:“汝全不救护丈人,看取别人家女婿!”其意以讥卞也。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扪腹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苏东坡画扇

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 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译文

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欠了他两万块钱不还。苏东坡召见那个人询问,(他)说:“我家凭借制作扇子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开始,天天连着下雨,天气又很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个人抱着扇子感动流了眼泪,刚越出府门,就有许多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手里拿的扇子)很快地就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钱塘:古地名,今浙

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 到杭州任职时

诉:状告,告状。

负:亏欠。

公:对苏东坡的尊称

吾:我。

适:正逢,恰巧。

熟:仔细。

姑:暂

发市:开市。

须臾:一会儿。

判笔:公文用笔。

涕:哭。

逾:过。

竞:争着。

不售:卖不出去。

草圣:草

询:询问。

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有人告个亏欠了他两万两钱不还的人。

非故负之也:并不是故意

以...为业:用...为生

自:从

取:把

竟:抢

为:帮

文言知识

1.释“官”。上文“东坡官”中职。古代的官场就像现代的国家政府一样。

2.“须臾扇至,公添加,如: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翻译:(东坡)用公文用笔书画草和枯木竹石,一会儿就画好了。

3.非故负之也:不是故意欠他钱。之:代词,代“他(债主)的钱” 非:不是 故:故意 负:欠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①,从②东坡游③,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④,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辞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⑤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1]

注释

①儋(dān)耳:儋州,今海南儋县。

②从:跟随。

③游:交朋友,来往。

④店肆:店铺,商店。

⑤翕(xī)然:众多的样子。[1]

译文

葛延之在儋州的时候,跟苏东坡交往,相互十分熟悉。苏东坡曾经教葛延之写文章说:“譬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样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文章、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物品;意,就像钱。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所有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为我所用。你如果懂得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东坡说文》一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拟,把各种素材比为店铺里的东西,把意比为购物的钱,钱能买到各种东西,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是一个道理。

王僧虔,右军之孙也。齐高帝尝问曰:“卿书与吾书孰优?”对曰:“臣书人臣第一;陛下书帝王第一。”帝不悦,后尝以橛笔书,恐为帝所忌也。

断句息纠纷

富民张老无子,赘婿于家。后妾生一子,名一飞,飞四岁而张卒。张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积阴德矣。”于是出券书云:“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婿乃据之不疑。

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因更其句读曰:“张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书焉

富人张老翁没有儿子,招赘一个女婿在家。后来他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一飞。一飞四岁时张翁去世。张翁病重时对女婿说:“小妾生的儿子不能继承我的财产,应当给

你们夫妇。你只要养活他们母子两人,使他们不致饿死填埋于沟壑,就算积阴德了。”于是拿出一张契据,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意为:“张一不是我的儿子,家财全给我女婿,外人不能争夺。”)女婿于是把契据掌握在手里,一点也不怀疑。

(若干年)以后张翁小妾所生之子长大成人,到官府控告,要求分财产。女婿把契据呈递给官员,官员于是置之不理。后来,一名奉皇命出巡视察的官员来到这里,妾所生之子又去控告,女婿仍然前去提供证明。出巡视察的官员于是改变契据的句逗,读道:“张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意思是:“张一飞是我的儿子,家财全部给他。我女婿是外人,不能争夺。”)出巡的官员说:“你们父亲和岳父明明说‘我女婿是外人’,你(当女婿的)怎么还敢把他家产业据为己有呢?他故意用诡诈的办法把‘飞’写成‘非’的原因,是顾虑他儿子年幼,恐怕被你所害罢了。”于是将富翁的遗产断给妾生之子。人们都称赞这契据写得好。

郄鉴择婿 - 原文

太尉郄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而信至咸相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翻译

太尉郄鉴 叫门生向王导求一个女婿。王导命令门生看遍所有的王导家里的子弟。门生回来,对郄鉴说:“王氏的子弟都很优秀,但是听说我去看他们的消息,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在东床,袒腹独自吃东西,旁若无人,好象没有听说我要去看

他们的消息。 ”郄鉴说:“这个人就是我最优秀的女婿啊。”于是,郄鉴就去拜访他,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来,郄鉴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注释

郗(chī)太傅:郗鉴

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

遣:派

与:通“予”,给予

门生:这里指门客

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书:信

语:(yù)告诉

信:信使,使者

东厢:东厢房

白:告诉,禀告

诸郎:众儿郎

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

觅:找,求

咸:都

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如:好像

乃:原来是

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族子

因:于是

焉:相当于“之”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

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赞同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原文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

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

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劝学》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贾谊,河南郡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谊少聪,文帝时被荐为博士,年方二十余。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论述)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xiāo (鸱chī ,古书上指鹞鹰)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fú)”,因作《鵩鸟赋》。迁为文帝幼子梁怀王太傅,惜(感到遗憾哀痛)怀王不幸坠马身死,谊自伤无状(功劳,成绩),郁郁而终,寿仅三十二。

【原文】: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於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练之未完,逐於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

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逐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的时候想用推字 想想又觉得敲字好.不能决定用什么好,于是反复吟咏,并且用手做推与敲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的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

王勃展才

原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译文

王勃写了一篇《滕王阁序》,当时年龄不过十四岁。都督阎伯屿不相信他(才华),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

序文。到了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非常生气,然后满脸愠色地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于是马上隆重宴请他,欢饮直至散场。

注释

①宿:事先

②巡:来回

③勃不辞让:王勃没有谢辞,让,谦让。

④伺:窥伺

⑤矍然:惊惶状

⑥垂:流传

⑦让:谦让

⑧意:想

⑨辞:推辞

⑩以:用

⑾罢:停止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字词注译

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濮水:水名,《水经・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欠水也。”

<<庄子>>是道家经典,由庄子极其后学所著。

使:派。

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 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愿以”句:愿意以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累,劳累。

顾:回头看

以:用。

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累:使......劳累。

顾:回头看。

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宁:宁愿

贵:显示尊贵

曳:拖。

涂:泥。

往矣:走吧!

古今异义

吾闻楚有神龟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闻到。

庄子持竿不顾 不顾:古,不回头看;今:不理,不管。

一词多义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往:去、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往:走

词类活用

愿以境内累矣:累,使……劳累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贵:显得尊贵

意义

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内容归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生的。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拒绝到楚国做高官,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束缚了自己,让凡俗政务让自己身心疲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