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种全面发展、交往与互动、开放与生成的新型教学观,主张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而思维导图就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好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把思维认知的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表征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发散和迁移,在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互动中事半功倍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这就需要及时了解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选择了已将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应用作为学校研究课题的苏州市某小学,对该校的各年级学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程度较浅,缺乏操作技巧;第二,教师绘制为主,忽视学生主体;第三,导图的功能开发不全,拓展迁移不够。接着,笔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思维导图自身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和问题成因,笔者提出了加强理论培训,培养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加强技巧训练:开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家校合作,指导学生绘制等四个方面的改进策略,以促进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