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

2022-05-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地方特色

南方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 女

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 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 族

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 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 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 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 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 外,

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 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 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釆摘,用糖及 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 肴。南京人合家赏月 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 以

游玩月桥者为最。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

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 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 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 箫”。 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 年

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 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而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 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 后,

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 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 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 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 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 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耙、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 的

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 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 会”。

北方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 和

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 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 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 秋

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 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

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 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

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 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 草

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 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

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 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

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

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 “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 幼都

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 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 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佗佬族

彳乞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

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 来

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 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

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 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 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 神人对歌;月 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 O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 村

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耙、花巾、彩 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 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