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历史悠久,⽤美好的⽂字去对这个节⽇进⾏描述吧。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重阳节⼿抄报⽂字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重阳节⼿抄报⽂字内容(⼀)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出现,天天有⼈丧命,这⼀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场瘟疫夺⾛了青年恒景的⽗母,他⾃⼰也因病差点⼉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爱的妻⼦和⽗⽼乡亲,决⼼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终于打听到在东⽅有⼀座最古⽼的⼭,⼭上有⼀个法⼒⽆边的费长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数双鞋,翻过了⽆数座⼭,终于找到了那座⾼⼭,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苦练,终于练出了⼀⾝⾮凡的武艺。
这⼀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初九,瘟魔⼜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包茱萸叶,⼏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上,发给每⼈⼀⽚茱萸叶,⼀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和菊花酒⽓,便戛然⽌步,脸⾊突变,这时恒景⼿持降妖宝剑追下⼭来,没⼏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初九登⾼的风俗年复⼀年地流传下来。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书中曾有记载。
重阳节⼿抄报⽂字内容(⼆)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1、九⽉九⽇忆⼭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2、重阳席上赋⽩菊(⽩居易) 满园花菊郁⾦黄,中有孤丛⾊⽩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头翁⼊少年场。 3、九⽇齐⼭登⾼(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沾⾐。 4、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 佳节⼜重阳,⽟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重阳节⼿抄报⽂字内容(三)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1、登⾼“辞青”
登⾼“辞青”的说法则源于⼤⾃然中的节⽓。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渐凉,草⽊开始凋零,重阳节登⼭“辞青”与古⼈在阳春三⽉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谓之‘辞青’。” 2、佩茱萸
古代还风⾏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叫做茱萸节。茱萸⼊药,可制酒养⾝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味浓,有驱⾍去湿、逐风邪的作⽤,并能消积⾷,治寒热。民间认为九⽉九⽇也是逢凶之⽇,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们称为“辟邪翁”。 3、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称菊花节。农历九⽉俗称菊⽉,节⽇举办菊花⼤会,倾城的⼈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5]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中记河南南阳⼭中⼈家,因饮了遍⽣菊花的⽢⾕⽔⽽延年益寿的事。梁简⽂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在明代⾼濂的《遵⽣⼋笺》中仍有记载,是盛⾏的健⾝饮料。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习惯称“纸鸢”,南⽅则多叫“鹞⼦”,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吃重阳糕
与登⾼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和糕谐⾳,作为节⽇⾷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吃糕,取步步登⾼的吉祥之意。在北⽅,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九⽇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作祭祀或在宴会上⾷⽤。汉代⼜记有⿉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糕之类。⾄宋代,吃重阳糕之风⼤盛了。糕与⾼谐⾳,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才受到⼈们的青睐。
重阳糕⼜称花糕、菊糕、五⾊糕,制⽆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钱花糕”。粘些⾹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枣、核桃仁之类的糙⼲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较⼩,如同“⾦钱”⼀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品。据说,早年不家⽤发⾯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黄⽶⾯蒸成粘糕饼,似“上⾦”、“下银”的花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