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作文之第一书记入村调研报告

2022-05-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书记入村调研报告

【篇一:陈滩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金安区马头镇陈滩村村情调研报告 选派单位:任 职 村:选派干部: 金安区财政局 马头镇陈滩村张辉 2012年6月 1

金安区马头镇陈滩村村情调研报告 陈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辉

根据省、市、区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金安区马头镇陈滩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4月26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该村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直接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召开干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民情分析会,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情况。

一、陈滩村基本情况

马头镇陈滩村位于马头镇西南部,西隔老淠河与裕安区单王乡相望,南与淠东乡西店村相邻,东、北面分别与本镇龙滩村相连。陈滩村总面积4.0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736亩,人均耕地面积0.53亩。辖17个村民组,825户,总人口3298人,其中贫困户 604户,贫困人口 1983 人, 4个党小组,45名党员。村“两委”5人,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共党员。

陈滩村属于典型的沿淠湾区,地理位臵偏僻,交通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由于人多地少,缺粮缺钱现象非常严重,小麦、大豆、土豆、花生、大瓜虽说是村里的经济支柱产业,但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易涝易旱,达不到增产增收的保障,更不能将原材料深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5元。 2

陈滩村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落后,主要是交通条件落后和防灾能力差, 17个村民组,共长12 公里道路亟待拓宽和升级改造,因此,农产品销售运输十分困难。农业生产更是处于落后现象,防灾抗灾条件差,本村排水渠建于70年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的被淤成路,有的被水冲毁,

阻碍抗洪排涝和农田排灌,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受到很大影响,各种因素制约着本村经济的发展。 二、现状和制约因素 (一) 全村现状

我村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农户贫困十分严重,详见表1 陈滩村贫困群众分类表 表1 3

(二) 制约因素

1、交通不便,路状极差,存在安全隐患; 2、水利设施老化,水渠不畅,制约生产发展; 3、防灾抗灾能力差,收入少; 4、无技术,产量低; 5、缺资金,脱贫致富难。 4

三、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市、区、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陈滩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但仍然还有很出突出问题有待分析解决:

1、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1)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小麦、大豆种植作为带动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大多数小麦、大豆种植户都是小农型的分散种植,小型、分散种植模式成为了发展规模经济的瓶颈。专业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如今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真正潜力所在。而我村目前的农业格局还保持着联产承包早期的模式,土地流转没有形成,与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全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基本上没有加工能力,产业化经营尚处在萌芽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收入低下。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支撑跨越发展。没有集体经济来源,村级财政情况十分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为村集体无经济收入而搁浅。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我村较大的跨越发展,就目前来看,由于去年新

盖了村部,现在村里正常的运转都成了问题,靠借钱维持着正常的村级开支。 5

【篇二:贫困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县**镇**村调研报告 *****

根据区、市、县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县**镇**村担任第一书记。4月9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干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等村,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情况。 一、基本情况

**村是我市**县**镇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山村,村民以壮族为主,全村有5个自然寨,分为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30户,总人口973人。除龙冲片区外,其他四个自然寨的村民基本都是水库移民。全村有一所村级小学,是一个复式教学的学校,包括学前班到小学6年级,80多名学生,各年级的学生交叉在一起上课,连校长在内仅6名教师,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

**村行政区划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移民村。全村共有水田248.8亩,人均水田只有0.26亩,旱地145亩,人均不足0.15亩,林地9500亩,人均9.7亩,林木大都是生态林,周家水库的水源林,经济林所占比重很小。

村委现有干部3人(党支部书记1名,村委会主任1名,村委会副主任1名),中共党员30名。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 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二、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从公路通往各村寨的主路基本都用水泥硬化,2011年兴建了90平方米的卫生室(目前还未投入使用)。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村共有沼气池120座。

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种植茶叶、松树其他经济作物为辅,目前共种植有50多亩的茶叶基地;工业方面,只有两家引资驻村的茶叶加工小厂。据村委干部介绍,

至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没有。目前尚有两户(三人)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该三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

农民增收情况:除正常的种植、养殖收入外,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一是采割松脂(由于松树老化,增种补种的又跟不上,松脂的产量已逐年大幅下降);二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300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村里有养殖山蛙一户,养殖竹鼠两户,养牛两户,但五户均处于试养阶段,还未能进行规模养殖。 三、制约**村经济发展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由于**村为库区移民村,人均占有水田、旱地、山场极少。而且资源贫瘠,村委没有集体用地,没有任何经济实体,众多村民无田可耕、无山可种,只能靠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建议政府对库区移民村实行政策倾斜,对适合**村发展的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并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实行税收减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全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基本上没有加工能力,产业化经营尚处在萌芽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增收的重点和希望在于产业,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民富、民心聚。我们应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高效生态+休闲观光”的思路,对**村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寻找一项适合**村村民发展的产业进行宣传推广,政府在筹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促使某项产品在**村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确实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

3、由于该村农田离水源较远,农业用水紧张,部分水田已渐成旱地,这也间接导致很多农田丢荒。目前需建四条三面光渠道:**水库至**水田、**水库至**、**水库至**、**水库至**。计划在今年10月份拿出初步测量资料及预算上报,争取列入县级扶贫计划项目。

4、村民文化娱乐设施极为缺乏,全村没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几乎为零,村民聚在一起

时均是靠喝酒、打牌、打麻将度闲暇时间。建议政府考虑库区移民的实际困难,争取在**村建设一个村级公共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

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为新家村建设,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2012年4月23日

【篇三: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上传)】

**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党委:

根据《**县选派机关干部到村(居)党组织任职实施方案》要求,在县委的统一安排下,2012年9月,我被安排到****村任职。为了准确掌握**村基本情况,开展好在村委会任职期间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把握和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促进**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我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查阅资料、入户走访等方式,调查了解**村的村情民意、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等情况。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分别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入户走访调研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在一年来的日常工作,我始终注意收集、整理和分析**村的各种信息,为我开展**村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将调研工作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东南部**山半山腰上,距**政府约19公里,距**县城约45公里。**村是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行政村,平均海拔4000米,山脉纵横,高差悬殊,属藏南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多雨多风,气候湿润寒冷,泥石流、塌方、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频繁。

**村有2个小组,10个自然村,82户333人。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和村小组现有村干部17名(其中女干部6名),后备干部4名。 “两项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开发式扶贫政策制度)有效衔接登记贫困户共计68户92人,分别占总人口和总户数的27.6%、82.9%,其中五保户4户5人,低保户56户57人(其中享受a类最低生活保障

金的16人,享受b类最低生活保障金的13人,享受c类最低生活保障金的28人),扶贫低保户8户30人,扶贫户4户20人。全村住房总面积为1476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44.3平方米。

全村劳动力145人,占总人数的43.5%,其中一组74人,二组71人,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5人,外出务工人员18人(从事建筑施工业10人,餐饮和家政服务业7人,交通运输1人),共创收307130元,人均创收17062元。就近参与项目建设6000人次,增收21万元。全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较低,有木工12人,泥匠1人,石匠34人,民族手工业者20人,驾驶员1人,摩托车维修及电焊技术1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情况

2012年,村年生产总值308.2万元,村集体经济账面余额28.99万元,村集体主要依靠政策性经费和补贴,村委会尚无稳定的集体经济来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27元,群众自主收入来源主要是政策补助、务农、放牧、采挖虫草和务工,其中,全村政策性收入总收入105万元(其中地震补贴80万元),人均政策性收入3153元(含地震补贴),虫草收入人均939元,林下资源采集销售人均增收60元,农牧业人均收入1321元,劳务人均收入1553元。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户30人。 2、村建设情况

随着农牧民安居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村健身场所和篮球场建设完成,**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内道路硬化近1000米,自来水入户57户。**村的两个小组农村公路均已通车,由于两个小组的上山公路为砂石路,山体松软,坡陡弯急,道路经常因塌方滑坡而中断,交通状况较差。村里用电由县二级电站供电,供电质量相对较好。**村未开通电信的有线通讯,有移动和电信的手机通讯信号。

3、农、牧、林业资源情况

农业上,全村有耕地464亩,主要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油菜,少量种植豌豆和荞麦,2012年粮食产量为351576斤,产油量31600斤,粮油产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并有少量盈

余。牧业上,全村有草场面积105446.4亩,牲畜1437头(匹、只),基本全为牦牛、犏牛等大畜,草原生态补助面积为68686.3

亩。林业上,林下资源种类繁多,有松茸等菌类和贝母、雪莲、红景天等多种药材,但产量较少,没有形成有规模的采挖加工销售。 4、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全村有村级活动场所1个,小组活动场所2个,是**村组织各类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还建有幼儿园1所,村级卫生室1个、村医2名,1座农家书屋,澡堂1个。全村现有在校生86人,其中,小学45人,初中23人,高中7人,大学5人,学前儿童(7岁以下)30人,在村幼儿园就读的6人(5岁及以上),适龄儿童少年无一辍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全村无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现象。 三、**村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村林业资源和草场资源较为丰富,林下资源种类较多,适用于发展林下资源加工及森林资源相关的开发、加工业务。流经**村的河流蕴含大量砂石,适合建设砂石厂。

二是气候优势。由于**村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适宜种植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植被生长良好,饲草料来源丰富,适合发展养殖业。

三是政策优势。**村地处边境,国家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边境地区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村在边境居民补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享受到了更多优惠政策。

四是外部支持优势。作为地级干部联系点,**村在项目、资金上得到了大力支持。自治区**驻**村工作队在帮助村“两委”班子加强基层建设、理顺发展思路、奠定群众基础方面给予了许多帮助与支持。 四、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一是交通条件差,**村位于**县城及**之间,道路状况较差,没有班车,人员和物资流通不方便,流通成本较高,加之**村降水较多,入村公路时常因滑坡、塌方等原因中断,交通状况急需改善;二是群众饮水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25户群众入户饮水较为困难,二组现有自来水蓄水池修建位置太高,冬天易冻结,村民需背水使用;三是公共服务功能不全,村级卫生所、文化娱乐等活动场所设施及功能不全。

(二)劳动者素质低。全村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低,小学文化120人,初中文化78人,高中文化7人。掌握劳动技能的群众少,有一技之长者全村只有69人,就业能力弱。群众多在家从事农牧业生产或就近参与项目建设,外出务工较少,劳务输出对群众增收的带动作用

不明显。思想较为传统、封闭,缺乏市场意识,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经济水平低下。缺乏有支撑作用的实体经济,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起点低,发展水平不高。农牧业种植方式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土壤改良、除草、施肥等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投入的生产资料少,后期管理不到位。牧业仍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