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5期第1期 高 校 实 验 室 工 作 研 究 SerialNO.115,NO.1 2013年3月 GA0XIAO SHIYANSHI GONGZUO YANJIU Mar.2013 园林专业花卉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杜明芸,郭先锋,臧德奎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 要:《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骨干课程,实践性强。因此,实验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该门课程的 教学质量,对花卉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本文在分析以往花卉 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与实习相结合 以及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改革,花卉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 综合专业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花卉学实验;教学改革;园林专业 《花卉学》是研究花卉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繁 术(如无土栽培、容器育苗)、新的应用方式(如阳台 殖、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的科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 绿化、观叶植物的室内装饰等)出现,而在我们的实验 业课和必修课,是整个园林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一门主干 教学大纲中,这些新生的东西缺乏体现,学生很难在实 课程,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桥 验课上接触到这些前沿性知识,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 梁和基础。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 调整与时代气息的渗透就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一项需要 课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 优化的具体所在。 此,为了提高花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 1.2 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近两年 花卉学跟其它植物类课程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 我们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的学科,《花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形态识 花卉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有花卉识别、花卉栽培和花 别部分、还是栽培管理和应用实践方面,均体现较强的 卉应用,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巩固课堂所学的花 实践性。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实习学时和内容才能满足 卉学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 本门课程的需要,但在具体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着 种能力如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到培养和 明显的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锻炼,为花卉的产业化生产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 (1)实验教学学时不够充足。随着招生规模的不 植物的配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是我们改革的任务 断扩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整个《花卉学》 和目标。 课程的教学时数也一再压缩,由原来的180学时减到80 1 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学时,现在为72,学时,实践环节的时间也相应缩减。 根据我校新的园林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实验时数只占 花卉学实验教学是依附于理论课程,随理论课程设 18个学时,远远不能满足花卉学课程内容的需要,这 课。实验项目的开设还受限于实验基地和其它硬件设 样,很多学生应该掌握的实用技术、应用方式等就不能 施,许多实验因为条件限制不能开出,并且开设的实验 逐一实施,这些缺憾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造成学生 项目也低于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问题如下。 动手能力差的不良局面。这与学校以实践教学为办学特 1.1 实验教学内容老化,与花卉业的发展不同步 色的宗旨也不相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园林绿化专业开始在全国 (2)本科教学的实验、实习基地不足,不能满足 各大农林高校相继设立,花卉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在 教学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 其蓬勃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花卉种类、新的生产技 加,原有的实验条件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实验需求,而原 有的实验基地狭小,只能用来保存部分实验材料,有关 ●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花卉学课程建设”、 花卉栽培方面的实验无法全面进行。2011年,我院领 “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资助。 导想方设法为园林专业申请到部分实验基地,但相对于 ●作者简介:杜明芸(1965一),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 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实验教学与管理。 园林专业的学生数量来说,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通讯作者:臧德奎(1966一),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 (3)实验类型单一。实验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项 向:园林植物。 目均为必选实验,且大多为花卉识别等验证性实验,而 ●收稿日期:2012—08—23 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实验缺乏,尤其是研究性实验、设 第1期 杜明芸,等:园林专业花卉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3 计性实验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钻研能力 中的地位和任务,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综合实习(教 的发挥。 学实习)时间6周,分两个阶段进行(春季3周,秋季 实验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理论 3周),课程包括园林树木学、苗圃学、花卉学等。通 联系实际、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 过实习,学生可以将几门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系统地 作用。因此,对花卉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了解植物的繁殖、栽培、应用的整个过程,加强了对各 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充实、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针对前述的内容老化及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及 园林专业的特点,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各个方面 提高了实习效果,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表1实验设置 序号 实验项 目名称 实验内容提要 实验 实验 实验 性质 学时 类型 进行了探索和优化。 (1)在现有实验时数少又要兼顾实验教学内容必 需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一些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和 优化,主要是调查了本专业相关课程如《植物造景》、 《园林苗圃学》和《插花艺术》的实验设置,对内容相 同的实验(如:插花实验、一二年生草花的播种育苗与 苗期管理等)予以删减,对内容相似的实验予以调整和 优化,并增加了部分选开实验,利用老师的业余时间进 行指导。 (2)为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花卉学课 程的性质、任务及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与理论 课一致并结合实际,采取验证性、操作性、综合性与设 计性实验并重的原则,合理调整实验内容,以锻炼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验内容上增 加了研究性实验,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扩展了学 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根据时代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要,除保留部 分必要的传统实验项目外,增加部分新生产技术和新应 用方式的实验(如花卉无土栽培、阳台花卉布置和设计 等),借以让学生了解花卉生产和应用中新生的事物。 现行教学中的具体实验项目及内容见表1。 2.2 实验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 应用能力 因实验课的时间短、内容多,有的实验(例花卉识 别)只能走马观花,过后印象不深甚至无印象。将实验 与实习结合起来,就会弥补这些不足。 (1)为了改善实验、实习基地不足的现实问题, 我院领导通过多方考证,开辟并挂牌了几个校外实习基 地,例如,山东省药乡林场、山东光合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阳光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淄博市高新区园林科技示 范基地等,这样可以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时间来巩 固实验内容,并根据植物生长周期使实验内容有了系统 性和连贯性,克服了时间不足和基地缺乏的问题。 (2)积极同其它课程的教学实习协调,力争将多 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使学生能够系 统地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花卉学在整个专业 露地花卉 识别本地常见的主要露地花卉,包括 l 识别 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 必开 3 验证性 和木本花卉,了解其常见应用形式 温室花卉 识别温室花卉,包括温室观花植物、 2 识别 观叶植物等,了解其典型生态习性与 必开 3 验证性 应用 花卉的各 菊花、香石竹、月季等花卉的扦插繁 3 种无性繁 殖;吊兰的分株繁殖;仙人掌类的嫁 必开 2 操作性 殖方法 接繁殖 识别常用无土栽培基质、了解其容重 4 花卉的无 及涵养性等理化特征及应用方式、掌 必开 3 综合性 土栽培 握Hoagland营养液配制方法并对常春 藤等花卉进行无土栽培。 花卉种实 识别种子、宿根、球根花卉地下部的 5 及球根形 形态;解剖球根,了解球根的种类及 必开 2 验证性 态识别 球根形成和演替过程 水仙鳞茎 根据分发的水仙鳞茎外形,选择合适 综合性6 的雕刻与 的造型进行雕刻,并行水养观察与记 必开 2 设计性 、 养护 录 选择泰城中“十一”节花卉布置较好 泰安市节 的地点,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包括 7 日花卉应 花卉种类、应用方式等;同时,根据 事先给出的地点和其它城市所涉及的 必开 3 综合性、 用调查及 花坛设计 新优花卉种类等设计一处花坛的整套 设计性 方案,包括位置图、平面图、立面图、 说明书。 8 花卉的组 花卉组织培养的过程、步骤,以及营 选开 2 操作性 织培养 养液的配制、接种的方法等。 花卉生产 参观日光温室、现代化连栋式温室的 9 设施的参 结构及内部环控设施,熟悉其环控原 选开 2 验证性 观与调查 理 阳台花卉 给学生提供阳台场地,让学生利用业 10 植物配置 余时间进行阳台花卉设计和布置,并 选开 2 设计性 行评价 2.3 实验与科研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 专业素质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本校相关实验室、实验田、 科研基地等,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 和引导其深层次参与。首先,结合教学进程,有计划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文献资料,并定期提出论文题 目,供学生选择、独立写作,学生曾经写过的课程论文 有“泰山野生花卉资源调查”,“月季品种分类历史和 现状”,“对国花选择的建议”,“泰安市一、二年生草 花的应用调查”等。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不但增加了学 生的花卉学知识,而且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学生开 阔了眼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 (下转第2l页) 第1期 孙方红,等:以机器人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1 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 生“机器人擂台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等;学 创新意识。 生申请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课题2项;申请专利5项。 2.2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 学生制作的《清洁机器人》、《爬楼梯机器人》等作品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动态, 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阜新电视台》 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组织学生 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或采访。 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或聘请相关专家为学生做学术报 告。如2012年带领学生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机器人研究 3 结 语 所学生进行了交流;聘请内蒙古民族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两年来,以机器人竞赛为载体,依托学术竞赛,建 所长张德惠副教授为学生做题为“机器人的创意设计与 立了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组建机器人团队,开设机器人 实践”报告,北京博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为学生做 创新实践基础课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引导式、 了题为“模块化机器人设计与研发”的讲座等等。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了解其他高校 养战略,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在实 目前在机器人领域研究的方向和动态,鼓励其参加一些 践中提升理论学习的认知能力,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提 学术会议。如有2人参加了“中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高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锻 峰论坛暨全国机器人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和辽宁省 炼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的教学水平。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机械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能力提升培训等。 2.3创新实践成果 [1]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 近两年来,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2 育,2007,12:73—75.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加中国服务机器人大 [2]祝龙记,郑晓亮.基于机器人制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赛获冠亚军1项,三等奖3项;参加中国机器人一创新 [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95— 97. 创意大赛获三等奖2项;参加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大学 (上接第13页) 科技写作方面的锻炼。 3 结 语 (2)在此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和参 通过以上的改革探索,不仅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 与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即SRT计划,并有一 的提高,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花卉学产生了浓厚的 定的学分和资金资助,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样通过 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根据时代发展及培养方案的不断 科研实践锻炼,增强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协作和创新 修订,及时对花卉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建设, 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解决研究性实验缺乏的问 并积极参与实习、科研及社会实践,对于提高花卉学实 题;近几年学生参加的SRT课题有“美丽胡枝子的扦 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插繁殖实验”、“贴梗海棠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草 原糙苏和乌头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等。 ●参考文献: (3)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院团委的组织下,吸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 收了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了水培花卉协会和插花协 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83— 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水培花卉种类越来越多,每 85. [2]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园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管理体制 年一届的插花大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好者,通 的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01:6—8. 过在这些课外小组的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 [3]杨晓杰,沙伟.花卉学教学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97—98. 力,拓宽了以后的就业途径。 [4]张秀华.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4)根据季节和课程进展情况组织学生进行社会 2002,04:47—48. 调查和社会实践,如到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及园林公司开 [5]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 展义务实践与调查、利用业余时间到花店义务打工、参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69—72. [6]邱国金,孙贤琦,刘国华.高职《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 加插花与盆景展览等,这样,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学 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3,02:42—43+45. 生尽早了解社会对课程专业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就 [7]曹林.关于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 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1996.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