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州与国内中心城市比较

2024-06-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广州与国内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一、四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现状比较

(一)四城市竞相加快发展,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三

表1:2008年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指标名称 广州 上海 北京 天津 绝对值(亿元) 8287.38 13698.15 11115.00 6719.01 地区生产总值 位次 增长(%) 位次 绝对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位次 增长(%) 位次 3 12.5 2 81941 1 10.0 2 1 9.7 3 73124 2 7.6 3 2 9.1 4 66797 3 5.4 4 4 16.5 1 58656 4 13.2 1 1.广州与上海、北京综合经济实力差距逐步缩小

200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7.38亿元,次于上海(13698.15亿元)和北京(11115.00亿元),居第三位。穗沪京津四城市(以下简称四城市)GDP之比为1: 1.65: 1.34: 0.81,较之2005年的1: 1.78: 1.34: 0.72,广州与上海、北京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2.近年天津经济增长迅猛,广州速度稳居第二

从近年增长速度看,四城市2004—2008年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均在11%以上。其中,天津年均增速15.2%,居第一位。广州年均增长13.8%,位居第二,比上海(11.8%)和北京(11.7%)分别快2.0和2.1个百分点。

3.广州人均GDP水平位居榜首

1

2008年,按当年汇率折算,广州和上海两市人均GDP均超过10000美元,分别为11798美元和10529美元,堪比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州与沪、京、津三城市人均GDP之比为1:0.89:0.82:0.72,广州位居榜首。 (二)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经济转型 1.广州、上海和北京产业呈现“三、二、一” 结构

表2:2008年四城市产业结构比较

指标名称 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轻工业 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 重工业 广州 2.0 39.0 35.9 59.0 31.1 68.9 上海 0.8 45.5 42.2 53.7 21.7 78.3 北京 1.0 23.6 19.2 75.4 16.1 83.9 天津 1.8 55.2 50.9 43.0 16.8 83.2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8年,四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均不超过2%,都市型农业特征明显。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四市最高,达55.2%。其次为上海(45.5%),广州和北京分列三、四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为北京,高达75.4%,这与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密不可分。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9.0%,位居第二。

从轻重工业比例看,北京和天津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均超过八成。广州重工业占比居末位,但也高达68.9%。

总体来说,广州、上海、北京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其中上海总体呈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三产优先的局面。而天津则处于高速发展期,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2

2.广州与上海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

从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四城市中,广州与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达0.9927;与北京相似度其次,为0.9609;与天津相似度相对较低,为0.9475。与2007年广州与上述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相比,广州与北京、天津的相似度趋异,与天津的相似度趋同,而与上海相似度无明显变化。

表3:2007—2008年四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区域名称 2007年 北京 上海 天津 2008年 2008年与2007年相比 -0.0108 0.0014 0.0117 趋 异 趋 同 趋 同 变动方向 0.9717 0.9913 0.9358 0.9609 0.9927 0.9475 (三)制造业比较

1.从工业行业内部结构看,广州与北京最为相似,但产业集中度较低 从工业行业构成情况看,四市都初步建立起门类配套比较齐全,技术设备 比较先进,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的完善的工业体系。

从四市工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行业所占比重来看,各市产业集中度均较高,均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列前2位,分别为45.9%和40.9%;上海前三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9.2%;广州最低,为37.8%。

从居前三位的行业类别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各城市的主要行业。

表4:工业主要指标比较

3

2008年工业总产值中居前三位的行业 城市 合计占工业行业名称 总产值比重(%)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72.07亿元) 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13.48亿元) 37.8% 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53.05亿元) 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266.68亿元) 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71.72亿元) 3.通用设备制造业(2216.53亿元) 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85.88亿元) 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42.44)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53.30亿元) 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76.39亿元)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96.26亿元)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59.74亿元) 广州 上海 39.2% 北京 45.9% 天津 40.9%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

从四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2008年,广州汽车产量为88.52万辆,四市位居第一,比上海多7.87万辆;成品钢材:广州726.01万吨,位居第三,

表5:2008年四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

指 标 水泥 成品钢材 汽车 发电量 单位 万吨 万吨 万辆 亿千瓦时 广州 967.00 726.01 88.52 429.00 上海 765.46 2074.95 80.65 773.54 北京 880.80 656.80 76.60 243.13 天津 550.23 3342.22 54.12 391.05 分别比天津、上海少2616.21万吨和1348.94万吨;水泥产量:广州967万吨,四市排名第一,比北京多86.2万吨;发电量:广州为429.00亿千瓦时,位居第二,比上海少344.54亿千瓦时,比北京和天津分别多185.87和37.95亿千瓦时。

4

(四)天津投资快速扩张,广州投资规模偏小

从投资规模看,2008年,广州、北京、上海、天津四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1:2.29:1.83:1.62,上海最大,广州最小。从投资速度看,2004—2008 年,广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3.1%,上海、北京、天津三市分别为14.5%、12.3%、26.6%,四市均超过两位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天 津投资增速不断加快,2007年和2008年增速分别高达29.1%和42.5%。主要是

表6:2008年四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指 标 绝对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位次 % 增速 位次 % 2004—2008年平均增速 位次 3 2 4 1 广州 2105.54 4 13.0 2 13.1 上海 4829.45 1 8.3 3 14.5 北京 3848.5 2 -3.0 4 12.3 天津 3404.10 3 42.5 1 26.6 因为进入“十一五”时期,天津加大了投资结构的调整,从2007年开始重点安排实施了总规模达8000多亿元的“60项重大工业项目”、“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和“区县两批267个重大项目”等投资项目。

从支出法GDP构成来分析,2008年四城市中广州的投资率(指支出法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例)最低,只有34.4%。而天津从2004年以来均保持较高的投资率,2007年投资率高达57.9%,这与其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大量投资是密不可分的。从近几年四市投资率的变化趋势看,各市投资率均维持

表7:历年四市投资率

投资率(%)

广州 5

上海 北京 天津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38.2 33.9 34.7 32.7 34.4 46.9 45.7 45.9 45.7 44.7 52.3 52.0 50.5 48.7 41.0 53.4 53.2 54.4 57.9 —— 比较高的水平。这体现了投资者对四城市,乃至对整个中国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前景的的进一步看好和认可。

(五)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广州增速落后天津

2008年,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为1: 1.42:1.44: 0.63。广州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21.0%,低于天津3.5个百分点,四市中位居第二。

2008年,广州的消费率(指支出法GDP构成中最终消费所占比重)为43.7%,次于北京(57.5%)和上海(50.3%)。从历年数据来看,四市的消费率均低于60%,距离世界发达城市的70%以上的消费率差距明显。造成当前消费率

表8:2008年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标 20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 亿元 位次 增速 % 位次 广州 上海 北京 天津 3187.39 4537.14 4588.00 2000.34 3 21.0 2 2 17.9 4 1 20.8 3 4 24.5 1 低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体制性因素。从近年消费率的变化趋势看,上海和北京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广州和天津呈下降趋势。

通过分析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可看出广州、上海和北京的经济发展逐步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而天津近几年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力度不断

6

加大。

表9:历年四市消费率

消费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广州 42.7 43.8 43.1 42.5 43.7 上海 47.5 48.2 49.0 49.4 50.3 北京 51.4 51.4 53.5 54.3 57.5 天津 43.2 40.8 40.6 40.9 —— (六)直辖市财政优势明显,北京、上海体现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2008年,广州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与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在四城市中,均排名第四。广州与上海、北京、天津三城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3.83:2.95:1.09和1:3.67:2.75:1.22。由于直辖市和省会级城市在财政执行制度上的差异,上海,北京、天津在财政上较广州有明显优势。

表10:2008年四市财政金融情况

指 标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 金融业增加值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外资金融机构及代表处 亿元 位次 亿元 位次 亿元 位次 亿元 位次 亿元 位次 个 广州 621.84 4 713.35 4 446 3 16929.47 3 11079.55 3 41 上海 北京 2382.34 1837.32 1 2 2617.68 1959.29 1 2 1442 1519 2 1 35589.07 43980.70 2 1 24166.22 23010.70 1 2 165 —— 天津 675.62 3 867.72 3 368 4 9954.16 4 7689.12 4 20 2008年末,广州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6929.47亿元和11079.55亿元,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之比分别为1:2.10:2.60:0.59和1:

7

2.18:2.08:0.69。从金融存、贷款规模上看,北京和上海实力相当,体现了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广州与上海、北京的差距仍不小,资金聚散能力相对较弱,仅是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2008年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及代表处达165个,大大超过广州的41个。广州要提升国际国内金融辐射能力还须进一步努力。

(七)广州对外开放程度和层次相对较低

国际化程度是体现中心城市聚散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2008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额为818.73亿美元,四市之比1 :3.93:3.32:0.98,广州远低于上海和北京,排名第三,仅比天津略高。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36.23亿美元,四市之比为1:2.78:1.68:2.05,排名第四。广州外贸依存度在四城

表11:2008年四市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指 标 商品进出口总值 单 位 广州 上海 北京 天津 805.39 4 74.20 2 83.25 3 50.90 44.73 20 —— 23 122.04 亿美元 818.73 3221.38 2717.10 位次 3 1 2 亿美元 36.23 100.84 60.82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 位次 4 1 3 % 68.61 163.32 169.77 外贸依存度 位次 4 2 1 外汇各项存款余额 亿美元 74.38 280.11 274.10 外汇各项贷款余额 亿美元 114.24 421.91 442.70 外资金融机构及代表处 各国驻总领事馆 缔结国外友好城市 入境旅游者人数 个 个 个 41 34 21 165 63 71 640.37 —— 131[1] —— 379.0 万人次 612.48 注:1,为截止到2008年9月18日各国驻华使馆数(设在北京),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

2,外贸依存度按当年对美元汇率折算,为6.945。

市中最低,仅为68.61%;而北京(169.77%)、上海(163.32%)和天津(83.25%)

8

分列前三位。这说明,作为昔日的对外开放窗口,广州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从国际交往上来看,广州仅在入境旅游人数上和上海不相上下,在其他更深层次的交往上与北京、上海存在明显差距。京沪两地作为外国大使馆和其他国际性机构及代表处的聚集之地,自然成为各种国际性组织、政府代表团、民间机构来华参观访问的首选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州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综合发展环境的比较 1.广州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从数据来看,四市基础设施水平非常接近;其中在道路长度、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及每万人公共车辆拥有量上,广州略低于其他三市。而从居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州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移动电话数量位居第一。

表12:2008年四市城市建设基本情况表

指标 城市市区道路长度(公里)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 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每万人公共车辆拥有量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量 家用电脑(台) 移动电话(部) 家用汽车(辆) 广州 5434 14.41 37.46 13.01 10.91 25317 114 255 16 上海 15844 16.64 38.0 12.51 12.52 26675 109 219 —— 北京 6186 —— 43.5 13.6 15.33 24725 85.9 191.4 —— 天津 6012 14.39 —— —— 14.3 19423 72.4 179.1 7.7 这说明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现代化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沪、京、津,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9

2.上海交通优势突出,广州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客流聚散地

从货运量方面来看,广州与上海、北京、天津的全社会货运量之比为 1:1.70:0.44:1.11。北京主要为公路和民航,广州和天津主要为公路和水运,而上海除铁路外的其他三种方式的货运量均位居四市之首。除民航货运量外,广州其他货运指标均高出北京不少,但与上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水路、公路、民航货运的差距说明广州的交通物流聚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3:2008年四市交通运输数据表

指标 全社会货运量 铁路货运量 水运货运量 公路货运量 民航货运量 全社会客运量 铁路客运量 水运客运量 公路客运量 民航客运量 单位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人次 万人次 万人次 万人次 万人次 广州 49586 7001 8584 33114 66 55385 8375 254 42359 4397 36954 上海 84347 985 42729 40328 305 10927 5339 89 2934 2565 58170 北京 21885 1733 —— 18689 93 128525 7644 —— 117118 3763 —— 天津 55065 12161 15096 27000 3 8753 1907 2.4 6579 264 35593 港口货物年吞吐量 万吨 从客运量方面来看,除公路客运量位居四市第二外,广州的其他各项指标均位居四市之首。这主要是因为来往珠三角的客流大部分都在广州分流。广州已经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客流聚散地。

3. 广州在科技实力、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及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仍有差距

从科技实力上看,上海、北京优势明显。上海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遥遥领先,而北京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却远高于上海。这说明北京

10

在技术经济成果化方面效果更显著,成绩更突出。

广州的各项科技指标均低于北京、上海,具体反映在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需要加倍努力。

2008年,广州有普通高等学校63所,少于北京(172所),多于上海(61所)和天津(45所)。2008年广州在校大学生为73.62万人,居四市之首。而在校研究生数则仅为5.38万人,研究生培养机构仅为26所,大大低于上海和北京。可见广州虽然在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优势,大学普及程度较北京、上海高,但是从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在校研究生人数来看,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上海、北京有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档次上不去,对培养高端人才产生了不小的局限性。

表14:四市科技文化实力比较

指标 专利申请量(万件) 专利授权量(万件)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亿元) 科研开发机构数(个)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 广州 1.40 0.81 1122 117.05 160 15 上海 5.28 2.45 4258 北京 4.35 1.77 6478 天津 1.74 0.66 1463 87.52 143 14 485.75 1027.22 252 57 266 从卫生事业来看,广州存在明显优势。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和职业医师数均高于上海,和北京差距不太大。这说明广州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与北京、上海基本处在同一发展层次上。从诊疗人次上来看,广州的医疗卫生辐射能力已能和北京媲美,明显高于上海。

表15: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相关数据表

11

指标 高等教育学校数(所) 研究生培养机构(个) 在校大学生数(本专科)(万人) 在校研究生数(万人) 卫生机构病床数(万张) 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张) 执业医师数(万人) 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诊疗人次(亿人次) 公共图书馆(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个) 广州 63 26 73.62 5.38 5.50 60.1 3.00 38.2 8.62 15 14 上海 61 58 50.29 9.55 9.78 41.0 5.12 27.0 1.52 29 29 北京 172 169 57.56 19.58 8.62 64.3 5.88 47.8 8.71 25 20 天津 45 —— 38.64 3.38 4.61 33.4 2.59 —— —— 32 19 从文化事业来看,公共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数量都位居四市之末。这说明广州的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还相当薄弱,公众能享受到的公共文化资源很少,这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距离。

二、京、津、沪、穗经济发展特点 (一)北京经济发展的特点 1、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稳居第一

北京自1994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巩固发展。2008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 : 23.6: 75.4。目前,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位居第一位。

2、大力调整经济布局,构建“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 依照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等定位,北京不断加快产业布局,结构优化,错位发展的步伐。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

12

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城市功能区规划力度,重点打造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是北京强化京津冀核心辐射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内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3、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对稳定经济增长、避免其大幅波动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业为主,属于投资少、收效快、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容量大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快速发展。2008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70%以上,四城市中比重最高,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稳定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幅波动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经济发展软实力优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活跃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软实力优势明显。从科技投入角度看,2008年北京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1%,在全国居首位;从产出角度看,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比例高达65.26%,高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唯一一个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当年专利申请量半数的省市。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市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52742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027.22亿元,在全国始终排在首位。

13

5、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北京从古燕国算起到今天,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如京剧、胡同、全聚德等百年老字号;现代文明更是蜚声海内外,如亚洲最大的图书馆、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市星级宾馆饭店69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5家,四星级饭店120家;拥有国际旅行社245家;拥有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A级及以上重点旅游景区181处;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而相继落成的鸟巢运动场、水立方游泳馆、国家大剧院等,更是成为北京新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观光点。2008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07亿元,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219.2亿元。目前旅游业已构成吃、住、行、游、购、娱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旅游业产业功能不断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6、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助推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渤海城市带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理应成为拉动环渤海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环渤海地区整体来看,北京的经济腹地理论上也不小,但大都经济基础比较差,吸收经济辐射的能力也比较差;其次,北京的经济强项是新经济相关产业,服务业、金融业比较发达,但制造业却相对欠发达,吸纳就业能力还不强,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小;最后,北京虽然交通体系也较发达,但却

14

没有航运贸易中心的优势,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大连,山东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青岛、烟台,华北其他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天津。这些都是制约北京释放辐射带动能量的重要因素。

但其作为我国的首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优势,有的产业,特别是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关系密切的产业则必然对全国产生影响。这也是其他中心城市无法相比的。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开始有意识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

(二)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增长居首

进入十一五以来,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2004—2008年GDP平均增长速度达15.2%,高于广州(13.8%)、上海(11.8%)和北京(11.7%),在四城市中居首位。

2、“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初具雏形。

九十年代以来,天津逐步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到 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初具雏形。 3、滨海新区迅速崛起助推天津发展

滨海新区自1994年建区以来,在开发开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全市经

15

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一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新区迅速崛起。以2006年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标志,滨海新区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为3102.24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46.2%。15年来,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指标连续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一,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1年领跑。空客A320大飞机、新区新一代运载火箭、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新一代移动通信、激光显示器等一大批高水平大项目的扎实推进,特别是自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三年规划的顺利开展,迅速崛起的滨海新区成为助推天津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4、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带动辐射作用,推动“环渤海地区”成为支撑全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近年来,随着天津被列入我国重点规划区域,这个传统的北方港口城市重新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而它的发展对环渤海地区兄弟省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天津“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策略必将大大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协调大发展。

随着25万吨级航道工程竣工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天津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4年的2.1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3.6亿吨,增长1.2倍;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由2004年的382万国际标准箱,

16

增加到2008年的850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2倍。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将建成年吞吐能力400万标箱的太平洋国际码头,使滨海新区整体的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成功运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在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地区设立了10个内陆“无水港”,“一站式”通关服务流程逐步完善,辐射服务功能向腹地进一步延伸。

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方面都难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京津冀、沈大、济青三大板块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但是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把北京作为研发中心和营运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已经成为日韩等国在华投资的重地。据统计,环渤海经济圈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25%。相信通过充分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总部经济和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加上河北、山西、内蒙古优越的能源、矿产、生态农业等资源条件,环渤海城市带完全有可能通过紧密合作,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造就支撑全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三)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济综合实力居首位

2008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达13698.15亿元,高于北京(11115.00亿元)、广州(8287.38亿元)和和天津(6719.01亿元),四城市中综合经济实力居首位。

2、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2008年,上海全年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

25121.1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稳居第一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98.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7%,工业产业结构集中度高。

3、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突出

2008年“全球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居纽约、伦敦之后,位列第三。其中,上海在金融市场的成长性以及航运能级方面表现突出。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取得新进展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货物周转量16031亿吨公里,增长0.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2亿吨,增长3.6%,连续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6万国际标准箱,增长7.1%,继续名列全球第二位。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46.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4.6%。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明显

目前,上海浦东已经初步形成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即便放眼世界,也只有浦东同时拥有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期货。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增强。尽管在2008面临全球金融系统的剧烈震荡,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截至2008年,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689家,增长13.5%。其中,银行业机构124家,保险业机构291家,分别增长10.7%和11.5%。证券业机构9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本规模高达20789.23亿元,增

18

长7.2%。外资金融机构较年初增加了14家,总数达到165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成以上,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成以上。

伴随这今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议,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此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又一次为上海经济腾飞提供良好机遇。

4、上海辐射,周边城市联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16个城市。在这片超大城市不断崛起的区域,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

2008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在上海的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作用下,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五城市均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契机,打造一个“3小时经济圈”。加快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联动,区域经济强势发展。2008年,五城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3700以上,苏州市年生产总值达6700亿元,排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之后。这一经济区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

19

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

在上海以及“长三角”其它大中城市的齐力带动下,南通(2510.13亿元)、绍兴(2222.95亿元)、常州(2202.20亿元)、台州(1965.27亿元)、嘉兴(1815.30亿元)、扬州(1573.29亿元)、镇江(1408.14亿元)、泰州(1394.20亿元)、湖州(1034.89亿元)等市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1000亿元以上。中等城市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发展极具潜力。

(四)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广州毗邻港澳,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珠江三角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珠江三角洲处于内地与东南亚的中心,依托国内市场,有广阔的腹地,又能通过港、澳连接世界.目前已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珠海为骨干的港口群,还拥有相应的几大机场,京广、京九、三茂、广梅汕铁路线贯穿其中,高速公路连接成网,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发展的立体化、国际化的交通网络。优越的区位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广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集约化经营效果显著,广州人均GDP水平高居榜首

近年来,广州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过程中,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养一批潜力企业,大力推动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企业集约化经营成绩显著。

2008年,按当年汇率折算,广州人均GDP达到11798美元,堪比中等发

20

达国家水平。广州与京、津、沪三城市人均GDP之比为1.00:0.82:0.72:0.89,广州高居榜首。

3、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广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生态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环节,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不断壮大。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65.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8%。

4、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和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在行业结构方面,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长,结构不断优化,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2004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传统服务业,达到50.02%。2008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至55.7%,自2004年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

5、先行先试,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深化穗港澳合作,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珠三角地区面积约为5.47万平方公里,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9个城市。2008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4771.77万人,占全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2008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的83.3%。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无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

21

在经济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近年来,广州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在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寻求地区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州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从建设新白云机场、南沙大型深水港等大型交通设施到规划兴建以广州为中心,广州至深圳、广州至珠海为主轴,放射与环状结合的全长约600公里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构筑“一小时经济圈”;从建设广州新客站,提升广州华南地区铁路枢纽战略地位,形成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到规划实现错位发展,实行强强联合,打造广佛同城化大发展;从引导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项目双双从广州转移湛江和穗梅两市联手共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有效推进“双转移”战略到大力构建产业功能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首善之区”,无不体现了广州切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奠定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资源配置功能来看,广州虽然是商贸中心,但服务功能还比较弱;从经济辐射功能来看,广州虽然生产基地功能比较突出,但对区域性产业活动的辐射能力较弱;总部经济发展缓慢,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从城市功能布局看,广州城市块头不小,但城市功能分区还不够突出。

22

三、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州经济总量偏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8年广州GDP(8287.38亿元)在国内四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三,次于上海和北京,高于天津;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广州GDP仅为香港的54.9%,东京的12.5%,纽约的20%。2008年,广州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314045亿元)的比重为2.6%,经济总量还有待提高。

2008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9.0%)在国内四个中心城市中仅次于北京(75.4%),位居第二。但与国际社会相比还相差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69.0%),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2006年为63.2%)。与亚洲邻近地区相比,这一比重远低于香港(2007年为92.3%)、日本(2006年为68.1%)和新加坡(2006年为65.2%)。这说明广州市产业结构还亟待优化。 (二)广州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在国内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中,以工业总产值中居前三位的行业所占比重来看,2008年广州市产业集中度位列第四,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和上海。总体看来,我市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目前都还处于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仍有着重大意义。

(三)广州投资规模偏小、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对外开放程度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来看,广州市的投资、消费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

2008年,广州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位居国内四国家中心城市之

23

末,不到上海的1/2、北京的3/5,仅为天津的62%。近年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拉动,而重大项目(除房地产外)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从支出法GDP构成来看,近年来我市投资率也位居四城市之末,远低于天津、北京和上海。这说明广州市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项目方面还需要努力。

广州市作为千年商都享誉国内外,但从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看,消费总量还是明显低于上海和北京。根据支出法GDP来看,2008年广州的消费率低于上海和北京6.6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从趋势来看,广州近年来消费率呈下降趋势,这值得关注。商贸业交易方式相对落后,大部分批发市场都采用现货交易和直接洽谈的传统方式,拍卖交易、期货交易、委托交易、电子商务应用等较先进的方式很少,这就限制了商贸市场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在国内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中,2008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额位居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贸依存度均位居末位。这说明广州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力的实力还不够强。 (四)广州金融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在国内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中,2008年广州市金融增加值位居第三,仅约为北京和上海的30%;广州2008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仅为5.4%,而北京和上海的这一比重分别为13.7%和10.5%,广州与北京和上海差距还很大。2008年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也位居北京、上海之后,外资金融机构较少,资金聚散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市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为主,而信用担保、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数

24

量明显偏少,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五)广州空港海港优势发挥不充分,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待提高 在国内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中,2008年广州民航货运量仅为上海的21.6%,为北京的71.0%。新白云国际机场作为我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是国内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大型航空港,其经营理念和功能设施率先与国际接轨,但目前看来其优势还未发挥充分,国际直达航班特别是国际干线航班数量不足香港和上海的1/10,新白云国际机场国际直航城市只有64个,占连接城市的百分比仅为24%,而新加坡的这一比重为89%。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的枢纽港,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近年来广州以初步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等港区为辅助的广州港新格局。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第7,全国第四。但目前国际箱比重仅为33.5%,其中73.6%为香港供给。可见广州参与全球航运资源配置的能力还较弱,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还有待提高。

(六)广州在科研实力、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及公共文化事业等方面显不足

在国内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中,广州的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环境的等方面明显弱于上海、北京;全市211工程的大学仅有4所,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档次上不去,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小的限制。广州与上海、北京在两院院士和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上,还显得非常逊色。广州开发区获批为全国第二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的另外4家均落户深圳。可见广州的高端人才引进工作还需努力。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所要承担的文化职能来看,广州还远不足。博览会、艺术展、话

25

剧歌剧表演,及普通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数量较少。

四、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努力方向

为促进广州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对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广州要力争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入高端型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金融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做大做强做实做优广州经济,谋求广州新一轮大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第一次把广州提升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州要承担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任务、新使命,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规划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全省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倍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力,谋求广州新一轮的大发展,力争经济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拉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必须加快传统工业更新改造、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坚持运用信息、节能、环保等先进是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法关闭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产能落后、耗能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高度竞争,做大

26

做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环节。

1、提升三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8%,继续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三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我市提高工业的高端化、集群化意义重大。

汽车制造业。坚持以整车制造为龙头,加快汽车零部件标准化、本土化生产进程,重点发展拥有自主品牌和专有技术的汽车制造产业群,大力推动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和完善汽车制造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相关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

石油化工。推动油化一体化联动建设,重点发展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广州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依靠广州汽车工业和广州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炼油和石化生产过程向清洁化方向发展,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淘汰污染严重及能耗物耗高的工艺。

电子信息。落实国家和省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数字家庭、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LED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着力构建五大产业集群。即加快引进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发展集成电路项目,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家庭研发园、商务园和制造园,打造数字家庭产业集群;建设宽带通信无线接入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实现宽带通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生产,打造新

27

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启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着眼于以LED芯片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条建设,打照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2、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产业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形成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软件、动漫、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建设广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广州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广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南沙科技创新基地、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三、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实施产业融合、布局优化、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立足我市服务业现状和比较优势,准确把握服务需求,精心打造“广州服务”品牌,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会展、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提升总部经济、金融控制、物流枢纽、信息中心、创新引领等高级服务功能。

金融业。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金融中心的定位要从区域金融中心向国家级金融中心转变。积极创造金融中心的新载体,寻求中央政策支持,争取期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金融市场获批广州。加强穗港澳区域金融合作,强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联系,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驻广州,与港深合力打造国际金融中

28

心。

现代物流业。以建设集物流园区体系、物流运输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推进白云空港、广州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港澳台和国外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来穗开展业务,支持各类物流企业与港澳台和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商务会展业。依托广交会等平台,加强与国际展览业组织、世界会展业先进地区以及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港澳地区会展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穗港澳琶洲会展合作试验区”的建设,继续办好广州国际汽车展、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博览会等重要的品牌展会,扶持一批产业支撑力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大的重要品牌展会。

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建成无线城市,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鼓励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以珠三角、港澳台合作为重点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枢纽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商贸和会展等高端要素集聚,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总部经济。遵循产业发展导向,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紧密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粤港澳经济合作动向,深入研究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及选址趋势,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能力。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

29

着力引进珠三角优秀民营企业总部。努力培养、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为总部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夯实总部经济发展基础。此外,进一步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加快推动广佛同城化,并与深圳、香港等总部经济发达地区错位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服务优质、科学和谐的总部经济示范生态圈。

四、着力增强“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目前,广州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较上海和北京差距明显。着力增强“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广州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坚持有效投资,注重投资结构和投资质量,重点投向高端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要特别避免投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投向产能过剩产业,避免投向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防止走粗放增长的老路。

消费。首先,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强购买力,让百姓有钱花;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让百姓敢花钱;第三,根据我市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大力开发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市场和中高档物质消费市场,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让老百姓有地方花钱;第五,开发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保证下乡家电的质量,做好售后服务。

出口。要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努力扩大外部需求,把出口重点放在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要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一是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二是发展服

30

务贸易,完善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机制。同时积极扩大进口,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竞争优势强的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重点引进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能耗低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五、把高层次人才引进放在基础首要地位

广州要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首先要促进包括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技术在内的各项高端要素集聚,高层次人才是其中最宝贵的资源。要制订优惠政策,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居住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成为支撑广州再次腾飞的核心引擎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动力。

六、不断增强广州辐射能力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以建设广佛同城为示范,按照构建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推动珠三角区域内经济和规划一体化,包括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协调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在珠三角区域内形成若干重要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相互联动,促进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融合,不断增强广州的辐射能力。

注:本文中上海市数据来源于《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北京、天津、广州市数据为2008年经济普查反馈数据。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