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2024-08-26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章编号:1003-2398(2006)04-0051-07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杨效忠’                        2.,陆林2万方数据(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DOMESTIC RESEARCH REVIEW ON CHINESE WORLD HERITAGE (SITE) UNDER'                      rim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YANG Xiao-zhong ", LU Lin 2口,De    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210093, China,2. College ofNational Territorial Resource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straction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site)become more evid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research lags behind her-itage practic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research on Chinese world heritage (site) in the past 20 years, its re-search content includes heritage tourism, heritage value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heritage managementand system,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ritage marketing and image spreading, her-itage law and education, heritage research method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is divided in-to beginning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and upgrading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stage is set forth.I    t is believed that future heritage research focuses 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world heritage (site). It includes: 1)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on world heritage which lays emphasis in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ult of national park, domestic research review on world heritage which lays emphasisin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 of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absorb of related stipulation onworld heritag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2)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value and attribute between Chineseworld heritage sites.  3 )Pres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on Chinese world heritagetourism. 4) Protection system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resource. 5)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Chinese world heritage site which consists of museum system, natural reserves system,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6)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heritage tourism,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7)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加ical case areas. Corresponding research rfamework are putforward.Key words: Chinese world heritage (site); domestic review of research; tourism development    提要:近年来,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遗产研究明显滞后于遗产实践发展需要。该文综述了20年来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    身我国世界遗产(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遗产旅游、份证”。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价值和景观特征、遗产管理和制度、遗产保护利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用和可持续发展、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遗产法律和2005年1月,全球共有788处遗产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教育、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等。研究进展划名录)o我国自1985年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加入联合国(保护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阶段,阐述了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申报世界遗产的活动得到全社阶段的研究特征。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目前已有30处文物古迹和自然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位居世界第三,中国世界遗产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关健词: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旅游发    1遗产旅游”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展之一,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HUMAPJ GEOGRAPHY Vv1.21. No.4 20061k分。然而,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所暴露的法律制度不完备和管理不完善问题日趋突出,缺乏约束的利益驱动、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导致了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掠和破坏,近年来这一趋势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地方政府重申报,轻管理,过度开发利用与被动保护等矛盾和问题愈加显现,保护与管理的任务日益艰巨。而国内世界遗产(地)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和滞后。1国内世界遗产(地)研究现状1.]国内世界遗产(地)研究主要内容随着中国世界遗产业的日益兴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世界遗产(地)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1遗产旅游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及演化研究、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旅游社区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①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陆林1    1.21以黄山为例,分析了山岳风景区客流特性和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张捷闪等以九寨沟等为例探讨了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崔凤军[41等就泰山旅游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郭英之151从区位条件出发研究了平遥旅游市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市场行为特征、旅游需求特征,阐述了平遥旅游业的市场细分目标和市场开发策略。卢松问等初步研究了西递国内游客特征、旅游动机及旅游效果。卢松门等以西递、宏村为例进行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②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庞淑英81等采用‘数据概化”的方法和特尔菲法构造出能充分体现各景观旅游地质资源特征的评价模型。蒋晓伟[91对庐山气候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王心源1101探讨了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李程n11探析了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卢松[12]等从区位条件、村落设计、民居建筑、牌坊祠堂、水口园林、乡土文化等角度,分析西递、宏村旅游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赵仁昌[131等评价了青城山旅游资源美感环境质量。③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及演化研究:陆林[141通过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研究了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认为黄山、九华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发展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黄山、九华山向着生命周期成熟阶段演化是可能和必要的。陆林[151探讨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④遗产地旅游容量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陆林[161实证分析了黄山区域环境效应。保继刚[171实证分析了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陶伟1181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陈来生[191简述了GEOGRAPHY Vol.21.Nc1.4 2006,18万方数据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保继刚0201通过对丽江古城等地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崔凤军[211等采取静态的模型研究方法,对泰山主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出了系统测算,揭示了其时空分异规律,剖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资源的利用强度,提出了旅游调控策略。蒋文举圈等分析了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章锦河侧等建立了黄山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全华[241等探讨了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林盛[n1探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⑤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章锦河[261等分析了安徽黔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邓明艳「271和崔凤军[281等分别探讨了峨眉山和平遥古城旅游形象。⑥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旅游社区研究:章锦河阎通过对黔县西递古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从旅游的经济、社会一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李玉轩[301等建构了平遥旅游社区理念。1.1.2遗产价值及景观特征研究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考古    学、语言学、美学、生物学、民俗学、水利工程学、遥感学等学科均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作了大量的颇具特色的实证研究工作。鲍展斌[311分析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产业功能、游览功能、精神家园功能、生态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宣传教育功能。陈U1321等分析了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景观多样性。陆林【331等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刘家明「341等以山西平遥为典型个案,根据其建筑特点及其共生的文化环境评价了民居的旅游价值。郑易生[351提出自然文化遗产具有存在价值、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与之对应存在3种利益群体即全社会成员、地区居民和开发经营集团,并分析了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张成渝[361以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为例从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文化遗产的地质学价值。何守伦P71透视了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祝建华[381等研究了显陵的建筑艺术。戴楚洲[391进行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史考述。邓学建刚等分析了湖南省武陵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多样性。陶伟(411系统研究了中国各类世界遗产的价值。1.1.3遗产经营管理和制度研究王兴斌[    421在比较分析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旅游服务的特殊性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徐A-龄[43-451基于对黄山诸多侧面的认真调查,在肯定黄山模式成就的同时,指出黄山模式更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黄山模式的更新,主要应进一步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即,遗产管理标准;遗产经营制度;遗产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徐篙龄阅讨论了中国遗产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既对中国‘产权转移派”与“国家公园派”之争进行评论,提出可行的改制思路。它万方数据杨效忠等: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们包括: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经营”,经营权与特许经营问题。张朝枝1471等针对旅游发展背景下遗产资源是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市场来经营这一争论焦点问题,分析认为这两种争论实际上是规避公共资源‘公地悲剧”的两种模式一政府强权干预与产权明晰化〔私有化)的争论,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其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徐篙龄1481从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出发,讨论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认为遗产区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应交由旅游公司、当地政府、周边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进而评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的不合理性。邓华陵等1491认为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遵循一套动态、开放、操作性极强的制度,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协作咨询层,对浩繁的世界遗产相关事务进行着高效的管理,并认为我国现行的世界遗产管理体系具有纵向分离的特点。周海炜图等认为遗产监控是世界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遗产监测是遗产监控的基础和依据。其监控内容与指标的确立可以以现有的遗产地相关监测内容指标为基础,建立遗产监控的组织保障和评价机制。朱建安[s1]认为“国家公园论”和‘’经营权转移论”的分歧在于政府是否直接提供遗产旅游服务,借助规制经济学分析工具说明改革中国遗产管理模式首先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并利用拥挤性俱乐部产品模型论证了遗产资源市场化经营的可能性。谢元鲁1621认为世界遗产保护区出现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私人化趋向导致其外部性的增强,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由中央或地方的国家单一部门管理,以实现产权的硬约束,并且建立旅游收益与保护资金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平衡。符全胜[A1等从遗产管理绩效评估入手探索了遗产管理激励机制,初步构建了以遗产保护为基本目标和以社区发展、游客管理和经营开发为目标的遗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罗佳明[541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条件,并对我国的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若干组织改革的建议。朱建安fu〕认为遗产旅游的政府经营存在一个悖论:规模经济在行政性垄断条件下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立足于经济规制职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并以一个价格下限模型为例,说明通过控制旅游者数量的方法限制经营者的可能实现途径。曹丽娟圆提出建立世界遗产、国家遗产、省区遗产、市县遗产、社区村镇遗产五个层级的遗产体系,以此促进对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庞爱卿等认为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除归属权外的其他权能都交给地方政府是激励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最好方法,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保护资源的激励约束主要靠合同的长期性和对企业资源开发规划进行审批。庞爱卿1751等探讨了激励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李双杰冈就“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中关于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宏观管理问题、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制问题、关于保护区的合作管理与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孙静倒等以徽州古村落一西递、宏村的居民、游客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古村落视觉影响的现状、成因,并找出对策,提出视觉管理的原则及方法。姚国荣[601等以安徽省黔县宏村为例探讨了古村落遗产的运营机制、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以及旅游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1.1.4遗产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王林1    611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保护资金保障制度三方面,比较了中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异同,提出了我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解决的一些问题。吴必虎[621等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矛盾,从人口压力、遗产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的资金需求角度,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陈耀华圆等认为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订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得以永续利用。张琼霓冈探讨了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邓明艳[65]提出建立一套针对不同旅游利益主体,具有科学开发管理、传播和保护遗产文化、有效监督等功能的世界遗产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杨丽霞[661等综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童登金[671认为由于遗产开发利用中的粗放型模式,造成遗产资源浪费、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相当严重,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急需解决的是遗产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遗产保护,法制先行。张成渝网等分析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阮仪三[691分析了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王景慧[Al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郑孝燮[71]就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范凌云阅等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的问题。建议减轻世界遗产地旅游压力;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直接管理;加快有关法律制定进程;做好世界遗产地的规划工作;加强公众保护意识。阮仪三圈指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政府的行为,保护遗产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批评了把申报世界遗产当作是获得政绩和取得功利的态度和作法。谢凝高[741通过观察体验和对比国外国家公园的法规,深感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破坏地形、破坏植被与生态、破坏景观的自然美、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误导游人贬低名山、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指出,索道及其他商业性的游乐设施的出路,应选择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以外适当地区。张成渝[761分析指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分别单向对应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而这一关系已在中国HUMANGEOG只A户只丫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表1国内世界遗产研究阶段及特征万方数据Tab. 1 Domestic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Phases of World Heritage阶段划分研究内容及重点研究方法研究学科和形式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较窄,侧重世界遗产地旅描述性为主以地理学、建筑学、考古学、美学等为主体;(1985-1990年)游资源评价研究.案例地较少,成大学、科研院所为研究机构:果较少                    展阶段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研究并重,研实证研究为主,采用概念  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民俗学、水利工程(1991-2000年)究案例地随世界遗产地数量增加性、构造模型、统计等多种学、遥感学等学科加入:大学、科研院所为研                  而递增方法究机构.合作意识较薄弱            拓展提升遗产地的保护和经营管理研究明实证研究与理性分析结合管理学、法律、营销学科加入:专门遗产研究(2001-2005)显增加针对性研究加强中心相继成立(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官、学、企合作意识加强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实际问题中显企业化经营模式、设定较低的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法定幅示出局限性。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和风景名度,应是立法中重点考虑的课题。姜敬红(9i1等探讨了世界遗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生”和‘1完整产地的环境执法方式和程序。宋晶阅分析了中国世界遗产地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林幼斌1716探讨了丽江古城保护和利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关系。高峰例等就构建旅游教育体系加快用。罗佳明圈从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谈乐山大佛的保培养泰山旅游人才进行研究。护。侯富儒1781分析中国世界遗产在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1.1.7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性、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美学等许多方面对全人类具有的谢朝武[    941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提出实现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必须述,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体系内容及其研究方法。陶在科研、教育、宣传、人才、机构、法规、国际合作等方面伟1951等指出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的研究方法、应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肖芸「791探讨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系统的研究方法、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等,研续发展。赵温霞[081等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现状为例,就究集中在古城全方位的价值研究、涉及众多学科的古城保护“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环境研究以及关于古城未来的发展研究等领域。张松196]以世界文保护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刘继韩1811对承德避暑山庄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初步探讨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旅游环境保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童登金「281通过对大足石刻法。李芝喜阿通过遥感判读、利用判读的野外概率抽样和的保存状况和主要病害的分析,总结五十多年来大足石刻岩GIS处理技术,对三江并流进行地理景观分析。李丑荣【981等体防风化、岩体加固、水害治理等保护工作的经验。李映发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崖面进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介绍利用全侧分析了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王增华[84]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大范围复杂地貌崖面的高精度立等初步探讨了布达拉宫消防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任洁【871探面地理空间数据的方法及在文物的维护、修复中的应用。杜讨了丽江城市建设中的古城保护。张伟民‘q9等探讨了敦煌莫嵘1991从各个学科领域的角度阐述虚拟遗产在历史遗产保护和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发展中的应用研究。胡伟嫌hool等概述了虚拟世界自然文化遗1.1.5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研究产保护关键技术。    陈先元,刀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作为媒介的世界遗1.2国内世界遗产旅游研究阶段特征产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及功能等等,揭示世界遗产在现代信根据研究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将该项研究20年来的进    息传播特别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认为,从现代传播学的媒展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三个阶段,表1阐介理论来看,世界遗产也是一种媒介,它的信息特征是历史述了各阶段特征。阶段性和恒久性的统一,地域局限性和共享性的统一,文化汇聚性和延展性的统一。世界遗产作为媒介所具有的社会功2国内世界遗产旅游研究展望能,在文化传播中是分析文本,在教育传播中是讨论案例,2.1研究焦点和框架在经济传播中是稀缺资源,在娱乐传播中是背景因素。罗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遗产地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保护明阔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论述了遗产型目的地营销。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正在成为遗产业学术热点问题。近年1.1.6遗产法律和教育研究来,针对中国世界遗产地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陆续开李华明侧从法律角度探讨了世界遗产代际公平。马永立    发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已有研究相对零散,成阅依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阐述了我国制订世界遗产果缺乏系统性。因此,应从中国世界遗产地发展面临的基本地旅游单行法的必要性,并在管理制度、经营模式、法律责矛盾入手,揭示中国世界遗产地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保护、经任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议,认为确定游客容量规划制度、推展营管理的机制和结构体系,为中国不同类型世界遗产地提供扮州八N GEOG几APH丫V川.龙,NCi. ->2众肠广8万方数据杨效忠等: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图1旅游发展背景下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框架                        Fig. l Domestic Research Framework 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on theBa                              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具体内容可包括:①国内外世界遗产[2]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国外世界遗产研究的述评(重点分析西方国家公明.  人文地理,1997, 12(1):6-10.园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世界遗产研究的述评(系统梳理[3〕张捷,都金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国内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成果)、世界遗产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闭.  地理学报,1999,5(4):357-364.申报和管理相关规定的吸收。②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价值和属[4]崔凤军,张建忠,等.泰山旅游铸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性比较研究。③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现状和发展趋势。④中国的初步研究〔  1J.经济地理.1997,17(3):62-67.世界遗产资源保护体系。⑤中国世界遗产地经营管理体系:[5]郭英之.平遥古城旅游市场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明.山西财经大学博物馆体系、自然保护区体系、风景名胜区体系、历史名城学报,  2000,22(6):28-31.体系。⑥遗产旅游、遗产保护、遗产经营管理互动模式。⑦[6]卢松,杨钊,等,西递国内游客特征、旅游动机及旅游效果的初步研典型案例比较研究。图1显示其研究框架。究[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62-66.2.2研究理论及方法[7l卢松,陆林,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世界遗产研究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以科学发展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  宏村为例闭.地理科学,,2004,24(2):250-255.观为指导,以系统动力学、管制理论、区域合作理论、战略[8l庞淑英,杨世瑜,等.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评价模型的研究团.管理、激励理论、集群理论、产权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生昆明理T-大学学报,    2003,28(5):10-12.命周期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利益主体理论、资本运作理[9]蒋晓伟,冯立梅,等.庐山气候旅游资源评价及深度开发团.长江流论、危机管理理论、景观生态学等为依据,深入地开展遗产域资源与环境,  2003,12(3):233-236.地旅游要素注入后对遗产保护、经营管理形成、演进规律的[10]王心源,黄建军,等.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探讨。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力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各对策—    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阴.资源科学,1998,20(3):73-79.类遗产保护的动态指标。建立统一遗产研究的方法论,采用[11J卢松,陆林,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跨学科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注重合作研究。究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77.[12]李程.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参考文献                        校学报,    2002,22(2):26-28.[1]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1几地理学报,1994,49(3) :236-246.[13]赵仁昌,雷林,等.青城山旅游资源美感环境质最评价明.四川环境,HUMAN万方数据1    996,15(3):53-57.[14]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阴.    地理科学,1997,17(1):63-69.[15]陆林.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明.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    [16]陆林旅游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一安徽黄山市实证分析明.中国环境科学,    1996,16(6):418-420.[17]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最研究[[J].环境科学,1987,7(2):32-36.[18]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l.旅游学刊,2000,15(    5):35-41.[19]陈来生.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简述明.学术月刊,2003,    (11):109-111.[20]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研究[Jl地理学报,,2004,59(    3):427一36.[21]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    J].地理研究,1997,16(4):47-55.[22]蒋文举,朱联锡,等.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阴.环境科学,    1996,17(3):48-52.[2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几地理学报,2004,    59(5):763-771.[24]全华,陈田,等一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明一地理学报,2002,    57(5):619-624.[2习林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探讨{[J].林业经济1    19,2001,21(5):317-320.[26]章锦河.珍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17(3):82-87.[271邓明艳.峨眉山旅游形象定位的探讨[Jl.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    4):177-179.[281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一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闭.    人文地理,1999,14(2):6-10.[291章锦河,凌善金,等.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黔县西递为例[    1l.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5-109.[30]李玉轩,王建中.平遥旅游社区理念建构研究闭生产力研究,2001,(    1):95-96.[31]鲍展斌.历史文化遗产之功能和价值探讨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    22(3):92-95.[32]陈肛,曹礼昆,等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景观多样性[    J].中国园林,,2004,(1):22-26.[33]陆林,凌善金,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闭.地理科学,2004,    24(6):660-665.[34]刘家明,陶伟,等.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明.    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35]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利益闭.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2):82-85.[36]张成渝.从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文化遗产的地质学价值—礴DA)6iif以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为例l    il.中国园林,2003,(3):22-24.[37]何守伦.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透视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30(5):19-22.[38]祝建华,邓士祥.奇特的明代帝陵—显陵的建筑艺术阴.江汉考古,    1999,(2):87-97.[39]戴楚洲.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史考述[7l.武陵学刊,1997,(4):[40]邓学建,叶贻云.湖南省武陵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多样性分析l    il动物学杂志,1999,34(2):26-30.[41]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蝴.北京出版地.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42]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l.旅游学刊,,2002,(5):15-    21.[43]徐滋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闭.    旅游学干11,2002,17(6):10-18.[44)徐禽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一 ̄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中)l    il.旅游学刊,,2003,18(1):46-50.[45]徐澎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一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下)l    il.旅游学刊,2003,18(2):52-58.[46]徐裔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闭.管理世界,2003,(    6):63-73.[47]张朝枝,保继刚,等.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一兼遗产资源管理研究评述[  [J].旅游学刊,2004,19(5):35-    39.砰8)徐禽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田.    旅游学刊,2003,18(4):30-37.[49]邓华陵,彭岚嘉.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Jl.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    4):45-50.[50]周海炜,罗佳明.论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监控体系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5(5):31-35.[51]朱建安.市场化与规制:世界遗产资源管理模式可能的路径选择阴.    中国软科学,2004,(6):12-17.[52]谢元鲁.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的转移与约束闭.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5(1):23-27.[53]符全胜.中国文化自然遗产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探明.人文地理,    2004,19(1):25-27.[54]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耳旅游学刊,    2003,18(1):[5习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明.旅游学刊,2004,1    9(4):79-84.[56]曹丽娟.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耳城市保护与更新,    2004,28(8):65-68.[57]庞爱卿,军锦云.激励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耳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7(5):34-36.[58]李双杰.“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耳旅游学刊,2002,    17(1):77-79.万方数据杨效忠等: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59]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一宏村为例[  Jl.人文地理,,2004,19(4):37-40.[60]姚国荣,陆林,等.古村落开发与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一以安徽省黔县宏村为例切,    农业经济问M,2004,19(4):68-71[61]王林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比较[[J],城市规划,2000,24(8):49-52.    [62〕吴必虎,李咪咪,等.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明.地理研究,  2002,21(5):617-626.[63]陈翅华,赵星烁.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闭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9(4):572-578.[64]张琼霓.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几湖南社会科学,2003,    (5):182-183.[65]邓明艳.构建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18(8):98-102.[66]杨丽彼,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几旅游学刊,2004,    19(4):85-91.[67]童登金.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思考闭.社会科学研究,2002,    (3):77-79.[68]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明人文地理,    2002,17(1):4-7.[69]阮仪三一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闭.同济大学学报,1    998,9(1):1-8.[70]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li.规划师,,2002,18(6):9-13.[71]郑孝燮.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团一城市发展研究,    2003,10(2):50-54[72]范凌云,郑皓一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il.规划师,2003,    19(6):26-29.[73]阮仪三冷眼看热潮—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闭.城市规划L刊,  ,2000,(6):63-66.[74]谢凝高.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明.旅游学刊,,2000,23(6):57-60.[751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    真实性”和“完整性”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御,    2004,40(1):129-138.[76]林幼斌.从“丽江模式’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14(2):131-133[771罗佳明.保护为先是永恒的主题—从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谈乐山大佛的保护[    li.理论与改革,2001,(5):67-69.[781侯富儒(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中国世界遗产的持续发展闭.  广西社会科学,2002,(5):149-152.[79]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1旅游管理,,2004,(6):9-11.[801赵温破,陈漱瑚.论”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保护问题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9(1):5-8.[81]刘继韩.对承德避署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团旅游学刊,1994,1    0(2):42-43.[82]童登金.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展望[il.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5(    3):57-60.[83]李映发.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明中国水利,2000,(2):4411    5.[841王增华,加阿次登.布达拉宫消防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初探明.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3,22(4):292-293.[85]任洁一丽江古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丽江城市建设中的古城保护闭.  四川建筑,1999,19(2):35-37.[86]张伟民,王涛,等.教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探讨闭.中国沙漠,    2000,20(4):409-414.[871陈先元.作为媒介的世界遗产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橱,    2004,12(3):65-69.[881罗佳明.论遗产型目的地营销—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耳旅游学刊,    2002,17(3):60-65.[891李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  J].旅游管理,2004,(4):4-9.[90]马永立.浅谈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立法问题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4,4(1):60-63.[91]姜敬红,肖勇.世界遗产地的环境执法方式和程序探讨明.四川普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6(1):62-67.[921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闭.湖北社会科学,2003,(    8):124-125.[93]高峰,周世民.构建旅游教育体系加快培养泰山旅游人才[J].岱宗学干I    J,1999,(3):43-46.[94]谢朝武,郑向敏.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几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14(2):34-36.[95]陶伟润银生,等.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明.地理研究,    2002,21(2):210-218.[96]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一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闭.  城市规111,1999,23(7):50-53.[97】李芝喜.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遥感分析明.林业资源管理,2004,    (2):47-50.[981李丑荣,苗天宝,等.全数字摄影测最技术在莫高窟崖面保护中的应用闭.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5):396-401.[99)杜嵘.虚拟遗产研究初探[1l.新建筑,,2001,(6):21-24.[100]胡伟A,潘志庚,等.虚拟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概述[    Jl.系统仿真学报,2003,15(3):315-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4710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Y084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5KJ020 )作者简介:杨效忠(1969-),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        -n,划研究。收稿日期:2005-06-28;修订日期:2005-09-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